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浒后传中提到部分好汉到了暹逻国是史实吗
这位知道好友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暹罗是中国人对古代泰国的称呼。宋元时代,中国人知道泰国的土地上有“暹国”和“罗斛国”两个国家,1296年,周达观作为中国元朝使团的一员前往真腊(柬埔寨),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把真腊西边的邻邦素可泰王国称为“暹罗”,称那里的人为“暹人”。这是中国史籍中首次用“暹罗”来称呼泰国地区的国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罗斛国”(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国)征服了“暹国”(素可泰王国),由于两国已合并,中国遂以“暹罗斛”来称之(见《明史·暹罗传》)。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汉字文化圈其他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也采用“暹罗”之称)。
而当时泰人的自称并非是“暹罗”,他们自称本族为“泰”,据考证“泰”是“自由”之意,即该族群摆脱了高棉人的控制获得自由,故自称为“泰”即“自由民”,这大约是公元10—12世纪的事。[1] 而对于泰人的来源,向来众说纷纭,有一派学者(泰国和西方居多)认为泰人是从今中国腹地南迁的(更有甚者认为南诏国为泰人建立,云南为泰人故土,后来受蒙古压迫才南迁的,此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被泰国官方接受并写入教科书);还有一派学者(中国居多)认为泰人“自古以来”就居于中南半岛,不存在南迁之说。
泰人的第一个国家是兴起于1238年的素可泰王国,也就是中国史籍中所称的“暹国”。但这不是该国自定的国号,那为什么叫“暹”呢?Sayam或Siam最初是印度人对泰国地区乃至中南半岛的称呼,系梵语,有两种意思:黑色或黝黑皮肤;黄金或金黄色。早在1050年的占婆碑文中,就有暹人奴隶的说法,12世纪柬埔寨吴哥窟石刻中也提到了暹人士兵。可见“暹”(Siam或Sayam)是外界对泰人地域的称呼(如今缅甸称境内的泰人为“掸人”也是这个道理)。而泰人自己的国号观念则很弱,他们一般以都城来称呼本国,如都城在素可泰时,就自称为“阿那札素可泰”(อาณาจักรสุโขทัย),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时代亦然。除此之外,泰人对自己国家还有一个共通的称呼,就是“勐泰”(เมืองไทย),意为“泰人之地”。近代泰国打开国门以后,亟需制定正式的国号,在1826年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伯尼条约》及1855年正式开放通商的《鲍林条约》中,曼谷王朝都以“勐泰”作为自己的国号,但1856年批准《鲍林条约》时,曼谷王朝出于适应国际习惯的目的,采用外界的称呼Siam(中文通称“暹罗”,直译为“暹”),“暹罗”这才成为正式国号。
20世纪30年代以后,暹罗兴起了泛泰主义的思潮,秉持这种思想的暹罗军人銮披汶·颂堪粉墨登场,并在1938年成为总理。他的“军师”、泛泰主义理论家銮威集极力鼓吹以族名“泰”来取代“暹罗”(Siam或Sayam)国名,强调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在暹罗国内不仅有1300万人,在中国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还有2300万人散居。为了联合他们和集中全体泰人的效忠,这个国家应该改名。[2] 1939年5月23日,暹罗政府通过决议 ,拟改国号为“泰国”,并征求民意,当局的解释有三:(一)“暹罗”(Siam或Sayam)一词系由外国语音译而来,并非泰语;(二)泰族人是由泰族人繁衍而来,为纪念泰族起见,所以应将暹罗改为“泰国”; (三)现在政府发给人民之各种文件常常写作“泰族”统治于“暹罗”,甚易被人误为泰族系为另一个名叫暹罗的民族。[3] 1939年6月24日,銮披汶政府在立宪革命(泰国1932年政变)7周年之际,正式发布《改国号告人民书》。就泰语而言,国名从巴特赛亚姆(ประเทศสยาม)改成巴特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就英语而言,是从Siam变成Thailand;就中文而言,则是从“暹罗”变成“泰国”。
銮披汶政府在二战期间采取亲日政策,日本渐落盟军下风时,銮披汶政府于1944年倒台,泰国又投向反法西斯阵营。由于“泰国”国号是泛泰主义的产物,被质疑为觊觎英、法、中治下的泰人土地,故在1945年2月又恢复了“暹罗”旧称。1948年,銮披汶·颂堪卷土重来,再登首相宝座,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改国号为“泰国”,此后再也没有变动,延续至今。
望采纳,谢谢!
