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鞋子的发展史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贰』 中国古代鞋和靴的介绍
鞋本为服装中的足衣。
上古时常以兽皮制鞋,因此鞋的称呼多以革字为边旁。古代的鞋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字均为鞋的别称。最早的鞋子式样是很简陋的。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业的进步,布料、丝绸等物亦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出现大量的鞋制品。到了殷商时期,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而变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以利于战事。
汉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变化,如丝织的靴有色彩和图案上的变化,造型也很简练,较符合足部的形状。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广泛,有牛皮、丝织物、麻编物等。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唐代靴制袭唐代的六合靴,后改为长靿靴为短靿靴,并加以毡。妇女鞋子的形状,前为凤头式。其他的鞋,有高头、平头、翘圆头等式样,有的绣出虎头纹样或鞋身饰有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内衬以毡,各官职穿着不同的颜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着木屐。如宋诗人“山静闻响屐”,形容着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有的做成凤头,鞋边上加以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如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为尖头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采用通草做底。后改为薄底,成为“军机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缎、绒、布料制作,鞋面浅而窄,有作鹰嘴式尖头状鞋,也有如意挖云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芦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开来。南方雨天穿着钉鞋,北方冬天则出现冰鞋。
近代鞋式的变化根据服装款式的变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简洁、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过渡到机器加工,制作愈加精致。各种材料都被合理地应用于鞋靴的设计与制作,各种高新技术使材料的质地、质量更加完美。如果说历史上鞋靴的产生主要以实用为目的,逐渐过渡到使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形式,当今鞋靴的发展变化则被赋予了更多因素。人们不但追求鞋靴的适用与审美,还不断研究鞋靴的各种功能,如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并从卫生科学的角度加以追求。
『叁』 鞋子的发展历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来,鞋有履、靴、屐、鞳等称谓。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不仅是文明大国,鞋服等也有这源远流长的文化!
上古时期的人类是没有鞋子的,长期赤脚,脚底长出厚厚的茧子,痛觉自然没有那么敏感,后来随着人类迁徙,生存环境改变,加上经常外出狩猎,脚部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聪明的古人为了保护双脚,学会用动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茎裹脚,既坚韧耐磨又可以御寒保暖。
到了奴隶社会,草鞋慢慢流行起来。草鞋又被称为“不借”鞋,因为草遍地都是,家家户户都可以采来编织,人人都有,用不着向别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革,兽皮加工处理后做成革靴,长靴高到脚踝以上,不仅保暖性强,而且便于行走,骑马也很方便,成为军用鞋的最佳选择。
汉代布锦鞋慢慢流行起来,鞋底鞋帮分明,鞋尖上翘,魏晋时期的布锦鞋开始出现花纹,更具观赏性。
魏晋时期木屐开始流行,木屐轻巧方便,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个洞,方便穿绳,后来谢玄发明了一种木屐有活动的齿轮,可以拆卸,无论是爬山还是走泥地都很方便,这种鞋后被称为“谢公屐”。
隋唐时期出现了麻鞋,用粗麻绳编制鞋底,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通风耐磨,属于凉鞋的一种。
宋辽时期皮鞋流行起来,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渗透着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头高跷,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来还有增高的作用,显得更加苗条。
明清时期靴子普及,但是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隶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线鞋,再稍微大点的官吏可以穿布锦鞋,而靴子则是官家独有的标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说是变化无穷,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锻锦冬用建绒,鞋面也有精美的图案装饰。男子穿的鞋比较单调,主要以黑蓝青等暗色为主,女子的鞋就比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头制作从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点像现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小姐还会在鞋子上镶上宝石,气质瞬间提了一个等级。
