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国旗国徽上的图按都是什么含义
1、中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内缀黄容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1、4颗黄星对齐,2、3颗黄星对齐。
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象征鲜血换来的新生活,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
『贰』 中国历史上的国旗有几种
以下是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面国旗,现分别介绍如下:
鲜为人知的大清国旗:黄龙旗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交往日益频繁。谈判签约,兵船活动,通商贸易,互派使节等外交活动中,西方国家高悬国旗,而大清国无国旗可挂。官员深感不便,有失“天朝威仪”。鉴于此,1866年,当时的总理衙门仿照外制确定了中国第一面国旗。该旗式样为三角形,底色为正黄色,四周以蓝色镶边,中间绘有一青色飞龙,左上角有一颗赤色玉珠。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作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当时人们习惯称之为大清黄龙旗。
当时清政府并未明定该旗为不可变动之国旗,主要是为雇船缉盗,兵、商船活动使用。但1868年,美国人蒲安臣代表清政府出使西方各国,就是打着此旗周游欧美。1881年,驻英公使曾纪泽从英国为北洋水师购得“扬威”、“超勇”两艘巡航舰,亦悬挂黄龙旗途经大西洋、印度洋驶回祖国。自此外国人熟知此旗,公认为中国国旗。
龙旗虽有高贵的意义,却也有一些缺点。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使西纪程》里说:各国国旗多为长方形,且竖起黄旗是有危重病人希望别船医生救助的信号,中国国旗用尖角、黄色“太为失考”。
1881年,洋务大臣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宽四尺的长方形旗帜。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被人遗忘的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1911年8月,武昌起义爆发。经彻夜激战,一举攻占了武昌城,城楼上的清朝黄龙旗降落尘埃,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在武昌城头高高飘扬。十八星旗式是:红底与黑色九角星象征“铁”和“血”,置于黑色九角星内外两圈各有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十八个行省,星呈黄色,意喻光明与炎黄子孙。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临时参议院开始审议各项提案,其中一项是关于确定中华民国国旗。会议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2月,大总统孙中山咨复参议院,明确反对以五色旗为国旗,理由有三: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旗为一品大官之旗,今废黜清朝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五色旗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既重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同时,孙中山提出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国旗的主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即旗之历史、旗之取义、旗之美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用于南方起义十余年,先后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之流血牺牲。南洋、美洲各埠华侨亦已多年升用,外人都以此为民国之旗。且青天白日,取义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衡量参议院中形势,孙中山判断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一时难以通过,所以并不要求复议,而是建议关于国旗暂不进行表决。同时,他要求同盟会会员的参议员说服其他议员,采纳他“暂勿颁定施行”的意见。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参议院在4月下旬随政府迁往北京,重又讨论国旗问题。经过一场激烈争论,最后再次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会上,还采纳了折衷派的意见,同时决议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
倒行逆施的中华帝国国旗与复辟黄龙旗
袁世凯当了民国总统之后,中国再度陷入了兵荒马乱之中。
1915年春,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拟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废弃五色国旗,另制中华帝国国旗。
中华帝国国旗的旗面上是两条交叉的对角线,呈红色,把旗面划成四只三角形,上、下、左、右三角形分别是白色、黄色、黑色、蓝色。当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新华宫等处升起了中华帝国国旗。然其倒行逆施激起了举国共愤,讨伐声中,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梦,就在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即忧惧而死。中华帝国国旗也随着他一道被扫进了历史垃圾箱,成了国旗史上的一出闹剧。
关于中华帝国国旗式样的取义,有关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料中,不见确切记载。据载,袁世凯无奈取消帝制后,将有关帝制的文书信札800余件悉数焚毁,以免丑闻传世,致使后人难以查考。
此外,民国年间还曾出现过另一出丑恶的历史闹剧。
l917年6月中,辫帅张勋趁着调停黎元洪与段祺瑞矛盾之机,带兵入京逼黎下台,潜入清宫召集“御前会议”。7月1日,拥戴己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重登金殿”,宣布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朝官制,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他以原清廷的黄龙旗替代五色旗,令北京警察挨家挨户通知悬挂黄龙旗。一些居民害怕招祸,只得以纸糊的黄龙旗挂起来应付。
12天后,张勋复辟失败,黄龙旗再落尘埃,从此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历尽曲折的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就把设计革命旗帜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同乡同学陆皓东。陆皓东欣然应命,征询孙中山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后定稿。旗式为长方形,蓝底色,旗中有一轮白日,周围光叉四射,称之为青天白日旗,简称“二色旗”。
1907年2月,中国同盟会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方案。孙中山展示了青天白日旗二色旗,黄兴对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颇有异议,认为样式不美观,且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意。
孙中山认真考虑了黄兴等人的意见,决定在青天白日旗上增加红色,改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即“三色旗”,图案是:旗之左上方四分之一为蓝色,中有带十二叉光之白日,其余四分之三旗面为红色。以表示自由、平等、博爱之真义。但孙中山的意见未被大家接受。