2. 曼谷王朝的简介
曼谷王朝Bangkok Dynasty
自1782年起统治泰国的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
曼谷王朝的开国君主为昭丕耶却克里。他原为达信部将,1782年杀达信自立为王,史称拉玛一世 (1782~1809在位),即位后迁都曼谷。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家版图。1785年后数次击败缅甸的进攻,并征服马来半岛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兰丹等地。1851年拉玛四世 (又称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继位,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行改革。1855年被迫与英国订立《鲍林条约》。1856年先后与美法等9国订立不平等条约 ,使暹罗沦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玛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当时他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5年 。执政后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1893年被迫签订《法暹曼谷条约》;1900 年3月与英国订立《英暹曼谷条约》,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拉玛六世 (1910~1925在位) 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创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 (朱拉隆功大学),1921 年颁布初级教育条例 ,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暹罗与美法英等缔约国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1925年拉玛七世 (1925~1935在位) 继位。泰国1932年政变是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次政变导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他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1939年改名为泰国,1945年又改回暹罗,1949年再次改为泰国。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 (拉玛九世)继位国王 。国王担任武装部队统帅,并根据宪法,通过国会、内阁和法院行使权力。政府每年拨一亿泰铢(泰币)供王室开支。
3. 鲍林条约的条约内容
条约共12款,主要内容是:
①英国设领事馆于曼谷;此后,在泰国的英国公回民只受英国领事管辖,在答泰国境内犯罪的英国公民只能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法律加以审判。
②英国公民可以在泰国任何港口从事自由贸易,可以在泰国各地自由旅行、自由勘探与开采矿藏,可以在泰国永久居留及购置、租赁房地产,并与泰国人直接贸易,泰国政府不得加以干涉。
③英国输入泰国的商品只缴纳商品价格3%的进口税 ;同时, 泰国向英国出口货物则分别固定税额,一次完税。此外,允许英国商人免税输入鸦片与金银块。
④英国军舰可以自由进入湄南河口,停泊于北榄要塞。鲍林条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开了大门。
4. 缅甸历史(分裂的时候有几个境内著名的国家)老挝历史(分裂要著名的),还有越南,柬埔寨,泰国
缅甸第一分裂时期境内的主要国家有邑卢没、夫甘都卢、敦忍乙、掸国、骠版国等,骠国被南诏国灭亡权,骠国居民逃入蒲甘,和缅人融合建立蒲甘王朝,并最终统一缅甸大部;缅甸第二分裂时期境内的国家有阿拉干、东吁、阿瓦、白古等,后由东吁国统一缅甸全境,建立东吁王朝。
老挝于公元1353年建立澜沧王国,1707—1713年逐步分裂为琅勃拉邦王国、万象王国和占巴塞王国,后均被暹罗征服。
越南分裂时期为十二使君之乱。这是越南北部经过中国一千余年统治正式脱离中国的开始。吴朝国君吴昌文死后。群雄竞起,各据郡邑自守。吴昌炽据平桥、矫公罕据峰州、阮宽据三带、吴日庆据唐林、杜景硕据杜洞江、李圭据超类、阮守捷据仙游、吕唐据细江、阮超据西扶烈、矫顺据回湖、范白虎据藤州、陈览据布海口,号十二使君。后由丁部领统一越南,建立丁氏王朝。
柬埔寨和泰国没有史料记载很明显的分裂时期,朝代更迭一般较为完整。
5. 暹罗的国号详情
暹罗是中国人对古代泰国的称呼。宋元时代,中国人知道泰国的土地上有“暹国”和“罗斛国”两个国家,1296年,周达观作为中国元朝使团的一员前往真腊(柬埔寨),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把真腊西边的邻邦素可泰王国称为“暹罗”,称那里的人为“暹人”。这是中国史籍中首次用“暹罗”来称呼泰国地区的国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罗斛国”(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国)征服了“暹国”(素可泰王国),由于两国已合并,中国遂以“暹罗斛”来称之(见《明史·暹罗传》)。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汉字文化圈其他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也采用“暹罗”之称)。
而当时泰人的自称并非是“暹罗”,他们自称本族为“泰”,据考证“泰”是“自由”之意,即该族群摆脱了高棉人的控制获得自由,故自称为“泰”即“自由民”,这大约是公元10~12世纪的事。 而对于泰人的来源,向来众说纷纭,有一派学者(泰国和西方居多)认为泰人是从今中国腹地南迁的(更有甚者认为南诏国为泰人建立,云南为泰人故土,后来受蒙古压迫才南迁的,此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被泰国官方接受并写入教科书);还有一派学者(中国居多)认为泰人“自古以来”就居于中南半岛,不存在南迁之说。
