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绍下中国各大城市的历史
南京是一座具有247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著名古都,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建都时间累计达450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于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于今清凉山西麓石头山上置金陵邑,从此南京又称金陵。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吴国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隋后,东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南京,史称“六朝”,六朝都城位于秦淮河北公元589年隋灭陈以后,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平,改作耕地,六朝繁华荡然无存,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定都,南京才迎来了又一次的城市繁荣。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改称应天府。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留存的闻名世界的明南京城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南京命名之始。公元1645年清王朝于南京设立江宁府。公元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称天京。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江宁,改江宁为南京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27年中华民国复都南京,并进行了以城市干道网为主体的市政建设,形成了今日南京的基本框架,这期间,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南京遭受严重破坏。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南京城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后历经黄河水患和战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开封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统天下的基础,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终于完成对中国汉民族本部的统一。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结构突破了唐代长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缚,再次走向繁荣,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开封被金国占领,继续被金朝定为都城。蒙古灭金之后,成为河南省州府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洛阳 夏、商、东周、东汉、三国时期魏、西晋、北魏(493年才自大同迁都至此)、隋、唐、后梁、后晋均以洛阳作国都或陪都。 解释:洛阳的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误解。 夏、商、周、汉、魏诸朝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这些朝代的都城从历史纵向上看可能不只一个,洛阳是其中的一个。例如商就先后多次迁都,所以安阳、郑州、洛阳都自称是商的都城,而除了安阳之外,其他城市尚无确切考古证明证实其曾为商都。 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个。出于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会设立陪都,例如唐,举世公认其首都为长安,洛阳之所以称为其都,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定洛阳为其行宫和巡幸之地,故有“东都洛阳”之称。虽然在影响和地位上不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但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广州:南越,南汉
成都:蜀国,前蜀,后蜀
鄂州:东吴
荆州:楚国,南平,西梁
长沙:马楚
大理:大理国,南诏
乌兰巴托:蒙古帝国 沈阳:
后金 长春:满洲国
新郑:韩国,郑国
② 中国古代七大古都分别是
1、西安(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
10朝说: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说: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说: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13朝说: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其中十三朝之说支持者最多。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公认的建朝数。
14朝说:
有两种情形:(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
(2)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说: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17朝说:分两种情形:(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
(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2、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21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同年4月1日。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称"十朝都城"。)
3、北京(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4、洛阳(西汉由于在洛阳建都时间太短,所以被省略
其他13个分别是:夏 商 西周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 北魏 隋 唐 后梁 后唐 后晋
因为有很多小朝代或者是一些人自封的朝代,总过来说有13个,但历史上承认的就九个——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时的后梁、后唐)
5、开封(开封是7朝古都 战国时候的魏国,后梁,,后汉,后周,后晋,北宋,金国的等朝代建都与此)
6、杭州(杭州 在 五代十国时期 为吴越之首都。金朝灭 北宋 后,皇族 赵构 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 临安 的杭州成为 南宋 都城)
7、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
③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除七国其他领土由谁统治
1、匈奴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2、百越
“百越”是古代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各种民族的泛称。百越诸民族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种泛称、一种地理称呼。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
3、东胡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
4、月氏
月氏(yuèzhī,旧读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楚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
5、西羌
西羌,出自三苗,是羌族的别支,三代以后居于河西、赐支河和湟河之间。战国时,羌族兴盛,有蓖中种(即越锚羌)、白马种(即广汉羌)和参良种(即武郡羌)等等。
6、西南夷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公元前3~西元5世纪分布在今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南部一带。战国时秦在西南地区置巴、蜀、汉中三郡。西汉武帝至东汉初继续经营,先后置犍为、牂牁、越雟、汶山、沈黎、武都、益州和永昌等八郡。这一地区居民是氐羌、百越、百濮的许多部落。在滇中和滇东北有僰、滇、靡莫、劳浸、叟等;在滇西有雟、昆明、斯榆、桐师、雟唐、哀牢等;在滇东南和黔西有夜郎、句町、漏卧、且兰等;在滇北、川西南有邛都、陡、筰都、摩沙等;在川西北和甘南有冉駹、白马等。
7、象雄
象雄王国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一万八千年前。地域辽阔且位于交通要道的古象雄,堪称“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
④ 如果亚力山大一路东征到当时的古代中国,会发生什么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东征波斯,4万余人组成的马其顿方阵迎战13万波斯军队,波斯大败,这就是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方阵再战波斯最终结集的10多万军队,结果波斯国王和数万人被杀,亚历山大正式征服波斯,这就是高加米拉会战!
对于马其顿方阵的真正实力,有中国学者一语说破:所谓马其顿方阵,实际只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面对乌合之众自然战而胜之,面对战国七雄注定会被歼灭。相较于战国七雄和罗马军团的战术,马其顿方阵只是一个过时的战术,如今我们神化了亚历山大,从而把马其顿方阵也看着天下无敌了。
总之,一旦亚历山大东征中国,相信司马迁在《史记》上最多只留下这么八个字:“有寇自西方来,灭之”,实在不值一提大书特书呀!
⑤ 马其顿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
公元前333年夏,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索斯城附近和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激战。波斯国王大流内士三世亲领大容军迂回到亚历山大的后方,利用优越地形摆开阵势,准备以逸待劳。亚历山大集中优势兵力,以神速行动,直捣波斯军的中锋。大流士三世首先害怕起来,弃车上马,仓惶而逃,甚至把自己的弓、盾和王袍都扔掉了。主帅临阵脱逃,一下子使中军动摇,全军迅速崩溃。亚历山大占据了大流士的军营,掳获了大批武器、财宝。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成了俘虏。当亚历山大见到大流士的豪华营帐时,赞不绝口,惊叹:“这样才象个国王!”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继续向南进军攻占腓尼基和埃及。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而降,只有推罗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亚历山大经过7个月的围攻,使用了撞槌、攻城塔、穿城螺旋锥等当时所有攻城武器,才攻陷这座城市。结果,推罗居民惨遭残杀,8000人阵亡,30000人被卖为奴隶。
⑥ 战国七雄的历史阶段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于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苏秦使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张仪破坏联盟并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变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秦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等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邦联制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⑦ 关于南京的历史
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 ,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国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
约7000-8000年前,出现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今栖霞地区已有农业文明产生。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⑧ 假如今年是公元前333年,那么88年后是哪一年
公元前245年
⑨ 马蹬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中国最早的马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人类训化马的历史非常悠久了,后来发明了马拉战车。直到公元前四世纪,骑兵才登上历史舞台。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冲击力往往左右战争的胜负。中原王朝缺少骑兵,同游牧骑兵作战时常处于劣势。骑兵装备包括马镫,马鞍,马甲,马掌等都不是和骑兵这个兵种同步出现的,定经过数千年战争实践逐步完善的,出土实物证明,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出现在公元三至四世纪的中国北方。
三国两晋时期,骑兵做战频繁,马具日趋完善。高桥马鞍骑乘不方便,西晋时期出现三角型马镫,只装备一个,供士兵上马时踩踏。一千五百年前(公元三至四世纪》,中国北方鲜卑人骑兵中开始装备双马镫。
辽宁省北票市附近出土的北燕大将军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双马镫。马镫是木芯长直柄,包铜皮马镫。马镫长24、5Cm,宽16、8Cm。中国南方在公元四世纪开始出现马镫,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琅琊王氏家族墓中出土一件双镫陶马,证明东晋时,南方骑兵装具中已有了马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