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近代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回,就是答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㈡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共和行政:厉王专制,利令智昏,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起而暴动,厉王出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 年,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弭兵: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九月,使宋国「易子而食,拆骸以爨」。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利用其与晋国中军师栾书和楚令尹子重皆为好友的有利条件,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前579年,晋上军师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四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发展骑兵,开拓北地。胡服骑射虽然引起贵族的不满,却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强大起来。赵惠文王(前298-前266)继位后整顿内政,于是「民富而府库实」。当时楚、齐相继衰弱,赵国因此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强国。
.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谶纬: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预占为特征的神学体系。谶chèn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起源很早,战国时流行于秦、赵等国。秦末农民大起义曾利用这种迷信形式,如《史记•秦本纪》所载“亡秦者,胡也”的谶语,《陈涉世家》所载“篝火狐鸣”、“鱼腹帛书”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后方士们采集、制造大量谶言,结集为书。与此同时,以《公羊传》、《尚书大传》、京房《易》学、《春秋繁露》等为代表的西汉今文经学,依据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解释社会政治现象,预占色彩日趋浓厚。哀、平之际,谶言迷信与今文经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神学合流,并吸收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天文占、五行占、杂占、符命、五德终始等迷信形式,形成谶纬神学。王莽代汉,光武中兴,都利用过谶纬中的图谶符命。东汉时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极为盛行,亦称内学,经过官方学者整理删简,逐渐定型,以符瑞预占为主的称谶书,如《河图》、《洛书》、《论语谶》等;附会儒家经义以言灾祥符命的称纬书,如《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七经纬等。其内容实质并无很大区别。经过石渠阁、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逐步完成其与今文经学的结合。其中既充斥荒诞迷信的内容,又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乐律等方面的科学史资料。如《尚书考灵曜》说:“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地动假说。对于研究西汉后期至三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思想、宗教、艺术、风俗,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其社会政治观所采取的五德相生说,及带有影射性的神秘谶言,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在王朝更迭时往往被用做膺受天命的依据,加剧社会的动乱。魏晋以来,历代统治者数加禁毁,大部分已散失,难窥全貌。前人有数种辑本,以赵在翰《七纬》较佳。近年有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重修纬书集成》,最为完备。
中朝: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党锢:禁止某政治团体或派别中的人员任官职及限制其活动。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周原:周原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
宗周:(1).指 周 王朝。因 周 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丰 、 镐 、 洛邑 亦称为 宗周 。
成周: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为王都。西周时期,东都唯一城,名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西周覆亡,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遂称王城。春秋中叶,周景王卒,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党势盛,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公元前510年,晋人率诸侯为敬王修城,此后,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成周与王城分指两地。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直到最后的赧王才又迁回王城。
藉而不税:(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善恶取于此,不税民之自治也)
㈢ 中国通史名词解释
本书编写特点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书,是专门指导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解释的辅导书。自2007年历史学实行全国统考以来,名词解释成为必考题型,而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名词解释又是历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题型。本书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点高校近二十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和2007-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的基础上,以“三段论”格式编写而成。本书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编写,同时根据名词解释的自身特点做了一些调整。与一般辅导资料相比,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实用性强
本书在编写时以考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首先,本书为考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答名词解释的高分技巧与模式,即“三段论”法,是考生复习名词解释时必须掌握的技巧。其次,为考生提供了历史学基础科目1156条名词解释的简明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为考生提供了一种简单而便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实行统考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并未指定参考教材,考生常常在复习十余本教材时,抓不住重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将名词分为基础类名词和提高型名词,其中基础类名词700个,是依照考试大纲内容而编排的,均为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考生复习,本书将基础类名词置于本书的前半部分。在使用时,考生可以将基础类名词与教材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借以抓住书中重点。在掌握基础类名词之后,考生复习教材时就会对书中的重点知识了如指掌。提高型名词涵盖了教材中所有非基础类名词。人物类名词、史学史与历史地理学名词均放在了这一部分。提高型名词是供考生在掌握基础类名词的前提下,在冲刺阶段继续学习使用的。
二、重视真题
本书精选近二十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9所重点高校历史学考研真题中的名词解释445条,供考生参考。该部分名词占本书所有名词的比例近五分之二。值得考生注意的现象是,统考名词多出现于重点高校已考真题中。如2008年统考名词“德雷福斯事件”,曾在2006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世界近现代史科目考研真题中出现;2010年统考名词“筹办夷务始末”,曾在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厦门大学2000年专门史等科目考研真题中出现。
㈣ 历史名词解释
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的印度起义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它严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加强了印度人民反英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国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在执政的43年(1805~1848)期间,为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人主权国家,他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1)在政治上,使长期分裂的埃及社会复归统一;继而推行一整套严密的统治体系,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2)在经济上,倡导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 (3)在军事上,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欧洲方式改组陆军,聘用西方军事专家训练新军;大力发展海军事业,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创办军官学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种学校。(4)在文化教育上,倡导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兰宗教教育。
