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远古历史史记

中国远古历史史记

发布时间:2021-03-02 05:48:33

① 远古时期中国历史事件

多远
远的山海经
近的史记

② 史记与二十四史和中国通史有什么区别

1、本质不同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通史》是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2、记录时间不同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

《中国通史》撰述的范围为中国境内,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是对中国历史全面、系统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该书编写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记录内容不同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二十四史》内容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国通史》包含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历史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史料翔实。

③ 中国远古历史中的三皇五帝

说法很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皇五帝
(公元前1.5万年—公元前2225年)(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史记》上对“三皇”未作记载,所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一般认为他们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④ 中国远古史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轨迹年11月18日 星期日 23:24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映了重血统观念的倾向,形成了一个个以自己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孕育着后天神话历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对殷人的“帝子”观加以改造,创造出了“天命”观,将大部分干预现实生活的远古神圣们逐出神坛,代之以天德,将道统融入血统观念,形成了近人事而远鬼神的文化意识。春秋至战国的禅让说,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纷纷被淘汰,直接导致了神话历史化。降至战国,学者们对神话进一步整合,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五帝系统,神话与历史完全接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选择了这种改塑,将五帝系统纳入正史范畴,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关 键 词】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轨迹

【责任编辑】秋磊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号右加虎
@②原字为疆去土
@③原字为大左加百右加百
@④原字为女右加原
@⑤原字为马加灌右半部分
@⑥原字为虫右加乔
@⑦原字为白右加皋
@⑧原字为田右加寺

大凡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无不感叹古老神话的散佚与消亡,而追本求源,多归因于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将孔子与司马迁视为“操刀”人和中国神话的戳灭者,表象虽然如此,然此论实非公允。孔子尽管不语“怪、力、乱、神”,司马迁亦据神话传说作成“五帝本纪”,然而将神话纳归中国的历史系统,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马迁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来久远矣。中国的上古原始神话远没有形成统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综合身份是古神话的一大特点,它包含着中国原始人类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朴思维,也构成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一大契机。周人的天道观念,与《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历史化的记录,已慢慢地将神话、传说与历史融化为一体了。孔子、孟子、墨子诸人只不过是这场漫长的改塑运动中的推波者,而司马迁也仅仅是一个总结人物而已。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自西周到西汉前后一千余年的漫长历史,集中地反映了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m
一、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统观念

在远自一百七十万年前,或许更早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已作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而逐次开启文明之光。在那茫茫的洪荒时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奋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干的,他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传诵着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们的业绩,虽然,在日后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过程当中,这些远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产生部族之间传说的交融,但他们却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各自的先祖,并以独特的方式排列着以一个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先祖的事迹也浓缩着一个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话传说。正是依靠这些原始神话,我们依稀可辨各个不同氏族的来源与彼此的血缘关系。

对血统观念的执著记忆,构成了中国古老神话的独特风格,使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人格与神格合而为一。由于氏族、部族之众多,致使各个部族都产生了各自的始祖神与中心神。于是在中国原始神话系统中,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一个能统率神话传说中所有众神的至上神来,所以绝不能写出如“希腊神话传说”那样的完整神话故事,这是先天的,而非文明时代的人们用笔墨可以弥补的。

翻开保存原始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我们在“海经”与“荒经”中,仿佛看到了一部古老神系家谱的档案,它记录着一条条血统相传的部族史:
b
帝俊生禺@①,禺@①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海内经》)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大荒东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海内经》)

黄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W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大荒北经》)
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大荒东经》)

如此之类,俯拾皆是,不可一一赘举。有些氏族虽因种种原因而迁徙,且姓氏不同,但他们却能记住自己共同的祖先和部族的大神,因为这种血统观念,使原始神话中始祖神也兼有天神身份,所以帝俊、黄帝、炎帝等既是天神,也是始祖神。这种以血统观念为核心的“根”的意识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它不仅影响着三千多年的史官文化,也影响着传统政治观念和宗法制度。

各个部族在史前时代的杀伐中,终于冲出了一支强劲的夏部族,建立起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国家”,以同一血统的代代相传,维系了几百年的“家天下”。殷灭夏而代之,易其制,奴其人,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夏的血统传递制度。在灭夏代政之后,这一来自东方部族的民族俨然以“优等”人自居,将自己的祖先推上至上神的地位,而在历代君主名字前均冠以“帝”字,视为天地间的活生生的神灵。《尚书·盘庚》云:“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将自己的先祖视为神后。又云:“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上帝”即其祖先,将保佑殷民族恢复其“高祖”的品格与能力,使殷王室重新获得战无不胜的力量。可见在殷人眼中,天神即为其始祖神,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高祖俊,而俊则是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正因这种血统意识,殷人自以为有天神(始祖)的保护,才有恃无恐,当西伯文王大肆扩张领土而威胁殷人利益时,纣王却毫不畏惧,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注:《尚书·西伯戡黎》。)相信自己的先祖——上帝是万万不会帮助别人的。

二、周人的天道观——道统对血统的补济
L
殷人所恃之天神上帝并没有使殷人国祚永存,周人最终将“帝子”翦取而代之。建立政权的周人对殷人自命为帝子之说十分不服气,也无法接受,所以便创造出“天命”观,对“帝子”说加以改造。在周人的文献之中,虽有时也杂用“帝”字,但多数则称“天”字。对此,刘起@②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云:《周书》诸诰,包括五诰及《梓材》《君@③》《多士》《多方》等篇,共用“天”字112次, 但也同时用“帝”字25次;《周易》卜辞用“天”字17次,用帝字1次; 《诗》中神意之“天”用106次,“帝”字用38次; 而金文中亦“天”字多于“帝”字。(注:《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页。)

