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论文 《我们身边的历史》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地名阔口何无舌?山称壶公不见须!”这是年前一位前辈告诉我的古对,读之不免莞尔。我的故乡是海滨邹鲁,风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史称文献名邦,是衣冠南渡,精英荟粹;也是如闽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扩散地。代有文人墨客,寻思构设,景而有文,文而有景,如此风趣而形象逼真的妙联佳句不胜枚举。
阔口有桥,架于湍急的海流与河流的交汇处,其实是我极熟悉的地方。少年时代就学于莆田一中,清晨跑步,出校后门向东五华里处就是阔口桥。无论是沿黄沙铺垫的公路,还是顺着小河穿行在甘蔗林、荔枝林,目的地都是阔口桥。
阔口桥是个木桥,桥下的浪花打着旋涡,流水湍湍不息。不过这里却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地方,因为过了桥就有一个名为“四十九墩”的地方。“墩”者垒土而成者,“四十九”即四十九个,据说是合葬墓,埋的是明代倭乱时的死难者。
朦胧清晨里的一个少年,在哗哗的江流咽悲声中,自然也就怯于过桥了。真正走过那个桥,是在今年的五月长假的一个清晨,为了再睹浪涌风涛,我走到阔口桥。一个老人告诉我,在“谷公”桥上才能看到海流,还需前行百米,我终于走过了阔口桥。沧桑数百年,“四十九墩”也早已经看不到了。一辆货车停在我的面前问路,我告诉司机,对不起。宽阔的水泥路代替了原来的沙土公路,这里已经是城市的康庄大道了。过去的一切只在记忆中。
对于明代那场倭乱的记忆并非只有“四十九墩”。在闽东南还有“光饼”的传说。我的街坊就有一个老人,大名阿欧。在我还是小娃娃的时候,阿欧就是一个小老头了。每逢节日,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总会有穿街过巷的表演队伍,阿欧就在队伍的前面舞蹈,他的保留节目是“阿欧浪(戏)蝴蝶。”。阿欧还会吹笛子,后来我也吹笛子,后来我的许多同学也和我一齐吹笛子。不过阿欧谋生的手艺是做光饼。在他家的门口有一个三人合抱的炉子,内膛里烧木炭,烤着光饼。光饼极香,因为上面有芝麻。光饼香而酥,那是掌握火候的能耐了。老实说,我只记住孩童时代吃过的光饼,以后再也没有碰过此类食品。因为阿欧早已过世,再也没有人能够做出又香又酥的“阿欧光饼”了。
真正明白光饼的来历,是在读了郁达夫的一阙《满江红》之后。抗战前后,郁达夫在福建呆过,留下不少诗词,其中之一即: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用岳武穆韵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何成就,丰功伟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以后翻书,知道光饼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戚继光的军队解救了被倭寇关押的百姓后,把自带的干粮分给百姓充饥;其二是指闽东南民众为戚继光的军队预备干粮。如果分析戚继光灭倭的过程,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合理的。取名“光饼”则与戚继光的名字相关。光饼其实是一种面饼,味略咸,表皮粗糙,中间有小孔以备穿绳。为了纪念戚继光灭倭,“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
何物“倭寇”?史载:元末明初,日本岛内南北分裂,封建诸侯互相攻伐。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史称“倭寇”。
所谓倭族,是一个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熏陶,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民族。郁达夫有诗:
“神州旧恨遗徐福,南粤新谣怨蒯通。”所说的徐福,就是那个告诉秦始皇可以找到长生药的道士,日本裕仁天皇的御弟三笠宫在给“香港徐福会”的贺词中动情地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中日关系之密切,明确见之于史籍的,则可以从《后汉书》的光武帝纪以及后来的新、旧唐书中找到。这些期间,日本人基本上都是以毕恭毕敬的学生的形象出现的。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应该从元代开始,除了中原的宋代汉人灭国于边疆的蒙古人之外,还在于驰骋欧亚的蒙古人却兵败倭岛。后来的倭人就自我膨胀了,从元、明时期的骚扰中国沿海,终于在清末及其后――在中国进入大变革的时期兵犯中华,最终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❷ 高中历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❸ 求1500关于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论文(原创来)
难道你在这里提问来你老师就查不到吗自
照样查的到
看到图片没有
下面连接
http://www..com/s?ie=utf-8&wd=%e6%b1%821500%e5%85%b3%e4%ba%8e%e4%b8%ad%e5%9b%bd%e6%b0%91%e7%94%9f%e7%99%be%e5%b9%b4%e5%8f%98%e8%bf%81%e7%9a%84%e8%ae%ba%e6%96%87&id=1
你还是要总结你的课本自己慢慢总结
老师的目的是想让你们更加深入了解课文有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这样来纯粹完成任务
❹ 写历史变迁见证中国崛起作文素材
6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年轻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61年的风雨征程,让世界见证了一个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中国,一个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中国,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中国,一个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中国。
辉煌成就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但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在伟大的胜利面前,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深知,同我们要达到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
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
❺ 调查中国人取名的研究和发展历程,调查报告!!!
开明的!