三、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的后裔,种族歧视表现得最严重的是荷兰人,到南非以后叫布尔人。布尔”系荷兰语,意为“农民”。布尔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后裔,1652年,第一批荷兰人来到南非的开普,建立了殖民地、1795年,英国舰队在南非开普登陆。经过多年的;中突,在英国的强大实力面前,布尔人被迫向北面迁徙,于1852年和1854年分别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
四、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正式向国会递送了一份关于美国反对任何欧洲殖民势力干涉美洲大陆的政策咨文,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门罗宣言”。门罗宣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这种倾向性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门罗宣言在客观上维护了拉丁美洲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阻止了复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图。
六、《江华条约》;是日本与朝鲜于1876年2月26日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朝鲜逐步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朝鲜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自此,朝鲜对外开放,外国商品汹涌侵入,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七、朝鲜甲午农民战争;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亦称"东学党起义",是朝鲜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朝鲜甲午农民战争虽告失败,但它进一步动摇了朝鲜的封建制度,促进了朝鲜民族觉醒,对后来朝鲜人民反日义兵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八、国大党;1885年12月28日,在孟买成立了全印统一的民族主义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印度国大党。印度国大党的成立标志着印度的资产阶级民族改良主义运动已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地区性发展为全国性。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该党的早期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实行代议制。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九、提拉克;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导人,国大党小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历史学家。二十世纪初在国大党内组织和领导激进派,积极参加1905—1908年反英斗争。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完全独立。1916年建立印度自治同盟。
十一、印度支那联邦;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实施“地区霸权主义”,建立“印度支那联邦”。
十二、“卡蒂普南”;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博尼法西奥等人创立于马尼拉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卡蒂普南提出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要求,主张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殖民统治。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体。
十四、奥斯曼青年党人;被称为土耳其新文学三杰之一的纳米克·凯末尔及其同仁于1865年6月成立了秘密组织奥斯曼青年党。奥斯曼青年党人反对素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实行改革和立宪。
十六、阿拉比;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哲学家。他将思辨的苏非主义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理论体系,归结为“存在的单一”。他的主要著作《麦加的默示》和《智慧的珍宝》,通过伊本·法里德 、阿塔尔、鲁米等人传遍伊斯兰世界,为整个苏非派的发展提供理论框架。他死于大马士革。被后人尊为大长老和宗教复兴者。
十七、1884年柏林会议;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麦的主持下,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个国家。会议同意:任何国家若要兼并土地或建立保护国,应该先将其意图通知其他国家;对领土要求的承认必须取决于有效的占领;各种纠纷应通过仲裁予以解决。会议还承认利奥波斯的“国际刚果协会”对刚果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即“刚果自由邦”的权利。
十八、“泛美主义”:拉丁美洲各国团结争取民族独立、抵抗欧洲殖民国家侵略的政治主张和运动。1889年美国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并倡导建立泛美联盟,推行“泛美主义”,实质上把美洲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泛美主义基本内容是:①美洲各国人民团结、抵抗欧洲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②美洲各国在贸易、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③实现泛美团结并成立美洲国家联邦。
十九、泛美联盟;1889年以后由美国控制的一系列美洲国家会议逐渐形成的国际组织。为了独霸西半球,美国利用门罗主义,接过“泛美主义”旗帜,成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设常设机构“美洲各国商务局”,由美国国务卿直接领导,是为泛美联盟的前身。1938年召开第8次泛美会议,通过共同防卫法西斯侵略和维护不干涉原则的宣言,决议建立“泛美外交部长协商会议”以加强西半球的联防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强对拉丁美洲国家全面控制。1947年同拉美国家签署《泛美互助条约》,建立军事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1948年第 9次泛美会议上建立“美洲国家组织”,原来的“泛美联盟”改组为它的秘书处。1970年“美洲国家组织”设立秘书处代替“泛美联盟”。
二十、古巴独立战争。1511年古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68年至1878年,古巴人民爆发了反西班牙统治的第一次独立战争。1895年2月,民族英雄何塞·马蒂领导第二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占领古巴。1902年5月20日成立古巴共和国。
二十一、大陆联盟体系 :第一大陆联盟体系为德国提供了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安全保障。19世纪80年代初.稗斯麦通过各种外交努力.己经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复杂庞大的大陆联阴体系。1881年.德、奥、俄二国续订了二皇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转身寻求德国的支持.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二国同盟条约。1883年.罗马尼亚因惧怕俄国的威胁.也加入了德奥同盟俱乐部。
(*^__^*) 嘻嘻,希望可以给分分哦!~~(以上只是简单的说了,每个都是大问题,实在没有办法!只做参考吧!~~
㈤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2、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 :“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3、互助论
互助论即互助的进化观.它在清末传入我国.《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 年发表的一部著作。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
4、醒狮派
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5、新村主义
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是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北美的工读主义烩于一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认为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6、人权派
人权派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仿效英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人权派根本反对独裁制度,主张民主政治;人权派的民主政治具体表现为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但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是历史的必然.
