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有哪些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19世纪中叶,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就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他们认为随着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在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已经并越来越是开放的世界.所谓开放的世界是说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不可避免,越来越全面、深刻;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越来越成为整个世界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的历史越来越溶入世界史;别国的产品或它自己的产品都不再是独立的,而是都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
以上这种状况是不可遏止的,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加快其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讲的不仅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后资本主义”社会,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自发发展起来的分工方才能彻底消灭.一方面,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史,这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又必将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B. 课后习题答案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历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形式上一个是诗歌为主,一个是严肃的逻辑论述,成就上,黑格尔是真正的德国哲学的集大成者,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家,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腾飞的。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C. 试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回史思想的合理因素,答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D.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世界历史概念在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框架内的含义是:在逻辑层面上,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呈现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一样,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
[6]黑格尔把世界理性看成是世界历史的基础,而世界历史则是绝对精神通过自我精神呈现的过程,普遍性是其重要的品格。在时间层面上,黑格尔用世界历史概念特指“法国大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历史。这一历史在黑格尔看来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整体性,二是互动性,三是过程性。
一般说来,马克思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世界历史范畴的:其一,在历史学的意义上用来指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起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8]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命题表达了这一思想,这一命题在马克思那里至少有两层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这一转变有深刻的生产力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普遍化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人类实践发展的结果。二是这一转变开始了“一体化”的历史,它的完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各个民族、国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全新历史阶段。其二,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还是一个历史观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首先是从个人的解放开始,而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序是一致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为自己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设定的价值理想,同时它又是那种消除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样,世界历史的完成也就标志着实现个人解放和产生共产主义。
E. 马克思主义原理结论
马列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相对真理。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2、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3、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4、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F. 历史与逻辑的关系(马克思原理题目)
“我在英国喝咖啡,你看着我的著作在煎熬。”
G.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包含和超越了单纯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并且为当代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研究和编纂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指南.
首先,世界历史作为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变化和运动的过程,只有用整体和辩证的研究方法才能做出充分理解.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或国家不可避免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一旦形成,各个部分就只有在整体的范围内才能被正确理解.综合性的研究成为一种必须.所以,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这样才能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其次,世界历史研究的立足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与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人类活动地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人类社会成为有机整体的辩证统一,就是“世界”历史.
第三,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如何描述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和趋势.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之日,也就是共产主义到来之时.
第四,世界历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那么如何发现其规律?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正是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才能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充分的全球视野.使入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历史著作的目标和作用.
第五,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其研究层次的双重性,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才能获得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认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换言之.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世界历史研究的起点,这一层面的研究即人类的日常生活史当属微观性的世界历史研究,展示的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具体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较长时段或整体性的抽象分析则属宏观性的世界历史研究,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两个层面的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念,它具体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正是蕴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之中.它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H.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考察之上。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洞察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今天,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认真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挖掘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主要有三点:一是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一种新境界,即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世界历史,注意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把握;二是为观察社会历史演进开拓了新视野,即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三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些学者主张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挖掘和整理。他们认为,马克思从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为特点,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探索了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规律及微观机制。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以及两者之间的能动关系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并非是完全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历史演化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选择自身发展道路。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进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当融入全球化,但同时更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正确理解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梳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回应全球化浪潮的应有之义。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论述是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也是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关键。这一论述有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二是指人类普遍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因此,资本全球化既有给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为其发展造就有利条件和机遇的一面。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机遇和风险的辩证法,不失时机地推进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也有学者结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有关全球化的论断,从理论剖析和实证考察等层面论证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型发展的意义。他们认为,后发国家应当以积极态度应对全球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推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这对全球向更为公正、更为和谐的秩序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大体相当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时,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存在将可能会变为现实。
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比较研究。普遍的观点是,西方全球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两极分化”原因认识的区别;二是对世界未来发展途径认识的区别。因此,要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辩证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反对全盘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观点;坚持世界历史结构理论的正确观点,批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确立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观点,批判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但是,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提出不同看法。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确与当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联系;然而,简单地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在内容上已经大大超出了马克思时代的想象,诸如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国际金融风险等体现出来的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决非马克思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能设想的。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并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为最终目的,而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更多地是指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促使诸民族独特性的分工的消灭,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单一的分工、交往和生产模式,世界诸民族间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将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等同于全球化,更不能断章取义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庸俗理解。