从统计数据来看,周人用“天”字远远比用“帝”字多。与殷人在甲骨文中唯有“帝”字为至上神相比,乃一大转变。

周人以“天”代“帝”的改造,实为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又一大契机。在起初,周人虽也曾追述自己的先祖后稷是姜@④“履帝武敏”所生(注:《诗经·大雅·生民》。),也曾说“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注:《诗经·大雅·文王》。)但是在后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上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而虚幻的“天命”却进入了周人的文化系统之中,在这里,我们见不到神格英雄,远古的部族始祖神(包括后稷)从头到脚地变成了有血有肉、有德有行的人化始祖,仅仅保留了一点点感生的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观念不仅使远古神话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蜕变,而且在殷人的血统观念基础上补充了道德观念,影响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史官心理,也是春秋战国之际神话的文化改塑运动的先驱。
A
孔子曾以独具之慧眼透视殷周的文化差别,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注:《礼记·表记》。)可谓一语破的。由尊神事鬼到近人而远神,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却是神话末途的悲哀。
c
三、禅让说产生——诸神退位

西周的相对安定稳固并没有像周之先人们所设想的那样长久,后嗣之主也没有秉承先祖近人尚德之古训。文、武二王与周公仗钺征伐天下的余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荡然无存,五霸代起,诸侯相争,复使周主名存而实亡。于是在周人天德观念的土壤中滋生出了“禅让说”的思想,从而引起了春秋战国之际的神话大改塑运动。

“禅让说”的鼓吹者当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础当是“尚贤”论。二家“尚贤”观虽有质的差别,但推崇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居天下,这是一致的。二家的初衷虽然都希望尚贤、用德,平息社会纷争,但也无不包含着对东周以来统治无力的不满。
6
禅让说反映出改革三代以来家天下的政治体制的要求,主张有德者有天下,无德者失天下,推崇圣贤君王。暴虐无德者可诛可杀,有德圣主应以天下为重,无偏无私,不以天下为己有,选天下之能继任者而推举之。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行之于世,他们将眼光投到渺茫难知的远古时代,虚造出尧、舜、禹相互禅让的荒诞故事,以欺瞒世人,哄得人们相信,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托古改制”。

为了显得真实,他们笔下的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当然不能以神的面目和身份出现,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有七情六欲的人,于是神话世界中的众天神纷纷改头换面,尽脱神气,衣冠楚楚地坐到人间帝王的宝座上了,黄帝再也没有了四张脸,也不再是神话中能统帅、驱使禽兽的善战英雄(注:见《列子·黄帝篇》。)。为配合禅让说,人们伪托编造了尧、舜之书《尧典》与《皋陶谟》等,在《尧典》之中,一切远古神话中的天神均变成了圣贤,屈身而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尧“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掌历之官,东海流波之山的神兽夔变成了尧的乐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别成了尧的农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真是一时间人才济济,君圣臣贤,天下英才尽聚一堂。

可以改造的神性人物都被改造了,而另一大批不改造或无足轻重的大大小小的天神则统统被逐出正统的文化圈,连远古大神帝俊也没登上“大雅之堂”,其事迹只能在《山海经》这样的稗闻中才可见到。就这样,渺远悠长而又神奇妙幻的神话时代转换成了近在咫尺的可信历史,神话从此消失在了正统的文化圈内。

在这一时期的神话改塑运动中,人们突出地是对尧、舜、禹的大力宣扬和盛赞。
+
对尧、舜、禹的赞美归根到底是为了宣扬禅让说。其实,尧、舜、禹时代仍属中国的史前时期,来自东夷部族的舜断不会与崛起于中西部的禹是同族类,虚构出来的尧更不知来自何方,尧、舜、禹三人同属于黄帝之裔原本是后人的强拉硬扯。在原始社会里,为争夺领土和政权的血腥斗争鲜明地反映在远古神话中,我们绝对不能想象那个时代,一个部族首领会将权利、土地心甘情愿地拱手奉献给别的部族,仅此便可证所谓的禅让说的荒谬无稽。所以在先秦书籍中,往往可见尧、舜、禹等在争夺权利时所举起的血腥屠刀,《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韩非子·说疑》云:“舜逼尧,禹逼舜。”屈原《天问》云:“启代益作后……”。这些与儒墨诸子不同的说法,使我们依稀可见刀光剑影。

禅让说美则美矣,但终是幻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始终只能以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却于世无补。其结果只不过是使神话中的大神们进入了人王系统,直接导致了神话的历史化。

四、神话的整合——五帝系统的形成

在儒、墨诸家大倡禅让之说的同时,作为对这一道统观念的反动,原始的血统观念在学术界再次勃生,于是五帝系统便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在春秋战国之际,以血统观念为基础的五帝系统,与商人所笃信的单一血统传递信仰大不相类,而是通过对原始神话传说的重新整合、加工、编序而组成的一个全新、庞大的家族体系。
!
五帝系统的形成,不仅使原本纷乱无序的神话世界突然单一起来,也使得渺远的传说历史一下子与当代人拉近了很多,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真实而并不遥远的家族史:从前有个家长,生下了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分散于中国大地之上,繁衍着华夏子孙,子孙们轮流做家长,统帅这出自同一先祖的众人。不时有别的家族捣乱,但或被消灭,或被赶得远远的,或乖乖臣服。到今天,统治天下的依然是这一家族的后代。

检查春秋战国之际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整合过程。

在后天中国人的口语之中,谈及华夏民族悠远的历史而津津乐道的便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它包举了华夏民族自从有生民以来的全部神话传说时代。盘古开天神话自是晚出,“三皇”一语到战国末才出现,即使是“五帝”之说也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在战国初期以前,神话中是众帝林立,不限于五;典籍不载五帝之名,更不列五帝之序。直至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见之于诸子之书,《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战国策·秦策一》:“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然时人虽喜称“五帝”,但于“五帝”的名字却各有出入,有较大的随意性。《荀子·大略》言五帝,而《议兵》却云:“是以尧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以尧、舜、禹、汤合为四帝,不取黄帝诸人。《战国策·秦策一》在归结“五帝三王五伯”之前,叙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绎其文意,当以神农、黄帝、尧、舜、禹为五帝,以汤、文王、武王为三王,以齐桓公为五霸之代表。《管子·正世篇》言五帝,而《侈靡篇》则云:“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为其无位,不能相用。”又以古帝为八位,但只知无神农,却不知“八帝”分指哪八路尊神。从这些材料来看;就是在战国中期,“五帝”并不固定。徐旭生曾在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过:“更需要注意的是先有五帝的观念,以后才去找五位帝的名字来充实它。”(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此说指明了“五帝”说是逐次形成、固定的,非一人倡之而天下均应。但徐氏“五帝”名词在先之说也有可商榷之处,只能说在战国时代,各人有各人的“五帝”,并非是整齐划一的,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才作出取舍,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曰高阳。……帝喾,……玄嚣之孙,@⑥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帝舜,@⑥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重华。

