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

发布时间:2021-03-02 18:02:07

1.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大的改革

近代史,按照历史书上的划分,应该是1840年到1919年之间。
重大的改革有:
1、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兰州机器总局、天津机器总局等(记得不清楚),后1884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但翻译了很多科学知识,引进了许多当时的先进技术,还涌现出一批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为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2、1895年开始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主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要想学习日本,实行“虚君共和”即君主立宪的政体。主要改革措施有:废科举、兴科学,设京师大学堂等。起初慈禧太后默许,后袁世凯告密,说维新党欲发动兵变,让慈禧还政给光绪,慈禧大怒,遂镇压,以至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康梁远遁,光绪被幽禁于瀛台,清朝也就此失去自我改革的最后一次机会。

3、“立宪闹剧”。戊戌变法虽然被慈禧镇压,但仍然没有全盘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保留了下来。1900年庚子之乱后,清政府内部终于开始了改革的步伐,1905年废除科举,后派五大臣去西洋考察宪政,“预备立宪”,但其组建的“皇族内阁”,让国人认清了满清政府“预备立宪”本质上仍然是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于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去甚远。满清岌岌可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枪打响……

2.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成功的改革:
A、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内霸之一。

B、鲁国“初税容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C、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E、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F、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

失败的改革:
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3.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变法

主要有:商鞅变法来、王莽变自法、戊戌变法。

1、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王莽变法为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变法,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建国元年。

3、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扩展阅读:

1、熙宁变法,又名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大至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2、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中国90年代以来启动新一轮改革;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

4. 中国历史上三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改革。
第一,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改革。秦国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一下子变成了唯一拥有统一中国的实力的强国。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其政策却被继承下来。秦国的文化落后,于是大批引进外国人才。以致于其后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脑--丞相,基本都是外国人。经济上,开发关西,开发巴蜀;军事上更是无与匹敌;政治上,连荀子也认为秦国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洁;管理上,采用的郡县制,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管理水平。这次变法,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两次变法,均告失败。其意愿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却无法推行下去。苏轼、司马光等人顽固守旧,不肯变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摇摆,又受不住老妈的眼泪,于是大宋江山从此无回天之力了。繁荣的宋朝经济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军队的开销,土地兼并,隐瞒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财政缺口,社会矛盾终究无法缓解。列宁认为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可惜是个失败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政治改革的热情只换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张居正改革。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败的改革。成功,是因为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前十年,明朝确实实现了中兴。失败,是因为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和同僚们都停止了这些措施。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钱来缴税而不是用粮食布匹等实物。看似简单,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实物的长途运输,劳民伤财,地方政府乘机盘剥人民,运输时又要消耗当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而官府收上来的实物又很容易腐烂、破坏,而造成大量的浪费。采用这种方式则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减少大量的损失。万历十年间,国库积攒了壹千多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后来大都用在出兵朝鲜抗击日本的丰臣秀吉)。张居正死后,反对派兴起,再加上万历被张老师压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开,于是抄了张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已经无法解决了。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不但没能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5. 中国古代史中有那些重要的改革变革

中国古代史中有很多重要的改革变革,其中第一次来说那就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第一次战国变法运动,然后还有后期的话是王安石变法,都比较著名。

6.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变法)

1、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2、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3、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4、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5、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7.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改革啊

商鞅变法
1.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八)、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6)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九)、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启示(结语):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王安石变法
认识:
(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朱元璋
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戊戌变法
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五)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六)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8.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哪些重大改革

就比如说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秦国一跃成为第一大国。

9. 中国近代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9)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扩展阅读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10. 中国历史以来有哪些重要改革

中国历史上十大改革家(1949以前)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家。依照他们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而不论其成败,排列如下:
第一,秦始皇。
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统的郡县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其胆识之惊人,其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当为第一。
第二,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第三,王安石。
因主张变法而名扬天下。他的改革太理想主义,只从立法角度考虑,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所以受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政治家的反对。王安石仗着皇帝宠信,将他们全都轰走,算是挺有魄力的。可惜,他毕竟不是皇帝,最终没有挺住,改革也半途而废了。只能排第三。
第四,光绪。
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东西,事实上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只可惜他没实权,否则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后来,在签定了辛丑条约之后,西太后有所醒悟,百日维新所推出政策几乎都开始实行。光绪有维新之志而无维新之力,排第四算是给他点安慰吧。
第五,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第六,汉武帝。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独尊儒术。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排第六都有点低了。
第七,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第八,商鞅。
他的变法成效最显著,很快就是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可惜他的那一套所执行的区域并非整个中国,只能往后排了。
第九,朱元璋。
他上榜的理由是: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第十,北魏孝文帝。
作为第一个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皇帝怎么也得在排名榜上有一席之地。排名靠后的原因与商鞅相同。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