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是什么
今天就与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看看当年我们的家族祖先的迁徙轨迹。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时期
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中国历史上这六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对促进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发展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姓氏源流、谱志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也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Ⅱ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大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之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大迁移。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需要、战乱逃难、经济谋生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民族种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对姓氏源流、谱志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
Ⅲ 中国古代史上三次人口迁移是哪三次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Ⅳ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 原因 影响 启示
我国历史上曾进行过三次人口迁移,这三次大迁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人口迁移。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这种变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动。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这一片地区。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战乱、移民支边和自然灾害等,但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为逃避战乱地区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下面分别对三次人口南迁情况进行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乱时期——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不及“靖康之乱”后的人口迁移规模。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同时宋朝国内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乱”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乱”后,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战乱又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对于这次南迁的描述,史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
人口南迁对于南方地区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开垦荒地,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的南方经济的增长,为南方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伴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所带来的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由于北方较南方战乱较多,所以北方的经济特点一般是反复的破坏和恢复,而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其经济特点是持续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愈加明显。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的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不论在质或量上方面均发生显著的变化。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和积极表现,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寻觅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奋斗,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口南迁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别是中原地区汉族人民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经济文化生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人口的南迁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平衡、合理,改变了古代人口布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于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格局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Ⅳ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中国近代三股最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称关外。清军入关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严禁汉人进入,使得土地肥沃的东北人丁零落,甚至形成大量的无人区。
19世纪,黄河下游灾难频发,成千上万逃荒的农民为了生存,冒险进入东北,这成为“闯关东”的开始。1860年,沙俄侵入东北,清政府被迫开禁放垦以增强防卫,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垦荒。到1931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就已达1000多万。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东南亚因为易于到达而成为中国移民出国的首选之地。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
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华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带口,或单身一人,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南洋。
Ⅵ 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影响
一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伴随中原地区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迁徙,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向河套地区的大量移民,比如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故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这一类型的移民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移民,主体是汉族。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有:
① 逃避战乱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如东汉到两晋时期、唐末安史之乱后以及南宋到元初的北民南迁,都主要是这一原因。
② 自然环境的变化
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较严重,而当时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较好,气候适宜。以关中为例,据《中国古代史》载: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在秦汉时代一遍葱笼。秦岭及其北麓被人称“陆海”。然而,由于对森林的大量砍伐,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明显减少,航运不见记载,森林踪迹全无。关中如此,其他中原地区的环境问题同样十分突出。所以南方相对好的自然环境就吸引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③ 人民心理。
拥护正统的王朝,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特别的心理,在中原王朝南迁后,北方人民也会抱定正统心理追随到南方,最明显的是东晋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北民南移高潮。
(三)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往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
汉族政权为壮大己方实力,经常招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入内地。比如三国鼎立时期,为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
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强烈诱惑力,使北方民族经常南下,特别在天灾人祸的时候,大量少数民族南下西北和华北地区,迅速与当地汉族融合,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当北方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统治后,也往往会出现一个边疆民族南迁黄河流域的高潮。比如北魏迁都洛阳、契丹夺取幽云十六洲、金灭北宋、元朝定都北京以及满清入关等这些重大事件后,往往出现一次大的民族迁移高潮。
二 中国古代典型的移民
1 北民南移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最早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直到秦朝,南方广大地区仍然十分落后,很多地方在农业上采取刀耕火种,生产力极低,即使是西汉初年的文献,也有大量的南方落后的记载。《淮南子.主术训》有“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盐铁论》有“百姓木耕手薅,衣食不足。”这些记载,与当时繁华的北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移民改变了这个状况。
中国古代向南方大规模的移民,有三次特别重要。第一次是秦朝,这次的移民,揭开了开发南方的序幕。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后,继续向南方用兵,征服了越族地区,打到南海边上,在那里设置郡县,历史上第一次对珠江流域实行了有效的统治。为了加强对这里的管理,秦始皇还迁徙了50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随之传入珠江流域,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不过,这次迁徙是政府的主观行为,加之秦朝的暴政和很快的灭亡,所以对南方经济影响不是很大。