同盟会虽没有统一的国旗,但孙中山却执着地钟爱青天白日满地红旗。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都以此旗为标帜。黄兴虽与孙中山在国旗上持不同意见,但行动上还是坚持孙中山的主张。1908年的钦州上思起义、间口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黄兴打的都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通过旧金山《大同日报》向海外华侨说明三色之意义:红者血之色,言必流血而自由可求;青者天空之色,即公正之义,言公正即平等;白者清洁之色,言人心清洁乃能博爱。
辛亥革命成功,在参议院讨论国旗方案会上,同盟会提出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但不少议员是投机革命的旧派人物,声称这是同盟会党派旗帜,不能代表全国,最后决议以五色旗为国旗。
1920年l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被推为非常大总统。上任伊始宣布废止五色旗,颁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政变,孙中山脱险后北去上海,组织讨贼军。陈炯明盘踞广东之后,废弃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次年2月,陈炯明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回粤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重新飘扬南粤大地。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所向披靡,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法律形式颁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1928年12月,张学良拥护统一,通电宣布东北易帜,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经过不懈斗争,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终于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团结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5日晚,毛主席和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关于国旗、国歌的座谈会。在毛主席主持这次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张治中问毛主席:“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毛泽东表示:“我同意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怎样?”张治中明确回答说:“我反对用这种国旗图案,中间加一条横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而且杠子不能代表河流,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杠子是‘金箍棒’,国旗中间摆上一根‘金箍棒’干嘛?”毛主席听了之后,感到有道理。他对张治中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过,有不少人主张用这幅,也有其理由。这样吧,我再找几个人商量一下。”
在座谈会上,毛主席在一些代表发言后说:“过去我们的脑子老想在国旗上划上中国的特点,因此划上一条横杠代表黄河。其实,不少国家的国旗也不一定有那个国家的特点,苏联的斧头镰刀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哪一国也都可以有同样的斧头镰刀。美、英等国的国旗也没有什么该国的特点。代表国家特征的东西可以在国徽上表现出来。”说到这里,他拿起一张放大了的五星红旗的图案式样说:“大家都说这个图案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今后还要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主席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9月26日,马叙伦在北京饭店又一次主持会议,会上最后确定复字32号图案作为提交政协大会审议的国旗样式。当然,对复字32号图案也作了一点修改。原设计图中,大五星中有斧头镰刀,经过筹委会第六小组讨论删去,认为五星红旗中大可不必出现镰刀、斧头,一颗大星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秘书彭光涵在原稿上写有“去镰刀斧头”五个字。图案其他部分未作修改。鉴于有的代表对图案的不同理解,这次根据毛主席的讲话对五星红旗作了如下说明:红色象征革命,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叁』 中国国旗的来历
五星红旗由上海人曾联松所设计,一颗大星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颗小星表示工、农、士、商的平等。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获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会议代表一致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国旗。
国旗的寓意是: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几颗小星环绕其后,形成众星拱北斗之势,大星即为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人民,党和人民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确定小星的数目时,他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人民包括四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他决定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
(3)历史上中国的国旗国徽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由来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国徽审查会议对两设计组提供的候选方案进行审议,多数代表赞同清华大学小组的设计,并决定以该方案为基础制成国徽。清华大学设计组后将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审议。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报送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国徽方案。
2、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五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4)历史上中国的国旗国徽扩展阅读:
一、国旗的规定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中,第四点规定:“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和政协主席团通过的制旗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长方形,红色象征革命,
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星用黄色象征红色大地上呈现光明。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3/10,居左;
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1/10,环拱于大星之右侧,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表达亿万人民心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如似众星拱北辰。旗杆套为白色,以与旗面的红色相区别。
二、国徽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
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伍』 中国:国旗,国歌,国徽
