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近代史书籍推荐
近代通史类: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对近代历史能较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不过此书现在卖的大多数是删减版。如果有兴趣可以买港版读(港版是繁体字哦)。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本书讲述了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书中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社会心态等多方面的变化。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这本被蒋廷黻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中国近代历史虽仅百年,历时不长但内容极为复杂丰富,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对中国近代史整体思考的集中体现。
5、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本书通过对160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考察,以作者信守的现代国家概念来探索当西方国家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何以长期徘徊在现代国家行列之外的原因。对历史的追寻远不是本书写作意义的,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对现代中国的解读。
6、唐德刚《袁氏当国》
这本书是属于唐德刚作品集里面,他写的这个通史的部分,民国通史部分,一方面是个讲民国的通史,另一方面也是本相当通俗的历史写作。这里面就提到,当年袁世凯称帝的之前那个时代背景。
✅近代事件类: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书中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
2、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全书详细描述了19世纪中叶,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使读者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端木赐香《大国之殇:第二次战争全景解读》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程和结果,其中对各方动态、心态写得比较细腻生动,延续了其一贯的“拆历史的墙角,探文化的陷阱,还原历史,奉献常识”的写作风格。
4、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鸦片战争》
历史小说,作品全景式地再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繁复矛盾、悲壮斗争,笔力雄健,匠心独运;是全方位展现那段历史风云的首出之作。
5、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有些史书读起来会非常艰涩,但这本书却出奇地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作者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以论辩的笔触、口语化的语言、缜密的逻辑分析了晚清七十年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而立体的。可以认为是晚清七十年的缩减版。
6、张鸣《天国梦魇》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二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太平天国运动,系统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对清朝统治的冲击,以及清政府的应对中暗含了哪些玄机,汉族官员势力兴起对之后的形式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军事斗争的乱象和联系。
7、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太平天国兴亡录》
本书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晚清中国和世界局势。作者对登场人物做了精准刻画,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到清政府各级官员如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
② 历史的史加一笔画是什么字
吏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官~。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③ “史”加什么偏旁能组新字要求写5个。
史加人字旁能变成“使”;
史加马字旁能变成“驶”;
史加一横能变成“吏”;
史加金字旁能变成“鉂”;
史加犬字旁和一横能变成“㹬”。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史册,历史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古代官府的佐吏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④ 高二历史是学什么
北京地区到2007年秋季开学之前为止,高二历史学世界近现代史。
但是2007年秋季的新高一就专要改教属材了,貌似是把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揉在一起按时间顺序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交往几个板块来学了
⑤ 我需要圆周率的历史!
π 的 历 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 π值改为 (约为3.16)。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 值。电子计算机问世后, 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 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π 值已到4.8亿位。π 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没有比我全的了
⑥ 历史的史加偏旁部首组几个字
驶
鉂
使
吏
⑦ 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推荐
