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于哪一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版,经过不断发展建设,中国权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合成。
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历史书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参加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
杰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队”、地空导弹“英雄营”、“飞行安全红旗师”、“红色前哨雷达站”、“模范气象导航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刘玉堤,“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
“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于牺牲奉献的好战士”黄勇、“试飞英雄”李中华等。
2. 求推荐一本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书籍,或者是介绍中国军事的书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套装1-6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套装1-6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下简称《军史》),是中央军委在1997年11月27日授予军事科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军事科学院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编写此书。随后,在历时10余年的编撰修改过程中,以迟浩田、郭伯雄先后担任组长的中央军委军史编写领导小组审定编写指导思想、编写规划和纲目,研究解决编写中的重要问题,并逐一审定书稿。期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领导军事历史研究所,先后组织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集体统稿和修改,每一次都对原有书稿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最终,在2010年3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根据军史编写领导小组的建议,正式批准出版《军史》第一、第二、第三卷。这部融汇了大量研究人员和组织者辛勤汗水的史书经典现在终于马上要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史料丰富、数据翔实,完整再现历史画卷
《军史》第一至第三卷,记述从1927年8月1日人民军队诞生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本书的工程之所以浩大,其中一个最基础却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于史料的深挖细凿。为了编写此书,编写组踏遍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总参谋部有关部门档案室或资料室、总政治部档案馆、总后勤部档案馆、总装备部档案馆、海军档案馆、空军档案馆、各军区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的大门,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图书资料。小到几十人的战斗,大到数百万人参与的战役,甚至对于使用的武器装备的种类、数量,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调查,给出了详细的数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此书的史料性更强,二是为了增加某些历史节点的现场感和说服力。《军史》不只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战斗也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如在对飞夺泸定桥、强攻大渡河的记述中,详细记录下了战斗的参与人数、战争过程,甚至部分中央红军战士们的真实姓名,这些基于真实历史资料的记叙,非常写实,颇具震撼力。为了说明红一方面军重建时的人事安排情况,《军史》还引用了1932年7月29日《周恩来致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信》。此外,《军史》的编写还获得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以及军内外党史、国史、军史专家学者和许多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并借鉴和使用了大量的军史、战史的研究成果。《军史》(1-3卷)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分阶段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体系、组织结构、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和各个不同时期部队的建制、军兵种建设和后勤建设,也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的简要目录
1927年8月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937年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野战部队的“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各步兵兵团、军、师、团,各骑兵师、团,各炮兵师、团等,一律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作为地方建制的军区,其“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热辽军区”;游击部队,则依情况需要和可能由各地军事机关自行组织。
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4. 中国空军的发展史
中国空军的发展史:
1、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中共早期培养的一批航空骨干、选调的陆军官兵以及日军起义人员,在这里开始了中国空军艰难的创业。他们收集了100多架破旧飞机,又拆东补西修复了40多架。缺少汽油,就用酒精代替;没有保险带,就用麻绳代替;缺少机轮、螺旋桨,几架飞机合着用;没用充气设备,就用自行车气筒给给飞机轮胎充气。士兵们甚至用马拉着飞机走向跑道。就这样,航校在3年多的时间里培育出了560名航空人才,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准备了骨干。
2、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下令,在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机关的基础上,合并军委航空局,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刘亚楼任司令员。1950年4月11日,刘亚楼向中央军委递交了建议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报告。5月9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1950年6月19日,中国空军的第一支航空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团和1个强击团。飞行人员绝大部分是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员,还有少量国军起义飞行人员。教官有日本教官、苏联教官,飞机有英制、美制、日制,机种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
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燃烧到鸭绿江边,刚刚诞生的中国空军航空兵被逼上了这场历史性的空战舞台。战争初期,美国拥15个空军联队,作战飞机1100余架,飞行员大部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而中国空军仅有新建的2个歼击航空兵师(空3师、空4师)和空军第4混成旅第17轰炸团、第13强击团,作战飞机只有114架,飞行员仅有100小时左右的飞行时间,在喷气式飞机上平均只飞了20多小时,且无空中作战经验。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称:“中国根本没有空军。”
4、1951年1月21日,最先进驻安东机场的空4师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领6架米格-15歼击机迎战美军20架F-84战斗轰炸机,李汉击伤美机1架,奏响长空第一战凯歌。8天以后,即1951年1月29日,李汉在空战中击落、击伤敌F-84各1架,首创人民空军空战史上击落敌机的战例。1951年9月25日,空4师第12团副团长李文模率领16架米格-15歼击机迎战美军20架F-86“佩刀”战斗机,4号机刘涌新击落敌机1架,首创中国空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86的战绩。
5、1951年11月6日,空8师22团9架杜-2轰炸机在空2师4团16架拉-11歼击机的掩护下,对鸭绿江外的大和岛实施了轰炸,这是中国空军航空兵轰炸机第一次出现在朝鲜战场的上空,轰炸命中高率达90%。美联社惊呼:“大和岛遭到欧洲空军的精确轰炸”(暗示是苏联空军所为)。至今仍在使用的美国空军大学教材承认:中国空军对大和岛的轰炸是成功的。
11月30日,空8师24团9架杜-2轰炸机与空2师4团16架拉-11歼击机编成联合机群对大和岛实施第二次轰炸,途中与30多架美国F-86喷气式战斗机发生遭遇战,轰炸机通讯长刘绍基用机枪击落敌机1架,开创了世界空战史上活塞螺旋浆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担任护航任务的拉-11歼击机也接连打下2架敌机。副大队长王天保、大队长徐怀堂各击落1架F-86,又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活塞螺旋浆式歼击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奇迹!
6、1952年2月10日,飞行时间才100多小时的空4师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一举击落飞行时间3000多小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266次的美国王牌飞行员中校中队长戴维斯。消息传开,美国朝野震动,美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中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惨的失败,是对远东空军的一个沉重打击。”
7、建国初期,空军航空兵还积极参加了支援陆、海军解放沿海岛屿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1952年9月20日,空2师飞行员何中道、李永年在上海长江口上空击落美空军B-29轰炸机1架,首创中国空军航空兵国土防空作战史上击落敌机的战例。1955年1月,空军航空兵首次与陆、海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1958年7月,空军航空兵歼击部队入闽作战,从国民党空军手中夺得台湾海峡的制空权。
8、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航空兵装备了国产歼-5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和歼-6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60年代,空军航空兵先后装备了国产歼-7歼击机、强-5强击机、轰-5和轰-6轰炸机。80年代,空军航空兵先后装备了国产歼-8和歼-8Ⅱ高空高速歼击机。90年代以来,中国空军航空兵先后装备了从俄罗斯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苏-27歼击机和苏-30歼击轰炸机,中国自行研制成功的轰-6U空中加油机也加入了空军航空兵序列,使中国空军航空兵可以超远程、高速度、全空域、大纵深、超视距范围作战,标志着中国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战略性转变。
9、近年来,中国空军航空兵瞄准未来高技术战争,改革训练模式,普及了模拟训练,建成了现代化的综合训练基地,成立了蓝军分队,实现了以技术训练为主向战术训练为主的转变。各部队积极挖掘人和战机潜能,探索以手中装备克敌制胜的新战法,经常组织复杂气象飞行、远海截击、夜间编队、低空、超低空、大速度地靶、实弹轰炸和导弹攻击、电子对抗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和恶劣气象条件起降等高难度课目训练。
注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新一代中国空军航空兵飞行员用辉煌的成绩告诉世界:在未来战争中,中国空军航空兵必将是一支攻防兼备、无坚不摧的“长空利剑”