中国国旗图案的含义:
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旗杆套为白色。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
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
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五星红旗的历史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 3012 幅。后於9月开议时,审核通过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国旗。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一的设计。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红底与黄星为徵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草案二是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草案三则是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接下来选中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联松所设计,原本的图样如草案四,构想主要是表现出中国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内的含意。但由於五颗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隐含阶级地位之分,於是改为环绕大星的设计,并在大星中加入了镰刀铁鎚的标志,后来毛泽东将镰刀铁鎚标志删除,因为考虑既已用四颗小星表示工、农、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与农民的象徵物,似乎又变得不平等了。国旗就此定案。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获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会议代表一致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标志着五星红旗成为新的中国国旗。
中国国徽图案的含义:
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中国国徽的历史由来: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政务院邀请有关人士开会讨论国徽设计问题。按中央规定,组成国徽的素材为国旗、天安门、齿轮、谷穗与红绶带,而完美的组合则需要依靠艺术家们的政治和艺术修养。会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高庄的发言语惊四座、掷地有声:“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以冀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当时,由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等人设计的国徽平面图案,已由政协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16世纪、17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此时,‘中国’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他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词出现在外交文书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外通常将其简称为‘中国’,’中国’正式作为国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中国国歌含义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1年"9·18"事变之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必胜信心。诗人田汉在国民党狱中写成歌词后,辗转传给聂耳谱曲。此歌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毛主席就说过选这首做国歌的理由:要不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中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国旗的来历
国 旗 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表示亿万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我国的国旗的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向全国以及海外侨胞征求国旗设计方案,一共收到2992个方案。经过反复讨论、挑选,最后选种现在使用的这个方案。他的设计者是当时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
国旗、国歌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重国旗和国歌,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挂的暂行办法》,在这个办法中除规定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应该挂国旗外,还对国旗的挂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在国旗和其他旗帜并挂时,国旗的位置比其他旗帜高。升国旗必须到杆顶,降国旗时不得落地。在庆祝集会上升旗时,应由一人持旗,二人护旗,参加者行注目礼。国旗和国旗图案不得做工商业品的标记、装饰、广告、图案,不得做机关、团体、学校的证章、纪念章、及徽章。
国 徽 由来
中国的国徽图案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地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6月18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著名教授张仃、周令钊都参加这个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数白幅国徽方案,经过反复比较,并由美院的教授加工,设计成现在的国徽图案。在国徽中,天安门图案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农民阶级。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
『柒』 中国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过各种各样的战旗,却从来没有正式的国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和西方近代国家打交道。后来,洋务大臣李鸿章在同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旗,而大清帝国却没有一面自己的国旗,便奏请朝廷制定一面代表大清帝国的国旗。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也称黄龙旗。旗面为黄色,是皇权的象征,旗面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需要制定一面自己的国旗,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前,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制作了青天白日旗,后来,孙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红底色,成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他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中,便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起义军的旗帜。