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辛亥的关于《大辛亥》的几点思考
1、思考者、叙述者——历史纪录片编导的定位
历史纪录片不好拍。
首先,历史给人的感觉是严肃的、冰冷的、理性的。因为年深月久、尘埃深厚,其枝节被遮蔽,表情被淹没,更因为它体量庞大、枝蔓繁复,行色匆匆的后人没有太多时间去品读,所以只能忽略其细节,砍伐其枝蔓,滤去情思,只留下主干和经络,历史于是变得枯燥乏味。
其次,因为资料匮乏。近代的尚有为数不多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可资依赖,再远些的年代,就只有故纸堆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一部历史记录片做得非但不枯燥、不乏味,而且还比较好看呢?首先,历史纪录片的主创者应该是个思考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政治成熟度。
《大辛亥》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出发,表现近代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王朝上层的权利之争和政治倾轧,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作用,可谓历史事件沟壑纵横、枝蔓繁复。如何对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较好的把握,在叙述上如何做到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史料把握上又如何去伪存真、详略得当,这就需要主创者具备客观而不中庸、热情而不偏激、成熟而不保守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比如《大辛亥》对孙中山、对康梁、对袁世凯、慈禧和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可以充分体现这种态度。可以说,没有政治思想上的相对成熟,很难做出有一定深度、有一定分量感的历史类纪录片作品。
其次,历史纪录片的主创者还必须具备高超的叙述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故事架构能力。同样一起事件,可以叙述得平庸乏味,甚至味同嚼蜡,也可以叙述得跌宕起伏、激情澎湃。在这一点上,《大辛亥》可以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它调动一切声画手段,在繁复迷乱的历史表象中,努力挖掘出隐埋在事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比如:细致表现孙中山伦敦蒙难的惊险经历以及对其革命事业的影响;再比如:表现袁世凯在南北议和过程中如何翻云覆雨、拨弄时局,革命党又如何一步步丧权等等。通过对这些重要的事件细节的充分表现,将冰冷尘封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炙热跌宕的故事,“诱惑”观众在欣赏故事的愉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对历史的阅读和研判。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中,《大辛亥》主创团队应该算是脚本创作功底最为扎实、故事叙述能力较强的团队之一。这得益于总编导韩晶多年来拍摄故事片的功底,以及累年不断的笔耕经历。近年来,韩晶团队创作拍摄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江湖俏佳人》、《生死迷局》等电视连续剧,《鸽子》、《美丽寓言》、《心灵捕手》等数字电影和剧情片,出版《两个大傻瓜》、《刺客令》、《北洋乱》、《心灵捕手》等童话集和纪实文学著作。正因为把创作拍摄故事片的丰富经验运用于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才使得纪录片具有了更强的可看性。
2、情景再现——历史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但事实上,绝对的真实并不存在。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哪怕当时的人和物都在,但只要你是在下一秒去表现上一秒钟所发生的事件,就已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真实了。更何况,更多的真人真事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甚至,成为了传奇和歌谣。
那么,如何去捕捉和表现这些曾经确凿存在过、但已经销声匿迹了的真实呢?