5.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校戴旭有些书么
演讲视频
《2030肢解中国-美国全球战略与中国危机》《大空战——世界空战一百版年》 《海图腾——一百年来权的海洋、海权、海军与中国航母》
《读史随想》 《盛世狼烟》 《以血祭天》 《20世纪世界空战》 《C形包围》
即将出版
《当代军事经典理论点评》
6. 中国空军的发展史 简略
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
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内、海军容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空军实行空防合一的体制,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以及通信、雷达、电子对抗、防化、技术侦察等专业部(分)队组成。空军下辖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空军。航空兵由歼击、强击、轰炸、运输航空兵组成,通常按师、团、飞行大队(营)、飞行中队(连)编成。航空兵师一般下辖2个至3个航空兵团和驻地场站,航空兵团是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武器装备和担负任务不同,各类航空兵团编制飞机数量通常在40架至60架之间不等;飞机和飞行员(组)的比例通常为1:1.2。中国空军包括航空兵(装备轰炸机,攻击机,歼击机,侦察机和运输机等),地对空导弹部队,高炮部队和无线电技术部队。共有40-45个航空师,15-17个防空师。中国空军总兵力47万人,共有3000余架作战飞机(500-600架可携带核武器,250架直升机),500-600座地对空中程导弹发射装置,1500-2000门高炮。
7. 中国空军历史
创建时期(1949.1~1953.12)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重视发展航空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困难条件下,培养、储备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大革命时期,选派共产党员进国民革命军航空学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选调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时期,选调一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党航空学校和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学习;在延安开办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的学校。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创办人民军队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1949~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逐步建立健全作战指挥、教育训练和勤务保障体系,遂行要地防空任务,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和进行围剿土匪作战,成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成立领导机关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长、王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全国的航空工作,组织接管缴获的航空器材、修复机场、收容教育改造国民党空军航空技术人员,为建立人民空军创造条件。 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信给周恩来,提出建立人民空军。周恩来随即组织筹建空军的工作。26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10月25日,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原军委航空局撤销,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空军领率机关先后设参谋部(司令部)、训练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部和空军直属政治部等部门。 1949年4月~1950年1月,先后成立华北、华东、华中(后改中南)、西北、西南、东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归所在军区建制。统一领导接收、管理国民党空军遗留的航空设施、物资和人员,办理航空业务。1950年8月~1951年12月,以各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和陆军部分军、师机构为基础,先后成立华东、东北、西南、中南、华北、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各战略区的空军部队、学校、机关,实行由军委空军领导机关和各大军区领导机关双重领导,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空军主要为建制领导关系,空军部队建设和管理由军委空军统一负责。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统一领导指挥志愿军空军。11月,在辽西省开原(今辽宁开原)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辽东省安东(今辽宁丹东)、上海、山东潍坊各组建1个空军军部,加强空军部队的领导指挥。 建立院校培训体系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筹划建立人民空军时决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请苏联派出专家协助,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航空器材,尽快建立一批航空学校。至1950年1月,新建7所航空学校,以速成方式培养飞行、航空机务等专业技术人才。1951年以后,继续新建航空学校,并将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同校合训改为分校培训。到1953年底,空军有13所航空学校,培训飞行人员5 945名(其中女飞行人员55名)、航空机务人员2.4万余名、其他干部近1 400名。1950~1953年,先后成立8个航空预科总队(后改称航空预备学校),对准备入航空学校的学员集中进行预科教育。