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有没有吃人的事例
吃人的例子最残忍的莫过于崇祯年间张献忠屠川,张献忠吃人无数,将人版肉干叫做“两脚羊”权,将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将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将年幼的小孩叫做“和骨烂”,等等让人毛骨悚然的称谓,更是那些雅士们的创新和创造。
民国期间,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因饥荒贫困而食人的记载很多。1936年5月4日《天津日报》载《成都通讯》说:“今年树皮吃尽,草根也吃完,就吃到死人的身上。听说死尸的肉每斤卖五百文,活人肉每斤卖一千二百文。'省赈会'特派员王匡础到六口场视察,在一肖姓的屋里发现女饥民张彭氏、何张氏等围食死尸。
⑵ 谁知道中国人从古致今人吃人的纪录或者战时士兵吃死尸的情况!
光是在中国有史记载的人吃人惨剧不计其数。
古代的吃人可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是,由于天灾或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类为食。这种现象史书常见记载,每个朝代在遭逢大饥荒的年头都会出现吃人的惨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尽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灾年或灾区,人肉还会公开在集□上出售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江淮之间民众相食,一斗米要数十千钱,人肉的价钱比猪肉还便宜,一个少壮男子的尸体不过十五千(不如一斗米贵)。明代万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东大饥荒,蔡州有人肉□,惨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间(1864、1865),皖南到处人吃人,人肉开始卖到三十文一斤,后来涨价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时,江苏句容、溧阳、溧水等处卖到八十文一斤。这种现象当然是违背人性的,但在那种每个人都面临著饿死威胁的情况下,靠吃人肉来活命还能够使后人理解。
另一类情况是属于残忍行为的吃人。由于目的不同,这类情况的各种具体表现有差异,有的人以吃人肉来炫示凶暴,有的人听信左道邪术以吃人肉来治疗某种疾病,有的人因怀有仇恨以吃敌方的肉来发泄报复情绪,等等,同饥荒年头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带野蛮性和残酷性。这种吃人不属于刑罚的范围,但它和以各种酷刑惩罚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的残忍意识和苛虐心态。
历史上有不少凶暴的将帅用人肉充作军粮,所到之处,就地掳掠民众为食物。十六国时,前秦苻登领兵征战,把杀死的敌兵叫做「熟食」。他对军士们说:「你们早上作战,晚上就可以饱餐肥肉,不必担心挨饿。」于是,部下都甘愿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饱后再作战,因猛异常。唐末时,秦宗权常派遣部将四处屠杀百姓,他的军中不带米面,把杀死的人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唐末杨行密围攻广陵时,城中粮草罄尽,守城军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贩卖,专门派人杀戮他们,像屠宰猪羊似的,这些人被杀时,竟然一声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当时襄阳、邓州一带大灾荒,白米万钱一斛还买不到,百姓相食成风。朱粲乘乱起兵,常捕捉民间幼儿蒸熟吃肉。他对军士说:「世上最美的食物,还能有超过人肉了,只要国中有人,我就不用担心没有军粮。」于是下令,让部下分道捕获妇女和儿童,蒸熟分配给士兵当饭。每攻下一座城镇,朱粲就传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给各部,需要时就杀著吃。后来朱粲降唐,高祖李渊派部将段确接受投降并劳军,宴席间,段确饭酒半醉时,对朱粲开玩笑说:听说你爱吃人肉,那到底是什么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讥,说:「如果是刚喝过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猪肉一样。」段确大怒,骂道:「你这狂贼,既然已入我唐朝,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还敢吃人吗?」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将段确杀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中有一回名为「□人肉朱粲兽心」,就描述了朱粲的暴行。唐末黄巢起事时,率军围困陈州,掳掠百姓为军粮,把人放在大石碓中连骨捣烂,煮熟当饭。
五代时的赵思绾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领兵占据长安时,城中没有吃的,就杀妇女儿童为军粮,按一定的数目分给各部,每当犒军时,就杀砀百人。赵思绾爱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绑在木柱上,剖开肚子,割下肝脏,炒熟饱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脏的人还在惨叫。赵思绾从作乱到败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这种以人肉代替军粮的行为,在某些正义之师中也不能免。如史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三万人。当时人们相信这是事实,非常吃惊,韩愈却独持不同意见,认为是不可能的,并写文章进行考辩。后世也曾有人重论此事,说张巡的军队所食三万不是百姓,而是阵亡的士兵的尸体;又说张巡杀死爱妾、许远烹熟书童的事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是张巡的妾见情势危急而自杀,许远的书童是 忧惧而暴亡,张许二公借机用他们的肉犒赏士兵,作坚固军心的手段。