《帝系》又进一步更加明确地将五帝之间编好了世系,言喾、尧都是玄嚣一系的后裔。而颛顼、舜则是黄帝子昌意一系的后裔。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五帝谱系:

┌昌意→颛顼→@⑥牛→舜
黄帝→│
└玄嚣→@⑥极→帝喾→尧

这一谱系的编构完成时间在战国后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神话整合的结果,这个反映血统观念的历史化了的五帝系统,使上古始祖神兼天神双重身份的神话大神们完全丧失了神格与灵气,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间帝王。

在众多的远古神性英雄与始祖中,为什么单单选出这五位呢?徐旭生认为以上世俗的五帝“为齐鲁学者工作的结果”(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此说颇有见地。但我们以为,除齐、 鲁学者为编造谱系的主力之外,也受当时的文化与政治形势所影响,因楚国的强大与楚文化向中原的传播,其祖先神颛顼也进入了这一五帝系统,但在上古神话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却因其强大的后裔之国齐国为田姓所取代,却未进入五帝系统。原在东方的东夷集团中重要神性英雄太@⑦、少昊也全被排斥在外,唯有殷周之祖帝俊以帝喾的化身被接纳。尧与舜在春秋时代已被儒、墨二家所推崇,至战国时更成为远古明主贤君之典范,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选取对象。

在东方学者编构五帝系统之时,远居西垂的秦人在其文化领域之中也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五帝系统。秦人嬴姓,自以为出自东方少昊集团,所以《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之始,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⑧,祠白帝。”随后又祠青帝太@⑦和炎帝、黄帝,从而奠定了少昊、炎帝、黄帝的牢固文化地位,至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中,补进了颛顼,从而凑成了与东方五帝系统相对应的另一帝系。《吕氏春秋·十二纪》云:

孟春之月,……其帝太@⑦,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这一帝系应该受到了前一种东方五帝系的影响,所以在东方五帝中又选出了颛顼,且将五帝配五时,使已世俗化了的五帝又“神气”起来,并改变东方五帝的同一血统而成为分权而治的割据局面。

五、司马迁的选择——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战国时期东方世俗化的五帝系统,反映了人们对春秋以来诸侯纷争、四分五裂状况的不满,为了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仇视与敌意,故而编造出以黄帝为宗祖的人类谱系,只不过是要说明:天下本是一家人。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系统与这一宗旨完全背道而驰,不知是秦人故意唱对台戏,还是为消灭六国制造舆论,它虽然恢复了五帝的一些神格,但因原本便带有宗教色彩,所以并不应算作是对神话的复兴之举。尤其是在被五行化之后,也消失了神话的特质。

西汉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在其《史记》中,为“通古今之变”,历述远古至西汉的历史,著“十二本纪”,首篇便是“五帝本纪”,其所选择的便是《五帝德》所写定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系统,将中国的文明时代直推至黄帝时期。在《五帝本记》中,司马迁杂取了《左传》《国语》《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承袭《尚书)与《五帝德》《帝系》等,加上自己的合理创造,使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的出身、业绩、家世等全面而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宛然是真实而可信的历史。五帝的谱系大致如此:

┌玄嚣→@⑥极→帝喾→挚、尧
黄帝→│
└昌意→颛顼→穷蝉→舜

《五帝本纪》的写成,将远古神话彻底地历史化,且不留一点神话传说的痕迹,肯定了中国的人类历史是由黄帝一脉相传的。五帝的承袭建立在血统观念基础上,但也有德行的选择,是血统与道统的融合。它确立了中华民族以黄帝为始祖的民族意识,集中反映了汉帝国大一统的文化心理,标志着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⑤ 数据中国史:中国的远古历史起源哪里

中华文明到底是怎么起源的?

几千年以来,人们依据历史书的记载和儒家典籍的描述,天然地认为“三皇五帝”是我们的祖先,由黄帝代代传到尧舜禹,继而是夏商周。这段叙事世系完备、记载有序,人们对此并没有反思和怀疑过。

但这个观点在100 年以前被打破了。

当时,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反映在史学领域,便是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疑古派)”的出现。他们用西方整理古代资料的办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献和史书,认为中国的古史传说是靠不住的。顾颉刚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而这个论断,否定了整个“三皇五帝”时代,也否定了古史记载的那个黄金时代。胡适声称“东周以上无信史”。顾颉刚甚至通过“考证”,推断出大禹是一条虫子,而不是一个人。传统古史系统于是崩溃,大一统观念也失去依托。

“此前,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重视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史学学术背景下,‘三皇五帝’都是想当然的事,文明起源不是问题。然而新文化运动的‘古史辨派’,却动摇了这个基本信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

我们到底从哪里来?中华民族会不会像世上万千民族中的大多数,难以找到自己的起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洋说:“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失落了源头,人类就陷入失忆。我们历来自称炎黄子孙,可如果炎黄是否存在也还没有搞清楚, 难道不尴尬吗?”所以,能否通过扎实的科学研究,在准确事实的基础上重建上古史的体系,成为百年来史学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1925 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考察古史要有文献学和考古学二重证据法。要将地下的考古发现补正文献史料,即以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相互印证,以此辨析历史真伪。比如,如果上古史书记载了某件事,而出土文物恰好也印证了这件事,那这部分记载一定是可信的。

于是,在重建上古史与回答文明起源的问题上,考古学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一线希望。由此,中国学术界才开始主动接纳这门源于西方的学问。以考古来印证古史传说,进而重建可信的古史,是近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基本心态。

1926 年,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考古学家李济来到山西临汾,考察晋南地区, 并对西华阴村进行了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独立主持的第一项田野工作。

此后,中国大地上开始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到了21 世纪,考古研究更加波澜壮阔,例如科技部2002 年立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除了传统的历史、考古等学科外,还集合了环境史学、物理、化学、地理、计算机、动植物、医学、人类遗传学等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门类。