1951~1953年,还先后成立机务学校、干部学校(1952年9月改称空军政治干部学校)和指挥员训练班,逐步建立多种类型、综合性院校培训体系。 组建部队空军成立初期,中央军委采纳空军关于在陆军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指导方针。1950~1951年,从陆军部队调给空军12个师部、49个团部,用于组建空军部队。1950年6月19日,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南京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7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在上海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后改称空军陆战第1师、伞兵教导师。11月2日,空军部队的旅改称师。24日,在四川新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团。1951年4月24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师。至1953年底,空军部队发展到28个师,各型飞机3 000余架。 建立保障体系空军成立初期,在国家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整修和新建一批机场,保障航空学校和航空兵部队使用。雷达、通信、气象等保障机构也陆续建立。空军专用经费和物资由空军负责供应,全军通用经费和物资由军区负责供应。全军实行新的供应保障体制后,1952年9月1日起,空军按照建制关系全面组织后勤供应保障,基本上实行空军—军区空军—部队供应体制。在东北、华东成立有空军后方勤务部分部,每个分部负责1个地区或1个作战方向空军部队的后勤供应保障。 担负作战任务中共中央最早赋予空军的任务是参加解放台湾作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0年12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击落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有300多个单位、8 000余人立功,其中6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1人获英雄、模范称号。 1952~1953年,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击伤入侵和窜扰飞机8架。1952年9月20日,击落入侵上海地区的美军B-29型轰炸机1架,取得空军国土防空的首次战果。1950年4月~1952年11月,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在康藏高原开辟航线25条,空投各种物资2 326吨。1952年7月,配合陆军部队围歼四川黑水和甘肃南部等地区土匪,实施空中侦察、轰炸、扫射、散发传单和后勤支援。
全面发展时期(1954.1~1966.4)
根据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空军全面加强建设。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195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实行空防合一体制,并进行精简整编。随着主要武器装备由中国自行生产,部队进一步发展,战斗力显著增强,在国土防空和协同陆、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等作战中取得突出战绩。 空军与防空军合并 1957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5月17日,空军、防空军机关合署办公。刘亚楼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各军区空军、防空军机关陆续合署办公。7月26日,防空军军种名称撤销,原防空军部队、学校划归空军建制。 加强领导指挥机构建设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后,进一步加强空军领导指挥机构建设。1956年3月,在河北杨村(今天津杨村)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7年12月移驻济南。1958年8月,成立福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驻福建、江西省的空军部队。1958年11月~1960年2月,在吉林、广东、福建各组建1个军级指挥机构。1960年8月、1965年10月,先后成立昆明、成都军区空军领导机关。 按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对口的原则和空军业务工作特点,空军领率机关机构设置陆续调整。至1966年5月,设有11个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挥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直属政治部。 扩建部队1956年9月,开始装备中国自行生产的作战飞机,并继续从国外购买部分飞机等装备,部队逐步发展。1958年10月,组建第一批地空导弹兵部队。1959年开始,歼击航空兵师陆续组建主要用于夜间作战的分队。为提高机动作战能力,1961年下半年,航空兵部队全面实行基地化。飞行团改为飞行大队。基地归航空兵师建制,将可以固定在基地的人员、装备都归基地建制,基地担负后勤和航空工程机务保障任务,航空兵师机动时,基地所属人员、装备不随之机动。1961年6月,陆军1个军调归空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地空导弹、高射炮、雷达等装备国产化后,部队加快发展,防空力量得到加强,对空警戒、指挥引导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强教育训练1954~1965年,空军院校陆续进行调整。1958年,撤销一批预备学校、文化学校,先后成立空军学院、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及通信、卫生等院校。至1965年底,空军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培训场所。 1959~1961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援助中国的协议,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航空发动机、零备件和燃料严重短缺。为克服困难,航空兵部队开展“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活动,采取“大集中、小穿插”、“平行训练”等方法,保持部队战斗力,完成了空军入闽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等任务。