7、通道会议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蒋介石很快就判明红军的意图,妄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左”倾领导者才不顾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执意要按原计划北上湘西。 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8、江浙战争
江浙战争又称"齐卢战争"。直皖战争后,控制着北京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控实行贿选与"武力统一",遭到全国各方面的反对。皖系浙江督办卢永祥首先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并和奉天的张作霖、广东的孙中山结成反直三角同盟。吴佩孚为了击破反直三角同盟,除在北方以重兵严防奉军入关以外,在南方则利用孙传芳进入福建,与陈炯明勾结起来压制孙中山,以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夺取浙江,消灭卢永祥。1924年9月初,齐军向卢军发动进攻,江浙战争爆发。至10月12 日,卢永祥在孙传芳和齐燮元的南北夹击下,通电下野,逃往日本。江浙战争遂告结束。
9、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10、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11、西山会议派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12、两广事变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舆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遂告和平解决。
13、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蒋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14、改组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权利之争更加激烈,其中以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15、整理党务案
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16、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 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8、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9、三二○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20、法币
法币是在中国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法币后来因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在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有人认为: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21、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发生的中苏冲突的称. 1928年,东北军阀张学良将军宣布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宣布反共,中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1929年7月,张学良在南京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下,开始驱逐中东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实权后的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介入。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
22、广田三原则
“广田三原则”是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对中国驻日大使提出的所谓“对华三原则”,(一)中国应先彻底取缔排日,并应抛弃倚赖欧美政策,采取亲日政策;(二)中国终应正式承认满洲国,暂时可对满洲国为事实上之默认……;(三)来自外蒙之赤化,为日满支三国之共同威胁…… 应依日方……之希望,作各种协力…… 广田三原则”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携”,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
23、罗素来华
1920年,北京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总干事蔡元培和傅桐教授联名电邀罗素来华讲学,罗素欣然接受。罗素一行10月31日到达北京,新学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团体纷纷请他演讲。11月9日,罗素出席讲学社的欢迎会,受到汪大燮、梁启超等的热情接待。进行演讲,备受各界注目,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社会上还成立了“罗素学说研究会”,并经常举行讨论会。
24、“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25、查田运动
1933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要求各级政府在查田运动中,坚决执行阶级路线,以农村中工人阶级为领导:依靠贫农,坚固联合中农,向着封建半封建势力作坚决的进攻。把一切冒称“中农”、“贫农”的地主、富农,完全清查出来,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没收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耕牛、农具、房屋,分配给过去分田不够的及尚未分到田的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则分较坏的劳动份地。2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指出查
田运动是一场剧烈与残酷的阶级斗争,要求各级党组织依靠雇农、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群众,来反对和剥夺地主残余与富农的一切反革命企图。但又指出:决不容许任何消灭富农的企图。只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以坏的“劳动地”。
26、关税自主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后,北京段祺瑞政府在全国反帝倒段怒潮下,为迎合帝国主义,欺骗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授意下提出在北京召开所谓的"关税会议"。中共北京党组织为揭穿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阴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关税自主运动。李大钊、赵世炎等共产党人在北京党团刊物发表文章揭露关税会议的骗局。北京党组织联合国民党左派多次组织民众反对关税会议的游行示威,提出"要想真能得到关税自主,只有民众以自己的力量实行革命以后,自己宣布关税自主"。1925年10月25日,北京学生联合会、各界雪耻会、工人雪耻会等团体数万人齐集天安门召开关税自主大会,散发传单百余万份,揭露帝国主义与军阀政府互相勾结欺骗人民的阴谋。在全国人民的强力反对下,关税会议时断时续,始终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以无结果而散。关税自主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
27、“焦土抗战论”
11月12日日军攻占湖南北部重镇岳阳,威胁长沙。国民党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密令张治中烧毁长沙,企图以此阻止日军的进攻。结果,全城房屋大部焚毁,烧死居民达2万余人,100万户人家被毁,财产损失无数。
28国民参政会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1938年7月正式成立。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遴选”的参政员大多是国民党员,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7月,第一届参政会在汉口召开,156名参政员出席了会议。通过了《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等决议案,发表了《国民参政会首次大会宣言》,并选举了驻会委员。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努力,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政策,逐步丧失其进步作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参政会成为国民党的御用工具,终于1948年3月宣告结束。
29、“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30、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㈥ 中国历史重要名词解释
是重要名词,还是解释?
㈦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