虽然史籍有所夸大,但不论黄巢还是张巡,因军中缺粮而吃人肉的事总是有的。古时战争残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时刻,环境逼使人性异化,回归到动物界同类相食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并非仅见于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战乱四起,官兵和百姓都无粮可食,于是就把死人全部用盐腌起来,晒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温组织义军抗金,兵败后乘船渡海到临安,队伍进城后还在吃携带的人肉乾。他们把这人肉乾叫做「两脚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意思是说这种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意思是说这种人的味道佳美,超过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烂」(意思是说小孩子肉嫩,煮的时候连肉带骨一起烂熟)。乱离时人民遭受的苦难,由此可想而知。
元朝末年,天下动乱,乃兵四起,驻守淮右的官军缺粮,也捕人为食。他们认为小孩的肉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办法有许多种。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只大缸里,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个铁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脚捆绑起来,用开水浇在身上,然后用竹扫帚刷掉人身体外层的苦皮,再割剥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装在大布袋里,放进大锅里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干块,用盐腌上,随吃随取;有的是只截取男人的两条腿,或者只割下女人的两只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种种酷毒做法,难以详述。他们把这种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说吃了之后美味无穷,还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仅此可见一斑。
⑶ 历史上的吃人往事有哪些
一般而言,发生饥荒的时候会有人吃人,但历史书上真记载了一支军队,以人作军粮,就是慕容鲜卑。八王之乱时幽州刺史王浚引慕容鲜卑入中原作战。他们不带军粮,沿途抓了几万汉族少女,晚上强奸,白天就吃掉,等打完仗经幽州回去时还剩八千少女,被王浚发现,要求留下。慕容鲜卑不愿留下这些少女,全部杀了尸体投入易水中,易水为之断流,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最血腥的时代,汉民族灾难最深的时代
在元朝,也有这一类的例子。《元史》就记载着河南的秦氏姐妹,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凿出自己的脑浆,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脑浆是用来熬药,大腿肉是用来煮粥
吃人肉的事,经济的和饥饿的两种原因,本来很接近。以汉朝为例,单就《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里,我们就可看到这些吓人的记录:
一、汉高祖二年(纪元前二○五)——“人相食,死者过半。”
二、汉武帝建元三年(纪元前一三八)——“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三、汉元帝初元元年(纪元前四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
四、汉成帝永始二年(纪元前一五)——“梁国平原郡……人相食。”
五、王莽天凤元年(纪元一四)——“缘边大饥,人相食。”
六、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纪元二五)——“民饥饿,相食。”
七、汉灵帝建宁三年(纪元一七O)——“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八、汉献帝建安二年《纪元一九七)——“江淮间民相食。”
上面随手所举的例子,都是中国人吃人的历史。这些长忍现象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战争。
唐朝“安史之乱”,张巡、许远的部队,被安禄山的军队包围在睢阳。后来因为被包围得太久了,东西都吃光了,战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于是大家互相换小孩子来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换)。小孩子吃光了,张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杀掉。
于是,从吃张巡的姨太太开始,大家又拼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睢阳城一共有六万人,最后被安禄山攻破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了。
又如唐朝僖宗的时候(纪元八八六),杨行密围住广陵城(现在的扬州),一围就是半年。城里的人都饿得吃不消了。军队公开抓人来卖,捆起来,像杀猪一样的杀了吃肉。这又是一个长忍的例子。
唐朝昭宗天复二年(纪元九○二),凤翔城被朱全忠所围,城里公开卖起人肉来。人肉的价钱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钱,人肉每斤只一百钱。
宋朝高宗绍兴三年(纪元一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场面,同时还有了称呼:瘦的男女叫“饶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烂”,这些被吃的人,统一被称做“两脚羊”。
清朝仁宗嘉庆六年(纪元一八○一),四川人罗思举的部队缺粮,于是开始吃俘虏,一共吃了3500多人!
