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

发布时间:2021-03-02 19:10:47

『壹』 一生只进谏两次,历史上的谏臣的典范是什么呢

谏臣,在历史上都是直言劝谏君王,刚正不阿之人,他们劝谏君王之时就常常不顾君王的脸面,直言不讳,让很多的君王都大呼“吃不消”。比如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魏征,强势到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害怕,甚至李世民一度想杀了这个“田舍汉”。

但在春秋时期,就有这么一个谏臣(yù)拳,强势起来连魏征也要甘拜下风,他第一次谏楚文王,就直接用刀架在文王的脖子上,强逼着文王改变了主意;随后,又立刻拔剑将自己的脚砍下来,文王拦都来不及。

就是这么一个刚硬的鬻拳,一生只有两次进谏,《左传》中称他是忠君爱国的第一人,“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送伐黄,败黄师于(jí)陵。还,及湫(jiǎo),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左传》

周昙为此专门写诗赞叹他的忠诚“强谏惧威刑,退省怀惭不顾生。忍行留痛恨?唯君适足见忠诚”。拳作为谏臣,虽然名声不如魏征响亮,但是鬻拳所做之事绝对要比魏征更加刚烈,以刀剑对着楚文王却受两代君王的尊敬,而魏征虽有名声却在死后不得善终,可见拳在刚烈的同时要更加的聪慧。

『贰』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谏臣,有哪些敢于进谏的,最后遇到什么样的君主,最后有什么下

很负责地告诉你,只要不是因为做戏,而是因为忠直敢于进谏的都没好下场,魏征够有名了吧,死后哀荣没持续多久就被李世民给掘了他的坟。。。。

『叁』 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有谁

历史上面有名的谏臣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唐朝的魏征。

『肆』 古今有名的谏臣的故事

魏征/唐太宗纳谏

原文:
魏征唐太宗纳谏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大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守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臣又闻古语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说:“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魏征说:“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这就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我又听古语说:“‘国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陛下以为(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

原文: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译文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长孙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后亲生,特别疼爱,敕令有关部门所给陪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徵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太宗觉得有理,进宫中告知皇后,皇后感慨系之:“我总是听得陛下称赞魏徵,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见其引征礼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这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多蒙恩宠礼遇,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于是皇后请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赏赐给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迁移。”有一次太宗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太宗说:“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何故。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伍』 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和所谏的君主

这个最著名的就是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了。

『陆』 唐代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魏征(580~643)唐朝贞观时名相
字玄成,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直不阿、敢于进谏闻名,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有才干的谏臣。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柒』 简明列举历史上一位谏臣的故事

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魏徽就是魏征,古代徽通征,字玄成。汉专族,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属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捌』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比干,海瑞,魏征,杨涟,张居正,耶律楚才,李纲,王叔文,王伓,很多人的,你数都数不清

『玖』 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的魏征房玄领杜如梅.汉代的主父晏.

『拾』 我国历史上有几位很有名的所谓“死谏、直谏”的谏臣而且又能活到老死的

1、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2、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

3、袁可立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 ‘’四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

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18]曾策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

清兴“文字狱”,其传记和著作遭禁毁乾。

隆四十二年,有关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和宋岳飞的《岳鄂王精忠祠记》同时遭满清封杀令。

相距五百年,两位抗金名臣在此不期而遇。

(10)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扩展阅读

其他著名谏臣

一、忠谏文化始祖比干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以王子身份位列朝班,是我国历史上以死谏君之忠臣典范,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而比干为“三仁之首”,有“天下第一仁”之誉。

比干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忠谏之士,但是比干作为人们眼中的圣人,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致于人们一提到大忠大义之臣,立刻将之与比干联系在一起,就连对比干剖心挖腹的纣王;

也成为无道昏君的典型,臭名卓著,为历代君王所警戒,生怕步其后尘,遗臭万年。

2、殷商贤大夫彭咸

彭咸,也称巫咸,殷商大夫,辅佐商王大戊,整饬政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但是后来因为屡谏君王无效,带着遗憾投水而死。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