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历史经验

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1-03-01 01:48:37

❶ 简述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组织国民政府。进行东征和南征,平定了反革命叛乱,推动革命迅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爆发,掀起了全国的群众革命高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攻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 区。1926年冬至1927年春,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革命高潮。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加紧勾结帝国主义,篡夺革命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占据领导地位,一味妥协退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大革命遂告失败。 大革命的成果,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训: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❷ 为什么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了

一个没有规则随心所欲的主义,一个没有担当的主义注定没有能力推动社会前进发展,失败就成了唯一的路。

❸ 总结中国革命屡遭失败的历史可以得出什么教训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是中国近代专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属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的打击。

尽管这次大革命失败了,但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背

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主观上,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

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经验教训,使共产党员逐渐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

利,就必须支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❹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都是什么啊

首先,从客观上来讲,第一次大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下进行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互相勾结起来,他们无论在政治经验还是在经济实力上无疑都暂时远远大于革命力量.同时,在革命阵营内部掌握了相当一部分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在革命的深入发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为严重.

其次,从主观上来讲,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群众虽然有比较广泛的发动,但是动员和组织的程度还极不充分,力量发展也很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作为革命中坚的中国共产党此时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逐渐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无法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革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指导.这个组织对中国革命的兴起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事实证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情况的了解并不是很充分的,他们出一些错误主意对中国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些主客观原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最初具有很好发展势头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严重的失败.

中国历史上因封闭自守导致失败的重大事例

清朝时代的“闭关锁国”,导致我国的国门大开,西方列强鱼肉我国这个事例还小吗?

如果非得说事例的话比如:鸦片战争、黄海海战。

❻ 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立场不坚定吗、

❼ 中国近代发展失败的原因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三大法宝:

①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版:一个是劳动权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方针: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②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主要形式:长期的武装斗争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③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方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培植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❽ 近代自由主义的问题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评《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讨论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问题,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近现代中国是否存在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如果存在,那么中国的自由主义究竟有哪些特征?哪些人有资格被视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还是工具性的价值?事实上,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由主义不仅构成当代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我国近年来学术界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闫润鱼女士在她的《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中写道:“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阐发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时,也常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问题纳入自己的思考中,这其中不乏对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成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她试图从自由主义的特性与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中勾画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与现有的研究不同,在这部充满睿智史实与诸多理论创新的著作中,作者首先是把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的,这种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过多关注个人而忽略对整个流派研究的不足。作者从六个方面探讨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的问题。首先,对自由主义的产生及其流派和思想特征进行简要梳理,接着第二部分着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观念成分,以说明自由主义如何舶来中国,进而与中国文化实现“会通”;第三部分则简要梳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理路,重点概括了自由主义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怎样的起起落落,与实际政治发生了哪些纠葛;第四部分则是对自由主义政治结盟的专题考察。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朋党”是最缺乏合法性的政治行为,而现代政治的最大特征却是政党政治,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深知政党之于现代政治的意义,但在内忧外患造就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他们却不得不用心拿捏自己的组党热情,生怕给混乱的政局再添几分不安。“自由主义虽然得到伸展的机会有限,但也绝非一无所成,在夹缝中生长的恶劣环境,不仅陶冶了它的性格,也培养了它顽强生存的能力,使其在总体上呈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态势。” 第五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闫女士选定自由主义者的舆论阵地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用了较大的篇幅,通过对《努力》、《现代评论》、《新月》、《独立评论》、《再生》以及《观察》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的、影响较大的六份刊物的考察,较全面的展示出了自由主义的性格特征以及内部的思想分歧。通过这种研究,不仅清晰地突显了不同流派自由主义之间的思想分歧,也展示了同流派自由主义者在众多问题上的观点纷争。最后一部分是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特色的概括,作者认为,自由主义之于中国是一种舶来品,但作者的研究告诉我们,自由主义绝非一副面孔,它自舶来中国的那天起就带上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李强在《自由主义》一书中写道:“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问题……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传统中国思想中是否包含自由主义成分,其二是西方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命运。” 很显然,闫女士在这部著作中,对这两个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传统中国思想与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是否有某种相似或兼容成分?这是一个为许多人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入个素来颇有争议的问题。近代以降,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态度纷呈,观点各异。一方面,近现代不少启蒙学者在介绍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时,对传统思想曾有过激烈批评,称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并将这种专制主义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近现代以及当代不少学者出于对理论问题的真正理解与新的解释,从传统中国思想、特别是儒家与道家传统中挖掘出自由主义成分,甚至直截了当,称中国古代某些学说为“自由主义”。很显然,闫女士即使不能被归类到后者中,也是更倾向于后者的理论基点。她在第二章开篇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追求自由是人类的本性,任何民族的历史都离不开自由这个主题,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自由一词在中国古书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那么,从中发现自由观念的成分则并非难事。” 基于这样的认识,闫女士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由观念成分,认为“在先秦的各派学说中,老庄哲学中包含的自由观念成分最为丰富” ,主要体现在“《老子》肯定个体自治能力的有关论说,与西方的自由放任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 以及“《庄子》的绝对自由观包含着对于人性的某种警惕,而这正是西方自由主义着力探究的问题” 。在对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的考察中,闫女士发现其中也“不乏自由观念的成分”。她认为,儒家本身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它的一些基本理念,虽与自由主义学说有着明显的对立或独特之处,但自由主义的一些核心价值,如自由、权利、平等、公义、契约、公民社会、民权、权力的合法性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儒家来作进一步的了解。“在丰富的儒家库藏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现代民主政治精神相通的思想元素” ,如人格独立的问题,关于人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儒家的民本思想,“的确都包含着大量可以作为现代民主精神凭借的资源” ,它们“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也有诸多相同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仅认识到了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分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未能把其内在价值彰显威现代制度的原因,她认为,“自由主义在西方的诞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而与西方相比,“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与这样的政治、社会环境相适应,“中国没有经历过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期,相对贫乏的自由观念的成分不足以滋养一个新阶级的诞生,而没有新阶级力量主导的任何革命,都不会生成新的观念和意识” 。因此,自由观念最终未能像西方社会那样汇成一条轨迹可辨的思想主线。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是非常准确而到位的。 关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闫女士也进行了一些梳理,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对这一问题,学术界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主流的观点认为它在总体上是失败的,这种看法以美国学者格里德的分析为代表,他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及其原因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混乱之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义的失败是因为,自由主义所假定应当存在的共同价值标准在中国却不存在,而自由主义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产生这类价值准则的手段。它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由武力来塑造的,而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靠理性来生活。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而自由主义则不能为暴力与革命的重大问题提供什么答案。” 而闫女士却认为,“自由主义政治运动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的整体败北,自由主义学说依然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人们对民族国家的命运、对人类的终极目标的思考。自由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它的香火从未熄灭。”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特色的概括,作者把谋求共同体和个体之间平衡、自由与权力之间平衡的学说名之为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作者认为,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自由主义滋生土壤相去甚远,自由主义要想获得存立的正当理由,都“须在救亡图存这个现实层面上体现出价值来。” 因此“以自由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西学是被中国人作为可以用来救亡图存的利器看待的” ,这直接导致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对自由核心价值的理解上与西方“原版”自由主义有着较大差异。在西方自由主义演进史上,各家各派对个体自由价值的服膺是始终不变的,而在中国,则一俟环境变化,个体本位就会受到冲击,以致发生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对宪法的集中关注,对宪政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迟疑甚至反对,格外注重掌权者及其人格之于立宪政治的意义。可以说,“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为一种无土培植的过程” ,它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浓厚的中国特色的色彩。 应该说,本书无论在架构上还是在运用史实方面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是理解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对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的研究,不仅有拓宽和深化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许,这一点也正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满意请采纳