除了运用原始的图片、声音、影像资料以及故居、遗址、遗存等画面外,由专业或非专业演员来出演,进行“历史情景再现”,已成为历史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情景再现”最早可回溯到“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于1923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纪录影片描写了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为谋求生存而进行抗争的故事。很多镜头就是用故事片的方式拍摄的,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屋是根据拍摄需要而特意建造的,猎取海豹的场面也是组织拍摄的。但是,影片所反映的人物和生活状态都是真实的。
近年来,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BBC等海外纪录片把“剧情”观念植入纪录片,“情景再现”手段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上大量应用。最有名的是法国导演马拉泰尔拍摄的纪录片《人类进化史诗》,这部片子在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很轰动。马拉泰尔紧接着又拍摄了姊妹篇《智人》,用演员再现了40万年前智人的生活。《智人》在法国播放再破收视率纪录。
目前,随着韩晶纪录片团队拍摄的《刺客令》、《北洋军阀》、《秘境寻踪》等纪录片的相继问世,尤其是《刺客令》荣获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十优作品,“情景再现”已越来越成为纪录片强有力的表现手法之一。观众显然已不满足于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情景再现,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视觉样式,更重要的是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帮助纪录片深入到无迹可寻的久远年代,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这无疑极大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
3、真实的核、电影的壳——表现形式上的大胆突破
《大辛亥》在表现手法上不仅大量运用“情景再现”,而且还有了大胆的突破和极致的表现。
首先,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启用专业演员进行造型扮演。导演、美术师和造型师在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从几千名演员当中,挑选出具有历史人物基础特征的人选,对其进行专门的造型,使之在外形上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更为接近。造型师在对演员完成造型之后,再与历史人物的照片进行反复比对和修正,最后定妆。
为了营造历史纪录片所特有的浓重的历史氛围,《大辛亥》的每一个镜头,灯光师均对人物的脸部进行暗化处理。通过光线造型,强调了人物的轮廓大形,忽略掉其五官细部,从而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从形似走向了神似,留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大辛亥》是一部电视纪录片,但却是用电影镜头拍摄完成的。摄影师针对不同场景的空间关系和人物焦距,运用全套德国蔡司电影镜头进行拍摄,以电影的诗化语言构成独特的虚实关系,使得镜头对历史空间的表现具有良好的层次感,赋予纪录片以浓重的、神秘的影调,从气氛上更接近于某些历史场景,因为历史总让人感觉是模糊的、神秘的。
《大辛亥》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对不同的表现对象,不同的政治集团,赋予其不同的色彩。晚清王朝是《大辛亥》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概念中,灰色代表腐朽、没落、凋零,末代王朝似乎应该是灰色的。其实不然,奢华到了极致才是腐朽,太阳至迟暮才最绚烂。因此,《大辛亥》大胆地赋予晚清王朝以绚烂的金色,用金色表现其极致的浮华和没落。而革命党,《大辛亥》则赋之以蓝调,浅浅的蓝色,隐隐透出些许灰色,那是早晨将醒未醒时分的色调,懵懂而又透彻,仿佛百废待兴,一切皆有可能!
那些老照片和历史影像资料,则是来自岁月最深处的记忆。因为饱受时光冲刷而陈旧、暗淡,甚至破损,但却拥有不容置疑的真实。因此,在《大辛亥》中,它们被赋予了沧桑的土黄色调。而经常出现在片中的闪回画面,短促而堆砌,像浮光掠影,更像凸现于时光之河激流中的裸石。闪回的颜色也是蓝色,但更为深沉,是冷静的,思索的,质疑的。
《大辛亥》还十分强调画面的象征意义。比如,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而李鸿章正忙碌于慈禧的六十寿庆,无暇顾及一介草民之微言,画面上出现的是深夜李鸿章将上书弃于几案,缓步来到窗前,这时,一阵袅娜的昆曲隐隐传来,窗外浓浓的夜幕隐然凸显歌舞升平的幻象。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轰然响起,刹那间,幻象如魔镜般猝然破碎,分崩离析。紧接着出现的,便是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响。这组精心设计的的画面极富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晚清政府危在旦夕而不自知,依然莺歌燕舞,预示着甲午战争中国必败的历史性结局。
在表现武昌起义这一核心情节时,《大辛亥》以火作为象征物,革命军高举义旗冲破城门,每一个镜头都出现火焰,这一元素象征着辛亥革命是一场血与火的大革命,一个民主国家的诞生,必经血的洗礼和火的历练。
而表现张勋复辟时,《大辛亥》则以影子作为象征物。一群辫子军冲进紫禁城,镜头避实就虚,着重表现墙上的幢幢黑影,地上的斑驳人影,火光中的鬼魅人影……它象征着保皇势力对民国的反扑就如同幽灵重现一般荒诞、扭曲、不合时宜。
由于画面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大辛亥》在形式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情景再现”,让纪录片拥有更震撼的视听感受、更广阔的思辨空间。
B. 张广智的学术成果
(一) 主要论著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
《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
《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
《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
《〈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
《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
《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
《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
《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
《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
《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
《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
《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
《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
《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
《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
《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
《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
《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
《“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
《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
《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
《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
《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
《“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
《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
《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
《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
《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
《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
《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
《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
《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
《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
《“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
《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
《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
《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
《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
《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
《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
《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
《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
《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
《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
《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
《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
《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
《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
《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
《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
《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
《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
《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
《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
《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
《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
《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
《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
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
《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
《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
《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
《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C. 怎么样把历史学好
怎么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这是一则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
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是个本地著名的企业家,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学好历史,生活中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不懂历史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也不会成为一个成为处处为国家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优秀的企业家。
国家规定:历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初步认识历史课
(一)初中历史课要学哪些内容呢?
