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成功的改革:
A、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内霸之一。
B、鲁国“初税容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C、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E、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F、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
失败的改革:
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贰』 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具体内容
我认为,"辛亥革命"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之一
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意义: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新文化运动
从文化领域来说的,但其影响已超越文化,直到如今,仍有其隐约的作用
仔细想想,中国现代传统文化的没落,多多少少与之有关,既开创了文化的新纪元,又留给后人很大的问题
乾隆年间实行的闭关政策应该也算一个吧!应为它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一国两制绝对是个重大变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改革开放
八股文,很严重地禁锢了人才的思想
大禹建立了家天下;
秦嬴政建立郡县制;
毛确立党代表制和禅让制。
http://www.ourhsk.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765
这个网站有更详细的内容,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是你想要的那些。
『叁』 历史上重大改革给人们的启示800字
什么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称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做“变法乱常”。古书上是这样来解释改革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来求得“大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只有找到这三者结合的结合点,稳妥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胜枚举的改革和变法,但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它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改革。一是变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动型改革。我们就分三讲,对三种类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变革型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种类型的改革,即变革型改革。所谓变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会形态转变时期,为了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们将这一类改革按照它的时间和性质分成三种情况。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发展,逐步地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地增加,建立在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显现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公田没有人去耕种这样一种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田里不鬻”,即原来规定的田地不可以买卖的格局就被打破了。当时奴隶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就层出不穷。上至天子,下至大夫,还有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在竞相的购买土地。
与此相适应的是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封建的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也转化为个体的农民,由此封建依附关系和租佃关系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尖锐。
当时针对腐朽的奴隶制这样一种关系,而且针对奴隶主残暴统治的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是此起彼伏,还有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越来越高涨,再有的是“私家”(指当时的大夫)对于“公室”(诸侯国君)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比较有名的是田氏代齐,还有三家分晋这些都相继出现。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宗族灭亡、社稷瓦解的这样的厄运,因而他们都纷纷地变法图强,进行了政治与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这样几个,如由齐国的“管仲改革”、郑国的“子产改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相继经过了60、70年的时间。在这些变法当中最有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们今天来看各国变法的性质是由于旧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所以造成了各国的变法,所以在各国的变法中封建化就逐渐地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给它定性为“它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各国变法的结果就使奴隶主贵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上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就逐渐地得到了化解,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和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下面,我们就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春秋时期,秦穆公当政时期的秦国曾经是一个西方的大国,但在秦穆公以后,由于几代当政者不求进取,所以使得秦国国势日下,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已经衰落得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不与它会盟这样一个地步。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秦献公继位,奋起图强,着手进行改革,来挽救秦国衰退的趋势。秦献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国的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有所恢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富强秦国。
秦献公死了以后,当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虽然年轻,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于来统一天下,成就霸业。
他在上台以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书》上记载它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用此来笼络人心,安定内政。同时他还下令求贤,他明确地宣布说:宾客群臣,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计,使秦国富强的话,我将要给他很高的官职与他来分享这个国土。所以,这就提出了很优惠的条件来争取各国的贤才到秦国来,商鞅正是看了秦国招贤的命令以后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他原来名字叫公孙鞅,是魏国陈,原来叫魏鞅,后来他因为带兵打败了魏军,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一共有15个亿,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商鞅。他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抱负宏大,向往着李悝、吴起的改革事业。
商鞅进入秦国以后就晋见了秦孝公,主张霸道,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提出了秦孝公的赏识,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就确定了变法的根本大计。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来主持变法,这个变法一共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集中变法有两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们就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次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一个,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所以他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织,努力搞农业生产,导致你的粮食增产,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从事商业,而导致你懒惰,结果贫穷的话,官府就要收你为奴,连通你的妻子、儿女都沦为奴隶,所以这样一项政策就是鼓励农民去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商鞅还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重点,制定了几十条措施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他还发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记他所拥有的各种奴隶的数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来摊派徭役,国家还垄断了盐铁和粮食的购销,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再往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的政策,这个政策对封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力量,巩固了政权的根基。
第一次变法的第二个内容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商鞅他颁布了分为二十等的军功爵制,确定了这样一个制度,立功受奖,怎么受奖?具体到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的话,就赏爵位一级,另外还赐给土地和宅院。军功越大,爵位和田产就越多,同时他又明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你没有战功、军功的话,你就要被从宗室贵族的簿籍当中除名,除了名以后,你就不能再继续享受爵禄和特权,这样一个政策就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为中小地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就收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有军功的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没有军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贵族的话,你家里可能还有财富,但你不可以铺张,不可以炫耀,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是第二个内容。