100 年来,随着考古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古史记载获得了印证。

中国夏商帝王世系,自“古史辨派”质疑以来,只被看作传说,不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顾颉刚主张要把这段历史当故事看)。然而20
世纪上半叶以来,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识别,史记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王国维考证发现,《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帝喾确有其人,《史记》记载的商朝世系也是可信的。这样,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系传说,自此重新获得了可信的证据。

1928 年,商朝首都遗址“殷墟”在河南安阳被发掘出来。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再次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等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确为信史。

1959 年,历史学家徐旭生根据上古史籍记载的指引,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葱葱麦田覆盖的地下,发掘出一片城市遗址,此遗址距今3700 年左右,考古学家研究认定此时期是夏朝晚期、商朝初年。

至此,“双重证据法”所证明的历史,已经被推前到夏商之际。但关于夏禹前的历史,还只是传说,尚未被考古证实。海外学者对这段历史多持怀疑态度。

⑥ 中国古代历史资料

一、远古时代一、远古时代
元谋人 云南元谋 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评价1,用天然火;2,制造工具。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评价1,人工取火;2,进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7000年 母系氏族。评价1,使用陶器,食物剩余;2,栽种水稻。
半坡氏族 陕西西安半坡村。评价1,工具先进(新石器时代);2,种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东省大汶口 距今约4000、5000年。评价1,人类社会进入父系;2,贫富分化。
黄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华夏族主干。“炎黄子孙”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启建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 公元前1600 汤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至殷。 “殷墟”发现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纣——公元前11世纪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东迁。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划成方块形,阡陌纵横,好像井字状
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齐桓公称霸 1,管仲改革—国家强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战 晋胜楚败。吴越战争。
老子 道家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仁政”“礼”治。教育成就:A、兴办私学;B、“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孙子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 封建制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地位)2,奖励耕战(打击奴隶主)。3,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秦逐渐强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铁业 宛、邯郸
扁鹊 “望、闻、问、切”
鲁班
墨家 墨子“兼爱”“非功”,反对奴隶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为贵”“君为轻”“仁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法家 韩非子“法治”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屈原 楚辞 《离骚》
三、秦、汉
秦 公元前221年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1,自称“始皇帝“;2,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里;3,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4,推行郡县制度。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军事 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抵抗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蕲县大泽乡 建立张楚政权。评价: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楚汉战争 性质:地主贵族争夺皇权的战争。刘邦注意收揽民心,又善于用人,恢复了关中(打下了经济基础)。最后,项羽自杀。
西汉 前202年 刘邦 都长安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三十税一;2,,取消“连坐”和残损肉体的刑罚。
汉武帝:1,推行大一统“推恩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B,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C,打通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地形—关中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4,北击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 进行币制改革
东汉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 公元25年 都洛阳 措施:1,释放奴婢;2,惩治贪官污吏。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复东汉政府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达了亚洲西部的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从海道来到中国,(《后汉书》)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
蔡伦 105年 改进造纸术 朝鲜、日本、阿拉伯—非洲、欧洲。
《九章算术》代数、几何。
地动仪 张衡——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华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五禽戏”
司马迁 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 《史记》: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间的史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佛教 西汉末年(公元前后1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道教 主张修身养性,炼丹制药,得道成仙。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打败袁绍。结果: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打败了曹操,以少胜多。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三国:魏 220年 都洛阳;蜀 221年 都成都;吴 222年 都建业。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一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两晋 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 都洛阳“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317年 晋朝皇族司马睿 都健康“东晋” 北方“十六国”
淝水之战 形势:前秦王符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谢安主张坚决抵抗,并派将领谢石、谢玄迎击前秦。383年 东晋打败前秦,结果: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士族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拓拔部 “缓和阶级矛盾”经济:“均田令”,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的联系。政治:采用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制度,迁都洛阳。历史意义:1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使鲜卑族消失;2,北方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大融合。
祖冲之 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 数学专著《缀术》
贾思勰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范缜 《神灭论》唯物主义。
王羲之 《兰亭序》“书圣”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顾恺之 东晋画家 《洛神赋图》
陶渊明 淘潜 《桃花源诗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杨坚 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创立科举制 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大运河的开通 东北到涿郡(今北京),东南到余杭(今杭州),以洛阳为中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书,内史,门下。六部:工、吏、刑、礼、民、兵。
唐 618年 李渊 都长安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1,能从隋亡中吸取教训;2,善于用人和纳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3,调整统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举制;积极推行均田制和实行租庸调制。后果,为后来唐朝走向全面繁荣打下了基础。
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开元盛世,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评价:政治比较安定,生产力继续发展。
唐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1打败突厥族,建立北庭与安西都护府(唐太宗);2,册封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护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护府,管理粟末靺鞨;4,册封皮罗格为云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 755年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后,史思明又反唐。影响: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由强盛转向衰落。
两税法 宰相杨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藩镇割据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黄巢起义 875年 王仙芝,黄巢“避实击虚”国号大齐
赵州桥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868 唐《金刚经》
僧一行 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
孙思邈 “药王”《千金方》
吴道子 “吴带当风”“画圣”《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 价值: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艺术,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国。
北宋和辽、西夏、金的并立
960年 赵匡胤 建立北宋 都东京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1,“杯酒释兵权”打击军阀和地方割据势力;2,调整地方机构;3,调整中央机构;军事 建立禁军。结果:巩固了北宋的统治,但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产生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王安石变法 目的:挽救政治、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失败原因:1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权利益2用人不当,出现过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都上京。提倡农业,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国号为辽。
灗渊之盟1005年 宰相寇准坚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辽宋议和。内容:辽撤军,宋每年给辽大量岁币。影响:维持着和平关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但岁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
1038年 党项族首领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议和 北宋送给西夏岁币。北宋人民负担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纪初 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反辽。1115年 金。1,与北宋联合夹攻辽 1125年灭辽。;2,南下攻宋 1127年灭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变 1127年 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赵构 都临安。政权特点:1,抗金派(岳飞、韩世忠)与投降派(宋高宗、秦桧)矛盾尖锐;2,南宋屈辱退让,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141年宋金议和(绍兴和约)内容:南宋对金称臣,把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划归金统治,并送给金岁币。
南方经济的发展 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推广 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逐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造船术有了明显进步:上有指南针。主要海港: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阿拉伯人来中国。贸易范围:东到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
1206年 铁木真为大汗 尊称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权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统一全国。推行:1行省制度 对全国各地实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理澎湖和台湾;3,宣政院 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来的西夏人)—“汉人”—“南人”(原先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种植扩展 黄道婆 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纪中期 北宋平民毕升
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期 司南。北宋 罗盘针 传到阿拉伯、波斯和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大陆和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唐末火药用在军事上 北宋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火药、火器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对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气历”,800多年后,英国才有类似历法。《梦溪笔谈》
郭守敬 元朝 《授时历》最北—西伯利亚,最南—西沙群岛。
司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史 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词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元曲 关汉卿
《清明上河图》北宋东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应天 1,加强君主专制(废宰相,权分六部);2,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东厂、西厂) 八股取士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明成祖朱隶 迁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宫城。农业:1,水稻产量提高;2,引进新的农作物(玉米、马铃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中后期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都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苏州、杭州) 丝织业 机户—早期资本家;机工—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1,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明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努尔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后金 创立八旗制度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东南沿海。
明末农民战争 1628年 陕北出发 李自成、张献忠。“均田免粮。建立大顺政权。
清军入关 皇太极 女真族名为满族 1636 国号为清 1644 入关占领北京
清朝
军机处 雍正帝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记录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字狱 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压制反清思想。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16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康熙 1696年 打败葛尔丹于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条约》康熙 雅克萨 作用:1,中俄历史上第一个平等边界条约;2,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药物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明 徐光启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 宋应星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黄宗羲 明末清初 尖锐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顾炎武 主张学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义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⑦ 中国远古(包括神话)历史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轨迹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23:24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映了重血统观念的倾向,形成了一个个以自己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孕育着后天神话历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对殷人的“帝子”观加以改造,创造出了“天命”观,将大部分干预现实生活的远古神圣们逐出神坛,代之以天德,将道统融入血统观念,形成了近人事而远鬼神的文化意识。春秋至战国的禅让说,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纷纷被淘汰,直接导致了神话历史化。降至战国,学者们对神话进一步整合,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五帝系统,神话与历史完全接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选择了这种改塑,将五帝系统纳入正史范畴,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关 键 词】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轨迹

