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几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历史考古系录取分数,麻烦您回答再一遍了!谢谢~回答后采纳为最佳答案
你好,楼主,
在广东的话,这几年大概都在一本线上六十分。呵呵,努力吧。
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学校成立之后不久就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第一个研究生院。
1981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学位评委员会。
1983年,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为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18名博士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在这18名博士中,7人是中国科技大学培养的,从此奠定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
1995年初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全国试办的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名列前十。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九五”期间中国科技大学首批成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国家又将中国科技大学列为国家9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2003年12月累计授予博士学位1211名,硕士学位5615名;自1999年开始,研究生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总数5891人,其中博士生1786名,硕士生4105名。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2528人及代培生850人。
据统计,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2011年7月,学校累计已授予博士学位5380名,硕士学位11476名,专业硕士学位7069名。3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三大工程”以来,学校把研究生教育提高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加强了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使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全校在学博士研究生29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74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104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871人,另有中科院代培研究生1千余人。
㈢ 有哪些名人来自中国科技大学
科大的毕业校友多为学界人士以及部分商界精英,相对知名度其实并不算太高。知名度比较高的我想可能有微软的张亚勤、联想的柳传志、哈佛的庄小威以及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等
㈣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史简介
该校前身为“私立中国市政专科学校”,设校址于台北市文山区兴隆路三段。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历任政府要职,有感于政府各项公职人员之培养,关系国家盛衰,屡次亲赴欧美考察市政建设,遂有创办市政专科学校之议,期许作育国家建设之中级干部。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十一月,“中华民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五年制之市政专科学校于焉诞生。
创校之初,上官先生兼董事长,聘周异斌先生为首任校长,设置市政管理、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及公共事业管理等四科,奉准招收新生三一八人。是年,创办人亲订“公、诚、廉、勇”为校训,并撰校歌歌词,勉励全校师生,定十一月十一日为校庆日。同时率先办理财团法人登记,民国五十五年(1966年)三月十二日,台北地方法院颁发法人登记证书,一切校产归公,在在显露创办人之“私校公办”精神与决心,亦树立教育家之楷模与风范,深得社会人士赞誉。
五十六学年度(1967年)改聘黄启瑞先生为第二任校长,黄先生原任台北市长,对市政建设独有见解,经验丰富。因而对教学之改进、课程之规划、师生之嘱咐,自有一番见地。
五十七学年度(1968年),有感于市政建设之跃进,将公共工程科划分成建筑工程及土木工程二组;公共事业管理科更名为工商管理科,并增设二年制营建工程科。翌年再增设财务金融科,此时师生人数渐多,教学绩效益着。
六十学年度(1971年),为使教学设备充份发挥效益,设立二年制夜间部,初期只招工商管理及市政管理两科学生,已逐步彰显该校之规模。
六十一学年度(1972年),聘任国民大会代表李瑞衡先生为第三任校长,李校长原系该校董事,其长期投入教育界之工作,故对校务运作尤为熟悉,因而接掌校长任务长达十年之久,影响该校发展甚钜。
七十学年度(1981年),李校长退休,特聘原教育部主任秘书司马融编先生为第四任校长。是年,将公共工程科之二组,独立成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两科。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又将建筑工程科之学制改为六年以便利毕业生取得建筑师检核考试资格,细心规划学生就业愿景。
