①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民主建设的历程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主人。(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制定《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3)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各党派代表参加,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5)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6)建国初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2.十年建设时期:(1)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3)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4)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3."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表现:(1)无视宪法和法律,践踏人权。(2)滥用"大民主",破坏法治。(3)滥用专政手段,制造冤假错案。主要原因:(1)"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发展:(2)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极大削弱和破坏。(3)国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制度保障,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4)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
4.新时期:(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2)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把建立法制摆到优先地位,加快立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6)基层民主扩大,实行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7)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8)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0)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
(二)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方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有利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3.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善,需要大力建设。我国政治民主的发展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政治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一“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法制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等法律。特别是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近半个世纪中,又对宪法作了三次大的修改和五次局部修正。随着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还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基本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国防、民族、环保等方面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刑事、民事、行政、经济、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支柱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
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不断加强。工人阶级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性质,反映了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客观事实。为了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农村人民群众还通过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民主讨论决定本村重大事务等途径,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与制约不断加强,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基层民主正在扩大,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逐步完备。
三、党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最核心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随后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正着力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健全民主监督和权力制约的机制,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此外,还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地方党政机构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与建设,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党执政之后,对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打击。逐步推广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及推荐责任制,制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四、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步伐
实现祖国统一,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
以毛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方针,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原则。他们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关于保留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使之继续发展;努力争取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国内外形势等,为祖国的统一作了必要准备。以邓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将它确立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结束了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和两岸同胞隔绝38年的历史。
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一国两制”理论,先后于1997年、1999年顺利地收回了香港、澳门,并保持了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港、澳的回归,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海峡两岸高层接触的桥梁已经架起,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祖国大陆同台湾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伟大实践奠定了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3)新中国政治建设历史笔记扩展阅读: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1、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
2、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着力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要求。
3、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④ 高一历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个中国的前提;三项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就记得这些了
⑤ 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分三个时期总结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⑥ 高中历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知识点
这课的重点在"一法三制",就是一部宪法,以及每一段标题的那三个制版度。时间呀,性质呀权,简单进行掌握就行。这课不难,记忆量也不大。至于开国大典那部分一般选择题会出复合型选项,多熟悉一下教材就可以了。知道共同纲领在宪法颁布之前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⑦ 高一历史必修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堂笔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理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三、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B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二、学情了解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D教学过程
略述本章前言
【导入新课】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备活动),而第一幕就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讲述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指导学生依据导与练P126知识梳理和思维启迪1了解有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合作探究】1: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1946.1 ;重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合作探究】2: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导与练P126思维启迪1)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2)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参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
【合作探究】3: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合作探究】4: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
(1)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1)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P95)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4)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合作探究】5: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6: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合作探究】7: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指导学生思考P96思考题)
(1)思想来源: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小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过渡: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度的情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原因:国情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只能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合作探究】8: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荣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力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本课小结】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27教材史料研究)
法律依据:《共同纲领》 《宪法》(1954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核心)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一、课后研讨: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二、P97学习延伸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靠资产阶级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宪政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只要学生一堂课下来,还记得我国在新中国成立起来的情况下,是怎样进行民主建设的,如果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行了。我想我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这堂课主要是有关我国的制度政策等的内容,较枯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很难体现,以后还得向这方面努力。
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建设成就
嫦娥2号成功升天。
我国综合国力水平提高。
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
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
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
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
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