汉人近千年一直有缠足的习惯,以脚小为美,南唐时期,李后主令宫女缠足成弓状在莲花台上跳舞,所以称之为“三寸金莲”,后来延续的民间,妇女为了所谓的“美”,不惜代价,忍着疼痛掰折自己的脚骨,由于手段残忍一直被称为“陋习”。
后来满族入关后,接受不了缠足的习俗,满族女人又喜欢穿旗袍,行走不方便。于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层高底,犹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称为“马蹄鞋”。这种鞋走起路来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蛇虫闻声便会躲开,所以又称为“驱虫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肆』 靴子的历史由来
靴子是帮子略呈筒状高到踝子骨以上的鞋。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版和高筒靴。
相传靴的发明者为权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膑,为纪念孙膑,旧时鞋匠们便奉他为制鞋业的始祖,设牌位,挂画像供奉。
现存最早的靴,是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靿至胫的牛皮靴,可见3800余年前的新疆已出现了靴子,靴的样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等。
基本保养
1、新买的真皮靴子由于在出厂、销售的过程比较长,在它刚下生产线时保养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购买的新靴子后不应立即穿上,应薄薄地打一层鞋油,放置1天后再穿。
2、靴子每周都要保养一次,如果你觉得自己打油太费劲,不妨试试商场中的皮鞋美容中心。
3、白色的靴子打理起来比较费劲,如果脏了就特别明显,这时候橡皮就发挥作用了,它可像去除铅笔字一样将污渍除得一干二净。
4、不要连续3天以上穿着同一双,因为穿着一天后的靴子需要呼吸、休息,才能有更长的寿命。
5、收纳靴子前要把靴子清理干净,最好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1-2天,这样就不容易成为细菌、螨虫的温床了。给靴子打好鞋油后,别忘了用纸团塞在靴子里,让靴子保持最佳体态。
『伍』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发展历史呢
鞋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 )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
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 魏晋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头皮鞋,女性所穿鞋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颇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老年妇女则多穿木制平底鞋。
高跟鞋的来历众说纷纭,也有人说高跟鞋源于中国。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时(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现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丽式靴。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鞋,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
『陆』 中国鞋业的发展史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筒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饰一样,鞋子在某些时候,也代表了某种你想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份地位;但是,除了对一双罕见的鞋子啧啧称奇之外,我们最关心的,其实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脚的问题。因此,当你梦见鞋子,往往表示着,在你生活中的某个层面也许浮现出“到底适不适合”的疑虑。梦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的行动方式,特别是你穿着它四处走动的时候。注意在梦中,鞋子的式样与类型,观察你和鞋子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对它的感觉;也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脚上的原因了。
选择一双合适自己的鞋会使每天都感觉脚无比的舒服,城市特首鞋业的每一款鞋都是经过对东方人的脚型的研究而设计出来的,选用特殊处理的皮料,鞋底软而舒服,既便是高跟也不例外。
时尚,个性,舒适这是我们的宗旨.
『柒』 中国鞋都的历史沿革
一、 温州制鞋业的发展及树立中国鞋都形象工作浸透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温州制鞋业也同样时时处处受到中央和部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八十年代中期,温州鞋业进入声誉危机的时候,中央派出6个部委的负责人到温州来,直接指导温州鞋业的和发展,为温州鞋业重现辉煌指明了方向。
中央首长多次到温州鞋类企业进行实地视察指导,主要有李瑞怀、尉健行、乔石、宋平、李铁映、迟浩田、费孝通、曹志、王汉斌、宋健、陈俊生、李贵鲜等二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1999年元月,国家轻工局全国轻工业系统在温州如开厅局长会议,与会全体领导视察了温州鹿城区的制鞋企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厅局长会议上,温州市市长钱兴中把自己写的温州要树立中国鞋都的字条递给国家轻工业局陈士能局长时,陈局长当即在纸条上写下了支持!支持!!支持!!!