上面最后一个例子是指吃敌人的肉。在历史上,这种情形也很多。
汉朝王莽被杀,几十个人抢着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体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参谋王伟,也被公开烹掉,再被老百姓分着吃了。
隋朝炀帝把叛臣斛斯政烹死,把肉分给百官吃。
隋朝关西地方的薛仁杲,恨庾立不肯投降,把庾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给军人吃。(庾立是文学家庾信的儿子。)
明朝武宗时候的太监刘瑾(国剧《法门寺》中的主角),被杀的时候,老百姓恨他已极,竟花钱买他的肉来吃。
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还有一种是嗜好性的,这些都是极长忍的坏蛋。例如唐朝的大盗朱粲,就是个吃人精。他专门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他的感觉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人的肉!
除了上面各种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种特殊的例子,就是为了治病的理由。原来在中国的传统里,有一种迷信,叫做“割股救亲”,就是认为在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亲人的肉不可,这种认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开始的。唐朝有一个叫陈藏器的,写了一本医书叫《本草拾遗》,里头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后慢慢流传的结果,一般傻乎乎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来,在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生病的时候,就会有孝子孝媳们出来,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对亲人的病,有一点帮助。他们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却是蠢的。
历史上关于割股治病的事,举不胜举。宋朝就有朱云孙的太太刘氏,她的婆婆第一次生病的时候,由她的丈夫割股;第二次生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割股了。在《宋史》里头,她是“孝妇”。
接着在元朝,也有这一类的例子。《元史》就记载着河南的秦氏姐妹,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凿出自己的脑浆,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脑浆是用来熬药,大腿肉是用来煮粥,你说这种行为蠢不蠢?
元朝还有割肋肉来为亲人治病的例子。割肋肉的人名叫胡伴侣,为了治爸爸的病,才这样做的。这种行为,还特别得到政府的奖励,你说这种政府蠢不蠢?(当时政府的奖励,除了荣誉奖以外,还给绢五匹,羊两头,田一顷。)
割股的行为,虽然动机是“孝”,但是跟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比起来,却是冲突的。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是:一个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爸爸妈妈传给他的,他不能也不敢毁了它们。这种行为的最有名代表人是曾参(曾子)。曾子临死以前,还战战兢兢地把自己全身检查了一番,发现没短少什么,没毁坏什么,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才放心地死去。还有一个例子是三国时候的一个将军,传说他在作战时候,眼睛被一支箭射中了,他赶快一拔,眼珠子都被拔了出来。他当时大叫说:“身体是爸爸妈妈给的,不能丢掉,所以这颗眼珠子,我把它吃到肚里去!”说着,就吃下去了。
上面这种割股的例子,有的不仅限于为亲人治病,有的竟还有政治作用在内,因而间接影响了历史。春秋时候,晋文公在外面逃亡,他的大臣介之推,就割过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另一个最富有政治作用的例子,是清朝的西太后。西太后就是慈禧太后,她虽是咸丰皇帝的老婆,但不是大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后。传说咸丰皇帝临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负,特别给慈安一个密令,内容说如果慈禧欺负人,就可以把她宰掉。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对慈安非常尊敬,目的就是要骗慈安,使慈安毁掉那个密令。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竟在胳膊上割下一块肉来熬药,送给慈安吃。慈安很感动,认为慈禧简直是她的亲姐妹,对亲姐妹,还要密令干吗?决定把密令烧掉。谁想到慈安把密令一烧,慈禧再也不买她的账了,再也不听话了。后来传说慈安的暴毙,还是被慈禧下毒的。说来说去,这一切,都是当时吃人肉惹来的麻烦。
⑷ 中国人吃面食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人吃面食的历史相当久远,这得 感谢我们祖先很早就耕耘出了滚滚麦田。专面食的最早加工技术是笨属干,就是手 工脱壳,在石板上将小麦捣成细末,做糊 糊粥喝。直到学会使用凹槽磨盘,有了进 步的旋转石磨,才出现谷物脱粒精加工, 将籽粒磨成粉面。那时的大米在泡过之后,也被捣成粉 面。在周王室的餐桌上,就有将米麦炒熟 捣粉制成的食品,称为“糗饵粉赉”。《说 文》中说“饵,粉饼也”。“粉糍”是在糯米 粉内加入豆沙馅(古时叫豆屑末)蒸成的 饼糕。这种古老饮食方法在今天仍然具 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的云南人把大米面薄饼称为“饵块”。面食是用面制作的食品的总称
⑸ 我想知道 中国历史有那些人吃人的故事