泰人的第一个国家是兴起于1238年的素可泰王国,也就是中国史籍中所称的“暹国”。但这不是该国自定的国号,那为什么叫“暹”呢?Sayam或Siam最初是印度人对泰国地区乃至中南半岛的称呼,系梵语,有两种意思:黑色或黝黑皮肤;黄金或金黄色。早在1050年的占婆碑文中,就有暹人奴隶的说法,12世纪柬埔寨吴哥窟石刻中也提到了暹人士兵。可见“暹”(Siam或Sayam)是外界对泰人地域的称呼(如今缅甸称境内的泰人为“掸人”也是这个道理)。而泰人自己的国号观念则很弱,他们一般以都城来称呼本国,如都城在素可泰时,就自称为“阿那札素可泰”(อาณาจักรสุโขทัย),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时代亦然。除此之外,泰人对自己国家还有一个共通的称呼,就是“勐泰”(เมืองไทย),意为“泰人之地”。近代泰国打开国门以后,亟需制定正式的国号,在1826年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伯尼条约》及1855年正式开放通商的《鲍林条约》中,曼谷王朝都以“勐泰”作为自己的国号,但1856年批准《鲍林条约》时,曼谷王朝出于适应国际习惯的目的,采用外界的称呼Siam(中文通称“暹罗”,直译为“暹”),“暹罗”这才成为正式国号。
20世纪30年代以后,暹罗兴起了泛泰主义的思潮,秉持这种思想的暹罗军人銮披汶·颂堪粉墨登场,并在1938年成为总理。他的“军师”、泛泰主义理论家銮威集极力鼓吹以族名“泰”来取代“暹罗”(Siam或Sayam)国名,强调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在暹罗国内不仅有1300万人,在中国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还有2300万人散居。为了联合他们和集中全体泰人的效忠,这个国家应该改名。 1939年5月23日,暹罗政府通过决议 ,拟改国号为“泰国”,并征求民意,当局的解释有三:(一)“暹罗”(Siam或Sayam)一词系由外国语音译而来,并非泰语;(二)泰族人是由泰族人繁衍而来,为纪念泰族起见,所以应将暹罗改为“泰国”; (三)现在政府发给人民之各种文件常常写作“泰族”统治于“暹罗”,甚易被人误为泰族系为另一个名叫暹罗的民族。 1939年6月24日,銮披汶政府在立宪革命(泰国1932年政变)7周年之际,正式发布《改国号告人民书》。就泰语而言,国名从巴特赛亚姆(ประเทศสยาม)改成巴特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就英语而言,是从Siam变成Thailand;就中文而言,则是从“暹罗”变成“泰国”。
銮披汶政府在二战期间采取亲日政策,日本渐落盟军下风时,銮披汶政府于1944年倒台,泰国又投向反法西斯阵营。由于“泰国”国号是泛泰主义的产物,被质疑为觊觎英、法、中治下的泰人土地,故在1945年2月又恢复了“暹罗”旧称。1948年,銮披汶·颂堪卷土重来,再登首相宝座,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改国号为“泰国”,此后再也没有变动,延续至今。
6. 暹罗的历史沿革
公元年,素可泰王国建立。
公元14世纪中叶,泰人首领乌通王吞并了素可泰王国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
为了适应领土不断扩大的形势,国王把全国划分为畿内省和畿外省进行管理,京都及其附近地区为畿内省,边远地区属畿外省,此外还有附属国。至18世纪中叶,其国土东部伸张到呵叻、尖竹汶,南至北大年,西抵丹那沙林、土瓦等地,北部兰那泰也为它所臣服。
公元15世纪中叶,戴莱洛迦纳王推行行政制度改革,开始实行军务与民政分治此外还制定了萨克迪纳制,国王按全体皇族、各地方领主和大小官吏社会地位的尊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同时,又按爵位的高低分别赐予不等数量的食田,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也可获得5莱土地。阿瑜陀耶时代生产发展,物产丰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国王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专门运载土产到邻国交换货物。中国史书记载,在公元1370年~1643年之间,其使节来到中国访问和贸易达102次,中国明朝使者回访也有19次之多。清朝乾隆年间在广州设立“本港行”,专门办理对暹罗的贸易、税务等事项。阿瑜陀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商务交往也很频繁,它以“夏利脑”(新市的意思)这个名称闻名于西方世界。
公元16世纪中叶以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阿瑜陀耶与缅甸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边境常陷于战乱之中,北部属国兰那泰有时也不得不向缅甸称臣。内忧外患交错,国势暂衰,公元1767年4月京都被缅军攻陷,财物被抢劫,人口被掳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毁殆尽,也是在这时候,西方列强开始侵入暹罗地区。
公元18世纪,时值缅甸入侵,在华裔民族英雄披耶达信的领导下,暹罗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复国斗争的胜利。随后迁都于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达信被拥为王。他继续领导击退缅军的频频进攻,把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
公元18世纪中后叶,吞武里王朝部将昭披耶节基即后来的拉玛一世,逐渐掌握政权,至公元1782年,拉玛一世正式登基,建都曼谷,建立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灭亡。 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称谓 姓名 在位年份 拉玛一世 却克里 1782~1809 拉玛二世 依刹罗颂吞1809~1824 拉玛三世 帕难高昭 1824~1851 拉玛四世 玛哈·蒙固 1851~1868 拉玛五世 朱拉隆功 1868~1910 拉玛六世 瓦栖拉瓦 1910~1925 拉玛七世 巴差提勃 1925~1935 拉玛八世 阿南多·玛希伦 1935~1946 拉玛九世 普密蓬·阿杜德 1946~今 曼谷王朝初期,君主继续实行等级森严的“萨克迪纳”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也对旧的徭役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措施是减少服徭役时间和增加实物税的项目,因此人身依附得以减轻由于吞武里、曼谷及其附近地区的开发,湄南河三角洲肥沃平原被开拓为新的农业耕作区,水稻耕植面积逐渐扩大,甘蔗、胡椒的种植也发展起来,制糖、制盐和金属加工工业也随之兴起,航海、造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木材开采加工工业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而发展起来。贸易和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沿海居民前来谋生,这些中国侨民受到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欢迎。