【责任编辑】秋磊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号右加虎
@②原字为疆去土
@③原字为大左加百右加百
@④原字为女右加原
@⑤原字为马加灌右半部分
@⑥原字为虫右加乔
@⑦原字为白右加皋
@⑧原字为田右加寺

大凡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无不感叹古老神话的散佚与消亡,而追本求源,多归因于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将孔子与司马迁视为“操刀”人和中国神话的戳灭者,表象虽然如此,然此论实非公允。孔子尽管不语“怪、力、乱、神”,司马迁亦据神话传说作成“五帝本纪”,然而将神话纳归中国的历史系统,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马迁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来久远矣。中国的上古原始神话远没有形成统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综合身份是古神话的一大特点,它包含着中国原始人类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朴思维,也构成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一大契机。周人的天道观念,与《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历史化的记录,已慢慢地将神话、传说与历史融化为一体了。孔子、孟子、墨子诸人只不过是这场漫长的改塑运动中的推波者,而司马迁也仅仅是一个总结人物而已。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自西周到西汉前后一千余年的漫长历史,集中地反映了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m
一、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统观念

在远自一百七十万年前,或许更早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已作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而逐次开启文明之光。在那茫茫的洪荒时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奋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干的,他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传诵着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们的业绩,虽然,在日后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过程当中,这些远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产生部族之间传说的交融,但他们却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各自的先祖,并以独特的方式排列着以一个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先祖的事迹也浓缩着一个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话传说。正是依靠这些原始神话,我们依稀可辨各个不同氏族的来源与彼此的血缘关系。

对血统观念的执著记忆,构成了中国古老神话的独特风格,使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人格与神格合而为一。由于氏族、部族之众多,致使各个部族都产生了各自的始祖神与中心神。于是在中国原始神话系统中,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一个能统率神话传说中所有众神的至上神来,所以绝不能写出如“希腊神话传说”那样的完整神话故事,这是先天的,而非文明时代的人们用笔墨可以弥补的。

翻开保存原始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我们在“海经”与“荒经”中,仿佛看到了一部古老神系家谱的档案,它记录着一条条血统相传的部族史:
b
帝俊生禺@①,禺@①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海内经》)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大荒东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海内经》)

黄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W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大荒北经》)
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大荒东经》)

如此之类,俯拾皆是,不可一一赘举。有些氏族虽因种种原因而迁徙,且姓氏不同,但他们却能记住自己共同的祖先和部族的大神,因为这种血统观念,使原始神话中始祖神也兼有天神身份,所以帝俊、黄帝、炎帝等既是天神,也是始祖神。这种以血统观念为核心的“根”的意识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它不仅影响着三千多年的史官文化,也影响着传统政治观念和宗法制度。

各个部族在史前时代的杀伐中,终于冲出了一支强劲的夏部族,建立起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国家”,以同一血统的代代相传,维系了几百年的“家天下”。殷灭夏而代之,易其制,奴其人,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夏的血统传递制度。在灭夏代政之后,这一来自东方部族的民族俨然以“优等”人自居,将自己的祖先推上至上神的地位,而在历代君主名字前均冠以“帝”字,视为天地间的活生生的神灵。《尚书·盘庚》云:“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将自己的先祖视为神后。又云:“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上帝”即其祖先,将保佑殷民族恢复其“高祖”的品格与能力,使殷王室重新获得战无不胜的力量。可见在殷人眼中,天神即为其始祖神,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高祖俊,而俊则是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正因这种血统意识,殷人自以为有天神(始祖)的保护,才有恃无恐,当西伯文王大肆扩张领土而威胁殷人利益时,纣王却毫不畏惧,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注:《尚书·西伯戡黎》。)相信自己的先祖——上帝是万万不会帮助别人的。