七十二学年度(1983年),为遵行教育部专科学校应“分类设置”之原则规定,并盱衡社会结构之变迁,于十二月十五日,奉教育部核准更名为“私立中国工商专科学校”。在类科规划中全力配合国家经建需要,保留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企业管理及财政税务等四科,同时调整停招市政管理及公共卫生二科,并增设国际贸易及电子资料处理等二科。
七十三学年度(1984年),该校与美国诺斯洛普大学缔结姊妹校。
七十四学年度(1985年),夜间部原设之土木工程科改设电子资料处理科。八月于日夜间部增设会计科,此际全校学生已达四千五百馀人。
七十五学年度(1986年),司马校长荣退,敦聘该校教务主任黄加昌博士接任第五任校长,持续充实各科设备,广聘师资,举办各项校际学术及康辅活动,实施建教合作,期使学子在理论与实务得以融会贯通,并积极辅导毕业生就业,终至校誉蒸蒸日上。
八十一学年度(1992年),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有感于年事己高,经董事会同意,遂将董事长一职交上官永钦女士接篆。
上官女士接掌以后,鼎力经营,为期学校永续经营及能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而铺路,决定以开拓校地为首要任务,经多方寻觅,购得新竹湖口地区平坦方正校地十四馀公顷,即刻着手开发计划,遂使日后之改制步上坦途。
八十六学年度(1997年),黄校长荣退,董事会特遴聘陈天志博士为第六任校长。陈校长曾执掌多所大专院校校务,拥有丰富学养及治校经验。掌校三年之间,获得ISO9002国际认证,彰显该校办学与教学品质成效,促成该校改制成功为“中国技术学院”。
八十九学年度(2000年),获教育部核准该校改制为技术学院,首任校长,由曾任“明志”、“昆山”等科技大学校长多年之周文贤博士莅校服务。改制为技术学院之初,设置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财政税务及会计等二年制技术系,亦奉教育部核定,准予于新竹湖口成立第二校区。其中商业类系科之二技及二专分别于台北及新竹二校区上课,开启双校区运作特色之里程碑。
九十学年度(2001年),将二年制技术系再增设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资讯管理、财务金融等系于新竹校区上课;四年制技术学系则增加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财政税务、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资讯管理、会计及财务金融等系。经校务会议决议逐次停办五专部,停招土木工程科并朝塑造该校成为一所完整的大学的方向逐步迈进。
九十一学年度(2002年),增设室内设计、应用英语、产业经营管理、资讯工程、资讯传播及行销与流通管理等六系,停招五专部之财政税务及会计两科。
九十二学年度起(2003年),该校更上层楼,设置建筑研究所,学系中则增加视觉传达设计、电脑与通讯及休闲事业管理等三系,此际所、系及学群之规模已达科技大学之架构与格局。
九十三学年度(2004年),再经“教育部”核准,新增土木与防灾应用科技及商业自动化与管理两研究所。
民国94年(2005年)5月31日获得教育部“技职校院变更审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通过该校自同年8月1日起改名为“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多年来全校师生及历届校友之心愿。
九十四学年度(2005年),董事会为期学校得于改名科技大学后,于大学领域中迅速脱颖提升,上官董事长特聘请曾为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专业资历涵盖产、官、学、研各领域,并曾获得机械工程奖章、李国鼎管理奖章、技职教育终生荣誉奖章之谷家恒博士,担任该校改名“中国科技大学”后首任校长。
改名科大以来,董事长与校长引领全体教职同仁,致力校务发展,以培养具博雅通识,秉持“公诚廉勇”精神之专业精英为职志,兼以“实务与理论兼顾”、“教学与辅导并重”、“专业与通识相融”、“学校与产业结合”之治校理念,建立学校在教学、研究、服务和辅导方面的特色,迈向“使学校成为产业界在人才培育、专业谘询与终身学习的最佳伙伴”的发展愿景。
至此,该校有四学院、三研究所及十七系科,已具完整大学规模,于九十四学年起即不再增设教学单位,而致力于教学品质与研究成果之提升,并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如日本工业大学,并与韩国济州汉拿大学、与英国诺丁汉伦特大学、大陆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大陆东南大学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书或备忘录,推动双方教师与学生交流,并获得“教育部”“教学卓越计划”补助。
为整合相近系科之资源,该校产业经营管理系与资讯传播系95学年(2006年)起不招新生。在组织改造与重整方面,台北及新竹两校区分置副校长,系(科)规模较大且跨双校区者均设置副系主任,襄助校务推展。
产学合作与技术服务方面,由规划与设计学院主导,结合管理及资讯两学院,设立“文化空间保存再利用与产业经营技术研发中心”,获得教育部核定补助三年计划,并且配合“教学卓越计划”开设跨院之“文化空间保存再利用”之特色学程。
95年(2006年)获“教育部”补助“多元商务整合运筹E化之数位环境建置应用发产与人才培育计划”,肯定该校以运筹管理E化之商务整合教学,从事专业菁英人才培育之举。
该校台北校区位于人文荟萃之文山区,校舍环山而建,花木扶疏,计有校舍十馀幢。而新竹湖口校区之建筑更是宏伟壮观,环境清幽,湖光水色。该校为持续提供学子优质教育环境,自九十二学年(2003年)起,台北校区再增建“格致大楼”(行政暨综合教学大楼),于九十五年(2006年)四月启用,为该校开启新扉页。
鉴于私立学校董事会健全与否,影响学校发展甚钜。是故,该校历届董事会泰半由文教界对兴办教育事业素具高度热忱之资深人士组成。三十馀年来,在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贤明领导下,无不同心协力,建构学校之发展。今更在董事长上官永钦女士领导下,发挥其专业学养与经验,全心协助校务与校誉提升,建树尤钜。
睽诸该校创立四十馀年,充满艰辛与成就,今后在全体师生力发奋之下,定能再创办学之绩效,发扬另一阶段荣耀之校史,使其展现于国人之前,永传于后世。
㈤ 中国科技大学 近年来 历史考古系的录取分数
秋雪尘,你好:
不知你是说高考的录取分数还是研究生的录取分数?
