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选拔人才用哪些制度
察 举 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
2.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正式诞生于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选拔的重要人选,1300多年正式诞生于情仇吧,性格说还是可以,具体了情况
3. 中国古代各朝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
上古先秦时代:子承父位,或者由官员寻访贤人任命。
秦代:实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
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每年推举各地德高望重的人才做官。
三国曹丕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人的出身和等级身份选拔官吏。
隋代:开创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任用官员。
唐代:大大拓宽科举考试范围,选用贤能。
明清时期:延续了考试制度,但考试内容限于八股文
4.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选拔人才制度叫什么从低到高晋级称谓都有什么
隋唐以前主要是世袭 察举(就是地方官员举荐)由皇帝试能力或喜恶程度授职专 隋唐后科举制度的建立属 开始了考试选拔 学而优则仕 县级考中合格是秀才 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相当于奖学金 上公堂可以不下跪 不剥夺功名不能打屁股 府试考中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 就有做官资格了 全国考试得中就是进士 第一名到第三名分别叫状元 榜眼 探花 直接授予一定官职
5. 中国从古至今选拔人才的制度
世官制(周--秦)
察举制(汉--南北朝)
科举制(隋--清末)
6. 中国古代各时期如何选拔人才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介绍到了西方。科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备受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各国政府实行赐官制,文职官员的录用不进行任何考试。因此,像大哲学家培根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了求得一管半职,只好去巴结宫廷权贵。赐官制必然导致吏治腐败,“朝有南郭,野有遗贤”的现象相当普遍。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克鲁兹,发现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实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对此很感兴趣,随后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这个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8世纪介绍中国最有影响著作是阿尔德的《中国概况》,其中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至1810年,《大清律例》被译成英文,也有关于科举的法律条文。
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即使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欧洲学者仍对科学制度称道不已。廉士在《中国总论》中说:“中国通过卓越的考试制度录用文官武将,这是他们制度惟一不同于古今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国家的地方”。
欧洲人赞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国科学制的影响下,欧洲开始废弃腐朽的赐官制,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他的主张是受法国网络全书派的影响,而后者又是受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斯密提出选拔人才的原则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大约是在1800年。英国有识之士早就呼吁政府效法中国科举制度,面向全体国民,开科取士。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考试。此举受到种种非难,但英国行政改革者最终获得胜利,应为这是一种卓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对应试者进行基础知识的笔试,低级职务的考试在地方进行,高级职务的考试才在首都伦敦。强调入选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当时的英国报刊就指出:“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与中国所实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网络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行定期考核。"
英国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7.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选拔人才制度叫什么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8. 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人才选拔制度的真实面目是如何的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研究人才选拔制度。因为适合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今天小编就来讲一下我国自商周到清朝末年以来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商周时代都是用分封制管理国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社会格局,此阶段官吏基本上都是世袭制。东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经历春秋战国时代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才一改分封制而确定中央集权制度。
贡院
宋朝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第一,增加了录取名额,分为进士及等、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进士;第二,考试制度改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每三年考试一次,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第三,开始糊名和誉录,以防徇私舞弊,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今天
9. 中国古代选取人才的方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4.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 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产生的原因: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3)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废除.
(4) 明清:科举制的僵化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做“八股文”.
明朝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0.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如何演变你的
秦:世袭制抄
汉:察举征辟 选拔官员袭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所谓察举,是由朝廷根据需要设立孝廉、秀才、贤良、文学等科目,指定有关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测试后授予官职。所谓征辟,是指皇帝特征或官府劈召某人为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 将人才分为上下九等,并按照品第授予大小官职。此举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结果
隋至清: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有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的为名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其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止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明清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