古代的吃人可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是,由于天灾或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类为食。这种现象史书常见记载,每个朝代在遭逢大饥荒的年头都会出现吃人的惨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尽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灾年或灾区,人肉还会公开在集□上出售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江淮之间民众相食,一斗米要数十千钱,人肉的价钱比猪肉还便宜,一个少壮男子的尸体不过十五千(不如一斗米贵)。明代万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东大饥荒,蔡州有人肉□,惨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间(1864、1865),皖南到处人吃人,人肉开始卖到三十文一斤,后来涨价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时,江苏句容、溧阳、溧水等处卖到八十文一斤。这种现象当然是违背人性的,但在那种每个人都面临著饿死威胁的情况下,靠吃人肉来活命还能够使后人理解。
另一类情况是属于残忍行为的吃人。由于目的不同,这类情况的各种具体表现有差异,有的人以吃人肉来炫示凶暴,有的人听信左道邪术以吃人肉来治疗某种疾病,有的人因怀有仇恨以吃敌方的肉来发泄报复情绪,等等,同饥荒年头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带野蛮性和残酷性。这种吃人不属于刑罚的范围,但它和以各种酷刑惩罚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的残忍意识和苛虐心态。
历史上有不少凶暴的将帅用人肉充作军粮,所到之处,就地掳掠民众为食物。十六国时,前秦苻登领兵征战,把杀死的敌兵叫做「熟食」。他对军士们说:「你们早上作战,晚上就可以饱餐肥肉,不必担心挨饿。」于是,部下都甘愿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饱后再作战,因猛异常。唐末时,秦宗权常派遣部将四处屠杀百姓,他的军中不带米面,把杀死的人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唐末杨行密围攻广陵时,城中粮草罄尽,守城军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贩卖,专门派人杀戮他们,像屠宰猪羊似的,这些人被杀时,竟然一声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当时襄阳、邓州一带大灾荒,白米万钱一斛还买不到,百姓相食成风。朱粲乘乱起兵,常捕捉民间幼儿蒸熟吃肉。他对军士说:「世上最美的食物,还能有超过人肉了,只要国中有人,我就不用担心没有军粮。」于是下令,让部下分道捕获妇女和儿童,蒸熟分配给士兵当饭。每攻下一座城镇,朱粲就传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给各部,需要时就杀著吃。后来朱粲降唐,高祖李渊派部将段确接受投降并劳军,宴席间,段确饭酒半醉时,对朱粲开玩笑说:听说你爱吃人肉,那到底是什么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讥,说:「如果是刚喝过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猪肉一样。」段确大怒,骂道:「你这狂贼,既然已入我唐朝,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还敢吃人吗?」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将段确杀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中有一回名为「□人肉朱粲兽心」,就描述了朱粲的暴行。唐末黄巢起事时,率军围困陈州,掳掠百姓为军粮,把人放在大石碓中连骨捣烂,煮熟当饭。
五代时的赵思绾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领兵占据长安时,城中没有吃的,就杀妇女儿童为军粮,按一定的数目分给各部,每当犒军时,就杀砀百人。赵思绾爱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绑在木柱上,剖开肚子,割下肝脏,炒熟饱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脏的人还在惨叫。赵思绾从作乱到败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这种以人肉代替军粮的行为,在某些正义之师中也不能免。如史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三万人。当时人们相信这是事实,非常吃惊,韩愈却独持不同意见,认为是不可能的,并写文章进行考辩。后世也曾有人重论此事,说张巡的军队所食三万不是百姓,而是阵亡的士兵的尸体;又说张巡杀死爱妾、许远烹熟书童的事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是张巡的妾见情势危急而自杀,许远的书童是 忧惧而暴亡,张许二公借机用他们的肉犒赏士兵,作坚固军心的手段。虽然史籍有所夸大,但不论黄巢还是张巡,因军中缺粮而吃人肉的事总是有的。古时战争残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时刻,环境逼使人性异化,回归到动物界同类相食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并非仅见于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战乱四起,官兵和百姓都无粮可食,于是就把死人全部用盐腌起来,晒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温组织义军抗金,兵败后乘船渡海到临安,队伍进城后还在吃携带的人肉乾。他们把这人肉乾叫做「两脚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意思是说这种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意思是说这种人的味道佳美,超过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烂」(意思是说小孩子肉嫩,煮的时候连肉带骨一起烂熟)。乱离时人民遭受的苦难,由此可想而知。
