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论述
“美学”这一名称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审美的意识早就存在。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也可以说,中国古代就已经对美学有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庄子的美学理论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起点至少可以追溯到老子,他提出了如“道”、“气”、“象”、“有无”、“虚实”、“自然“等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主要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种审美境界。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传统,提倡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当代的美学家们提出了如“意象”、“风骨”、“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等美学范畴和命题,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3,唐宋时期,禅宗也开始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时的审美开始讲求体验刹那真实,瞬间直接中生出的意象世界,即世上的美并不是离开人的一种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显现的世界,即“意境”。
4,清代中国美学接收了西方绘画的融合,将中国古典美学推向了一个高峰,至今对我们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极大的启发。
5,到了近代,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美学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尝试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并提倡美学教育。
如果说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开辟了中西美学融合的道路,那么朱光潜和宗白华则是将中西美学融合推进了一大步。
宗白华先生对中西美学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也一直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认为中国学者天资本极聪颖,而且心胸思想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宗白华先生在美学领域著作颇多,最著名的是《美学散步》和《艺境》,而这本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宗白华讲美学》收录了其美学全著述,用灵动的笔触,描述了美的本质与境界,配以数百幅高清插图,让读者宛如游走于世界各大美术博物馆之中。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古代文人士子,都精通诗、书、画及音律,这是因为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它包括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即“意”和对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即“境”。这种情感和环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无尽之韵味,气韵生动,达到超越物化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正是古人崇尚的最高审美标准。古代文人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现今汉服、古风、国潮在年轻一代人中兴起,正是因为我们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可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美该如何去欣赏,我们却知之甚少,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这本《宗白华讲美学》带领我们去领略和鉴赏,古代文人诗、书、画、音乐以及生活体验的美学思想。
一生都在追求美的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在其笔下,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表现到了极致,对喜欢传统美学或想要构建美学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好书。
我是淘气花猫,我手写我心,用文字表达观点,在阅读中修炼思维。
② 古人对“美”的诠释是什么
中国古代对美的看法,既有异,又有同。所谓“同”,即儒、道、佛各家相通相近、殊途同归、末异本同之处,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颇为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中国古代对美的普遍看法大抵有如下数端:
一、以“味”为美。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不带价值倾向的客观认识,可视为对美本质本然状态的哲学界定。从东汉许慎将“美”释为一种“甘”味,到清代段玉裁说的“五味之美皆曰甘”,文字学家们普遍将美界定为一种悦口的滋味。
古代文字学家对“美”的诠释,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美”是“甘”味的普遍认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听到优美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老子本来鄙弃欲望和感觉,但他又以“为腹不为目”为“圣人”的生活准则,并把自己认可的“大美”——“道”叫做“无味”之“味”,且以之为“至味”。佛家也有“至味无味”的思想。以“味”为美,构成了与西方把美仅限制在视听觉愉快范围内的美本质观的最根本的差异。
二、以“意”为美。
这可视为中国古代对美本质当然状态的价值界定,其中寄托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
中国古代美学认为,美是一种快适的滋味,这种滋味,主要不在事物自身的形质,而在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这种精神既可以表现为审美主体审美观照时情感、直觉、意念的即时投射,所谓“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刘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客观化了的主体精神,所谓“玉美有五德”(《说文解字》“玉”字条),“花妙在精神”(邵雍)。梅、兰、菊、竹,因为符合儒家的“君子”理想,所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对象。山、水、泉、林,因为是清虚恬淡的理想之境,所以成为道释之徒、出世之士心爱的栖身之所。现实的美源于“人化自然”,艺术的美亦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诗”者“言志”,“文”为“心学”,“书”为“心画”,“画”尚“写意”。“文所以入人者情也”(章学诚),“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焦竑),只有“意深”才能“味有余”。所以古人主张:“文以意为主”,“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方东树)。中国古代由此形成了“趣味”说。“趣”,即“意趣”;“趣味”,即“意味”。“趣味”说凝结了中国古代这样一种美本质观:有意即有味。这与西方客观主义美学观明显不同。
三、以“道”为美。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当然状态价值界定的另一种形态,也是中国古代以“意”为美的具体化。这当中寄托了更明显的道德理想。儒家以道德充实为美,如孔子说“道斯为美”,孟子说“充实之为美”,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道家也以道德充实为美。《庄子》有一篇《德充符》,明确把美视为道德充满的符号,个中描写了不少形体畸形而道德完满的“至人”、“神人”。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希声”、“无形”、“朴素”均是“无为”、“自然”的道德形象。佛家认为世相之美均是空幻不实的“泡影”,真正的美是涅盘 佛道,涅盘 具有“无垢”、“清凉”、“清 静”、“快乐”、“光明”诸种美好属性。
四、同构为美。
这是中国古代对美的心理本质的认识。人性“爱同憎异”,“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这些是同构为美思想的明确说明。它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文化系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与人、物与我为同源所生,是同类事物,它们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淮南子》说得好:“天地宇宙,一人之身。”“物类相同,本标相应。”这种感应属于共鸣现象,是愉快的美。其实,在中国古代以“意”为美、以“道”为美的思想中,已包含主客体同构为美的深层意识。儒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尽心而后知天”(孟子),“仁”是“天心”(董仲舒),“天理”即“吾心”,天地之美正是主体之美的对象化,因而呈现出某种同构状态。道家认为,大道至美。道体虚无,要把握到虚无的道体,认知主体必须以虚无清静之心观之,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与此相通,佛家认为真正的美是佛道,佛道即涅盘 ,涅盘 即寂灭虚空。芸芸万法,以实有之心观之即执以为有,以虚空之心观之即以之为空,这就叫“内外相与,成其照功”(僧肇《般若无知论》)。可见,道、释二家所认可的至美之道,都是主体空无之心在客体上的同构。这与西方现代格式塔美学相映成趣。
五、中国古代尽管以“意”、以“道”为理想美,但并没有否定物体形式的美。“文”,在古汉语中有“文饰”、“美丽”之义。以“文”为美,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形式美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的原初涵义是“交文”、“错画”(许慎)之像,即形式之纹理或有文理之形式。因为这种特点的形式给人赏心悦目的愉悦感,所以“文”产生了“美”的衍生义。中国古代以“文”为美,体现了古人在偏尊道德美、内容美的同时,亦未完全忽视文饰美、形式美。在对待文饰美、形式美的态度上,重视“礼教”的儒家表现出强烈的“好文”传统。
由于儒家思想是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好文”成为汉民族全社会的传统风尚。相比起来,释、道二家是非“文”的。道家从人性无情无欲的角度出发要求“闭目塞聪”、杜绝文饰之美,佛家从“色即是空”的前提出发指责色相之美为镜花水月。由于这些学说内在的矛盾性,并不为古代大众所信服,因而并未对儒家以“文”为美思想的统治、主导地位形成根本性的影响。
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它构成了中国美学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
③ 对中国美术史的看法及感受
美术是人类来的一种创造源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所以应把握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平时利用空余时间翻阅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美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④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意境,传神,优美,崇高)
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思想。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审美形态与宗教: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联系在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官切。审美形态与哲学:西方在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一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二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三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四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