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个个时期的中国人口总数
以下是经查阅史书,得出的中国历代大致人口数(2002年修订版):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约20,000,000
公元2年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东汉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 约49,150,000
公元144年 (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东汉质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开皇年间) 约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炀帝大业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 约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肃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 约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约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约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约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万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顺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顺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约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约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约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约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约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 约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约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约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统二年) 约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统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国二年) 约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国十七年) 约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国二十年) 约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国二十四年) 约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约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 约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约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注:以上数字基本出自史书的记载,不过即使是史书,也不是100%准确,只能参考。
我们可以从上表看出,战争对人口的数量影响极大,西汉末年有接近6000万人口,经过西汉末的几十年战争,锐减一半以上;东汉末好不容易恢复到5000万以上,经过东汉末的混战和三国时期,锐减到1600万;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300万人口,不过短短几年就下降到1700万;明末的战乱也使人口从5100万骤降至1000万左右。
另有一处,1713年只有2300万,到1724年上升到1亿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实这是因为雍正实行了新的田亩制度和征税制度,使得原先隐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税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现出来。其实历朝历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统计经常不准确,所以我说之前的统计也不一定可信。
B. 新中国人口增长历史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月30日,全国人口 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 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242,600,000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
21世纪以来:
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估计在调查时的11月1日全国人口有1,306,280,000人。
2009年9月28日,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333,220,000人。
2012年,中国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 ,农村人口64,222万人。
(2)中国历史人口变化扩展阅读: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构成分析: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C.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原因
第一小问的趋势,根据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分别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版、珠江流域的人口变化权以及全国总人口、区域人口分布的变化的等方面加以概括即可,即总人口不断增长,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
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回答即可,即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工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开发;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故答案为:
趋势:总人口不断增长,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
原因: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工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开发;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D.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特点有哪三个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E.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迁徙。
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5)中国历史人口变化扩展阅读: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来说,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从大的历史社会背景来看,人口大迁徙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为战乱、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胀的压力,政府有组织的移民;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F. 中国人口变化史中国人口变化史
1、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持续不断的增长。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3、汉朝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国时期
东汉后期(157年),人口达到鼎盛,民户人口5648万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263年),民户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其中,263年灭蜀前夕魏国443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吴国230万(280年数据)。
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263年,蜀国带甲将士10万2千人,吏4万人,280年,吴国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千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793万人。
5、晚唐时期
黄巢之乱时(875年—884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年)全国合计20,000,000人。
6、明朝时期
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在蒙元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约有6054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战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国社会已稳定,社会生产普遍恢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一亿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8、中华民国
台湾人口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为517,568,000,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6)中国历史人口变化扩展阅读:
人口登记的萌芽期: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G. 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H. 中国人口变化历史
中国人口变化分三个阶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现代;现代至今。且人口变版化与历史进程权有很大的关系:近代前处于清朝统治,1840年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占34%;近代后由于历史原因,人口增长缓慢;直到近代后人口开始增长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国从历史上,就已经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人口正常增长,那时候的中国人口就已经有4.3亿人,占世界人口的34%,已经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现代
近代到现代的时间为1840年~1949年建国前,中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辛酸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大量人口死于战乱、毒品、疾病、饥饿等等,人口缓慢增长,到1949年末,中国大陆的人口仅有5.4167亿,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现代至今
现代至今的时间就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那时候国家稳定,人民生产发展,经济也慢慢增长,科技技术到现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延长了人均寿命。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亿人。
I.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变化及原因
民国刚建立的时候,中国人口大约为四亿,到1949年中国人口大约是四到五亿(民国时期没有进行过全国人口调查,只有大概数据)。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大约一亿。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当时中国人口为601938035人。1982年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中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在大约二十九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429944476人。
可以说在大约相同的时间里,新中国的人口增长是民国时期的四到五倍。有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中国采取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大幅提高,因此人口才大规模增长。
据统计,民国三十余年的人口出生率大约平均为3.5%到3.8%,而新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前的人口出生率平均为3.6%。这表明新中国的出生率与民国时期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是因为出生率提高”这一观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
要知道,人口是否快速增长除了受到出生率的影响外,还受到死亡率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由于战乱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
1950年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世界各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990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J. 求一张中国历史人口变动曲线表。
中国人口的历史增长情况
早在古代,我国的人口数量就居世界第一。在公元前版2100年的夏朝,我国人口就超过权了1300万。
说起我们中国的人口发展,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前缓后快,前低后高,短期以内跳几跳。
您是说越到近代和现代,人口发展越快,一下子翻几番?
是的。你先看从夏、商、周到清代乾隆年间我国的人口数量状况。
我算了一下,大约每年人口平均增长3万人。
如果遇到战乱、灾荒和瘟疫,人口增长速度就慢了。
从乾隆六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约有4亿。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总数约为5.4亿。
哇,2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了两部半还多!
请登陆网址以看曲线图: http://math.vip.sina.com/test/tes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