近现代,曼谷王朝传至第四代君王,蒙固王,或称马古大帝(即拉玛四世,1851~1868在位)时代,亚洲两个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已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蒙固王屈从于英国的压力,于1855年与英国政府代表J.鲍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条约破坏了暹罗传统的司法独立、关税自主和宫廷垄断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他西方列强也纷纷效法前来订约,从此暹罗沦为半殖民地(见鲍林条约),同时因为西方国家的纷纷入侵,曼谷王朝也不得不开始了国家开放政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经分别在暹罗东西两边建立英属印度和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签订〈关于暹罗等地的宣言〉,将暹罗列为两个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国」,其后英法于1904年划定势力范围:湄南河以东为法国势力范围,以西为英国势力范围。暹罗虽然没有成为列强殖民地,例外地成为东南亚地区中唯一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国家,但是它已处在西方势力的团团包围之中,仍然受到英法的诸多压制。
第五代君王拉玛五世即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1910年在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领导了一场近代化改革运动,引进西方的行政、税收、教育和军事制度,传统的“萨克迪纳”制为薪俸制所代替,废除奴隶制,国王聘请了外国顾问在政府各部门任职,又选送青年到西方留学,外交活动重心也倾向西方。暹罗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见朱拉隆功改革)。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暹罗的打击,导致了1932年 6月24日政变的爆发,公元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后,暹罗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从此暹罗制定了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上台的銮披汶政府推行“大泰族主义政策”。对内造成民族压迫,对外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利用,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銮披汶·颂堪政府在日本威胁利诱下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又向英美宣战,正式参加轴心国一方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日本曾将部分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
7. 世界进现代史上亚洲革命风暴的一节”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世纪
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无产阶级运动
1847~1848年 ·欧洲经济危机
1847~1859年 ·海地总统和皇帝 F.-É.苏鲁克统治时期
1848~1852年 ·欧洲1848年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48年 ·1月西西里起义、法国二月起义;3月柏林起义、维也纳起义、米兰起义、布达佩斯起义;·5月维也纳起义;·6月布拉格人民起义、巴黎起义;·10月维也纳起义
·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美国强迫墨西哥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
·4月英国宪章运动第三阶段;·11月法国颁布《1848年宪法》
1848~1849年 ·英国-锡克战争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
1848~1876年 ·保加利亚诗人Χ.波特夫在世
1848~1894年 ·英国在中美洲的保护国莫斯基托王国
1849年 德国通过帝国宪法
·英国废除《航海条例》;·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罗马共和国成立
1849~1859年 ·J.R.莫拉·波拉斯任哥斯达黎加总统
1849~1940年 ·日本政治家西园寺公望在世
1850年 ·美英两国签订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成立
·美国1850年妥协案
1850~1922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之一G.H.福尔马尔在世
1850~1932年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代表人物E.伯恩施坦在世
1851年 ·法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政变