下面,变法的第三个内容,颁布了法律,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商鞅认为,国家要用法制才能够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国颁行李悝的《法经》,并且实行轻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来去掉刑法),我虽然有刑法,但因为老百姓都不去违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还进一步整顿编制了户籍,他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这样编完以后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监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须进行告发。如果你不告发的话,查出来以后,那十家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是什伍连坐法,这个政策就使得农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政权的手中,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新法的顺利推行,这是商鞅变法当中第一次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为一亩,实行一户给100亩030600.net土地这样的授田制度,同时,还规定:国家分配给你的土地可以终身使用,这样就从制度上解决了秦国当时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劳动力稳定地结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的效率,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的这项措施是对所有制实行的根本变革,也是秦国得以富强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内容,改革税制,均平赋税。为了改变各地农民赋税负担不太合理的状况,商鞅决定“訾粟而税”,按粮食产量来核算田税,以粟来交纳,这项措施效果是很显著的,它就达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统一了,老百姓所承担的赋税相对地均平了,这样的效果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
第三个内容,统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制造了标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国都以此为标准。现在上海博物馆里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么呢?是商鞅督造的铜方升,一升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以它唯一的标注。除了升以外,还有丈、尺、权、衡,这些都全国统一。由这些出土文物,当时统一度量衡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往,维护了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四项内容也很重要,废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县制。县作为一种行政机构,早在春秋初期,各国当中就有实行县制的,商鞅在废除了井田制的同时也废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国设立了31个县,当然有的史书记载是40余个县,这还是有争议的。每个县的长官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的县长、县令,县以下有若干个乡,在此之前,秦国是自然村落,没有统一的国家的一个行政区划,划分县以后,这就属于秦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确定下行政的体制了。这样就有对于以后秦国所进行的统一战争、统一的调配军力和物资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第四项内容。
第五,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变法的顺利进行,图谋日后030600.net向东的拓展,商鞅建议秦孝公把国都从岳阳(今陕西临潼的东北),岳阳这个地方旧贵族的势力比较强,所以,为了避开强大的守旧势力,商鞅就劝秦孝公把国都迁到了咸阳,并在那儿修建了宫殿。咸阳那个地方处在秦国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陆交通很便利,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利于秦国未来的发展,所以迁国都的决定是商鞅极具战略眼光的,对他日后统一六国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个内容,革除落后的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时居住,一户如果有两个以上成年儿子不分开居住的话,结果加倍地征收户口税,这是他定的规定,这样一来,就使得过去同财共居的大家庭就开始逐渐地瓦解,出现了千百万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农家庭。这个做法就为的是增值人口,还有便于增发徭役和户口税,所以它是适应了当时秦国的农业发展的水平,对于巩固小农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我们讲的是商鞅变法的这两次变法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来,它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于奴隶制进行了一次扫荡,促进了封建制的发展。秦国经过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原来的落后转变为富强。
『肆』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伍』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哪些重大改革
就比如说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秦国一跃成为第一大国。
『陆』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版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权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柒』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变法)
1、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2、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3、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4、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5、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捌』 浅析如何学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你可以按照背景(包括时间)、主要发起人、改革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影响及意义、和相同时期国际国内的对比啥的,关键是要记忆,没别的
『玖』 中国古代改革你有那些认识
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总共叙述了多次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
1. 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趋于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国家依据田亩征税。虽然鲁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实际上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公开确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就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随着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经过100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本质是—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商鞅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虽死,“秦法未败”,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其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很多,主要有: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
1.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篡汉以后,为了解决西汉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改天下田为“王田”,禁止买卖;将奴婢 改为“私属”,禁止买卖;改革币制,铸大钱,重量相当于五株钱的2.4倍,却要当五株钱50枚用。王莽改制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王莽政权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
2.北周武帝改革 北周武帝即位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宗教上,实行灭佛政策,强制大批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实行府兵制,扩大兵源。经过一系列改革,北周很快强大起来,后来灭了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
3. 杨炎的两税法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积极作用和意义: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它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了为主的赋役制度,“不以人丁为本,惟以资产为宗”,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也相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想方设法隐瞒财声,并把赋税转嫁到农民头上,政府在两税以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拾』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改革啊
商鞅变法
1.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八)、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6)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九)、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启示(结语):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王安石变法
认识:
(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朱元璋
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戊戌变法
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五)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六)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