元朝末年,天下动乱,乃兵四起,驻守淮右的官军缺粮,也捕人为食。他们认为小孩的肉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办法有许多种。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只大缸里,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个铁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脚捆绑起来,用开水浇在身上,然后用竹扫帚刷掉人身体外层的苦皮,再割剥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装在大布袋里,放进大锅里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干块,用盐腌上,随吃随取;有的是只截取男人的两条腿,或者只割下女人的两只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种种酷毒做法,难以详述。他们把这种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说吃了之后美味无穷,还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仅此可见一斑。
⑹ 中国历史是不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看到群里有朋友说:“中国整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人杀人和人吃人的历史”。 还有朋友说:“中国整部华夏史都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独裁统治历史,没有一天是真正民主”。 他们不好,也就是咱的历史不好,从遗传学的角度,咱老祖宗的根有问题,咱现在出什么问题都不奇怪。鲁迅先生的当年,也是这种想法,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里,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在文学作品提出一些学术观点,未尝不可,而且,鲁迅没有否定中国历史,只是说了礼教的“坏话”,礼教的问题可是体制的问题,他的这一观点,有点对事不对人的味儿。但必须注意,作家在文学作品里说事儿,以虚构为主,受作家本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最好不要把文学作品里的观点,太当一回事儿。但一些成功的文学作品,到读者那儿,作者的文学观点,就被当作学术总结盖棺定论,最后历史的真相被文学扭曲,文字把原本模糊的过去,重新的排版,就如同眼下热演的一些历史剧一样,观众把那些东西当成了历史,历史死了,强权会在旁边狞笑。 柏扬是在《中国人史纲》这部历史学术作品里,把鲁迅文学观点,升格为学术见解。他说中国历史里存在“吃人的一面”。 历史是中性的,有好有坏、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柏扬把鲁迅文学观点升格为学术见解,可能溶进了柏扬性格上一点点偏见,论题的大方向没有问题。可后来,有人把“历史吃人一面”论题里,“一面”去掉,“历史吃人”,“革命”为“吃人历史”。柏扬的论题文字重新排版之后,比鲁迅还要有革命,比柏扬还尖刻,变成对中国历史最彻底的否定。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中国历史的苦大仇深,要除之而后快。 明朝,被压迫的李自成们做得多,清朝,不得志的洪秀全们做得多。 “吃人”史观发展到极致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只写了“吃人”两字。中国所有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这种“史观”形成,因为:一、史书读得少,以一癍窥全豹而不得。二、中了《通鉴》类史书的毒。 鲁迅说自己是读了《通鉴》,而萌生写《狂人日记》念头。柏扬在《中国人史纲》里,也提到自己“历史吃人一面”观点,源自《通鉴》,而历史上的《通鉴》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 《通鉴》、《史记》、《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作品里一个比较著名的品牌。《通鉴》有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还有清朝人毕沅编写的《续资治通鉴》。所有读《鉴》之人,可能忘了,《通鉴》成书的目的,是古代的史学家们把历朝、历代兴与亡通编出来,供皇帝参考的内部读物,是古代的“内参”。据说《资治通鉴》成书之后,北宋王朝对于读者,也有一个行政级别的限制。 后来改朝了,换代了,从前的“内参”解密了,普通老百姓享受到了皇帝才能享受的文字服务。但许多读“鉴”之人,不明“鉴”成书的政治背景,把“鉴”里人物,当做是全部的历史人物,把“鉴”里提到的事件,当作是全部的历史事件,最后以“鉴”为基础,推导中国历史,在鲁迅就得到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在柏扬就得到:历史吃人的一面。 在一些想革历史命的作家们那儿:二十四史,只写了吃人两字,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后来就有了,近两百年以来,中国人出现了两次破四旧运动。这史毒,中得可不是一丁点儿深。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精彩纷呈,其中被用文字记载下来,人物或事件,不足真实存在的万万分之一;被人用学说,固定下来的文化、哲学,不足其真实存在的万万分之一;被人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发明创造、科学技术,不足其真实存在的万万分之一。 五千年的文明过程中,肯定存在“人吃人”、或“礼教吃人”现象。但绝对不可能,“二十四史,只写吃人两字”,“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历史”。记载历史的著作汗牛充栋,有《通鉴》,有《史记》,还有每一朝的国书。《通鉴》是供皇帝御览政治读物,帝王将相的事儿,说得多了些。但《史记》却是人物、时事、民生并重。有帝王将相的传纪,司马迁还用相当长的篇幅,记载历朝历代的货殖(经济)志、天文志、地理志、地方志、文化志、文艺志等。所以世外想告诉一些苦大仇深的朋友,或者一些想着法子,让中国人苦大仇深的朋友,他想要说事儿,不要拿着中国的历史说事儿,世外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对得起任何一位活着的中国人。