初一学中国古代历史,初二学中国近历史,初三学习各国的历史。初一初二还要穿插学习淄博在区的乡土历史。
每一册课本一般都分为几个单元,历史学习基本上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一课。
(二)每课课文由10个部分组成: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
3.阅读课文(楷体字):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一般不要求记忆,考试也不作统一要求。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你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你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插在课文中间,每课1—3个,以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便于你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由自己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检测自己: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安排在每课课文后面,有1—3项,可任选。启发你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你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它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也有一些能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活动方式很多,包括小讨论、小游戏、比一比、找一找、查找成语故事、寻找变革、判断、分析材料、制表、填图与思考、看图分析、看图猜字、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动动手、小实验、欣赏、看一看等二十余种。
10.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你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你学习历史的兴趣。
11.活动课:主要是引导你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你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你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如,了解历史的途径,地图的识别与年代的计算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三、如何学好历史课
不少同学、家长甚至是教师,对历史学习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误以为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就是历史学习的唯一方法。认为平时划一划、记一记,考前背一背、练一练,历史就能考好。其实事实不是如此简单,不少同学考试时“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如何做才能学好历史呢?
(一)学会预习
1.预习很重要
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预习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预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学生一般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预习。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值得我们指出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预习,尤为重要。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周期,因为前面预习一个环节“欠债”,而影响了后面学习环节的顺利运行。整天忙于应付作业,如此恶性循环……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
2.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1)学期预习和单元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阅读序言——《致同学们》
在课本里,序言主要是讲述历史课本的结构,学习方法。所以,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二步:阅读本书目录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学校,把即将学习历史的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历史;第二组则先对历史课本做概括性的说明,通读目录,才进入正式学习。结果在起跑时慢了一步的第二组,最后成绩却普遍比第一组好。请利用好课本的目录,虽然看了课本的目录,也未必完全理解。但是,每次一翻开书,先读一次目录,就可以掌握过去所学的功课,在整体居于什么地位;其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这里可以体会出,读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学习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阅读单元导论
序言所讲述的是广泛和一般的问题,但单元前的导论所讲的则是狭小和具体的问题。你注意到每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幅代表性的插图了吗?
第四步:阅读书本后面的大事年表,将有助于你掌握历史的时序结构。
(2)课前预习的基本程序
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①浏览教材;②编写本节的内容提要;③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④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
例如,学习第10课 “秦王扫六合”一课可按上述四个步骤进行预习,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浏览教材的初步印象:本节教材比较重要,有一定的困难。(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②本节内容提要: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
1.秦统一六国
2.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上、地方上)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2.文化上:统一文字、禁书坑儒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长城
2.开发南疆
3.秦的疆域
③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难以理解。 此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
④课堂上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一,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第二,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3)预习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②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先熟悉教材,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一般有:a.初步理解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构怎样?b.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c.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③预习的深度要控制。预习要防止过粗的偏向。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还要防止过细的倾向。
④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回忆新教材的内容、加深印象。
⑤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钻得深一点;否则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⑥积极争取历史课的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差一些也不要羞于见老师,让老师知道你想学好历史,老师会很愉快地告诉你预习应有的基本程序,会为你解答预习中遇到的“拦路虎”。
回答者: 幽香⊙雪儿 - 魔法学徒 一级 3-11 21:38
背
回答者: 天使商人 - 初入江湖 二级 3-11 22:52
多背达标!多看书上的图以及重点句子!买一些参考资料!
回答者: ginnysky - 魔法学徒 一级 3-12 18:40
成绩不错
和我初中的时候有一拼
哈哈
我成绩也没下过48
我能猜到老师要出的最后一道大题
学习的时候就是靠记忆
但不是死记硬背了
唐尧舜禹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加油吧你
D. "走进世博 走向世界"为题,写一篇600到1000字征文,要注明某某书读后感
提问者: 网纹瓜当当 - 一级
这位同学,请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不要依靠别人帮助.
E. 文科中历史是最难的,怎样来学好历史呢
这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立。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
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我以前也是一样,不过现在都能考满分
F. 谁有BBC世界历史掠影8,不胜
and is often aro
G. 谁有BBc的世界历史掠影第8集要有字幕的
你可以去存档中国看看,一个专门分享纪录片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