1996年10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向十四届中全会献礼片世纪的呼唤中,连续报导了温州鹿城温州长城鞋业公司,长达10多分钟,充分肯定了鹿城鞋业的创业成绩。
1997年在北京举办的十四大以来辉煌成就展,温州鹿城康奈皮鞋被录取参展。1999年9月20日开幕的共和国50年成就展,中国皮鞋行业仅鹿城康奈皮鞋一家被录取参展,反映了国家轻工业局对温州皮鞋的高度重视。
温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也始终以极大的热情为树立中国鞋都形象上下奔走。市长钱兴中在鹿城鞋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树立温州中国鞋都形象是温州鞋革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实现鞋革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选择,是中国鞋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有益尝试。钱市长并实地察看州中国鞋都产业园区选址情况,现场协调解决有关事宜。 二、 树立温州中国鞋都形象有其全国独一无二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温州鞋革业源远流长。南宋温州九山书会编的温州戏文《张协状元》中,就有曲牌名赵皮鞋。据此有人推定,至迟在南宋,温州城区(今鹿城区)已有皮鞋生产专业户。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温州生产的靴鞋就已成为朝廷有贡品。
成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制鞋业的发展。据《温州市志》载:清嘉庆初,平阳北港水头即有王聚源皮坊,采用熏法或明矾鞣皮。清末,瓯海三溪(瞿溪、郭溪、雄溪)一带农民也常在农闲季节从事士法鞣制牛皮。民国初,在温州城区出现制革作坊,集中于西效一带,现在位于百里西路的皮坊巷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温州皮革业已相当发达。温州城区出现了制革街、皮鞋街、皮件街,在这三条街上各种牌号的制鞋、皮鞋、皮箱、皮件商店作坊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形成了手工制鞋和制革的完体系。三十年代初,一位旅日归侨在温州开设了皮革厂,聘用制革高手,采用先进技术,精制出一种色似油桂、光坚韧、弹性良好的优质栲胶带,很快扬名国内。接着,浙江皮革厂在温州开业,一时间,制革技师好手如云集,温州制革业因此迅速发展,声誉也越来越高,产品进入福建、台湾、上海、四等省市,又扩展到了东北、西北、华北和港澳地区,遍及大半壁江山,并同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制革业贸易关系。
五十年代以后,温州皮鞋业迅发展。1957年市区皮鞋产量16.3万双,到1978年,市区有国营、集体皮鞋厂10余家,年产皮鞋49.68万双。八十年代,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温州皮鞋业得到发展。温州鞋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温州鞋革业在新中国建立后曾获取过众多的全国第一,如第一双猪皮革皮鞋、第一双硫化皮鞋、第一双压模皮鞋、第一双胶粘皮鞋等都诞生在温州。温州是中国鞋革业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绵延不断的中国鞋革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捌』 靴子的历史
我只知道中国的,希望有点用...
上古时常以兽皮制鞋,因此鞋的称呼多以革字为边旁。古代的鞋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字均为鞋的别称。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
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而变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
汉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变化,如丝织的靴有色彩和图案上的变化,造型也很简练,较符合足部的形状。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广泛,有牛皮、丝织物、麻编物等。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唐代靴制袭唐代的六合靴,后改为长靿靴为短靿靴,并加以毡。妇女鞋子的形状,前为凤头式。其他的鞋,有高头、平头、翘圆头等式样,有的绣出虎头纹样或鞋身饰有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内衬以毡,各官职穿着不同的颜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着木屐。如宋诗人“山静闻响屐”,形容着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有的做成凤头,鞋边上加以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如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为尖头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采用通草做底。后改为薄底,成为“军机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缎、绒、布料制作,鞋面浅而窄,有作鹰嘴式尖头状鞋,也有如意挖云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芦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开来。南方雨天穿着钉鞋,北方冬天则出现冰鞋。
近代鞋式的变化根据服装款式的变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简洁、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过渡到机器加工。各种材料都被合理地应用于鞋靴的设计与制作。人们不但追求鞋靴的适用与审美,还不断研究鞋靴的各种功能,如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并从卫生科学的角度加以追求。
我可是很仔细帮你找的呢...
『玖』 中国鞋的相关历史故事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 (音榻)、 (音洒)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专时期,就出现属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诗经》上“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里的“屦,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在外国,人们常用脱鞋子的方式来表示对上帝的尊敬。据 《圣经》载,上帝出现在摩西面前时,摩西就脱下鞋子,赤足走路,表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廉卑和虔诚的心。后来,信徒们必须脱下鞋子进圣殿朝拜。尼泊尔人有种奇特的“鞋子告别”。每当送亲友上路远行时,都要赠送一双精制的鞋子,表示前程似锦。在古代西方的一些国家,鞋子代表权力。结婚那天,新娘的父亲要把他的鞋子向新婚女丢过去,表示父权已转移为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