·首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举行
1851~1852年 ·普鲁士政府策划科隆共产党人审判案
1851~1929年 ·法国元帅F.福煦在世
1852年 ·英缅战争
·哈吉·奥马尔创建西非图库洛尔王国
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位
1852~1873年 ·英国地理考察家D.利文斯敦深入非洲中南部进行探险
1852~1905年 ·法国殖民者、探险家P.-P.-F.-C.S.de布拉柴在世
1852~1931年 ·法国元帅J.-J.-C.霞飞在世
1853年 ·美国加兹登购地,结果使墨西哥丧失12万平方公里土地
1853~1856年 ·克里木战争
1854年 ·日美和好条约签订;·加美互惠条约签订
·英法土三国签订伦敦条约
·美国颁布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美国共和党成立
·澳大利亚尤里卡栅栏事件
·加拿大进步保守党成立
1854~1856年 ·美国堪萨斯内战
·西班牙革命
1854~1902年 ·叙利亚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人之一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在世
1854~1938年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导人K.J.考茨基在世
1855年 ·英国与泰国签订鲍林条约
1855~1865年 ·H.J.帕默斯顿勋爵任英国首相
1855~1868年 ·埃塞俄比亚皇帝提奥多尔二世在位
1855~1881年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巴黎和约》签订
1856~1857年 ·英国-伊朗战争
1856~1889年 ·波兰革命家L.T.瓦伦斯基在世
1856~1920年 ·印度民族革命运动奠基人之一B.G.蒂拉克在世
1856~1924年 ·保加利亚共产党创始人Д.布拉戈耶夫在世
1856~1950年 ·英国剧作家、费边社领导人萧伯纳在世
1857年 ·美国斯科特判决案
·缅甸开始敏东改革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88年 ·H.K.B.von 毛奇任普鲁士总参长
1857~1933年 ·国际妇女运动领袖C.蔡特金在世
1858年 ·爱尔兰芬尼运动开端
·日本分别与英荷俄美法签订总称为安政条约的通商条约,·日本尊王攘夷运动(1858~1865)
[·2月美西战争爆发]
1858~1872年 ·B.P.胡亚雷斯任墨西哥总统
1859年 ·美国约翰·布朗起义
1859~1920年 ·墨西哥革命领导人V.卡兰萨在世
1859~1933年 ·日本共产党创始人片山潜在世
19世纪中叶 ·泛日耳曼主义出现
1860年 ·日本“樱田门外之变”
·意大利西西里起义
·奥地利帝国颁布十月文告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英国推行“光辉孤立”政策
1860~1870年 ·越南张定抗法斗争
1860~1872年 ·新西兰毛利人起义
约1860~1913年 ·越南农民起义领袖黄花探在世
1860~1925年 ·美国政治家W.J.布赖恩在世
1861年 ·美国南部同盟成立,·A.林肯任美国第16任总统,美国内战(1861~1865)
·俄国1861年改革开始
·意大利王国成立,C.B.加富尔任王国首相
1861~1867年 ·墨西哥反英法西战争
1861~1888年 ·普鲁士国王、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在位
1861~1896年 ·菲律宾民族英雄J.P.黎刹在世
1861~1931年 ·印度国大党活动家P.M.尼赫鲁在世
1861~1941年 ·印度大诗人R.泰戈尔在世
1862年 ·美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1862~1890年 ·O.von俾斯麦任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宰相
1862~1932年 ·法国政治家A.白里安在世
1862~1934年 ·法国政治家 J.-L.巴尔都在世
1863年 ·波兰1863年起义
·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
1863~1897年 ·菲律宾革命家A.博尼法西奥在世
1864年 ·第一国际成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魁北克会议
1864~1870年 ·巴拉圭战争
1864~1895年 ·赖尼莱亚里沃尼任马达加斯加王国首相
1864~1920年 ·索马里民族英雄哈桑在世
1865~1877年 ·美国重建时期
1865~1909年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位
1865~1913年 ·绍阿公国国王和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在位
1865~1933年 ·阿富汗政治家马赫迈德·塔尔齐在世
1866年 ·普奥战争
·列支敦士登独立
1866~1915年 ·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G.K.戈卡尔在世
1866~1925年 ·波兰工人运动活动家J.B.马尔赫列夫斯基在世
1866~1952年 ·意大利哲学家B.克罗齐在世
1867年 ·美国向俄国购买阿拉斯加
·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
·英国议会通过英属北美法,加拿大自治领成立
1867~1868年 ·埃塞俄比亚反英斗争
1867~1871年 ·北德意志联邦
1867~1912年 ·明治天皇在位
1867~1918年 ·奥匈帝国
1867~1940年 ·越南爱国志士潘佩珠在世
1868年 ·日本王政复古;·日本明治政府成立,·日本戊辰战争(1868~1869)
1868~1874年 ·西班牙革命
1868~1878年 ·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
1868~1932年 ·苏联史学家 М.Н.波克罗夫斯基在世
1868~1943年 ·朝鲜反日义兵将领洪范图在世
1868~1963年 ·美国黑人运动领袖W.E.B.杜波依斯在世
1869~1870年 ·加拿大第一次里埃尔起义
1869~1872年 ·菲律宾教会菲化运动
1869~1948年 ·印度“圣雄”M.K.甘地在世