但是孙中山使用的这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没有得到革命党人的一致赞同,黄兴就反对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未来的中国国旗,他认为青天白日旗有类似日本太阳旗之嫌,他自己设计制作了一面“井”字旗,象征古代中国的井田制度。孙中山则坚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未来的中华民国国旗,为此,他和黄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甚至一度为此而不和。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急需制定国旗,当时的革命党人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国旗,主要的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十八星旗象征汉族聚居的十八行省,含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而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故最后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尚在美国,等他回到国内,国旗之议已定,他虽然表示反对,但也无可奈何。
1927年蒋介石北伐定都南京后,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国政协筹备会议首次会议上,决定成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小组,并向全国发出征稿启事。一个月内就收到国内外应征稿件1920件,图案1992幅。
应征的国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陈嘉庚设计的国旗是镰刀斧头旗;郭沫若设计的国旗是两个长条,象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朱德设计的国旗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嵌有红五角星,象征晴朗的天空。这些图案经过认真挑选,选出38幅图案印发给政协代表,让大家评议。最后确定其中的复字第32号图案,经毛泽东审查通过并在9月27日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作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这面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经济工作者。国旗的寓意是: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几颗小星环绕其后,形成众星拱北斗之势,大星即为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人民,党和人民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确定小星的数目时,他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人民包括四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他决定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
从此,五星红旗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徽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徽也专门作了规定。那么你知道国徽是怎么诞生的吗?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向全国公布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均未采用。因此,在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没有公布国徽方案。1950年初,受党中央的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两组同志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方案。1950年6月20日晚,周总理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会议,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大家通过反复比较、讨论,最后决定采用清华大学设计的方案。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向全国颁布国徽的命令。从此,国徽就诞生了。
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能反映民族的心声和意志,除我们所唱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外,中国历史上还另外产生过6首国歌。
一。1896年,我国清朝政府派遗北洋大虑、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滨的国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哪有什么国歌。于是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为:
"金殿当头紫阁重(chóng), (抬头看见重重叠叠的辉煌王宫)
仙人掌上玉芙蓉, (就象神仙手中玉莲花绽放)
太平天子朝天日, (在这太平盛世天子出宫祭祀苍天)
五色云车驾六龙。" (坐着五彩的云车要六条神龙来拉)
(注解:这是唐朝王建的诗歌《宫词》中的一首)
因为李鸿章最早使用此曲,后改称《李中堂乐》。这就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二。1900年以前,我国还未正式使用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国歌。外国殖民者入侵中国后,打着自己的国旗,唱着自己的国歌,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中国人深感气愤屈辱。出于外交需要,1911年清政府效仿西方诸国宣称"立宪",以法律条文颁布了国歌,歌名叫《巩金瓯》,歌词是:
"巩金瓯 (巩固伟大的河山)
承天帱(dào覆盖) (承受上天的恩宠)
民物铁凫藻 (人民坚定不移欢欣鼓舞地支持王朝)
喜同胞 (为同胞而欣喜)
清时兴遭 (大清盛世恰逢)
真熙嗥(háo 呼告) (天下太平吉祥)
帝国苍穹保 (国家疆土永保完整)
天高高 (就象苍天不改)
海滔滔。" (碧海永存!)
这首歌因不合国情民意,一天也没传唱,颁布了仅一个月,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成了清王朝的葬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首国歌。
三。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临时革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歌词是:
"东亚开化中华早 (中国开创东亚革新之风气)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学习美国欧洲建造新强国)
飘扬五色旗国荣光 (飘扬着光荣的五色国旗)
锦秀山河普照 (照耀着锦绣的万里河山)
我同胞鼓舞文明 (同胞们齐来振兴中华文化)
世界和平永保。" (共同捍卫世界的美好和平)
曲调昂扬流畅,歌词通俗凝炼。这是我国第三首国歌。
四。1915年,袁世凯篡夺了中华革命临时政权,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国歌,歌词是:
"中华雄踞天地间 (中华傲立在天地间)
廊八埏(shān) (八方长城是走廊)
华胄从来昆化巅 (中华精神自古是登峰造极)
江湖浩荡山锦连 (辽阔的疆土上群山如锦绣绵延)
勋华(对尧、舜二帝的尊称)捐开尧天(英明的君王奉献自我,开创了繁荣的 国家)
亿万年。" (永远,永远)
这首歌曲虽短小精炼,但宗旨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刚露面即被民主革命的滚滚浪潮淹没。
五。1916年袁世凯下台。1920年段祺瑞政府教育部征集国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选作歌词并作曲,全歌仅四句16字,歌词是:
"卿云灿兮 (吉祥的云彩多灿烂啊!)
纤缦缦兮 (铺展在空中变化多姿啊!)
