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回经海路和陆路答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2. 中国境内的回族人之间,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宁夏医科大复学的大抽样血液样本遗传制学研究表明,北京汉族、云南汉族、安徽汉族、天津汉族以及湖南汉族互相之间的平均遗传学距离(血缘关系远近)大约0.2多,这几地汉族与宁夏回族的平均遗传学距离不到0.5,这个遗传学距离甚至小于这几地汉族与福建汉族的血缘关系0.7,而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遗传学距离基本都在1.0以上。这个结果显示回族与汉族在遗传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说明今天的回族同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汉族血缘。其实,回族就是信仰YSL教的汉族,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在这个基本原则下去发展和融合。
3. 中国回族的起源 历史 重大事件
回族诞生史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
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国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回回人在13世纪初就与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朱尼河饮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26人任中书省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在元朝这种东方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还在不背离基本信仰的原则下,吸收、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
明清两代,是回族遭遇磨难与形成主要聚居区的特殊时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统称今回、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区,继元代安西王阿南达(一写阿难答)“所部十五万众”皈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后,明代不断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陕甘、新疆各地,拓荒种地,至明末清初,“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此时宁夏境内回族所居连片地区已有“平罗三十八堡、金灵五百余寨”。在云南、华北各地、运河两岸,也正式形成许多回回聚居区。同时, 随着汉语化的过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回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于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陕西胡登洲为代表起而创办经堂教育,以王岱舆等为代表兴起汉文伊斯兰教著作的编译运动,力图拯救。从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由于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对回族的严格限制与歧视、迫害,遏制了回族的发展。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国内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清朝政府先后在回族内外挑起多起宗教纠纷与回汉仇杀事件,从而激起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回民起义、陕西回民起义、宁灵回民起义、河州回民起义、西宁回民起义、河湟回民起义等。
20世纪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在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日益明确;对中华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新认识;对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教育普及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回族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识分子还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张民族团结的观点,并倡导回族内部进行宗教改良,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回族各界投入抗日爱国斗争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回族教育历经艰辛,获得空前发展。
从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经济一直处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回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回族社会经济类型,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历史上是回族社会的最具特色的传统经济。元代以后,回族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农业经济,而以农业为主又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与商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经济的重要特色。由于回族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体,以迁徙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时期占有土地多为当时的荒漠旷土,回族农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土地开发为沃土,进行农业耕作。各地回族农民还为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农闲时间兼营畜牧业或屠宰、制革、榨油、运输等家庭副业,这是回族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
4. 回族发展史
中国回族起源于自唐朝初期已来,就到华经商访问的阿拉伯地区和波斯地区的穆斯林,特别在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时,从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征发了大量青壮年学者军士工匠来华,并通过和当时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历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因此,在史书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这种说法。
因此,回族最初的民族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同时也把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母语来使用。
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许多回族将领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在明王朝正式建立后,朱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的统治,限制其他民族的发展壮大(被推翻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之前的如西夏和金朝是由契丹和女真人建立)。在洪武年间屡次发布禁令,禁止回族人(胡人
色目人),姓胡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姓氏),穿胡服,讲胡语。强行命令回族人以汉姓汉服汉语为本民族的标本。因此,在朱皇帝的高压政策下(此人一贯如此,如在开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把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消灭干净),回族人被迫放弃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以第二母语
汉语为本民族的基本交际用语。仅仅在宗教用语方面还保留使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只有少数学者阿訇才懂得阿拉伯语或波斯语。
这就是回族在族属和语言方面的变迁史。希望我上述的回答对楼主的问题有所帮助。
5. 中国回族的起源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现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
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
宋代东来的犹太人,由于宗教上的亲近关系,后来也成为回族一部分。唐宋时期的蕃客聚居之地,被称为蕃坊。蕃坊设蕃长或都蕃长一人,蕃长由德高望重、财力雄厚的人担任。
具体封职由皇帝下诏,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长主要管理蕃坊的各项事务,依据《古兰经》、圣训行事。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形成回族的主体人群。
在历史发展中,元代被称为“啰哩回回” 、“绿睛回回” 、以及被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
宋元时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上属于马来人种的“昆仑回回”因迁居中国而成为回族的先民。
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后,当其迁到内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
另外,由于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一些汉族的成分。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如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的“归附回回”,还有侨居的“寄住回回”,他们往往以“贡使”形式进入中国,使团成员多达数百。
贡事完毕,有的返归本国,有的则侨居或定居中国,明朝永乐间苏禄东王病逝山东德州,其后人守坟,成为德州北营回民的先祖。
(5)回族和中国历史的关系扩展阅读:
回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回族人尊敬长者,禁止居室里面放猪皮、猪鬃等制品。
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别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面子,不喊外号。“阿訇”是清真寺教务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们在祈祷,不能被打扰。忌用左手递送物品。
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
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忌的东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像血一样红)等,甚至在谈话中也忌带“猪”字或同音字。
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在背后诽谤别人和议论他人短处,禁止放高利贷,玩赌等。一般实行族内通婚,但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茶叶和红糖是回族人的节日佳品。
6. 历史上的回回和现在的回族是一回事吗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我就是回族人。
比如回族历史上到军事家、政治家赛典赤·回赡思丁(1211~1279) ,大蒙古国答大元塔吉克人(大元朝统称回回)政治家。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今译“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指圣裔;赡思丁意为 “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有“长寿”之意。原籍中亚不花刺(今布哈拉)。
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尤其是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
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6年中,“兴滇之心,事滇之子”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深得民从拥戴。至元16年(1279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思震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大德元年(1279年)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
7. 在历史上汉族回族是什么样关系
1、回族
回族是抄回回民族的袭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一带的“回纥”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
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2、汉族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8. 回族在中国的历史有多久
公元13世纪,复蒙古军队西征,中制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也就是说,回族有8个世纪的历史了
9. 回族共同历史渊源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回族,旧称回版回。她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权分布最广的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言其古老,是因为回族的前身源源流长;言其年轻,是因为回族较之中国的许多民族来说,在中国形成的历史较晚,她的形成是从封建社会开始的。
回族早期成员的组成,以十三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主,包括七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后裔在内,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族成份,一说还包括十世纪中期以来分布葱岭东西喀什噶尔等地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回鹘人后裔,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