二、周人的天道观——道统对血统的补济
L
殷人所恃之天神上帝并没有使殷人国祚永存,周人最终将“帝子”翦取而代之。建立政权的周人对殷人自命为帝子之说十分不服气,也无法接受,所以便创造出“天命”观,对“帝子”说加以改造。在周人的文献之中,虽有时也杂用“帝”字,但多数则称“天”字。对此,刘起@②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云:《周书》诸诰,包括五诰及《梓材》《君@③》《多士》《多方》等篇,共用“天”字112次, 但也同时用“帝”字25次;《周易》卜辞用“天”字17次,用帝字1次; 《诗》中神意之“天”用106次,“帝”字用38次; 而金文中亦“天”字多于“帝”字。(注:《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页。)

从统计数据来看,周人用“天”字远远比用“帝”字多。与殷人在甲骨文中唯有“帝”字为至上神相比,乃一大转变。

周人以“天”代“帝”的改造,实为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又一大契机。在起初,周人虽也曾追述自己的先祖后稷是姜@④“履帝武敏”所生(注:《诗经·大雅·生民》。),也曾说“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注:《诗经·大雅·文王》。)但是在后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上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而虚幻的“天命”却进入了周人的文化系统之中,在这里,我们见不到神格英雄,远古的部族始祖神(包括后稷)从头到脚地变成了有血有肉、有德有行的人化始祖,仅仅保留了一点点感生的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观念不仅使远古神话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蜕变,而且在殷人的血统观念基础上补充了道德观念,影响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史官心理,也是春秋战国之际神话的文化改塑运动的先驱。
A
孔子曾以独具之慧眼透视殷周的文化差别,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注:《礼记·表记》。)可谓一语破的。由尊神事鬼到近人而远神,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却是神话末途的悲哀。
c
三、禅让说产生——诸神退位

西周的相对安定稳固并没有像周之先人们所设想的那样长久,后嗣之主也没有秉承先祖近人尚德之古训。文、武二王与周公仗钺征伐天下的余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荡然无存,五霸代起,诸侯相争,复使周主名存而实亡。于是在周人天德观念的土壤中滋生出了“禅让说”的思想,从而引起了春秋战国之际的神话大改塑运动。

“禅让说”的鼓吹者当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础当是“尚贤”论。二家“尚贤”观虽有质的差别,但推崇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居天下,这是一致的。二家的初衷虽然都希望尚贤、用德,平息社会纷争,但也无不包含着对东周以来统治无力的不满。
6
禅让说反映出改革三代以来家天下的政治体制的要求,主张有德者有天下,无德者失天下,推崇圣贤君王。暴虐无德者可诛可杀,有德圣主应以天下为重,无偏无私,不以天下为己有,选天下之能继任者而推举之。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行之于世,他们将眼光投到渺茫难知的远古时代,虚造出尧、舜、禹相互禅让的荒诞故事,以欺瞒世人,哄得人们相信,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托古改制”。

为了显得真实,他们笔下的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当然不能以神的面目和身份出现,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有七情六欲的人,于是神话世界中的众天神纷纷改头换面,尽脱神气,衣冠楚楚地坐到人间帝王的宝座上了,黄帝再也没有了四张脸,也不再是神话中能统帅、驱使禽兽的善战英雄(注:见《列子·黄帝篇》。)。为配合禅让说,人们伪托编造了尧、舜之书《尧典》与《皋陶谟》等,在《尧典》之中,一切远古神话中的天神均变成了圣贤,屈身而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尧“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掌历之官,东海流波之山的神兽夔变成了尧的乐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别成了尧的农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真是一时间人才济济,君圣臣贤,天下英才尽聚一堂。

可以改造的神性人物都被改造了,而另一大批不改造或无足轻重的大大小小的天神则统统被逐出正统的文化圈,连远古大神帝俊也没登上“大雅之堂”,其事迹只能在《山海经》这样的稗闻中才可见到。就这样,渺远悠长而又神奇妙幻的神话时代转换成了近在咫尺的可信历史,神话从此消失在了正统的文化圈内。

在这一时期的神话改塑运动中,人们突出地是对尧、舜、禹的大力宣扬和盛赞。
+
对尧、舜、禹的赞美归根到底是为了宣扬禅让说。其实,尧、舜、禹时代仍属中国的史前时期,来自东夷部族的舜断不会与崛起于中西部的禹是同族类,虚构出来的尧更不知来自何方,尧、舜、禹三人同属于黄帝之裔原本是后人的强拉硬扯。在原始社会里,为争夺领土和政权的血腥斗争鲜明地反映在远古神话中,我们绝对不能想象那个时代,一个部族首领会将权利、土地心甘情愿地拱手奉献给别的部族,仅此便可证所谓的禅让说的荒谬无稽。所以在先秦书籍中,往往可见尧、舜、禹等在争夺权利时所举起的血腥屠刀,《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韩非子·说疑》云:“舜逼尧,禹逼舜。”屈原《天问》云:“启代益作后……”。这些与儒墨诸子不同的说法,使我们依稀可见刀光剑影。

禅让说美则美矣,但终是幻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始终只能以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却于世无补。其结果只不过是使神话中的大神们进入了人王系统,直接导致了神话的历史化。

四、神话的整合——五帝系统的形成

在儒、墨诸家大倡禅让之说的同时,作为对这一道统观念的反动,原始的血统观念在学术界再次勃生,于是五帝系统便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在春秋战国之际,以血统观念为基础的五帝系统,与商人所笃信的单一血统传递信仰大不相类,而是通过对原始神话传说的重新整合、加工、编序而组成的一个全新、庞大的家族体系。
!
五帝系统的形成,不仅使原本纷乱无序的神话世界突然单一起来,也使得渺远的传说历史一下子与当代人拉近了很多,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真实而并不遥远的家族史:从前有个家长,生下了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分散于中国大地之上,繁衍着华夏子孙,子孙们轮流做家长,统帅这出自同一先祖的众人。不时有别的家族捣乱,但或被消灭,或被赶得远远的,或乖乖臣服。到今天,统治天下的依然是这一家族的后代。

