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50年,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什么大事
中国
1950年2月14日——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辛斯基会谈,两国政府在莫斯科回签订《中苏友好同盟答互助条约》,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宣布继续行使中华民国总统职权。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开始。
1950年7月7日——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司令部”。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世界:
1950年1月26日——印度为共和国,尼赫鲁任第一任总理。
1950年7月16日——乌拉圭力压巴西成功第二度夺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1950年3月17日——美国加州柏克莱加州大学发现底98号元素锎(Cf, californium)。
㈡ 1950年中国历史有什么事
抗美援朝
㈢ 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当时是使用粮票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
凭粮票购买粮食,根据从事的职业和年龄,每人每月20多斤~40多斤左右。在餐馆吃饭也要粮票。各地的粮票不能通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关部门换“全国粮票”。食油凭油票购买,定量最高的是广州,每人每月1.5斤。还有许多副食如肉等也是要凭票购买的,只有蔬菜不用票,有农贸市场。
此外,烧饭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而且往往不够用,所以上班族在单位食堂吃饭可以节省燃料,而上海人发明了用开水泡饭作早餐(那时没有方便面)。
1959年起我们国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民在石碾上磨剥完的玉米粒的玉米棒子芯,用它们来做窝头吃。学生吃糠咽野菜,跑到学校的菜地里,去捡拾白菜根,茄子和辣椒的嫩叶和嫩茎生吃。还经常采摘一些有毒植物来吃,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国民社会状况较解放前得到改善,但整体水平低下,教育开始逐步普及,多生育。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大跃进生产 ,又经三年饥荒,国家经济体制落后,财政困难,又进行膨胀投资大于生产所得,加剧了灾情的严重性!因国家财力投资于工业,无力发展农业,减产加剧。
(3)1950年中国历史背景扩展阅读:
60年代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经过了60年代的艰苦岁月,到了现在的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对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老百姓30年的饭桌变化 由粮票到营养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六十年代
㈣ 谁能告诉我1950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何沁主编一书详细介绍自新中国成立到2008年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
㈤ 1950-1990发生的中国历史事件
㈥ 简介1950年的中国
那一年除了爆发了朝鲜战争,还发生了 镇压反革命 这一历史事件
很多无辜的百姓被冤杀
当时高层提出要杀千分之三,即一百五十万人,
㈦ 1953年中国时代背景
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有由私走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的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㈧ 中国60年代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1960年代是一个十分奇特而又重要的时代。
19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苏联等国正在进行第一次现代化,中国则刚刚开始第一次现代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大现代化模式都处于深刻转型(或改革)的关键时期,第三世界诸国多数正处于争取独立或确立发展模式阶段。
1960年代,特别是其后期,西方世界在经历战后20多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发展迟缓。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武装斗争波澜壮阔,捷报频传。美国的侵越战争激起了全世界和平正义力量日益高涨的反战、反帝运动。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传统运动愈演愈烈。《法国1968:终结与开端》一书中写到:“‘六十年代’是美国人权、新左(派)运动的同义语。”以1968年震动世界的法国学生运动为代表的学生工人运动席卷多数发达国家,主要发达国家里一片激烈的造反之声,激进的造反者甚至已在设想“后资本主义”的新秩序。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西方发达国家1950年代初发端并盛极一时的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右翼保守主义思潮已成强弩之末,后现代主义异军突起,左翼思潮在不长的时间里席卷西方主要国家,西方新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西方左翼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60年代又是社会主义阵营和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公开化的时代。由于在如何看待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如何认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上分歧的发展,19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严重的争论以至分裂。在西方国家,由于不满“老左派”一味追随苏联的种种做法,以及认为传统理论缺少解决当时西方现实问题的能力,“新左派”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在当时的各种社会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60年代,苏联虽经历了领导人的不正常交替,但自1950年代开始的改革仍在继续进行。至1960年代末,改革的力度已大不如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已现端倪。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后,东欧各国不思进取的保守主义上升,改革的进程明显放慢。
196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场面和对巴黎公社精神的召唤使第三世界和西方左翼热血沸腾。
总之,19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激进的年代,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它是如此纷乱噪杂,又是如此和谐统一,起码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只有对这十年有一个全面、概略的掌握,才能对当时各种事件进行有意义分析;才能知道当时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才能知道什么任务是能向当时的人们提出的,什么是不能的;才能知道1970年代后的许多事情为什么会那样产生和发展。
㈨ 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历史角度
国内:解放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刚成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恢复与重建,人民的生产热情较高,但是物质资源较匮乏。
㈩ 1940~1941年中国历史背景
1940年3月,汪精复卫在南京成立制了效忠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
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
1941初,在茂林地区伏击新四军,叶挺被扣押,项英被叛徒杀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国民党与日军奋战九昼夜,日军占领宜昌。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与日作战,即百团大战。
(10)1950年中国历史背景扩展阅读:
19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影响,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一度停止活动,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正式联系中断。但中国史学界仍然关注国际史学大会的动态。
1940年3月,《史学季刊》第1卷第1期转译了《美国史学新志》杂志对苏黎世第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报道。1942年6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朱谦之在《现代史学》第5卷第1期卷首语中说:“一九三八年第八届国际史学会会议,从所提出各种论文报告之中,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现代史学研究的趋势,在努力使研究工作与现代问题及兴趣发生密切之联系,即在较远古之时代研究上亦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党史大事记(1940年—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