1869~1958年 ·法国共产党领导人M.加香在世
1870年 ·普法战争爆发,8月底色当战役,法败,拿破仑三世投降;·巴黎革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国防政府成立;
·意大利完成统一
1870~1894年 ·津巴布韦马塔贝勒国王洛本古拉在位
1870~1924年 ·В.И.列宁在世
1870~1933年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堺利彦在世
1871年 ·1月法国国防政府向德国投降;·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起义;28日巴黎公社成立;·5月10日结束普法战争的法兰克福条约签订;28日巴黎公社失败
·5月30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批准《法兰西内战》定稿文本
1871~1919年 ·德意志帝国
1871~1968年 ·比利时工人党活动家C.胡斯曼在世
1872年 ·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
·菲律宾甲米地起义
·三皇同盟形成
1872~1950年 ·法国社会党领导人L.布鲁姆在世
1872~1957年 ·法国政治家É.赫里欧在世
1873~1876年 ·西班牙第二次卡洛斯战争
1873~1879年 ·M.-E.-P.-M.de 麦克-马洪任法国总统
1873~1903年 ·荷兰入侵亚齐国,触发亚齐战争
1874年 ·英国强迫霹雳王室签订邦咯条约
·巴拉圭红党成立
1874~1889年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
1874~1965年 ·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世
1875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
·日本军舰侵袭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
1875~1876年 ·埃及-埃塞俄比亚战争
·马来半岛霹雳人民起义
1875~1878年 ·南斯拉夫黑塞哥维那起义
1875~1946年 ·苏维埃国家领导人 М.И.加里宁在世
1876年 ·俄国民粹派组织的土地与自由社成立;·俄国吞并浩罕汗国
·土耳其立宪运动
·日本“神风连之乱”和“秋月之乱”;·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俄、德、奥匈帝国发表柏林备忘录
·保加利亚1876年起义
1876~1877年 ·为解决巴尔干问题而召开的君士坦丁堡会议;·奥斯曼帝国宰相米德哈特帕夏在任
1876~1909年 ·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
1876~1911年 ·墨西哥独裁者P.迪亚斯统治时期
1877~1878年 ·俄土战争
1877~1879年 ·G.格雷任新西兰总理
1877~1926年 ·苏联党和国家早期领导人Ф.Э.捷尔任斯基在世
1878年 ·俄国、土耳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欧洲大国为修改《圣斯特凡诺条约》召开柏林会议
·英国占领塞浦路斯
·德国通过社会党人法
·古巴起义军与西班牙签订《桑洪和约》
·罗马尼亚独立
1878~1880年 ·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
1878~1891年 ·J.A.麦克唐纳第二次任加拿大总理
1878~1923年 ·墨西哥农民运动领袖P.比利亚在世
1879年 ·苏黎世三人团形成
·南非祖鲁人与英国军队进行伊桑德尔瓦纳战役
·德奥同盟形成
·法国工人党成立
1879~1883年 ·南美太平洋战争
1879~1953年 ·И.В.斯大林在世
1880年 ·欧洲列强签订关于摩洛哥的马德里公约
1880~1895年 ·菲律宾宣传运动
1880~1901年 ·阿富汗国王阿卜杜·拉赫曼汗在位
1881年 ·法国强迫突尼斯签订巴尔杜条约;[·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苏丹马赫迪起义爆发
·英国殖民者开始推行白澳政策
1881~1951年 ·英国政治家E.贝文在世
1881~1961年 ·美国共产党主席W.Z.福斯特在世
1882年 ·5月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8月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
·日本明治政府镇压自由民权运动的福岛事件
·英国占领埃及
·波兰无产阶级党成立
1882~1949年 ·保加利亚革命家Г.季米特洛夫在世
1883年 ·越法顺化条约签订
1883~1885年 ·法马(达加斯加)战争
1883~1903年 ·Г.В.普列汉诺夫创建的俄国劳动解放社
1883~1936年 ·苏联共产党早期领导人Л.Б.加米涅夫在世
1883~1941年 ·罗马尼亚外交家N.蒂图列斯库世
1883~1945年 ·法国民族叛徒P.赖伐尔在世
1883~1959年 ·苏联共产党活动家Д.З.曼努伊尔斯基在世
1884年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朝鲜甲申政变
·英国社会民主联盟成立;·英国改良主义团体费边社成立
·加拿大第二次里埃尔起义
1884~1885年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
1884~1939年 ·印度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哈尔·达亚尔在世
1884~1958年 ·罗马尼亚政治家P.格罗查在世
1884~1970年 ·法国政治家É.达拉第在世
1885年 ·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比利时社会党成立
1885~1887年 ·保加利亚危机
1885~1896年 ·越南勤王运动
1885~1900年 ·苏丹马赫迪国家
1885~1964年 ·日本实业家高碕达之助在世
1886年 ·美国芝加哥秣市惨案
·英国占缅甸
1886~1889年 ·法国沙文主义者制造的布朗热事件
1886~1939年 ·匈牙利革命家库恩·贝拉在世
1886~1959年 ·苏联史学家Е.А.科斯明斯基在世
1887年 ·印度支那联邦成立
·俄德两国签订《再保险条约》
·《地中海协定》签订
·挪威工党成立
·加里曼丹岛渤泥沦为英国的保国
1887~1913年 ·越南安世农民起义