I. 请陈述你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请从实践、辨证、和人文角度回答。 请高手赐教!
一
历史问题是马克思早期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这部分源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态度,也同是与鲍威尔、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论战的需要。青年黑格尔派试图用 批判的词句将人们从观念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最终,他们的历史只是由“自我意识” 、“唯一者”、“类”等概念构造出来的历史。作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从 现实的人,即处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生产、交往中的人出发对历史进行思考,从而提出一 种崭新的历史观。
早期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遍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在同鲍威尔、施蒂纳等人 的论战中出现的世界历史性。黑格尔哲学瓦解后,德国哲学“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 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力量的世界性骚动”。(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2在德国,一种体系迅速地被另一种 体系所取代,哲学成为尸横遍野的战场。然而,马克思看到了这些战斗无非是用一种概 念代替另一种概念的斗争,这些“批判的”哲学家们,包括鲍威尔、施蒂纳等人,无疑 都是在进行着同样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在不断地“发明”着概念,并从自己的角度 宣传其概念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意义,可以用来将人不断地从旧的概念之下解放出来。 如马克思指出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对象对实体的关系问题并不是黑格尔思辨范围之内 的争论问题,而是世界历史的问题,甚至是绝对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2最终德国哲学演化为诸种概念之间的竞 争和斗争,“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 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结果和成就的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3然而,这些概念均掩饰不住其内容的 贫乏,如对其核心概念展开需要一些实质性说明,而这些说明在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又无 一例外地是在宗教领域内展开的,在宗教领域展开的争论又进一步显示出其概念的空乏 性,因此马克思讽刺地指出,“至今他们的全部其他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修饰他们的 需要,想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6马克思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世界历史无疑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所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概念的讽刺,青年黑格尔派所 用的概念,如:“自我意识”、“唯一者”、“类”都被宣称具有世界历史的革命意义 ,而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仅仅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发生的概念变革是狭隘的,不可能真正 具备世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说,人从未受到任何“词语”的束缚,观念的变革对人的 解放作用是有限的,他们所谓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概念不具备真正的普遍性,与真正 的世界历史性是相违背的。因而,他们只能蜷曲在思想和宗教的天国中唱着“自我意识 ”的赞歌,无法理解真正的此岸的生活世界——一个真正需要用世界历史来解释和改造 的世界,这个工作只有真正意识到现实的人来完成。
二
当马克思从观念世界切入到现实世界,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具有了第二层意义。 马克思将人转化为现实的个人,而这些现实的个人无疑是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生 活方式来考察的具体的人。在这里,马克思的眼界开始转向生产性的力量,而新的世界 历史的理解只有在物质生产与人们的交往方式之中才是可理解的。在马克思的语境中, 被推崇的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力量,尤其是在机器大工业下的生产力量,而正是机器大工 业被马克思定义为“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性力量。因此,马克思对历史及世 界历史的划分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前工业社会,无论是 原始部落,还是封建王朝或者行会式的工场手工业都没有真正摆脱地域局限性或民族局 限性的藩篱。在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联合体中,社会分工及交往大致上是在共同体内部进 行的,共同体外的个体间交往是极为偶然的现象,更毋庸说世界意义上的交往与分工。 故基于共同体所发生的历史只能是该共同体的历史,从整个宏观世界领域所看到的历史 无非是零散的共同体历史的集合,并非有机的世界历史。然而,各共同体的交往不是固 步自封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并在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个体间的交往范围及其生产力量 逐步扩大,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 族的原始封闭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 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8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也随之形 成。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某种“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 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抽象作用,而是由完全物质的,每个实际生活中的人的作用。在马克 思的语境中,这种物质的作用显然指的是大工业的力量,“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 级间的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14随着大工业消灭各种民族特殊性的过程,“各 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种 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76可见,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日益扩大的交往 行为,乃至逐渐丧失地域局限性的分工,促使了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过程。