检查春秋战国之际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整合过程。

在后天中国人的口语之中,谈及华夏民族悠远的历史而津津乐道的便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它包举了华夏民族自从有生民以来的全部神话传说时代。盘古开天神话自是晚出,“三皇”一语到战国末才出现,即使是“五帝”之说也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在战国初期以前,神话中是众帝林立,不限于五;典籍不载五帝之名,更不列五帝之序。直至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见之于诸子之书,《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战国策·秦策一》:“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然时人虽喜称“五帝”,但于“五帝”的名字却各有出入,有较大的随意性。《荀子·大略》言五帝,而《议兵》却云:“是以尧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以尧、舜、禹、汤合为四帝,不取黄帝诸人。《战国策·秦策一》在归结“五帝三王五伯”之前,叙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绎其文意,当以神农、黄帝、尧、舜、禹为五帝,以汤、文王、武王为三王,以齐桓公为五霸之代表。《管子·正世篇》言五帝,而《侈靡篇》则云:“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为其无位,不能相用。”又以古帝为八位,但只知无神农,却不知“八帝”分指哪八路尊神。从这些材料来看;就是在战国中期,“五帝”并不固定。徐旭生曾在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过:“更需要注意的是先有五帝的观念,以后才去找五位帝的名字来充实它。”(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此说指明了“五帝”说是逐次形成、固定的,非一人倡之而天下均应。但徐氏“五帝”名词在先之说也有可商榷之处,只能说在战国时代,各人有各人的“五帝”,并非是整齐划一的,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才作出取舍,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曰高阳。……帝喾,……玄嚣之孙,@⑥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帝舜,@⑥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重华。

《帝系》又进一步更加明确地将五帝之间编好了世系,言喾、尧都是玄嚣一系的后裔。而颛顼、舜则是黄帝子昌意一系的后裔。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五帝谱系:

┌昌意→颛顼→@⑥牛→舜
黄帝→│
└玄嚣→@⑥极→帝喾→尧

这一谱系的编构完成时间在战国后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神话整合的结果,这个反映血统观念的历史化了的五帝系统,使上古始祖神兼天神双重身份的神话大神们完全丧失了神格与灵气,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间帝王。

在众多的远古神性英雄与始祖中,为什么单单选出这五位呢?徐旭生认为以上世俗的五帝“为齐鲁学者工作的结果”(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此说颇有见地。但我们以为,除齐、 鲁学者为编造谱系的主力之外,也受当时的文化与政治形势所影响,因楚国的强大与楚文化向中原的传播,其祖先神颛顼也进入了这一五帝系统,但在上古神话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却因其强大的后裔之国齐国为田姓所取代,却未进入五帝系统。原在东方的东夷集团中重要神性英雄太@⑦、少昊也全被排斥在外,唯有殷周之祖帝俊以帝喾的化身被接纳。尧与舜在春秋时代已被儒、墨二家所推崇,至战国时更成为远古明主贤君之典范,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选取对象。

在东方学者编构五帝系统之时,远居西垂的秦人在其文化领域之中也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五帝系统。秦人嬴姓,自以为出自东方少昊集团,所以《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之始,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⑧,祠白帝。”随后又祠青帝太@⑦和炎帝、黄帝,从而奠定了少昊、炎帝、黄帝的牢固文化地位,至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中,补进了颛顼,从而凑成了与东方五帝系统相对应的另一帝系。《吕氏春秋·十二纪》云:

孟春之月,……其帝太@⑦,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这一帝系应该受到了前一种东方五帝系的影响,所以在东方五帝中又选出了颛顼,且将五帝配五时,使已世俗化了的五帝又“神气”起来,并改变东方五帝的同一血统而成为分权而治的割据局面。

五、司马迁的选择——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战国时期东方世俗化的五帝系统,反映了人们对春秋以来诸侯纷争、四分五裂状况的不满,为了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仇视与敌意,故而编造出以黄帝为宗祖的人类谱系,只不过是要说明:天下本是一家人。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系统与这一宗旨完全背道而驰,不知是秦人故意唱对台戏,还是为消灭六国制造舆论,它虽然恢复了五帝的一些神格,但因原本便带有宗教色彩,所以并不应算作是对神话的复兴之举。尤其是在被五行化之后,也消失了神话的特质。

西汉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在其《史记》中,为“通古今之变”,历述远古至西汉的历史,著“十二本纪”,首篇便是“五帝本纪”,其所选择的便是《五帝德》所写定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系统,将中国的文明时代直推至黄帝时期。在《五帝本记》中,司马迁杂取了《左传》《国语》《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承袭《尚书)与《五帝德》《帝系》等,加上自己的合理创造,使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的出身、业绩、家世等全面而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宛然是真实而可信的历史。五帝的谱系大致如此:

┌玄嚣→@⑥极→帝喾→挚、尧
黄帝→│
└昌意→颛顼→穷蝉→舜

《五帝本纪》的写成,将远古神话彻底地历史化,且不留一点神话传说的痕迹,肯定了中国的人类历史是由黄帝一脉相传的。五帝的承袭建立在血统观念基础上,但也有德行的选择,是血统与道统的融合。它确立了中华民族以黄帝为始祖的民族意识,集中反映了汉帝国大一统的文化心理,标志着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⑧ 求中国古代历史的简介