⑺ 历史上有什么关于人吃人的事件
历史上出现太多太多了,要是我说的太详细了怕你恶心,尽量从略吧~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某某地“饥馑”,“人相食”,意思就是那地方发生大饥荒,人吃人。还有“易子而食”,就是说老百姓不忍心杀自己的孩子吃,俩家交换,你杀我们家的,我杀你们家的,作为自己的食物。一般发生战乱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还有像五胡十六国前期那些未开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拿我们汉族当粮食吃的,像石勒、石虎那时那汉族女子圈养起来,当食物吃,还起名叫“双脚羊”。什么‘和骨烂’‘不羡羊’我就不细说了,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想看自己网络吧~有时候历史啊真的是不忍心细看~ 突然想起黄巢起义,复制了一段自己看吧~ 另外给大家科普一下,LZ开篇说的人吃人的方法和人肉的名称不是鬼子和食人魔的东西,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知道,制造这个名词和方式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响当当的人物--黄巢同志 为了应付全军粮食,黄巢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4][5][6]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啖食数十万人。 1、《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2、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3、《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 他们把这人肉乾叫做「两脚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意思是说这种人肉老, 要多加把火),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意思是说这种人的味道佳美,超过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烂」(意思是说小孩子肉嫩) 爱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绑在木柱上,剖开肚子,割下肝脏,炒熟饱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脏的人还在惨叫。 他们认为小孩的肉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办法有许多种。有的是把人放在一支大缸 ,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个铁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脚捆绑起来,用开水浇在身上,然后用竹扫帚刷掉人身体外层的苦皮,再割剥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装在大布袋,放进大锅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干块,用盐腌上,随吃随取;有的是只截取男人的两条腿,或者只割下女人的两支rf,其馀的部分扔掉。种种绘毒做法,难以详述。他们把这种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说吃了之后美味无穷,还使人想念。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据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粲乃驱男女小大仰一大铜钟,可二百石,煮人肉以餧贼。生灵歼于此矣。” 据《旧唐书》:“贼首(秦宗权部),皆慓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 无论是黄巢以前的朱粲,用二百石铜钟煮人肉,还是黄巢以后的秦宗权,腌人尸作随军粮糗,都比不上黄巢。 “〔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 到底黄巢这座食人工厂,一共吃掉多少人,史无记载。但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看来,他从长安城里的龙椅上滚跌下来,意犹未尽,没有过足皇帝的瘾,干脆在此再成立一个临时朝廷,好“唯辟作威,唯辟作福”一番。中国封建社会能迁延数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这里,农民革皇帝的命,不过是革掉了皇帝以后,他来做皇帝而已。 但是,这位皇帝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被食人数。
⑻ 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人
不是喜欢,是迫不得已,不吃人就得饿死。
解放战争中,在1948年6月初,四野由肖劲光专、肖属华组成“围城司令部”。以十二纵加十个独立师把长春市守军新七军、六十军围得水泄不通。老百姓饿死30万!一些人就是靠着吃人肉活下来的。
⑼ 中国历史上的吃人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会怎样
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事不少,至少得动用计算机才能数得过来,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我觉得应该算是张巡的睢阳之围了。