与这个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相对应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全球化的问题。一种可能的相关理 解是将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视为马克思意义上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延续和强 化,即在物质产品生产以及交往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诸特殊性的历史日益趋向于世 界历史,亦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尚未完结的过程, 它在形式上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但在内容上,其与全球化仍有区别,现代 意义上的全球化在内容上已经大大超出了马克思时代的想象,诸如跨国公司、国际竞争 、国际金融风险等体现出来的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决非马克思时代的生产性力量所 能够解释的。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多元视域的竞争行为,它并不以 排斥民族特殊性为最终目的,经济全球化是有机的多种特殊的经济活动范域的契合型共 存方式。而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更多的是指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促使诸民族 独特性的分工的消灭。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单一的分工、交往和生产模式,世界诸 民族间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趋于一致,而马克思在这个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建立在对特殊 性从消灭基础上的。因此,现代经济全球化只是在形式上与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 转变过程具有相似性,不能由此庸俗地将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等同于全 球化,更不能断章取义地作出全球化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庸俗理解。
三
第三种“世界历史”的意义——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黑体标识出来的 “世界历史”——是前两个世界历史意义的合题。一方面,它是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 尔派所宣称的世界历史含义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也是从现实的生产理解的历史向世界 历史转化的物质性力量。进一步说,这种黑体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新的历史观的表 达,是作为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性。有些学者否认黑体的“世界历史”与唯物史观 的内在一致性,将所谓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为独立于唯物史观之外的某种特 殊理论。马克思用黑体标识出的“世界历史”显然是有其特殊用意的。对马克思这样的 苦心只能通过对原文的解读获得,决不可妄加揣测。马克思用黑体表示出的“世界历史 ”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于马克思《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之后,后者是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献。可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新世界观”已经萌芽,马克思对之亦有详尽的阐述,但 是,马克思尚未将“新世界观”命名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著 作中才出现的词汇,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新世界观”不仅在内容上得到 了阐述,而且在名称上也得到了表达,而用以表达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词汇正是“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与唯物史观的内在一致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 ,“世界历史”是一种普遍的从现实的经验的生活中的人出发的历史观,而不是从所谓 的思想观念、“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抽象物出发的历史观,即“世界历史”具有明 确的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 的存在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 6可见,“世界历史”的实践性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从空间维度上看,“世界历史 ”是“世界的”而非地域性的存在,而在这里的“世界的”意义更多的是指现实的物质 生活世界,而不是抽象的观念世界或精神的世界。由此,世界必然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 动及交往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地域性存在越来越被纳入 到一个整体的世界意义的空间中来。现实中的人不再为枯乏的玄想所左右,真正人是在 “世界”意义上的存在,即人的实践活动在空间上已从狭小的活动区域拓展到整个世界 的领域,人的交往与生产不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狭小范围,而是在整个物质生活世界中 的展开。另外,从时间维度上看,“世界历史”亦是经验的或历史的,是对现实生活世 界不断的革命性的创造,实践的历史维度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哲学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 于改造世界的断言。在历史中,单个的人才能通过实践活动逐渐拓展为“世界历史”的 个人。
其次,“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解放是联系在一起的,即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其与唯物史观在内容具 有一致性。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 程度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89马克思认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原生经济形态——如行会式的工场手工 业——的地域局限性,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更为细致的普遍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 同质化的社会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不仅使劳动产品外在于劳动者自 身,而且使劳动外在于劳动者,劳动成为劳动者的苦不堪言的重负,并且劳动者必然承 担起由此而产生的贫穷与痛苦,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普遍地分化为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 的对立,这种分化被大工业生产推到全球领域,任何特殊的万里长城乃至最野蛮的民族 都挡不住这个趋势。因而,人的异化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单个人随着 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已的力量的支配”,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9因此,对于 个人的解放,不可能在单纯的思想领域内完成,它必然涉及相应的工业状况、商业状况 、农业状况、交往状况,是对异己力量的消灭,向真正自我的复归。而欲消灭人的异化 ,必然要求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消灭私有制,消灭社会分工,消灭种种地域局限性, 使人向真正的全面的普遍的人过渡。