1964年,通过开展群众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明显提高。 制订法规、编写教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创建时期使用的法规、教材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1959年1月开始,抽调大批人员,全面地编写条令、条例、大纲、教材,进行空军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理论建设工作。历时6年6个月,完成各种条令、条例、大纲、教材、操典等306本。对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进行国土防空作战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飞机经常侦察、袭扰中国大陆和沿海地区,台湾当局飞机频繁入窜大陆,防空作战形势紧张。1954年1月~1966年5月,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美国和台湾当局飞机51架、击伤49架。首创用装备机载雷达的截击机和高射炮在夜间击落B-17、P-2V型飞机,用地空导弹击落RB-57D和U-2型高空侦察机,用歼-6型飞机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等战 例。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在此期间,空军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在曲折中前进。军区空军以下机关、部队和飞行学校坚持正面教育,不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基本保持了稳定。空军部队抵制各种冲击和干扰,严守岗位,完成了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为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应付突然袭击,在一段时间,空军过多扩编部队、增设机构,编制员额大幅度增加。根据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进行精简。 改进部队体制1966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中国面临战争威胁,空军大量扩建部队。1969~1971年,新组建11个航空兵师和一批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部队。至1972年底,空军实有总人数和部队数量达到历史上最多的时期。1970年2月,改进航空兵部队组织体制,将师属飞行大队改为飞行团,基地改为场站,师下辖飞行团和场站,航空机务人员编在飞行团,以提高飞行团独立遂行作战训练的能力。 调整领导机关机构设置1967年6月,成立济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1968~1969年,在华北、西北和粤东地区先后增设军级领导指挥机构。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适当归口、减少层次、裁减人员的原则,1969年9月,空军直属机关由11个部整编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70年,军区空军机关相应调整机构设置。1976年,空军、军区空军机关增设航空工程部。 教育训练受到削弱“文化大革命”期间,空军正常的教育训练秩序被打乱,战役训练、军事演习被取消,飞行训练课目和院校课程设置被削减,训练时间和学制缩短,教育训练质量严重下降。1969年,有12所空军院校被撤销。1973年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各类教导队,恢复、重建部分院校,增加教育训练时间和内容,训练质量开始回升。 完成作战任务1966年5月~1976年10月,美国和台湾当局不断派遣军用飞机袭扰,侦察中国大陆沿海和纵深地区,其入窜手段多变,给空军防空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空军担负防空作战的指挥机关和部队保持高度戒备,共击落美军入侵、台湾当局入窜飞机16架,击伤4架。1967年9月,地空导弹部队首次使用中国自制兵器,有效抗击干扰,再次击落台湾当局U-2型高空侦察机1架。期间,空军高射炮兵部队完成了多次出国支援作战任务。 进行精简1975年,根据总参谋部批准的《空军精简整编实施方案》,精简机关,撤销部分军级领导指挥机构和高射炮兵部队,淘汰一批老旧装备,空降兵部队实行简编,工程建筑部队和装备修理机构等实行企业化管理,不计入军队定额。探照灯兵部队撤销。到1976年10月,空军总人数比1972年减少26.9%。 管理民航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民用航空系统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制度。民航对外名称不变,仍为国务院直属局。1980年3月15日,民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实行企业化管理。
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以后)
1976年10月以后,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全面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改善武器装备,增强保障能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全面整顿1977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整空军领导班子。1978年,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包括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军事训练、战备工作、政治工作、纪律、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后勤工作、机关和作风等10个方面。在全面整顿基础上,先后制定和实施具体建设规划,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进展,航空兵师长都能带队升空作战,院校建设得到加强,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研装备、航空工程机务和后勤保障有新发展。1980年以后,空军多次进行精简整编。压缩编制员额,实行军士制度,减少干部数量,提高士兵比例,改进部队组织体制。 