1887~1954年 ·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创始人M.N.易在世
1887~1976年 ·英国元帅B.L.蒙哥马利在世
1888年 ·瑞士社会民主党成立
·德国小亚细亚公司筹建巴格达铁路
1888~1918年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位
1888~1936年 ·苏联共产党早期领导人Г.Е.季诺维也夫在世
1888~1938年 ·苏联共产党早期领导人Н.И.布哈林在世
1889年 ·日本颁布明治宪法
·第二国际成立;·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德国鲁尔矿工罢工
·巴西共和运动结束,共和国成立
1889~1890年 ·日本第一次米骚动
1889~1891年 ·山县有朋任日本总理大臣
1889~1894年 ·达荷美王国国王贝汉津在位
1890年 ·美洲国家组织成立
1890~1895年 ·C.J.罗得斯任英国南非开普殖民地总理
1890~1939年 ·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H.N.白求恩在世
1890~1948年 ·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在位
1890~1960年 ·英国工人运动活动家H.波立特在世
1890~1969年 ·越南革命家胡志明在世
1891年 ·2~11月,M.D.da丰塞卡任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
·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爱尔福特纲领
·澳大利亚工党成立
·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1891~1895年 ·马来半岛彭亨人民起义
1891~1937年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A.葛兰西在世
1892年 ·意大利社会党成立,·意大利社会党领袖P.S.南尼在世(1891~1980);·波兰社会党成立,·波兰工人运动活动家B.贝鲁特在世(1892~1956)
·法俄同盟形成
1892~1894年 ·英国W.E.格莱斯顿第四次组阁
1892~1896年 ·伊藤博文再次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1892~1897年 ·菲律宾秘密革命组织卡蒂普南
1892~1975年 ·西班牙军人独裁者F.佛朗哥在世
1892~1980年 ·南斯拉夫总统J.B.铁托在世
1893年 ·英国独立工党成立;·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立
·法国大贪污贿赂案巴拿马丑闻
1893~1897年 ·巴西卡努杜斯农民起义
1893~1900年 ·乍得拉巴赫国王拉巴赫·祖拜尔在位
1894年 ·法国军事当局制造德雷福斯案件
1894~1895年 ·朝鲜甲午农民起义
1894~1896年 ·法马(达加斯加)战争
1894~1953年 ·日本共产党创始人德田球一在世
1895~1896年 ·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抗意战争
1895~1898年 ·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领袖J.J.马蒂牺牲
1896年 ·古巴独立战争领导人A.马塞奥·伊·格拉哈莱斯牺牲
·英国殖民者拼凑马来联邦;·《英法协议》签订,划分东南亚势力范围
1896~1898年 ·菲律宾独立战争
1896~1910年 ·朝鲜爱国文化启蒙运动
1896~1911年 ·W.洛里埃任加拿大总理
1896~1942年 ·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J.R.迪亚斯在世
1896~1953年 ·捷克斯洛伐克国务活动家K.哥特瓦尔德在世
1897年 ·希土战争
·波兰国家民主党建立
1898年 ·美西战争
·《英法协议》签订,划分西非势力范围;·为争夺非洲殖民地,英法在苏丹发生法绍达冲突
·菲律宾独立宣言发表;·几内亚民族英雄萨摩里·杜尔领导抗法斗争
·中非隆达王国被西方殖民者瓜分
1898~1967年 ·南非黑人运动领袖A.J.M.卢图利在世
1898~1968年 ·匈牙利独立小农党主席道比·伊斯特万在世
1898~1980年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领导人格罗·艾尔诺在世
1899年 ·《英法协议》签订,划分中非和东非的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海牙和平会议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
·保加利亚农民联盟成立
·俄国颁布沙皇敕令
1899~1900年 ·乍得抗法斗争
1899~1901年 ·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1899~1902年 ·英布战争
1899~1903年 ·哥伦比亚三年内战——千日战争
1899~1906年 ·美菲战争
8. 鲍林条约与伯尼条约异同点
《鲍林条约》Bowring Treaty
1855年英国驻香港总督J.鲍林代表英国政府与暹罗(今泰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英暹条约》。主要内容是:
①英国设领事馆于曼谷;此后,在泰国的英国公民只受英国领事管辖,在泰国境内犯罪的英国公民只能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法律加以审判。
②英国公民可以在泰国任何港口从事自由贸易,可以在泰国各地自由旅行、自由勘探与开采矿藏,可以在泰国永久居留及购置、租赁房地产,并与泰国人直接贸易,泰国政府不得加以干涉。
③英国输入泰国的商品只缴纳商品价格3%的进口税 ;同时, 泰国向英国出口货物则分别固定税额,一次完税。此外,允许英国商人免税输入鸦片与金银块。
④英国军舰可以自由进入湄南河口,停泊于北榄要塞。鲍林条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开了大门。
《伯尼条约》
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暹罗一向把缅甸视为仅次于中国的大帝国,英国向缅甸的宣战,给暹罗上下带来极大的影响。1826年6月20日,双方就签订了正式的《暹英条约》(即《伯尼条约》)。条约规定,两国相互和平友好,互不干扰国界领土;除非允许,拒绝租借土地或建立商馆,;禁止鸦片输入暹罗,英国商船停靠曼谷须交纳关税等;暹罗也允许英国商人经商更多的自由。