公元757年,正是安史之乱乱得正火的时候,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带着尹子琦率同罗、突厥等部族一大帮子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地杀奔睢阳。
睢阳当时的守军只有几千人,可想而知实力有多悬殊,用句常用语来说,就是“每个人吐口唾沫都能把你淹死”。按常理来说,这仗是没法儿打的,除非每个人能长出一百条胳膊来,然而你也知道,长一百条胳膊的那不是人,而是蜈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非常之人出来当英雄了。这个非常之人,就是张巡。
在张巡的英明领导下,睢阳的几千守军创造了数个战争奇迹:从早晨到中午连打20余次胜仗;短短的几个月共进行了400余次战斗;杀敌将300多人,杀敌军12万人??这几个数字即使放到世界战争史上,也足以发出万丈光芒。然而,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创造了如此奇迹的睢阳守军在粮食面前却一败涂地,本该列入世界十大名将行列的张巡,也在粮食面前功亏一篑,一千多年来饱受争议。
连续几个月的围城,睢阳城内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再也找不到一匹战马,再也找不到一块树皮。这时,让中国人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时刻出现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士兵们吃,后来又杀睢阳城的老弱妇孺,“凡食三万口”。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吃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了,一千多年来无数人都在争论张巡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挺张派强调他的无奈与悲壮,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只能弃卒保帅,这也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主流教育;而倒张派则以孟子的“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为理论纲领,突出他的无道与残忍。
倒张派从人性的角度来批判这种吃人的行为,自然很能引起众多老百姓的共鸣,但是他们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只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发出感慨,却无法回答在那种情况下张巡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盲点。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而且是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投降?历史上很多人都这样做过,后果是成为世人唾弃的汉奸;坚持?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这样做过,后果是遭受世人的非议。
不过,在明末清初倒是出现过一次类似的事件,不管在正史还是民间都得到过不错的评价。
那是顺治初年,南明大将李定国率20万大军围攻广东新会。新会守将耿继茂为了给新主子留个好印象,顽强地坚持了三个月,直到城内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这时候,耿继茂做出了一个决定:城中百姓每家贡献出一个人作为“人肉口粮”。据新会县志记载,当时出现了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比如一对相继丧夫的婆媳俩相依为命,清兵要杀婆婆,媳妇就出来请求让自己代婆婆为国捐躯,清兵怜悯她的孝顺,就同意了她的请求;还比如,一位姓李的女子的丈夫要被清兵抓去了,这位女子就哭着说:“我丈夫还没有儿子,如果他死了他们家就绝后了,还是把我杀了吧。”清兵也同意了她的请求,把她吃了之后又把她的骸骨还给了她的丈夫;又比如,一位姓梁的读书人被清兵看上了,准备动员他为国捐躯,他十岁的女儿就跪在地上为父亲求情,后来清兵竟然被感动了,把他们父女俩都放了??
听起来很是感人,也很是完美,既有领导的爱民如子,又有老百姓的顾全大局,甚至还有人间真情,堪称古代版的“知音体”。这个故事之所以免遭张巡事件那样的非议,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领导让老百姓有了选择权。虽然对领导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但你也知道,只要你给老百姓一点权利,他们就会忘掉你给过他们的所有痛苦。而且通过这个选择权,矛盾的焦点已经巧妙地从领导与老百姓之间转化到了老百姓与老百姓之间了,而且你也同样知道,只要在老百姓之间制造一点矛盾,他们就再也没有心思去考虑别的事了。
应该说,这个故事比张巡那个故事高明了一点,但我们也很悲哀地发现,高明的那一点也只是领导的高明,而与真正的人性的高明一点关系都没有,老百姓还是免不了“被吃”的命运。看来中国人的思维盲点是不可能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求解脱了,我们只好把目光转向遥远的太平洋对岸。
1836年,德克萨斯从墨西哥独立出来,成为德克萨斯共和国。当时的墨西哥正由暴君桑塔?安纳统治,哪能容得广阔的德克萨斯独立出去,桑塔?安纳当即率领7000大军(不好意思,就只有这么多)前来镇压。
“大军”压境之下,德克萨斯共和国损失惨重,最后只剩下200多人逃到阿拉莫,大卫?克洛科特就率领着这200多个人,跟桑塔?安纳的几千人誓死抵抗。
虽然现在的美国富甲天下,但在1836年还是蛮荒之地,在墨西哥大军围城仅仅13天,大卫?克洛科特就开始面临跟张巡一样的悲剧――阿拉莫城里除了吃人再也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了。
是吃人,继续战斗?还是不吃人,全体投降?考验大卫?克洛科特和美国人的时刻到了!
(图:大卫?克洛科特)
吃人?还是不吃人?张巡说,这是个问题。大卫?克洛科特说,为什么非要在吃和不吃上纠缠呢?为什么不能走第三条路呢?