提高教育训练水平1977年以后,空军教育训练全面恢复和加强,对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标志着空军战斗力水平的甲类飞行团大幅度增加。为适应空中力量使用特点,做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加强多兵种和赋有战术背景的合练、演习和参加三军联合作战演习。逐步完善飞行学院—训练基地—部队三级飞行人员训练体制,甲类团由技术训练为主转变到以战术训练为主,由单一兵(机)种训练为主转变到以合同战役训练为主。1996年9月~1999年9月,空军先后举行多机(兵)种未知条件攻防对抗、空中战役对抗和强电磁干扰条件攻防演习,提高高技术条件下实战能力。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部队不断探索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对策与战法,形成多种口径(型号)兵器结合使用、协同作战的多种有效战法。参加多军兵种军事演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等,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78年,重新成立空军学院等一批院校。1980年以后,空军院校不断调整训练任务、培训体制,使部队所有干部都有相应的院校培养。初级指挥军官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3个层次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个层次培训。为适应军士制度,成立士官学校,在部分军官院校开设士官培训班。各院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军官继续教育体制,开办多种形式函授教育,多渠道培养人才。飞行学院毕业学员实行本科以上教育。 改善武器装备空军有计划地进行装备科研,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武器装备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装备陆续装备部队,逐步淘汰老旧装备,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1987年,实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制,进一步加快新武器装备研制进度,提高研制经费使用效益。武器装备和勤务保障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健全。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级奖励并得到应用,对加强空军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保障能力空军战斗勤务、航空工程、后勤系统保障工作不断加强。雷达情报、通信导航、领航引导、航空管制、气象预报等战斗保障装备陆续改进更新,抗干扰能力增强,逐步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保障效率提高。航空工程系统在反复试验基础上,1985年以后,全面实行新维修体制,加强飞机维修管理,改进维修手段,完善维护条例、规程,开展飞机维修科研,促进飞机维修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后勤保障立足于部队现代化建设,以注重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后勤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改善保障设施,更新保障装备,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战备、训练和生活保障任务。 到20世纪末,空军发展成为以航空兵为主体,诸兵种组成的合成军种。武器装备由缴获、外购、仿制,发展到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为主;官兵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程度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建设和部队战斗力水平进入新阶段。跨入21世纪,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成为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祖国领空、促进统一大业的重要军事力量,在高技术条件下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空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完成抢险救灾、航空测量、人工增雨、飞播造林、开辟空中航线等任务。在空投试验核武器、新型飞机试飞、运送卫星火箭等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支援国家航空运输,开展民用航空业务,至1997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通53条航线。至1999年,先后为民用航空输送500多名飞行人员,开放50多个军用机场供民航飞机起降,雷达、通信、导航、气象等部(分)队在保障战备训练的同时,为民航提供服务。 空军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岛屿、支援地面部队剿匪、国土防空、出国支援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取得出色战绩,共击落敌机1 017架、击伤634架;在参加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杰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队”、地空导弹“英雄营”、“飞行安全红旗师”、“红色前哨雷达站”、“模范气象导航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刘玉堤,“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于牺牲奉献的好战士”黄勇、“试飞英雄”李中华等。[
8. 中国人民解放军 空军
空军中尉,地勤人员,飞行员都是少校起始。他们的工作视情况而定。
9. 中国空军的发展史
中国空军的发展史:
1、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中共早期培养的一批航空骨干、选调的陆军官兵以及日军起义人员,在这里开始了中国空军艰难的创业。他们收集了100多架破旧飞机,又拆东补西修复了40多架。缺少汽油,就用酒精代替;没有保险带,就用麻绳代替;缺少机轮、螺旋桨,几架飞机合着用;没用充气设备,就用自行车气筒给给飞机轮胎充气。士兵们甚至用马拉着飞机走向跑道。就这样,航校在3年多的时间里培育出了560名航空人才,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准备了骨干。