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次移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极大发展。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一遍狼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中国北方的真实写照。而江南地区则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北方人民的南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的吴国,致力于对南方的开发,南迁人民和当地山越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江南地区,到三国后期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三国志.陆逊传》载:江南地区“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棉”。随着经济的发展,世家豪族势力也壮大起来,对中国4--6世纪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晋后期开始,北方再次大乱,先是十六国纷争,后是北朝不断的更迭,北方各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贵族的残暴统治。于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从而进一步带来了北方农业的最新技术,也充实了当时南方迫切需要的劳动力。
南方政府对北来的人民最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统治者为了扩大剥削范围,推行“土断”政策,即把北方流民和当地居民的户口编在一起,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要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这在事实上就承认了北方移民的合法地位。
在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宋书》载:姑苏“良田美跖,哇亩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收,则数岁忘饥”。东晋财政收入主要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地区提供。
在南方进一步开发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于是,一向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追上了北方的水平,南贫北富的局面开始扭转。正因如此,隋灭陈统一南北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封建经济齐头并进,使全国范围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遍发展,这样,才产生出了比两汉更为强大的封建王朝--唐朝。不过,此时的南方,经济实力仍然没有超过北方,北方仍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第三次是南宋时期,这次移民,使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
宋室南迁后,金政权统治黄河流域,北方人民再次饱受战乱的痛苦,加上拥赵兴宋的正统心理,人们又纷纷南迁,据记载,1159年时,南方人口为1684万,到1179年,人口达2950多万,在短短二十年内,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南北人民共同努力,进一步发展了南方经济。
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花开始在南方大量种植,梯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大大提高。
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兴起,造船技术明显进步,海船有较大的抗风力,而且还装有指南针。
海外贸易繁盛。有泉州、广州、明州等三大港口,海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到这个时候,终于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此,我国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直到现在。
2 移民入川
秦灭蜀国、巴国之后,将六国的工商富豪和工匠等“秦民万家”迁入四川,以一户四、五丁口计,约四、五万人,此次移民促进了巴蜀冶铁工业的发展,这是第一次移民入川。
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这个时期,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等移民多因逃荒从秦岭大量进入四川,这是第二次移民入川。
至北宋初年,因北方有强大的辽朝,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期,陕甘移民大量入川,至北宋后期,四川人口已经超过了以前的汉代和唐代,也超过了以后的元代和明代,这是第三次移民入川。
到了元末明初,由于数十年的战乱,大批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份)乡民和部份安徽、陕西军民留寓四川,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首次以南方人口居多的变化,这是第四次移民入川。
清代前期有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因为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湖北、湖南在当时又归湖广省管辖,故称为“湖广填四川”,移民人口达100多万人,这是第五次移民入川。
清代移民入川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开始于顺治末年,高潮迭起自康熙中叶至康熙年间,嘉庆年间是尾声。四川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均是迁入,无大迁出,这种人口迁移的特点对四川文化的影响意义特别深远,四川文化呈现出以会馆为依托的多元化的特点。大量的外省移民,不仅使四川人口迅速增长,而且使四川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省,彻底改变了四川社会的生存主体结构。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1) 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北魏时期,在几百年民族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元朝初期,大量内地人迁往边疆,边疆居民迁往内地,由“汉人”取代了“契丹人”、“女真人”。中华民族的融合再一次形成高潮。
(2)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移民入川为例。明末清初的大战乱,四川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大量的移民奉旨或者逃荒,或者自愿(经商、游宦、习医等)入川,改变了整个四川的人口经济、风俗民情诸方面,其影响胜过历史上多次的移民四川的大活动,奠定了现代四川诸生活的由来与根基。比如,川剧发展至今日的局面,就是移民文化与当地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明代四川土戏与昆剧入川形成的昆川混杂,秦腔入川及弹戏的形成,徽调入川及川胡琴的诞生,都给川剧形成空、高、胡、弹、灯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移民们还从故土携来优良的物种和先进的耕作方式,比如甘蔗、辣椒、番薯等的引进,就极大地推进了四川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优良物种的成批种植和引进,一些地区甚至形成了特色经济与产业。最著名的例子是内江因甘蔗和蔗糖技术的引进而号称“甜城”,攀枝花也因木棉的引进而名噪四川。戏迷们知道,川剧的形成也跟其它省份的地方剧种有着亲密的关系。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如上文所述,今天的江南,繁华锦秀,物产丰饶。但在秦朝以前,这里却是中国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中国南方的繁荣,是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各民族人民辛勤劳动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南北人民共同的努力,描绘出了今天的的鱼米之乡。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从表中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分布逐渐合理。
Ⅶ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Ⅷ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的起因、意义
1、永嘉之乱:包括五胡乱华、八王之乱、五代十六国。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汉人南迁。
意义:这次南迁使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也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唐末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大,造成了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
意义: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3、靖康之难:靖康二年金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的统治被迫举族迁移。
意义: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各地人民,南方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发展水平,空前提高。
(8)古代中国历史三次民族迁移扩展阅读:
宏观的讲,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史跨越几个朝代,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历史现象。当然,这个发展过程主要分几个阶段。
秦汉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到了两宋时期,南方最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到了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全面实现。南宋能够在临安建都,说明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已经确立。
实际上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
Ⅸ 中国古代三次民族融合的时间
第一次:春秋战国抄时期。
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并于秦汉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这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
我国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等民族迁入内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第三次:五代十国、辽、宋、金、元。
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加速封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