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概括中国西部历史
西部地区相继建立抄了一系列袭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等,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附:
西部历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水乳交融,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民俗风情:豪放、热性、勤劳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西部大开发建设:把西部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大后方和重要资源基地,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国策。
⑵ 西北地区出的历史名人西北地区出了哪些历
西北地区名食众多,不少带有历史的烟尘,相当古老。象陕西的葫芦鸡、商芝肉、金钱发菜、带把肘子、牛羊肉泡馍、石子馍、甑糕、油泼面、《仿唐宴》和《饺子宴》;甘肃的百合鸡丝、清蒸鸽子鱼、兰州烤猪、手抓羊肉、牛肉拉面、泡儿油糕、一捆柴、高担羊肉、《巩昌十二体》和《金鲤席》;青海的虫草雪鸡、蜂尔里脊、人参羊筋、糖醋湟鱼、锅馍、甜醅、马杂碎、羊肉炒面片等,此外,这里的西凤酒、黄桂稠酒、当归酒、陇南春、伊梨特曲、枸杞酒、白葡萄酒、紫阳茶、奶茶、三炮台八宝茶、参茸茶;黑米饮料和哈密瓜汁,也都驰誉一方。
在饮食习惯上,当地人夏季爱冷食,冬季重进补,待客情意真,筵宴时间长,经常有歌舞器乐助兴,一家治宴百家忙,绝不怠慢进门人。哈萨克族谚语:"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了客人,那就是跳进大河也洗不清的耻辱",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中华风俗·新疆》还记载:"回民宴客,总以多杀牲畜为敬,驼、牛、马均为上品,羊或数百只。各色瓜果、冰糖、塔儿糖、油香、以及烧煮各肉、大饼、小点、烹饪、蒸饭之属,贮以锡铜木盘,纷纭前列,听便前列,听便取食。乐器杂奏,歌舞喧哗,群回拍手以应其节,总以极欢为度。""所陈食品,客或散给于人,或罢宴携之而去,则主人大喜,以为尽欢。"这是清代的风尚,至今仍无大改变''。
⑶ 西北地区历史上的辉煌资料
历朝历代都有,青海甘肃一带在松赞干布时代可能属于他的领域,也是有很多事专件;近属代更多,民国时,西北都是红色根据地;宁夏回族,清朝时可能很多,大小和卓反;新疆汉唐时期叫西域,张骞出西域,班超管理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的设立。陕西西安,十朝古都。唐朝时期松赞干布与唐和亲,回鹘出兵帮唐平乱,唐太宗时期击败突厥,西夏国成立,蒙古汗国成立,康熙时期三征葛尔丹,平乱大小和卓,先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⑷ 西北历史
大了,给点分?
⑸ 中国西部历史文化!
新疆:楼兰古城、来维族大源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 、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⑹ 关于中国西部的历史文化资料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 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 12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 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与此同时,1999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21世纪初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工。这条铁路长达1118公里,2007年完工。青藏铁路将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电东送
经国务院批准,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云南宝峰至罗平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同时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开工建设。此前,对“西电东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庆万县至三峡电站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云南宣威火电厂也开工建设。“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广西和三峡将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
西气东输
21世纪初,西气东输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会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重新勘测了管道走向,各相关部门和下游各省正在积极落实市场。根据21世纪初规划方案,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左右,以后随着资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气市场的开拓,逐步增加供气量。届时每年可以代替几千万吨煤,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1~2个百分点。而且,国家还将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将新增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医疗卫生项目等。此外,还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湾水电站等一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⑺ 中国西部的历史文化都有哪些
西部历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水乳交融,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民俗风情:豪放、热性、勤劳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西部大开发建设:把西部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大后方和重要资源基地,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国策。
=========================================
新疆:楼兰古城、维族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 、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意义的西部
从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辽阔的西域,甚至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乌孙、吐谷浑、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在漫长的历史中,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西域三十六国”等,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显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区。在西部,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在云南省生活着25个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西部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从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欢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征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活态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进程
如前所述,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由于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对文化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树立文化经济的新理念,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纳入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出去,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创新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要注重抓好总体规划,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要从不同的类型着眼,打破省际界限,根据各民族的特点,以“大文化圈”为前提,按照产业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展文化市场;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有紧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机制创新上有新思维、新办法、新措施。
三、规划项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必须选准项目,确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复和类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社会资本包括个体、民营资本及外资)。西部地区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营水平,探索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应将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民族文化产业前期发展的扶持上来,提供并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社会资本的利用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六、优化环境。优化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种环境的优化既有硬环境的要求,也有软环境的要求。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务)的方向转移,不断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规及政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保持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目光不仅要投向国际市场,还应注重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在交流的内容上要力争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运用传统的方法,如演出、展览、文化活动等,又要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网络、影像等现代手段。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充分展示中国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
满意请采纳
⑻ 历史上西北地区(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发生过什么的的历史事件
历朝历代都有,青海甘肃一带在松赞干布时代可能属于他的领域,也是有很多事件;近版代更多,油权漆民国时,西北都是红色根据地啊;宁夏回族,清朝时可能很多,大小和卓反;新疆汉唐时期叫西域,班超出使,张骞出西域,班超管理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的设立。陕西西安,十朝古都。唐朝时期松赞干布与唐和亲,回鹘出兵帮唐平乱,唐太宗时期击败突厥,西夏国成立,蒙古汗国成立,康熙时期三征葛尔丹,平乱大小和卓,先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⑼ 中国西部的历史
就是一部征服与被征服,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冲突,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
⑽ 我国西部历史资料,谢谢帮助!
西部历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水乳交融,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民俗风情:豪放、热性、勤劳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西部大开发建设:把西部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大后方和重要资源基地,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国策。
=========================================
新疆:楼兰古城、维族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 、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意义的西部
从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辽阔的西域,甚至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乌孙、吐谷浑、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在漫长的历史中,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西域三十六国”等,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显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区。在西部,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在云南省生活着25个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西部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从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欢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征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活态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进程
如前所述,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由于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对文化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树立文化经济的新理念,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纳入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出去,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创新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要注重抓好总体规划,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要从不同的类型着眼,打破省际界限,根据各民族的特点,以“大文化圈”为前提,按照产业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展文化市场;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有紧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机制创新上有新思维、新办法、新措施。
三、规划项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必须选准项目,确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复和类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社会资本包括个体、民营资本及外资)。西部地区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营水平,探索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应将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民族文化产业前期发展的扶持上来,提供并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社会资本的利用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六、优化环境。优化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种环境的优化既有硬环境的要求,也有软环境的要求。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务)的方向转移,不断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规及政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保持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目光不仅要投向国际市场,还应注重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在交流的内容上要力争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运用传统的方法,如演出、展览、文化活动等,又要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网络、影像等现代手段。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充分展示中国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