2、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下令,在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机关的基础上,合并军委航空局,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刘亚楼任司令员。1950年4月11日,刘亚楼向中央军委递交了建议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报告。5月9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1950年6月19日,中国空军的第一支航空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团和1个强击团。飞行人员绝大部分是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员,还有少量国军起义飞行人员。教官有日本教官、苏联教官,飞机有英制、美制、日制,机种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
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燃烧到鸭绿江边,刚刚诞生的中国空军航空兵被逼上了这场历史性的空战舞台。战争初期,美国拥15个空军联队,作战飞机1100余架,飞行员大部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而中国空军仅有新建的2个歼击航空兵师(空3师、空4师)和空军第4混成旅第17轰炸团、第13强击团,作战飞机只有114架,飞行员仅有100小时左右的飞行时间,在喷气式飞机上平均只飞了20多小时,且无空中作战经验。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称:“中国根本没有空军。”
4、1951年1月21日,最先进驻安东机场的空4师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领6架米格-15歼击机迎战美军20架F-84战斗轰炸机,李汉击伤美机1架,奏响长空第一战凯歌。8天以后,即1951年1月29日,李汉在空战中击落、击伤敌F-84各1架,首创人民空军空战史上击落敌机的战例。1951年9月25日,空4师第12团副团长李文模率领16架米格-15歼击机迎战美军20架F-86“佩刀”战斗机,4号机刘涌新击落敌机1架,首创中国空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86的战绩。
5、1951年11月6日,空8师22团9架杜-2轰炸机在空2师4团16架拉-11歼击机的掩护下,对鸭绿江外的大和岛实施了轰炸,这是中国空军航空兵轰炸机第一次出现在朝鲜战场的上空,轰炸命中高率达90%。美联社惊呼:“大和岛遭到欧洲空军的精确轰炸”(暗示是苏联空军所为)。至今仍在使用的美国空军大学教材承认:中国空军对大和岛的轰炸是成功的。
11月30日,空8师24团9架杜-2轰炸机与空2师4团16架拉-11歼击机编成联合机群对大和岛实施第二次轰炸,途中与30多架美国F-86喷气式战斗机发生遭遇战,轰炸机通讯长刘绍基用机枪击落敌机1架,开创了世界空战史上活塞螺旋浆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担任护航任务的拉-11歼击机也接连打下2架敌机。副大队长王天保、大队长徐怀堂各击落1架F-86,又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活塞螺旋浆式歼击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奇迹!
6、1952年2月10日,飞行时间才100多小时的空4师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一举击落飞行时间3000多小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266次的美国王牌飞行员中校中队长戴维斯。消息传开,美国朝野震动,美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中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惨的失败,是对远东空军的一个沉重打击。”
7、建国初期,空军航空兵还积极参加了支援陆、海军解放沿海岛屿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1952年9月20日,空2师飞行员何中道、李永年在上海长江口上空击落美空军B-29轰炸机1架,首创中国空军航空兵国土防空作战史上击落敌机的战例。1955年1月,空军航空兵首次与陆、海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1958年7月,空军航空兵歼击部队入闽作战,从国民党空军手中夺得台湾海峡的制空权。
8、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航空兵装备了国产歼-5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和歼-6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60年代,空军航空兵先后装备了国产歼-7歼击机、强-5强击机、轰-5和轰-6轰炸机。80年代,空军航空兵先后装备了国产歼-8和歼-8Ⅱ高空高速歼击机。90年代以来,中国空军航空兵先后装备了从俄罗斯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苏-27歼击机和苏-30歼击轰炸机,中国自行研制成功的轰-6U空中加油机也加入了空军航空兵序列,使中国空军航空兵可以超远程、高速度、全空域、大纵深、超视距范围作战,标志着中国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战略性转变。
9、近年来,中国空军航空兵瞄准未来高技术战争,改革训练模式,普及了模拟训练,建成了现代化的综合训练基地,成立了蓝军分队,实现了以技术训练为主向战术训练为主的转变。各部队积极挖掘人和战机潜能,探索以手中装备克敌制胜的新战法,经常组织复杂气象飞行、远海截击、夜间编队、低空、超低空、大速度地靶、实弹轰炸和导弹攻击、电子对抗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和恶劣气象条件起降等高难度课目训练。
注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新一代中国空军航空兵飞行员用辉煌的成绩告诉世界:在未来战争中,中国空军航空兵必将是一支攻防兼备、无坚不摧的“长空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