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有哪些历史纪念馆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
同时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历史侧面。截至2014年,馆藏各类文物达两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达百余件。
2、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桃源街附近,坐落在市中心北部风景秀丽的英华山上,是一座塔楼式建筑群。该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993年7月27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开馆。
抗美朝援纪念馆共收藏文物19500余件,分为两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历史文物。现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如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同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平壤以北道路调查材料和朝鲜交通调查图。
3、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纪念馆,位于天津市红桥区,是一座全面介绍平津战役的现代化展馆。纪念馆于1997年建成,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四部分组成。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平津战役纪念馆采用多维演示馆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背景画、战场微缩景观和音响,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平津战役的宏大场面陈列内容比较丰富,有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五个部分组成。
4、淞沪抗战纪念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是一座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主题纪念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490㎡,展厅面积1500㎡,室外展示区域近8000㎡,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形成“馆园合一”、“文绿结合”的模式。
纪念馆共11层, 1—2层为陈列区,专题陈列“血沃淞沪” 八一三淞沪会战史料,由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日军在上海的暴行、正义的声援、历史的审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七个部分组成。
5、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建在淮海战役纪念塔的东南,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馆顶是琉璃瓦,中间是庑殿重檐门廊,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2007年7月17日,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经过三年建设,全部完工并免费对外开放。
该馆藏品1.5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9件。展出文物、照片、图表、美术作品等2000多件。其中有淮海战役总前委用的电台、随军民工之前使用的小竹杆、烈士生前的笔记本等。馆内另设放映厅,放映有关淮海战役的历史影片。陈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15幅,照片约500幅,实物近40件。
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历史沿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存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及皇室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内,成立于容1925年,坐落在北京故宫西华门内。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该院下设古物馆和图书馆,图书馆下又分设图书部和文献部,文献部即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 。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
1928年10月,掌故部改称文献馆。
1951年5月,文献馆改称档案馆。
195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
1959年10月,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
1969年12月,明清档案部重新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1980年4月,明清档案部从故宫博物院独立出来,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
❸ 中国馆的历史谁知道~~~
09年6月23日
中国馆正式通电
09年5月
中国馆亮起“中国红”
08年1月30日
展示设计方案答疑会
07年4月25日
项目建筑方案公开征集
07年12月18日
开工建设
❹ 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博物馆复,是国家为保制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国家级博物馆,是承担国家民族和文化工作重要任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功能定位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中心、民族文化资源的信息数据中心、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工作的人才培养基地、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交流和展示基地、相关社会工作的咨询服务机构 。
1956年,费孝通等一批专家学者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希望在首都北京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并与我国的地位相称的民族博物馆。后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中国民族博物馆项目建设一直没有落实。
1987年以来,国家民委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报送关于中国民族博物馆立项的请示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多次呼吁尽快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
该馆已筹备28年,至今尚未正式立项建设。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改革纲要,目前仍在做前期准备工作。自筹建以来,中国民族博物馆相关业务工作一直未曾间断,为正式立项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❺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中国历史博物馆壮观的建筑已使它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地标,而它悠久的建馆历史又和宏伟的建筑相得益彰,它初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
1912年筹建。1912年,在蔡元培(时任教育总长)的关心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聘请京师大学堂教授胡玉缙为主任,以国子监为馆址,开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迁入故宫前部端门至午门及其朝房,为救济灾民、失业工人及“为国伤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门票收入赈灾。
1926年10月正式开馆。1926年,馆藏渐臻丰富,各类藏品已达26类,二十余万件,于午门辟陈列室,精选藏品,依类陈列,于同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展出,当月观众即达45,020人,同时《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开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
1933年4月改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历史博物馆工作主要以保护文物,避免遭受战争破坏为主,进行了少量的图片、文物展览。
1945年8月恢复中央博物院北平历史博物馆旧名。 1949年10月改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馆更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博物馆捐赠文物,总数达16962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为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博物馆着手建立新的历史陈列,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教育机构。
1950至1965年是历史博物馆的高速发展期,由裴文中、贾兰坡指导的“原始社会陈列”于1951年正式展出,该展览是我国博物馆最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组织历史陈列的尝试。以此为起点,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部、文物局领导的热情关心下,以及全国各文博考古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通史陈列”各个历史阶段陈列逐步完成并进行了预展,包括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学者先后来馆参观、审查,不断完善通史陈列。
中国通史陈列自原始社会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特点划分历史阶段,其特征是以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物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历史,这不仅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文博事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陈列。
1958年8月国家决定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