吃完最后一块树皮,大卫?克洛科特先把城里的老弱妇孺疏散走,然后召集全体士兵,公开投票,愿意投降的,放其生路,愿意守城的,留下继续。然后大卫?克洛科特跟这些愿与城共存亡的士兵们浴血奋战,最后全部阵亡。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被狠狠地震了一下。原来,世上并不是只有领导为你定好的那两条路。原来,我们还可以走第三条路。
碰上大卫?克洛科特这样的领导,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不光是被疏散的那些老弱妇孺,也包括那些有选择权的士兵。这才是真正的选择权,而不是选来选去总逃不了“被吃”的阴谋。
在美国“911”事件之后,我也同样听说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恐怖分子共劫持了四架飞机,前两架分别撞在世贸中心的北楼和南楼,第三架撞在五角大楼,而第四架却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乡间坠毁,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事后的分析我们才知道,这第四架飞机本来是准备撞向白宫的,但在机上的乘客群起反抗,才破坏了恐怖分子的阴谋。
这不算什么奇闻,跟歹徒搏斗咱中国人也能做到,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就在这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飞机上的乘客仍然不忘民主:大家举手决定要不要跟恐怖分子作斗争,支持的人留下,反对的人给他降落伞。结果全体乘客集体支持跟恐怖分子作斗争,才使飞机没有撞向白宫,而机上的45人全部遇难。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即使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也不能剥夺别人的选择权,更不能把自己甚至大多数人的意志强加到别人头上。
中国人的思维盲点就这么解开了,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什么长篇大论,只需要“民主”两个字就够了。
但是,知道跟能不能做到还是两回事,像什么“认识到错误等于成功的一半”全是屁话,就像老虎绝不会因为杀戮太多而放弃吃肉一样。其实,就算是老虎真的愿意放弃吃肉,而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也仍然无法做到,甚至会被别的老虎吃掉,作为它不吃肉的代价。比如上面提到的张巡和耿继茂,如果他们不吃人,而是选择大卫?克洛科特的方式,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旦城破,必将屠城,管你老弱妇孺!耿继茂更不会忘记,就在他率清兵攻克广州后,纵兵屠城,70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因此,城中老百姓面临的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就是:要么被领导吃掉,兴许还能留下一儿半女;要么等城破之日,全家被屠!
解开了一个思维盲点,又陷入了一个更残酷的盲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所有的历史课本都在说是因为保守派或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却没有人提普通老百姓是支持还是反对,因为老百姓是没有选择权的,即使让他们选,选项也只有被甲吃还是被乙吃。这样的改革,能成功倒是见鬼了。
因此,中国人只能把张巡奉为英雄,却从不知道还有大卫?克洛科特,因为――“夏虫不可语冰”。
⑽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人吃人的现象吗
一般而言,发生饥荒的时候会有人吃人,但历史书上真记载了一支军队,以人作军粮,就是慕容鲜卑。八王之乱时幽州刺史王浚引慕容鲜卑入中原作战。他们不带军粮,沿途抓了几万汉族少女,晚上强奸,白天就吃掉,等打完仗经幽州回去时还剩八千少女,被王浚发现,要求留下。慕容鲜卑不愿留下这些少女,全部杀了尸体投入易水中,易水为之断流,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最血腥的时代,汉民族灾难最深的时代
在元朝,也有这一类的例子。《元史》就记载着河南的秦氏姐妹,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凿出自己的脑浆,妹妹也割下大 腿的肉。脑浆是用来熬药,大 腿肉是用来煮粥
吃 人肉的事,经济的和饥饿的两种原因,本来很接近。以汉朝为例,单就《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里,我们就可看到这些吓人的记录:
一、汉高祖二年(纪 元前二○五)——“人相食,死者过半。”
二、汉武帝建元三年(纪 元前一三八)——“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三、汉元帝初元元年(纪 元前四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
四、汉成帝永始二年(纪 元前一五)——“梁国平原郡……人相食。”
五、王莽天凤元年(纪 元一四)——“缘边大饥,人相食。”
六、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纪 元二五)——“民饥饿,相食。”
七、汉灵帝建宁三年(纪 元一七O)——“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八、汉献帝建安二年《纪 元一九七)——“江淮间民相食。”
上面随手所举的例子,都是中国人吃 人的历 史。这些长忍现象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战争。
唐朝“安史之乱”,张巡、许远的部 队,被安禄山的军 队包围在睢阳。后来因为被包围得太久了,东西都吃光了,战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于是大家互相换小孩子来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换)。小孩子吃光了,张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杀掉。
于是,从吃张巡的姨太太开始,大家又拼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睢阳城一共有六万 人,最后被安禄山攻破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了。
又如唐朝僖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