❾ 简述三大武装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领导人毛泽东内
1927年12月 广州起义 领导人叶剑容英 张太雷
1.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它的意义在于南昌起义是中 1国 共 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1 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S 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 1 国 1共2产党把中 国革命进行底坚定立场也标志着中国2共2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开始

2.秋收起义得领导人毛泽东、彭公达,它的意义是建立了红 军和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3.广州起义的领导人张太雷、黄平、周文雍,它的意义是中1共广2东省 委贯彻中1共八七会议精神在 中共 1 中 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暴1力革命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2民2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大胆尝试。

❿ 如何理解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自由主义在中国虽涨落情况不同,表现形式变化多端,但是它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始终未变,在思想领域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抗,尤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排异,决定了自由主义在中国命运多桀的历史必然性。
1、精神自由与政治权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自由”,指涉一种自己做主,不受外来压迫和限制的精神上的自由;一种追求自由自在和舒服畅快的精神感受。这种感受绝不等同于他们所追求的那种个人政治权利上的自由。
2、道德的“人”与个体的“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自由”强调的是道德意义上“人”的自由,强调人要有一种人格的尊严,要自己感觉到自己有一种使命,不能随便忽略自己。尽管西方自由主义的主体也是人,但是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人”,并且把个人的自由作为终极的价值诉求,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权利的来源仅在于人自身,自我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其他人只是实现我目的的工具,将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割裂并且对立起来。
3、仁爱民本与法治民主。自由主义者崇尚自由是个人的选择,是满足个人经济、政治利益的现实需要。鉴于过分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自由主义者又极其渴望和呼唤秩序,希望政府能够有法可依。与此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出发,更加关注民心向背,注重行政权力对现实生活的控制作用。
4、社会至上与个人至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价值取向是从国家和整体利益出发,强调个人的自由融入社会;而西方语境下的自由认为井然有序的法治社会只是个人权利和自由实现的工具和手段。

阅读全文

与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历史经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