中国近代史大况的有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有出,曾经作为高校教材内,比较权威,考研的不错参考容资料;林增平的《中国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蒋延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出版社不少;陈旭麓的《近代中国八十年》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些都是名家之作,都不错。
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当年岳麓的一个删节版造成了岳麓的人事大变动。百花文艺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不错
⑧ 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收跨考学生吗参考书籍是什么
答:
我在第一年准备考试的时候,只复习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之前一直在准备出国的GRE,TOEFL考试,后来因为GPA很烂,语言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加上自己又是跨专业,所以一直在出国与考研之间纠结。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出国这条路,专心考研。第一次考试时还是全国统考,最后专业课没有及格,总分也只有300,。但令人意外的是我没有进行任何复习的政治竟然考了71。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我29天时间以每天150页左右的速度刷完了北师大版中国史加世界史的全套教材,总共约3500多页。后来又买了山东大本等辅导书和考试大纲,好像也没什么用,反倒浪费了不少时间。唯独起了点心理安慰作用。
第二年我意犹未尽,总觉得潜力没有完全挖掘。300分的成绩给了我很大安慰,因为A区国家线好像才295。这一年我在学校周边租了间房,就地复习。基于去年的感受,我把重点放在了博览群书上。因为当时目标是北大,所以花了大笔钱把北大历史系世界史方向所有教授职称老师的代表作都搞到手,然后一本一本挨着读。有些同学可能会问读不懂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如果这样的问题阻碍了你去翻开一本书,那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了。所以胆子一定要大,要多看这些老师的著作。当然这是对于自主命题的学校来说。统考的同学我觉得仅靠一套教材肯定是不够的,只有“竭泽而渔”才能在考场上尽量少丢分。
这三年来我的复习重点一直放在专业课上,因为专业课总共占300分,政治英语加一起才200分。而且政治提分很快很容易,英语的分数提升空间则不是很大,所以我觉得无论从准备考试还是从以后研究生生活来说,对专业课的重视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在一年的复习中,我使用的教材是传统的六卷本加比较新的高教版四卷本,一共十本书作为基础读物。六卷本前后看了有七八遍,四卷本看了三遍左右。我觉得这两套教材互补性很强,六卷本知识点很细,但是许多观点比较陈旧;四卷本的引用文献和学术观点都相对较新。所以把两套教材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除此之外,对专业课的复习还应该尽量拓展。我的拓展思路是从世界通史角度出发,围绕“通史”主题阅读一批书,比如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上下)》,勒纳《西方文明史(上下)》等等。
接下来按照国别史的线索再读一批书,如钱乘旦《英国通史》,米盖尔《法国史》,杨生茂《美国史简编》,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史》等,这一系列围绕英、法、美、德、日等几个主要大国的历史线索为主进行主题阅读,能够进一步深入对整个历史脉络的把握和理解。然后可以换个角度去读些以时间段为主题的作品,如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等等。
当然这样的复习方法整体阅读量是非常之大的,笔者也仅仅做到原先计划的很小一部分,但是确实对巩固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基本脱离了对市面上所售各种总结性的辅导教材的依赖,个人认为此类辅导书编纂质量有很大问题。如果真有心去做学术,完全可以用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来代替那些粗浅的梳理,并且自己总结的过程本身也是强化记忆,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至于很多人问到如何回答主观题的问题,我的理解是,真正的高分答案应当是既包含了题目所指向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对该领域若干学术观点或代表作的评介组合而成的。其实每一道主观题都可以当做一篇命题作文来写,写出来的答案理应是一篇文字优美,结构完整的文章。许多同学把主观题当做纯粹的回答问题,完全不在乎文法和修辞,造成写出来的答案令人“不忍卒读”,这也是影响主观题分数的一大问题。在平时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对提高主观题分数会有明显益处。
的老师们在针对如何在复习中把握重点,尤其是怎样去搜索“长得像考题的样子”的知识点上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另外,老师们常年在学术领域耕耘,功底深厚,学会循着老师的思路去看书让我感觉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虽然课程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其中的知识量却很大,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老师的发下来的讲义非常有价值,在复习中遇到磕磕绊绊的地方拿出来翻翻总会有启发。
⑨ 为什么教科书上讲历史的时候先讲中国再讲外国,讲地理的时候先讲外国再讲中国
美国是不是一科世界史教到底,不教美国史?
不是。在美国你可以学到欧洲史,版美国史,世界史,甚至要学越南权史也可以学到。
日本是不是一科世界史教到底,不教日本史?
日本同时要修日本史和世界史,有些大学你甚至可以学到东洋史,和西洋史、日本史并列。这玩意好听一点是东洋史实际上写的就是中国史加一点点韩国史。
殖民地统治的香港是不是只修一科世界史就行了,不用修中国历史?
错。连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也是需要同时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反而是垃圾董建华上台後把中国历史改成非必修,埋下一颗十年後才爆的炸弹。
那为甚麼中国历史教科书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写?...因为就没有一个国家会认为学习世界史就等於学习历史。
⑩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实
大唐总体来说是善于用人 `重用贤臣, 对待那些有过战功的武将还有开国时版候那些问臣五一不是锦权衣高官,懂得拉弄人心~比起汉高祖刘邦还有赵匡胤更是贤明 他的八字真言是偏信则暗兼信则明 为求一良将 可以下跪等等`
但是汉高祖刘邦还有赵匡胤他们夺的天下就杀忠臣 韩信等` 还有杯酒失兵权的历史典故~更始成为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