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以来那种兵没吃过败丈

中国历史以来那种兵没吃过败丈

发布时间:2021-03-02 14:00:18

中国历史上没尝过败仗的三个男人,说好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呢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将军打败仗,是很平常的,也是很容易会被人理解的。回但是中国的历答史上就是出现过常胜将军,而且还不止一个,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都有谁吧。

他才华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之患难与共,即使常有人评估卫青过于‘和柔’,但作为七战七捷,自立汉以来始破匈奴的将军,亦或收支禁中掌议论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参决政事、秉掌枢机的内朝大司马大将军,都需过人的才能和魄力。对外辱强敌有力反击;而对待同仁,则谦和仁让,气量广大。他也是从未打过败仗。

㈡ 中国历史上没有打过败仗的是不是只有这四个

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然而究其一生从未尝败绩的确是屈指可数,以下列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位(按时代排序)。
一、兵圣——孙武

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二、一统六国的悍将——王翦
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而军事生涯中未败一役的似乎只有他一个。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王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三、大汉飞骑——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
四、北伐之志——祖逖

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初期着名的北伐将领。着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建兴元年(313年),祖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后开展北伐,面对当时凶蛮的北方部族,北伐军势如破竹,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极受人民爱戴的将领,他死后,所辖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离世那样悲伤。
五、北齐最后的支柱——高长恭
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
七、精忠报国——岳飞
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不想多说了,他的故事国人基本都知道,只是想指出,无论是征外还是安内,其领导的岳家军战无不胜!
八、常十万——常遇春

字伯仁,汉族,号燕衡。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赐后人冰铁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开平王常宝童痛打严嵩)。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他也是公认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九、东方“隆美尔”——孙立人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仁安羌一战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中声誉鹊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 1945年后率国民革命军新一军进驻中国东北,期间与中共林彪部队发生激战,打败林彪,进而取得四平、长春,逼近时中共东北局所在之哈尔滨,一直追击至松花江以北。德惠之战以后因与国民党内其他将领如杜聿明等不睦,于1947年8月为蒋中正所调离东北。一年之后,他曾指挥的新38师,在长春被缴械。

㈢ 中国古代将军领兵打仗,为什么大多都是只让士兵吃个半饱

因为吃个半饱士兵打仗才最有劲,对整个军队的影响也是最好的。其实按道理来说,古代打仗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把脑袋拴在了裤腰带上的那种,可能吃完了这顿饭下顿饭就再也吃不到了,所以让士兵们吃饱饭应该算是一个正常的操作。但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将军都只给士兵们吃个半饱,这样看似是有点不近人情了,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保命的做法。

第三个原因就是吃个半饱时士兵的状态都比较好,有点饥饿感能提高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当士兵们有了点饥饿感后就会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在参与部队行进转移或者是参加战斗时士气就会非常的高昂。而且士兵们也会因为想吃下一顿饭而想让战斗快点结束,从而爆发出更为强大的战斗力。所以说,古代的将军只让士兵吃个半饱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㈣ 中国进代战争史上唯一的一位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是谁

那么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文武双全的将军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他就是战国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说到吴起熟悉历史的人多少也都知道一点,也许有人会说吴起是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文武双全的将军不太清楚,但是他在战国时期也建立了功业啊,在魏国训练出了战国最精锐的步军--魏武卒!打遍战国无敌手!一举占领秦国河西之地,压制秦国百年之久!后来吴起在楚国主持了“吴起变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大臣,和商鞅、申不害等齐名。吴起在所建立的功业、取得的成就都是暂时性的,并没有得到巩固,最终都很快烟消云散、功亏一篑。比如他在魏国取得的成就,随着他的离开魏国的霸业开始衰退,秦国的河西之地很快被秦国夺走,魏武卒也在马陵之战中全军覆没。至于吴起在楚国实行的“吴起变法”只能说是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在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发动叛乱,杀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二、吴起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才能、个人目标远远不能匹配!吴起可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有如此称号的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上能有几人?而且还是和商鞅齐名的变法先锋!商鞅变法使秦统一六国、天下闻名!就是王翦父子灭战国五国也是青史留名!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等。吴起呢?虽然有这么多的头衔,何曾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也正是因为此,虽然人们都说只有第一名被历史记住,但是吴起作为中国历史上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一生无败绩的将军、就是因为没有能拿得出手符合他身份标志的功业,所以导致了吴起不太被世人熟悉。

㈤ 中国历史上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

一、白起

白起,绰号“人屠”、“战神”、“杀神”。他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

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

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二、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三、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5)中国历史以来那种兵没吃过败丈扩展阅读:

一、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于《汉书·霍去病传》,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

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

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

二、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㈥ 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难道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未尝过败仗的人吗

你真的说对了,世上没有常胜将军的,而吃败仗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内这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没有容失败就不可能变成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我们国家讲了多少年了,这是经过历时历代考验的真理,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失败的。