研究生的情况如下:
历史有一个330
历史学06 55 55 180(专业基础综合) 330
1、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2010年硕士研究生(论坛) 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
专业名称
外语成绩
政治成绩
业务课一
业务课二
总分
科学技术史
50
50
80
80
310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50
50
180
325
2、复试时间与地点:
复试时间:2010年4月1日全天;
复试地点:人文学院(东区223楼)三楼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报告厅及小会议室。
3、复试方式与复试覆盖范围:
复试方式:面试(其中包含约5分钟的英语(论坛)听说能力考核和不少于15分钟的专业知识与相关问题问答)
(1)科学技术史学专业知识复试覆盖范围:
大学本科阶段主干课程所覆盖的主要内容,根据考生所学专业不同,有所侧重。
(2)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复试覆盖范围:
大学本科阶段主干课程所覆盖的主要内容,根据考生所学专业不同,有所侧重。
4、复试分值比例:
复试成绩占录取总分的50%,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研究生,就数第一两年的录取分最有参照意义,如果是高考的话,那各个省的情况不一样,我不知道你是哪个省的,因此无法帮你解答。
㈥ 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合肥的历史原因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试想一下,人们在介绍某个城市时,会不会着重指出某某大学座落于此呢?例如,在介绍南京时,会不会说“著名的南京大学座落于此”呢?或是在介绍济南时说,“山东大学”座落于此呢?我们想,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发生。但是在介绍合肥时,“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座落于此”这句话是必然会有的。可见,中国科大与合肥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为了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科大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科大由北京迁到合肥这段经历)。
1958年初,在北京一些领导和科学家倡议下,要以中国科学学院为依托,创办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校技术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69年10月,国务院科教组成立。国务院驻中科院联络员刘西尧主持拟定了中国科大《关于要求创办“五七教育革命实验基地”的报告》,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科研单位、地点拟设在有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二三年内完成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谢富治批示同意,校革委会派人到南阳基地选点。考查人员认为在南阳山区、丘陵地带开办基地确有问题。1969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后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协商,指定中国科大战略疏教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到安庆,随后900人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基本生活无法维持。1970年1月军宣队政委贺魁民、革委会副主任王锡清同科学院军代表尚可,革委会副主任王锡鹏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娄学政汇报工作并办理移交手续,商定学校搬迁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师范学校校址办学,并决定将全校人员分散到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地厂矿,农场进行“斗、批、改”半天劳动,半天搞运动。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T,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总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科大人毫不气馁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现在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
笔者中的一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从小就把中国科技大学当作合肥人的骄傲。作为一名学生,为了得到她的青睐,奋斗了十多个年头,但当他以优秀的成绩跨入她的大门后,却不得不为自己的家乡合肥而伤心。谈到科大的地理位置,几乎所有的外地同学都为自己以相当好的成绩却来到合肥而不满,他们认为安徽、合肥相对于其它大城市较为落后的现状严重阻碍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发展,网上经常看到一些科大学生情绪激动,嚷着要把中国科大迁回北京,更有一些其它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座落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学,对我们科大学生优越感十足,动辄以嘲笑的口吻谈论我们科大。
的确安徽不太富裕,合肥也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提并论,但安徽对中国科技大学这个养子,又付出了多少啊!更不必说合肥中国科大更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就是在去年,安徽省政府在自己紧张的财政收入中拨出了三亿元人民币投入到中国科技大学。而同样是全国重点大学,安徽的亲生儿女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恐怕只能对数字摇头兴叹了。三亿元对江苏省政府、对上海市政府可能算不了什么,而对安徽来说,已经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2000年4月15日,金融工程研究所(FEAM)项目负责人白大伟博士与上海研究院签约,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USTC-SIAS)第一位从海外引进的正式签约教授。
2002年8月1日,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生院一期工程正式开始。 2002年12月25日,学院董事会第一次召开,正式成立由学院筹建三方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学院董事会,并决定由朱清时校长兼任学院第一任院长。2002年12月26日,学院召开媒体见面会,向媒体及公众介绍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生院的体制、机制及办学模式。
2003年4月、6月,学院分别召开两次董事会,审时度势,为学院未来发展制定战略、策略和实施步骤。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生院更名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确定学院先期筹备高等数理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所,并面向全球招聘中心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教授。2003年11月,学院一期工程竣工。
2004年4月14日,学院启动工作预备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由中国科大侯建国副校长牵头的学院工作班子,明确上海研究院的教授招聘、招生、项目基金申请正式纳入中国科大体系,标志着上海研究院各项工作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04年7月30日至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在上海康桥举行隆重的开典仪式,庆祝上海研究院揭牌暨高等数理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 `t hooft教授、弦论创始人之一John Schwarz教授、著名数论专家John Coates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清时校长及中国科学院戴元本、谷超豪等10位院士和上海市南汇区政府书记陈策、区长万大宁等区政府官员参加了开典仪式。G. `t hooft教授做中心开典的第一场学术报告。
2004年9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成立金融工程研究所。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姜斯宪,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田维谦到会并讲话,来自美国华尔街、新加坡、北京、上海等金融界、企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18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5年5月,殷峥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签订人事聘用关系协议,随后殷峥教授即回国来到上海研究院就职。
㈧ 中国科技大学历任校长是谁.
校长:
郭沫若 1958.9-1978.6
严济慈 1980.2-1984.9
管惟炎 1985.4-1987.1
滕藤 1987.1-1988.2
谷超豪 1988.2-1993.7
汤洪高 1993.7—1998.6
朱清时 1998.6—2008.9
侯建国 2008.9—
现任名誉校长内 周光召
首任数学系主任兼容副校长 华罗庚 1958起
首任近代力学系主任 钱学森
首任物理化学系主任 郭永怀
首任生物系主任 贝时璋 1958年起兼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
㈨ 中国科技大学有历史系吗
你好,楼主, 在广东的话,这几年大概都在一本线上六十分。呵呵,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