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的母爱

中国历史上的母爱

发布时间:2021-03-02 20:21:09

『壹』 中国古代关于父爱和母爱的典故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回女良教。《格言对联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贰』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痛恨的母亲

古话说“最毒妇人心”,历史上令人痛恨的母亲大多数都是那些利欲熏心的女人。首先,第一个,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另一部分人说是武则天亲手所杀,当然也有的说,是武则天女儿夭折,正好嫁祸给皇后,无论哪种原因,武则天在失去女儿的时候,想的依然的自己的地位,想的只有怎么变成最有权力的人,这一点她最后的确做到了,但她作为母亲,一定是令人痛恨的。

『叁』 关于中国古代伟大母亲的故事都有哪些

孟母!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岳母!
岳飞的母亲,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贾维斯夫人!
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还有太多太多了,说不过来,其实母亲都是伟大的。因为是她们承受了分娩之痛,我们才会来到这个世界。愿天下的母亲都幸福。

『肆』 中国古代优秀母亲有哪些

  1. 最早应是周朝三位杰出的母亲:太姜、太任、太姒,称周室三母。

    太王姬亶的妻子太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生下三个儿子:泰伯、仲雍、王季。前二个儿子把王位让给了第三个儿子王季;王季的妻子太任生下周文王,(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太任可谓是古代胎教的先驱。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太姒仰慕长辈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其儿子武王与孙子周成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这三位母亲的儿子,无论是否做君王,都非常贤德。

2.战国时期“孟母教子”的典故,应是的母亲文化雏形。

她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家,孟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如果说孟母是用“言传”和“身教”的方法影响了孟子的一生,教子成圣

3.北宋时期“寇母遗诗”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母亲的思想及训导也能影响人一生,教子成贤

寇准是北宋时期政治家,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正事,终成一代名相。

曾经看过《列女传》里面有很多分类记载关于女性的,可以自己买本书看看。

『伍』 关于母爱的中国历史故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

东汉末年,蔡文姬被乱兵掳至匈奴,作别家国,万里投荒。在被汉使赎回时,母子诀别,含悲引泪,亲朋相送,凄凉感伤。她在所作《悲愤诗》中写道:“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凄怨哀伤,声节悲凉,读之使人落泪。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诉,欲歌欲哭,一种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调之间。

『陆』 有谁有历史上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以及刘向的《列女传》。据记载:孟子3岁丧父,*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考验,这时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起初,孟子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坟莹处处,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子也参与其中,有时还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城西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与市场为邻,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邻居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她由衷地发出感叹:“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贪玩心理。最初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问孟子:“你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学。”孟母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只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杀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义、礼、智、信”中“信”的品格。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耐,就脱掉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气,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呵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而你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自己没先敲门,没出声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这就是“孟子出妻”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表达了《论语》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检点自己。孟母的这一次言传身教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等言论中都体现出他的这一品质。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孟子除了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奉养老母,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齐宣王虽然以很高的俸禄来酬谢孟子,却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张,孟子不贪荣禄,只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很快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礼对于妇人的要求,只不过是做好饭,暖好酒浆,赡养公婆,缝制衣服罢了,因而她们只能料理闺内的事务,不能过问闺外的事情。妇女不应独擅专制,而应尊三从之道,因此,妇女年少时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听命于丈夫,丈夫死后听命于儿子。现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经老了,你行你的义,我行我的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孟母林东向与孟子林遥遥相望,占地578亩,山上山下遍植桧柏,古木葱郁、浓荫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建国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柒』 古代关于母亲的著名故事

1、陶母剪发退鱼

陶母是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之母,他年少时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的车马仆从确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到集市上换来了几担米。

随后,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连随从的人也都一一照顾到了。陶侃在青年时期还做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

2、欧母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但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3、徐母大义

徐母是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经投靠刘表,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赤壁之战前,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就想将他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

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她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来到许昌。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他只得辞别刘备,投降曹操。

4、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认为此处也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

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觉得这才是自己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5、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母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捌』 历史上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有哪些

【孟母三迁】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8)中国历史上的母爱扩展阅读: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萧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芦衣顺母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玖』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母亲 都有谁

三、欧阳修的母亲——最坚强的母亲

欧母是个苦命女人,丈夫在欧阳修四岁那年去世了,从此孤身一人,拉扯着欧阳修。那家境也一落千丈,竟然很快就“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欧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但“梅花香自苦寒来”,欧母挺起脊梁,为小欧阳修撑起一片天。一面辛劳,一面抓紧欧阳修的教育,用最原始的办法教欧阳修识字,这就是著名的“画荻教子”。

但除了这个故事外,恐怕知道,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吧。

用织布教育调皮的小孟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致使学业若半途而废,就跟妈妈只织出一半的布匹一样,是没有用的。”这种用看得见,摸得着,孩子熟悉的教育方式,可比给孩子树立那些“高大上”,管用的多。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

一、岳飞的母亲——最大义的母亲

著名的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南宋节节败退,国家风雨飘摇,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自然身为母亲谁也不希望儿子,去上前线,更可况在当时,金人几乎被视为天神无敌的情况下了。

但岳母却深明大义,主动鼓励岳飞从戎。并为了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一个大丈夫的职责,用绣花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

从此岳飞背负母亲的嘱托,抗击金兵,一路凯歌,成为了南宋的顶梁柱!但这根顶梁柱上,谁敢无视,岳母所刺的那四个字?

岳母,一位奇女子,一个伟大母亲!

『拾』 古今中国有名的母亲

古今中国有名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爱迪生的母亲,杨延昭的母亲,克林顿之母,苏轼之母——程氏。

1、孟子的母亲

孟母三迁: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儿子不用心读书,是与附近的环境影响有关。在孟母的教导下,孟子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2、岳飞的母亲

岳母刺字:岳飞拒绝了杨么使者王佐之聘,岳母怕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引诱岳飞犯错,一时失足,做出不忠判国之事,英名就会毁于旦夕。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刻警惕孩子要为国为民,批肝沥胆。

3、爱迪生的母亲

童年时代的爱迪生学习成绩"很差",被老师说成"笨蛋",被医生说成是"脑子坏了"。爱迪生因此离开了学校。爱迪生的母亲作过教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让孩子回到家中,首先表示自己相信他不笨,并用从平常人成长为科学伟人的故事,鼓励爱迪生树立求学的信心和志气。

4、杨延昭的母亲

外族入侵,宋皇惊恐万状,杨令公战死,杨家七子死的死,伤的伤。已近百岁的佘老太君不得不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孤儿寡妇奔赴沙场,最终打败了西夏。这就是着名的《佘太君西征》。

5、克林顿之母

克林顿评价母亲对他的一生的重大影响时说道,“她在三个方面给我树立了好榜样。首先,她总是不停地在外面辛勤工作。第二,在我成长中,我们家庭经历了许多逆境,但她都应付得很好,表现得很坚强。

第三,我认为,她给我一个十分痛苦的开头,这对于我参加公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能够处理大量的紧急情况——遭受失败,安排明天,重新奋斗!”1992年11月3日,可林顿当选美国第49届总统。

6、苏轼之母——程氏

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

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一身正气,不攀附权贵,正直坚韧。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的母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