因此,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 义上才能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P87最后,“世界历史”也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马克思用“世界历史”性的、经 验上普遍的个人代替“地域性”的个人,最终旨在为共产主义社会做好理论上的铺垫。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性存在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排斥任何地域局 限性,它冀望于“世界历史”意义上无产阶级。此外,马克思似乎不太相信地域性的共 产主义,“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 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为,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6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是可行 的,共产主义必须以充分扩大的世界范围的生产交往的发展为前提,否则,共产主义就 会丧失普遍有效性。如果共产主义仍囿于地域局限性,其中个人的生产与交往的实践也 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人的全面发展亦不可能,因而,共产主义也丧失了其作为共产主义 的意义。所以只有将“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前提,共产主义才能具有普遍 的逻辑合理性。
由此可见,“世界历史”与唯物史观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 思在早期应用“世界历史”来表达他的“新世界观”,并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 可以说,这个层次上所使用的“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唯物史观的早期表达,而并不是 相对唯物史观的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它虽与当今的全球化具有形式上的联系,但是, 决不可简单地“世界历史”思想归为全球化的思想,这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四
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剖析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思考,但其在晚 年再一次将注意力转移到历史领域。马克思晚年暂时搁下庞大的《资本论》的写作工作 ,开始将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人类历史的研究之上,其间,马克思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 和历史学著作,最终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晚 年再次将兴趣转向历史领域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在长期反思之后对作为唯物史观的 “世界历史”思想的必然回归。
一方面,马克思从具有共性的“世界历史”思想向承认“特殊性”的世界历史思想的 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会成为具有 “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现象,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分化与对立也是“世界历史” 性的,基于此,马克思作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可能存在,以及共产 主义必须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前提等结论。不仅对于共产主义,马克思还认为资本 主义的发展亦是同质化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如马克思曾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 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06马克思晚年已经意识到这种同质化的“世界 历史”的局限性,此间,马克思阅读了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所有制》以及菲尔的 《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等人类学著作,认识到东方村社制度相对西方社会的特 殊性及重要性,因此,马克思不再坚持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发的“世界历史”模 式,马克思还“明确地将这种‘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P442。晚年马克思开始注意在世界 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性存在的意义,从而在空间上放弃了单一模式的“世界历史”性的共 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模式,为后来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时间上也对世界历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人类学笔记》和《历史 学笔记》在时间上正好与《资本论》构成一个连续序列,《人类学笔记》探讨的是史前 社会,研究人类的原始文化及其发展,《历史学笔记》以时间顺序为基准,涵括了自公 元前1世纪至17世纪中叶长达1700余年的历史,《历史学笔记》正好以欧洲三十年战争 和威斯特伐利亚公约为终点,而这个终点正是资本主义开始的地方,是《资本论》研究 的起点。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并不满足于对现时的资本主义 的剖析与思考,还需要追溯到对史前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分析,将“世界历史 ”的思考推广到以往诸时代,使“世界历史”的思想真正在时间上成为为经验所实证的 世界历史性。
晚年马克思的工作是对其早期的“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补充,从而使作为唯物史观 的“世界历史”具有真正的普遍性与现实性,这也同时回应了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指责为“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哲学”等曲解与歪曲,使作为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 立足于科学的经验实证之上,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基石。因此,马克思晚年的世 界历史研究,构成了其“世界历史”思想的第四重意义。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性是四重涵义的有机综合,只有全面理解四个层次的世界历史意义,才能正确把握马克 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真正含义,使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返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
J. 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如何为人类求解放
为人类求解放,一是要解放人类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解放人类受压迫的地位,解放思想就是使人类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解放受压迫的地位,指的是消除各种不平等的政治经制度,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