共同点:1,都是英国和泰国签订的条约
2,都是不平等的条约
不同点是:《伯尼条约》当时条约内容还比较公正,英国以结盟为借口签订的
《鲍林条约》直接是英政府当局逼迫泰国签订的,条件相当苛刻.并占据泰国为殖民地.
9. 曼谷王朝的详细
(1851~1932) 1851年拉玛四世(又称马古大帝,~1868在位)继位,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行改革。1855年被迫与英国订立鲍林条约。1856年先后与美法等 9国订立不平等条约,使暹罗沦为半殖民地。1868年拉玛五世(即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当时他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 5年。执政后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见朱拉隆功改革),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1893年被迫签订《法暹曼谷条约》;1909年 3月与英国订立《英暹曼谷条约》,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拉玛六世(1910~1925在位)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创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1921年颁布初级教育条例,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暹罗与美法英等缔约国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1925年拉玛七世(1925~1935在位)继位。他曾在法国和英国学习军事与文学,深受西方影响。1935年3月2日由于政见上的分歧,宣布退位。 (1932~ ) 泰国1932年政变是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次政变导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一批受西方教育的非皇室贵族新人参与国家管理,在政变中崭露头角的一些军官逐渐掌握权柄。新的统治集团对内宣传狭隘的民族意识,推行泰化运动,对外接受法西斯思潮的影响,推行军人专政和亲日外交。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他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在政治上,国王已居于次要地位。拉玛八世于1941年从瑞士返国加冕,后因枪伤身死。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继位,王子哇栖拉隆功于1972年被封为储君。诗琳通公主于1972年被封为“玛哈却克里公主”。王位由王子世袭。依照1924年王位继承条例规定和国会的认可,如果没有王子继承,国会可同意由公主继位。
国王担任武装部队统帅,并根据宪法,通过国会、内阁和法院行使权力。政府每年拨一亿泰铢(泰币)供王室开支。
10. 曼谷王朝战争那一年
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大皇宫
Bangkok Dynasty
自1782年起统治泰国的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
曼谷王朝的开国君主为昭丕耶却克里。他原为达信部将,1782年杀达信自立为王,史称拉玛一世(1782~1809在位),即位后迁都曼谷。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家版图。1785年后数次击败缅甸的进攻,并征服马来半岛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兰丹等地。1851年拉玛四世 (又称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继位,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行改革。1855年被迫与英国订立《鲍林条约》。1856年先后与美法等9国订立不平等条约 ,使暹罗沦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玛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当时他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5年 。执政后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1893年被迫签订《法暹曼谷条约》;1900 年3月与英国订立《英暹曼谷条约》,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拉玛六世 (1910~1925在位) 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创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 (朱拉隆功大学),1921 年颁布初级教育条例 ,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暹罗与美法英等缔约国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1925年拉玛七世 (1925~1935在位) 继位。泰国1932年政变是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次政变导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他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1939年改名为泰国,1945年又改回暹罗,1949年再次改为泰国。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 (拉玛九世)继位国王 。国王担任武装部队统帅,并根据宪法,通过国会、内阁和法院行使权力。政府每年拨一亿铢 (泰币)供王室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