日月光华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
旦复旦兮。" (一天又一天照耀人间)
(以上四句均出典自《尚书大传 虞夏传》,末句即复旦大学得名由来)
并由教育部下令于1921年7月在全国传唱。这首歌为军阀混战的旧中国歌功颂德,涂脂抹粉,遭到国民的唾弃。
PS这碰巧是复旦大学校名的来历
复旦校歌前两句就是: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六。中国历史上第六首国歌是1930年国民党政府根据孙中山1924年在黄雨军校的训词为歌词,由程懋铭作曲的《国民党党歌》。歌词是: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 (我党宗旨)
以建民国 (凭此建国)
以建大同 (构建乐土)
咨尔多士 (依靠大家的英勇)
为民前锋 (担当人民的先驱)
夙夜匪懈 (朝夕永不松懈)
主义是从 (遵从三民主义)
矢勤矢勇 (发誓勤奋勇敢)
必信必忠 (坚决诚信忠诚)
一心一德 (大家同心同德)
贯彻始终。 (始终坚定执行)
由于歌词主题突出,内容厚重,故广为流传。
七。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才有了真正代表劳动人民心声和意志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是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由著名诗人、剧作家田汉1935年在上海监狱中挥笔疾书而成,人民音乐家聂耳饱醮激情谱曲。每当唱起这首歌,就铭记国家、民族创来的艰辛,就想起芦沟桥、平型关、延河水、沂蒙山
其实二十多年前《义勇军进行曲》曾改过一次词,最后一句改为“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文革结束后恢复原词~~
中国国旗图案的含义:
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旗杆套为白色。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
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
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五星红旗的历史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 3012 幅。后於9月开议时,审核通过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国旗。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一的设计。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红底与黄星为徵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草案二是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草案三则是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接下来选中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联松所设计,原本的图样如草案四,构想主要是表现出中国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内的含意。但由於五颗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隐含阶级地位之分,於是改为环绕大星的设计,并在大星中加入了镰刀铁鎚的标志,后来毛泽东将镰刀铁鎚标志删除,因为考虑既已用四颗小星表示工、农、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与农民的象徵物,似乎又变得不平等了。国旗就此定案。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获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会议代表一致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标志着五星红旗成为新的中国国旗。
中国国徽图案的含义:
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中国国徽的历史由来: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政务院邀请有关人士开会讨论国徽设计问题。按中央规定,组成国徽的素材为国旗、天安门、齿轮、谷穗与红绶带,而完美的组合则需要依靠艺术家们的政治和艺术修养。会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高庄的发言语惊四座、掷地有声:“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以冀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当时,由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等人设计的国徽平面图案,已由政协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16世纪、17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此时,‘中国’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他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词出现在外交文书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外通常将其简称为‘中国’,’中国’正式作为国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中国国歌含义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1年"9·18"事变之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必胜信心。诗人田汉在国民党狱中写成歌词后,辗转传给聂耳谱曲。此歌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毛主席就说过选这首做国歌的理由:要不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中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捌』 国旗国徽的来历
国旗来历:我国的国旗的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向全国以及海外侨胞征求国旗设计方案,一共收到2992个方案。经过反复讨论、挑选,最后选种现在使用的这个方案。他的设计者是当时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
国旗样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表示亿万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国徽来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著名教授张仃、周令钊都参加这个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数白幅国徽方案,经过反复比较,并由美院的教授加工,设计成现在的国徽图案。在国徽中,天安门图案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农民阶级。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
1950年6月18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徽样式:中国的国徽图案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地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相关知识点:
国旗、国徽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重国旗和国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挂的暂行办法》,在这个办法中除规定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应该挂国旗外,还对国旗的挂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在国旗和其他旗帜并挂时,国旗的位置比其他旗帜高。升国旗必须到杆顶,降国旗时不得落地。在庆祝集会上升旗时,应由一人持旗,二人护旗,参加者行注目礼。国旗和国旗图案不得做工商业品的标记、装饰、广告、图案,不得做机关、团体、学校的证章、纪念章、及徽章。
『玖』 中国历朝国歌 国旗 国徽
中国只有从1949年10月,对全世界才宣称是中国,也只有从那时起才有国歌,国旗 国徽,三件齐全,以前历代都没有这么齐,或只能说从某种象征意义上也曾有过.但也没有这么齐,没有对外或国人正式公开过.