中国古代史
一、远古时代一、远古时代
元谋人 云南元谋 距今约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70——20万年。评价1,用天然火;2,制造工具。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评价1,人工取火;2,进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7000年 母系氏族。评价1,使用陶器,食物剩余;2,栽种水稻。
半坡氏族 陕西西安半坡村。评价1,工具先进(新石器时代);2,种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东省大汶口 距今约4000、5000年。评价1,人类社会进入父系;2,贫富分化。
黄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华夏族主干。“炎黄子孙”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启建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 公元前1600 汤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至殷。 “殷墟”发现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纣——公元前11世纪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东迁。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划成方块形,阡陌纵横,好像井字状
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齐桓公称霸 1,管仲改革—国家强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战 晋胜楚败。吴越战争。
老子 道家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仁政”“礼”治。教育成就:A、兴办私学;B、“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孙子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 封建制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地位)2,奖励耕战(打击奴隶主)。3,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秦逐渐强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铁业 宛、邯郸
扁鹊 “望、闻、问、切”
鲁班
墨家 墨子“兼爱”“非功”,反对奴隶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为贵”“君为轻”“仁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法家 韩非子“法治”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屈原 楚辞 《离骚》
三、秦、汉
秦 公元前221年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1,自称“始皇帝“;2,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里;3,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4,推行郡县制度。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军事 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抵抗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蕲县大泽乡 建立张楚政权。评价: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楚汉战争 性质:地主贵族争夺皇权的战争。刘邦注意收揽民心,又善于用人,恢复了关中(打下了经济基础)。最后,项羽自杀。
西汉 前202年 刘邦 都长安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三十税一;2,,取消“连坐”和残损肉体的刑罚。
汉武帝:1,推行大一统“推恩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B,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C,打通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地形—关中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4,北击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 进行币制改革
东汉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 公元25年 都洛阳 措施:1,释放奴婢;2,惩治贪官污吏。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复东汉政府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达了亚洲西部的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从海道来到中国,(《后汉书》)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
蔡伦 105年 改进造纸术 朝鲜、日本、阿拉伯—非洲、欧洲。
《九章算术》代数、几何。
地动仪 张衡——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华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五禽戏”
司马迁 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 《史记》: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间的史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佛教 西汉末年(公元前后1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道教 主张修身养性,炼丹制药,得道成仙。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打败袁绍。结果: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打败了曹操,以少胜多。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三国:魏 220年 都洛阳;蜀 221年 都成都;吴 222年 都建业。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一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两晋 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 都洛阳“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317年 晋朝皇族司马睿 都健康“东晋” 北方“十六国”
淝水之战 形势:前秦王符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谢安主张坚决抵抗,并派将领谢石、谢玄迎击前秦。383年 东晋打败前秦,结果: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士族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拓拔部 “缓和阶级矛盾”经济:“均田令”,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的联系。政治:采用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制度,迁都洛阳。历史意义:1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使鲜卑族消失;2,北方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大融合。
祖冲之 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 数学专著《缀术》
贾思勰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范缜 《神灭论》唯物主义。
王羲之 《兰亭序》“书圣”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顾恺之 东晋画家 《洛神赋图》
陶渊明 淘潜 《桃花源诗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杨坚 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创立科举制 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大运河的开通 东北到涿郡(今北京),东南到余杭(今杭州),以洛阳为中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书,内史,门下。六部:工、吏、刑、礼、民、兵。
唐 618年 李渊 都长安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1,能从隋亡中吸取教训;2,善于用人和纳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3,调整统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举制;积极推行均田制和实行租庸调制。后果,为后来唐朝走向全面繁荣打下了基础。
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开元盛世,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评价:政治比较安定,生产力继续发展。
唐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1打败突厥族,建立北庭与安西都护府(唐太宗);2,册封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护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护府,管理粟末靺鞨;4,册封皮罗格为云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 755年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后,史思明又反唐。影响: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由强盛转向衰落。
两税法 宰相杨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藩镇割据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黄巢起义 875年 王仙芝,黄巢“避实击虚”国号大齐
赵州桥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868 唐《金刚经》
僧一行 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
孙思邈 “药王”《千金方》
吴道子 “吴带当风”“画圣”《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 价值: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艺术,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国。
北宋和辽、西夏、金的并立
960年 赵匡胤 建立北宋 都东京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1,“杯酒释兵权”打击军阀和地方割据势力;2,调整地方机构;3,调整中央机构;军事 建立禁军。结果:巩固了北宋的统治,但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产生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王安石变法 目的:挽救政治、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失败原因:1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权利益2用人不当,出现过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都上京。提倡农业,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国号为辽。
灗渊之盟1005年 宰相寇准坚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辽宋议和。内容:辽撤军,宋每年给辽大量岁币。影响:维持着和平关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但岁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
1038年 党项族首领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议和 北宋送给西夏岁币。北宋人民负担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纪初 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反辽。1115年 金。1,与北宋联合夹攻辽 1125年灭辽。;2,南下攻宋 1127年灭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变 1127年 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赵构 都临安。政权特点:1,抗金派(岳飞、韩世忠)与投降派(宋高宗、秦桧)矛盾尖锐;2,南宋屈辱退让,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141年宋金议和(绍兴和约)内容:南宋对金称臣,把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划归金统治,并送给金岁币。
南方经济的发展 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推广 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逐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造船术有了明显进步:上有指南针。主要海港: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阿拉伯人来中国。贸易范围:东到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
1206年 铁木真为大汗 尊称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权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统一全国。推行:1行省制度 对全国各地实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理澎湖和台湾;3,宣政院 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来的西夏人)—“汉人”—“南人”(原先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种植扩展 黄道婆 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纪中期 北宋平民毕升
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期 司南。北宋 罗盘针 传到阿拉伯、波斯和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大陆和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唐末火药用在军事上 北宋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火药、火器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对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气历”,800多年后,英国才有类似历法。《梦溪笔谈》
郭守敬 元朝 《授时历》最北—西伯利亚,最南—西沙群岛。
司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史 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词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元曲 关汉卿
《清明上河图》北宋东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应天 1,加强君主专制(废宰相,权分六部);2,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东厂、西厂) 八股取士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明成祖朱隶 迁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宫城。农业:1,水稻产量提高;2,引进新的农作物(玉米、马铃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中后期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都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苏州、杭州) 丝织业 机户—早期资本家;机工—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1,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明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努尔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后金 创立八旗制度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东南沿海。
明末农民战争 1628年 陕北出发 李自成、张献忠。“均田免粮。建立大顺政权。
清军入关 皇太极 女真族名为满族 1636 国号为清 1644 入关占领北京
清朝
军机处 雍正帝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记录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字狱 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压制反清思想。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16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康熙 1696年 打败葛尔丹于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条约》康熙 雅克萨 作用:1,中俄历史上第一个平等边界条约;2,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药物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明 徐光启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 宋应星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黄宗羲 明末清初 尖锐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顾炎武 主张学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义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阅读全文

与中国远古历史史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