1959年10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新馆大楼落成,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一起迁入新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1961年7月1日,“中国通史陈列”正式对外开放。1962年之后,通史陈列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修改,并陆续编印了《中国古代服饰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釉陶俑选辑》、《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雕塑选辑》等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通史陈列”暂时关闭。
196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改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中国通史陈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进行,突出秦汉、隋唐、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统一场面,同时将通史陈列下限延至“五·四”运动。1975年10月,修改后的“中国通史陈列”正式预展。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全馆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展开,成功举办了著名的《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1978年1月,“中国通史陈列”对外开放。
自1978年始,中国历史博物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制定了全馆八年发展规划纲要,除继续完善通史陈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还积极参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动,相继出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历史与文物资料》等刊物及《中国古代史常识》、《简明中国历史图册》、《明蓝瑛花卉兰石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图录》、《中国历史博物馆》、《华夏之路》、《中国通史陈列》等图书,组织和参加了多项考古发掘,举办了多项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览,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文物展览”、“医圣张仲景展览”、“中国南海沉船文物展”、“丝绸之路与茶之路”、“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等展览。
198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将旧民主主义革命陈列划归中国革命博物馆。1984年,“中国通史陈列”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表现。1988年至1997年,开始进行“中国通史陈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全国各地征调了近千件文物,绝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新出土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同时,陈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设计。修改后的“中国通史陈列”原始社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于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开幕之日对外开放,“中国通史陈列”隋唐至明清时期也于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设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开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与日本合作,对广东南海海域进行调查,并于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国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先后对广东、山东、辽宁等地水域进行调查。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签订了合作开展现代航空摄影考古意向书,开始进行洛阳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的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教育大众的作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群众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先后举办了“湖南中学生‘拥抱红太阳’夏令营”、“我爱北京天安门”活动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学和部分边远郊县举办了“中国近代史图片展”、“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图片展览。
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来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文物事业50年特别展览”于国庆节前在本馆中央大厅展出。同年该馆还成功举办了“盛世重光—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并参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周”的展览工作。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同时也是欢庆新的龙年的到来,中国历史博物馆特别推出“迎千禧,贺辰岁—龙的艺术精品展”和“龙文化特展”,于2000年1月分别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纪的曙光到来的时候,汇聚着古代文明与现代化气息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合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
❻ 简短的中国馆介绍
中国馆以抄城市发展中的袭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❼ 简述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历史沿革
来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历史沿革源: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中国科协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科普设施一期工程,该馆于1988年9月22日建成开放,二期工程于2000年4月29日建成开放。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馆在开展展览教育的同时,还组织各种科普实践活动,并经常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普讲座。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4个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电影放映和天象演示两种功能。
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介绍
中国第一历史抄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整理编目、编辑研究、查阅利用、修复复制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馆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北侧,总建筑面积1.76余万平方米,馆藏1000余万件明清档案。
❾ 世博会中国馆有哪些历史文物
除国家馆的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专韵属,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作为装饰。“叠篆文字”装饰的地区馆建筑表面,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
❿ 中国馆的资料急急急!!!!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于2007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
【中国馆简介】
中国馆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建筑,目前尚在建。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园区内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之一,是本届世博会主办国设计建造并将永久保留的国家展馆。
中国国家馆作为中国馆的一部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地段,南北、东西轴线的交汇处。2010年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中国城市历史、现在、未来的发展出发,展现出一幅中国伟大的城市文明图。
【中国馆设计方案】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短短几个月内,得到了全球华人建筑设计家的热烈响应,共收到设计方案344个。经过专家评审,评选出3个各具特色的方案,其中“东方之冠”的方案在今年9月举行的世博会组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会议同时决定成立由组委会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中国馆的筹备事务。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根据组委会审议意见,组织专业团队对方案进行深化和优化。2007年11月12日,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这个优化方案。
【中国馆结构】
一楼的“序厅”,通透明亮。中央的“艺术模型”,集上海新老标志性建筑于一体,象征上海的历史、文明与发展;位于夹层的历史文化名城厅,集中展示了上海的昨天与今天,浓缩了上海近七百年的发展历史,图片和注解为参观者道白。
二楼展厅是走进世博,现代化的模型展示了世博的整个规划。尤其是中国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三楼展厅中央有按上海市实际面积缩小500倍制作的城市模型、介绍了内环以内的城貌,因为未标路名,我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居住所在,只能以黄浦江为界分清浦东和浦西。在城市模型边上还有航空港,洋山深水港的介绍模型。
【中国馆功能】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当然,最令人期待的是世博园区永久性场馆的横空出世,人们对此寄予了最多想象和期许:必须是最中国的,最有气势的,最值得永久观赏的。在众多世博场馆中必须一望而知是代表中国的建筑,也是最能阐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建筑,更必须是在世博会后,能变身为上海新地标的建筑,那里将是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最后,经过一次次全球设计方案征集、国内外专家一次次严格评审,设计方案一一变成设计模型摆在世人面前,并将在短短两年后,变成凝固的“城市雕塑”,迎接上海世博会这个全人类最大盛会的举办,并将永驻曾经的世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