『拾』 国旗 国歌 国徽的来历
最佳答案-网友投票选出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决定在常委会下设立六个小组,而其中由马叙伦任组长,由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的第六组,负责拟订有关国旗、国歌等方案。
自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五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同时刊登了新政协筹备会徵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四面八方的人们踊跃投稿,国旗审查小组平均每天收到一百张图案,其中还包括从印尼、马来亚、朝鲜、美加寄来的二十三张。国旗审查小组从近三千张国旗图案中筛选出三十八幅编为一本《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印发给每一位与会代表。
国旗应徵图案要符合三个条件,即一要有中国特徵;二要含有中国的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三要有政权特徵,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并且国旗设计要求庄严简洁,一目了然。应徵稿件中,设计构思符合三项条件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竖条旗左上方为镰刀、锤子、五角星或齿轮;二是镰刀锤子交叉加五角星;三是齿轮加五角星;四是旗面为红色或三分之二红色,加黄色五角星。经过反覆讨论,上海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被筹备会一致通过作为国旗图案。按照曾联松的设想,一颗大星象徵领导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象徵广大人民,包括当时四个阶段: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不仅与象徵革命的红旗颜色相协调,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徵。毛泽东在谈到五星红旗的含义时指出:这个图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在国歌问题上,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发出了公开徵求国歌词谱的通知,社会上反响非常强烈。截止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下旬,共收到国歌稿件六百三十二件,歌词六百九十四首。投稿者来自社会各界,有学生、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工人、农民、机关干部、作家和解放军战士等。经过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慎重研讨,认为徵集稿件足以应选者尚少。因此,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此建议得到周恩来、梁思成等代表的一致赞成。当有人提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句子是否过时时,周恩来说:「这首歌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但今后还可能有战争,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还要居安思危,还是用原词。」最后,这首在抗日战争中田汉仓促写在香烟衬纸上的歌词和聂耳呕心沥血谱的曲,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同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
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了由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竞赛。
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前,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专家就已着手进行国徽设计。
1949年9月25日,张仃、钟灵提出5个与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图案。
也大约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教授林徽因、莫宗江提出了一个国徽图案,被要求修改并参加复选。经过清华大学教授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的协助,10月23日提出修改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后来又提出一个仿政协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国徽图案。这个方案与上述两个方案于1950年6月10日送到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五次常务委员会讨论。政协常委会对这三个方案均不满意,但对国徽图案中采用天安门表示肯定,决定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之一,设计国徽。
马叙伦、沈雁冰在1950年6月21日写出的《国徽审查组报告》中,对6月10日的这次会议有明确记载:“计得有仿政协会徽拟制的五个图案亦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图案,另有以民族形式拟制的两个图案(林徽因、莫宗江方案--笔者注),一并送请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经常委会认为均未恰当,指示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对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提出的“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进行讨论。最后,这次会议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形。此后,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竞赛。
6月15日,张仃拿出其新设计的国徽图案(张光宇、周令钊提供技术意见,曹肇基助理绘图)。
6月15日晚8时国徽组召开会议,讨论清华大学新绘制的3幅图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方案。
这次会议决定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中的两幅进行合并:“将梁先生设计的国徽第一式与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内容,请梁先生再整理绘制。”
6月16日,梁思成拿出新修订的图案,国徽审查小组再次开会,将这一方案与张仃方案进行比较。
或言张图美丽,或言梁图完整,而觉得两图都不理想。
由于一些评委又提出修改意见,梁思成再次组织人员修订图稿,这次的设计是以全国委员会国徽小组讨论所决定采用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内容之一,而设计的。
1950年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提出的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方案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
在这次会议的记录上,郑振铎、张奚若、沈雁冰认为清华大学方案“在艺术上非常成熟,结构完整而统一。”周恩来对清华大学方案评论道:“图下面带子联结一起,象征着工农团结。”周恩来与马叙伦提出,清华大学方案“金色和红色表现了中国特点”,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红红绿绿,虽然明朗,但不够庄严。”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国旗、国歌、国徽中选方案的褒奖问题。马叙伦认为清华大学中选方案(二图)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最初绘有天安门的方案(六图)改造而来的,提出褒奖时要重视这一因素:“二图与六图尽管体系性质不同,但二图的图样是由六图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初造意与描仿画下来的都不能不奖,给奖章纪念册都不成问题,奖金多少,望大家考虑。”
清华大学营建系获得了国徽设计一等奖,并领到了一千万元(旧币)的奖金,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改进了国徽的稻穗细部形象。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塑造任务。生性耿介的高庄在塑造模型时,认为国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就上书毛泽东:“主席,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艺术家……”。毛泽东主席同意了高庄的意见。
从7月初到8月中旬,高庄经过一个半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国徽模型的设计塑造工作,中央同意了高庄所作的国徽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国徽终于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