㈦ 我国历史上没打过败仗的名将都有谁

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将灿若星河,但若说千古一将,本人首推岳武穆
岳武穆武功盖世,一生未遇对手。历史上的岳飞号称“万人敌”,宋抗金名将宗泽、张所最早就是赏识岳飞的勇猛,后才发现其杰出的用兵才能。早年岳飞从军后在黄河率100人,斩杀敌军大将,击败数千金军,此后又屡立军功,获得提升,效力于抗金名将宗泽帐下,率800骑与突袭东京的王善部号称50万匪军激战,斩敌数员大将,使敌军心动摇,全线崩溃,后再败王善于青河。在平定江南的农民起义时,经常不动刀兵,而降服对手。岳飞受命招降起义军吉青部,单身入其营寨与吉青谈判,一首领不服,从背后偷袭,反被岳飞打翻,义军见其勇武,全部归降;镇压宜兴农民起义时,义军摄于岳飞威名,纷纷投降,一首领张威武,自持勇猛,率众抵抗,岳飞单骑冲入其营寨,斩其首级;还曾率50余骑,击败戚芳部5000余人,在镇压曹成部的战斗中收服了著名勇将杨再兴;镇压杨么起义,岳飞军还未到,黄佐等将领已纷纷请降,岳飞单骑去安抚,岳飞击破杨么水军后,率部攻打义军陆地营寨,并率先冲入敌营,“余酋惊曰:‘何神也!’俱降”。对金汜水关一战,岳飞率本部800骑冲进敌营,斩敌万户侯;更有河北太行山单骑“刺敌酋黑风大王,走其众三万”的记载,“郾城之战”中,身为统帅的岳飞更是身先士卒,亲自带40人突入敌军阵,杀敌无数,憾动敌军阵角。岳飞是兵家中的勇将,是勇将中的兵家。
其三岳武穆治军严谨,“岳家军”军纪严明。曾经有军士擅拿百姓一捆草,即被斩首;行军夜间宿营,百姓开门愿纳,而没有敢入者,真正做到“饿死不抢百姓粮,冻死不拆百姓屋”,这在封建军队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正是这种铁的纪律锻造出一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铁军。

㈧ 中国历史上,像韩信开始根本就没带过兵的经历,被刘邦封大将军后,好像打仗就没败过。

天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韩信也是熟谙兵法的。像李世民,年纪轻轻就纵横天下未尝败绩,做皇帝又做得这么好,让人费解...这世界真有天才的...

㈨ 中国历史上谁没有打过败仗

一、兵圣——孙武
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内鼻祖。出生于容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二、一统六国的悍将——王翦
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而军事生涯中未败一役的似乎只有他一个。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王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㈩ 历史上有哪些没打过败仗的将领

数千年的数月长河中华夏诞生过很多的猛将,他们为自己的主公打下江山立下过难以消灭的丰功伟绩。人们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常胜将军,这些将星中很多都打过败仗,经历过失利,有些乃至没有从一而终改投主公,这都都是很正常。像关羽就曾经屈服过曹操,可是却不影响他的威名。但前史上还有一批将领,他们终身都没有打过哪怕一场败仗。这真是十分十分可贵的工作。今日我们就来看看前史上有哪些没打过败仗吧。

一白起

白起,绰号“人屠”、“战神”、“杀神”。他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曾南破楚都,北威燕赵,终身70余仗,未尝一败。白起少年时就沉默寡言,阴忍决断。他常常在岐山附近调查地形,模仿排兵布阵,对兵书战策十分痴迷。乡人都以为白起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白起用兵,长于剖析敌我局势,然后采纳正确的战略、战术政策对敌人建议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真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远程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此后切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发明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二孙武

孙武,字长卿。我国春秋时期闻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开山祖师”。孙武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书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带领吴国戎行大北楚国戎行,占据楚国国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武归隐是因为夫差在占据郢都后的胡作非为所造成的。

前史上没有孙武打过败仗的记载。孙武着重战役的输赢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开展、交际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络,猜测战役输赢首要就是剖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只信任国际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以为国际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改变着,着重在战役中应活跃发明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三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我国前史上出色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在楚汉战役中,韩信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平定了魏国,又破釜沉舟打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带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所以,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关于韩信,现有记载从他单独领兵作战开始就没打过败仗。韩信熟谙兵书,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山穷水尽、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出色的将领。纵观韩信的终身,我总以为是悲大于喜。韩信的名利心太重,又有“妇人之仁”,难成大事。和项羽是一类人吧。

四吴起

吴起终身的确从未有过败绩。吴起在鲁国打齐国,打完被撵走了。在魏国“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在楚国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溃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讨伐了秦国。吴起的的特点是务实,不搞那些很虚的东西,所以他能充沛了解敌情,学孔孟却不被俗礼捆绑,这样的人很难完全失利的。可是他也不会为了“不败将军”这么一个虚名而战,所以他很可能为了大局做出一些部分献身。

吴起十分凶猛即使是死也要拉垫背的。当年楚悼王逝世,楚国贵族趁机发起暴乱攻击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身上,大喊:“群臣暴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一起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身。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身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指令尹把射杀吴起一起射中楚悼王尸身的人悉数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但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五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初度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役反败为胜的前奏,曾七战七捷,克复河朔、河套区域,击破单于,为北部边境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长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化,为将号令严正,对将士保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卫青才华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之患难与共,即使常有人评估卫青过于‘和柔’,但作为七战七捷,自立汉以来始破匈奴的将军,亦或收支禁中掌议论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参决政事、秉掌枢机的内朝大司马大将军,都需过人的才能和魄力。对外辱强敌有力反击;而对待同仁,则谦和仁让,气量广大。他和霍去病一样也是从未打过败仗。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照耀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

六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敏,注重战略,不拘古法,勇猛决断,长于远程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交叉作战。初度征战即带领800骁骑深化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窜逃。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抓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逝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哀痛,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准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霍去病在对抗匈奴战役中从未输过,杀的匈奴人望风而逃。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

七李靖

卫国景武公李靖,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闻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长于用兵,长于策略,原为隋将,后效能李唐,为唐王朝的树立开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终身没有败绩。逝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只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殃,并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羞耻。因而,唐太宗颇有慨叹地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觉得羞耻,君主受辱臣甘心赴死。早年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因为大众的原因,向突厥称臣,我为此常常咬牙切齿,立志要剪灭突厥,为此坐不安席,寝食不安。现在只暂时调动一部分戎行,就无往不胜,使单于归顺,总算湔雪当年称臣的羞耻!”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他一时鼓起,还亲身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连续动身碰杯恭喜,一向延续到深夜。

八岳飞

岳武穆武功盖世,终身未遇对手。前史上的岳飞声称“万人敌”。早年岳飞参军后在黄河率100人,斩杀敌军大将,打败数千金军,此后又屡立军功,获得提高,效能于抗金名将宗泽帐下,率800骑与突袭东京的王善部声称50万匪军激战,斩敌数员大将,使敌军心不坚定,全线崩溃,后再败王长于青河。还曾率50余骑,打败戚芳部5000余人,在镇压曹成部的战斗中收服了闻名勇将杨再兴;镇压杨么起义,岳飞军还未到,黄佐等将领已纷繁请降,“郾城之战”中,身为统帅的岳飞更是身先士卒,亲身带40人闯入敌军阵,杀敌很多,撼动敌军阵角。岳飞是兵家中的勇将,是勇将中的兵家。

因为岳飞严于治军、长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能够一当百”,金人也赞赏:“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其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典范,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岳飞在作战中不只着重要有英勇的精力,并且更为注重策略的效果。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缺乏恃,用兵在先定谋。所以,岳飞进一步必定了策略在作战中的效果。他说:“谋者输赢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策略是决议作战输赢的关键。

九戚继光

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明嘉靖年间的倭患适当凶猛,最初一股40多人的倭寇竟能从浙东深化腹地,直窜安徽、江苏,千里一路掠杀,还围着南京城兜了一大圈。南京驻军12万人,却不敢应战,遭这股倭寇伤亡的军民竟达3000多人!而其时的蒙古铁骑虽没有成吉思汗时代的气势,毕竟延续着祖传的勇猛,大明边防也经常吃紧。

可是,戚继光上台了,格式刹那反转。戚继光在东南滨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滨海的倭患,保证了滨海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捍卫了北部边境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平和开展。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构成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共斩级十五万余,这在全国整体承平的时代,真是太给力了。更可叹的是,戚继光竟然从未打过败仗,连失利是成功之母的一点切身感受都没有。

十袁崇焕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即清朝太祖高皇帝),起兵叛明树立后金汗国,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辽沈之战连战连捷,前后横扫几十万明军,席卷辽东七十余城,偏偏在宁远城下吃瘪,受阻于其时一个无名小卒、大明宁前道袁崇焕。宁远之战,袁崇焕但凭坚城利炮,以缺乏二万明军,击溃努尔哈赤亲率的八旗精兵五六万人侵攻,杀伤数千人,让此前数十年军事生计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愤激退兵,回去数月后即死。他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役中先后获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袁崇焕承继发扬了孙承宗的“辽人守辽土,辽人养辽土”“且筑且屯,修守修备,逐步推进”战略思想,更进一步,一边坚持以辽人就地屯田养兵,一边坚壁清野,多备火器,据守坚城,依托先进的红夷大炮,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尽可能降低了后金八旗军兵勇将骁、长于速战的利益,因而让野战才能较之后金懦弱的明军,得以一转此前数年颓势,以弱克强。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以来那种兵没吃过败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