为小孩取名字,最值得注意的有五个方面:有信,有象,有义,有假,有类
信:就是消息、音讯的意思。生下来带有特殊标记,就是老天爷做的记号,比如胎记、掌纹等等。或者出生在特殊的节日,又或者出生之时,发生、听闻了某件大事。这些都是老天爷在为你报信,以此命名,是期望获得老天爷的庇护。
象:就是样子、外貌的意思。生下来相貌是否不凡,脑门天庭是否饱满像山丘,腰背是否浑实像熊罴,等等。仔细观察初生的婴儿,看他究竟象自然界中哪种有灵之物的样子。
义:就是意义、含义的意思。取名尽量要用祥瑞意思的字来命名。比如周文王的名字叫“昌”,周武王的名字叫“发”,含义昌盛发达。祥瑞的名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总之不能用凶险的、令人反感的字眼来命名。
假:就是通假、假借的意思。把万物中有灵的名字假借过来,以期望获得它超强的能量。比如当时有许多人叫“杵臼”,就是取杵臼坚实不坏之意,只要放进了那个罐罐里,就没有它捣不碎的东西。
类:就是相似、同类的意思。把父亲值得夸耀的、纪念的事用来命名。以期望他以父亲的辉煌为基础,更加光宗耀祖。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是目前所见,关于中国人取名最为古老的记载。
出处:中国人取名,最古老的五条训告
公元前694年的时候,鲁公和文姜已经共同生活了15个年头。他们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姬同,快12岁了。
当初,那一年的九月,在鲁公过生日的那一天,正夫人文姜生下了长子,鲁公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并请教了全鲁国最有学问的一个大夫:申繻(xu,读:需),怎样为孩子取个好名字。
申繻道:“为小孩取名字,最值得注意的,有五个方面。”
鲁公问:“是哪五个方面?”
申繻说:“有信,有象,有义,有假,有类,就是这五个方面。”
信:就是消息、音讯的意思。生下来带有特殊标记,就是老天爷做的记号,比如胎记、掌纹等等。或者出生在特殊的节日,又或者出生之时,发生、听闻了某件大事。这些都是老天爷在为你报信,以此命名,是期望获得老天爷的庇护。
象:就是样子、外貌的意思。生下来相貌是否不凡,脑门天庭是否饱满像山丘,腰背是否浑实像熊罴,等等。仔细观察初生的婴儿,看他究竟象自然界中哪种有灵之物的样子。
义:就是意义、含义的意思。取名尽量要用祥瑞意思的字来命名。比如周文王的名字叫“昌”,周武王的名字叫“发”,含义昌盛发达。祥瑞的名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总之不能用凶险的、令人反感的字眼来命名。
假:就是通假、假借的意思。把万物中有灵的名字假借过来,以期望获得它超强的能量。比如当时有许多人叫“杵臼”,就是取杵臼坚实不坏之意,只要放进了那个罐罐里,就没有它捣不碎的东西。
类:就是相似、同类的意思。把父亲值得夸耀的、纪念的事用来命名。以期望他以父亲的辉煌为基础,更加光宗耀祖。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是目前所见,关于中国人取名最为古老的总结记载了。
鲁公当时听了,把这五个方面综合参考后,就为他儿子取名叫“姬同”。
因为这个儿子和自己竟然是同一天的生日,故为同。再者,他的长相很像自己,是为同。还一点,就是对他将来的良好祝愿:和自己一样成为国君,这也为同。
所以就叫他“同儿”。中国汉字,一个字不一定只一个意思,用一个字表述出多个方面的意思来,那才是水平。
父母为孩子命名,或多或少都倾注了父母的主观愿望在里面。
这鲁公一共4个儿子。姬同是夫人文姜生的,故立为太子。此前还有一个没名分的私生子叫“庆父”,比姬同约大十岁。因为鲁公的爹生他时已经很老了,鲁公三岁就死了爹,当他有了第一个儿子时,就算有后了,所以很值得向他老爹报喜,故名庆父。
后来,鲁公屡屡出兵为他国主持公道,帮郑国打宋国,帮纪国打齐国,从来没败过,俨然诸侯老大。这时又生了一个私生子老三,为纪念征战胜绩,就取名为“牙”(史称公子牙)。因为牙是最坚固的部位,没有嚼不烂的东西。
不过,与齐国结仇,终非鲁公所愿。鲁公一直想和解,却没有契机。这时,文姜夫人又为他生了老四,生下来一看,掌纹上呈一个“友”字,就取名为“友”,(因为是最小的儿子,所以史称季友。)
❻ 关于中国语言的历史变迁的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❼ 调查中国人取名的讲究和发展历程,完成调查报告一份。
你不是吧?报告一份?这里面的知识要求很高啊。
最初中国人有名无姓,大概父系氏族之后才有了姓氏概念。自己去查什么是姓,什么是氏,网络有。再查查姓氏最初的来源,比如母系氏族传下来的,根据地名和分封地,等等。
古人的名字有多字的“尹公之他”“庾公之斯”之类,有单字的,尧舜禹汤之类的,有连带着职业的,“轮扁”就是一个做轮子的叫“扁”的人。
后世文人还有字、号、斋号、雅号等等,字号常用于平辈的称呼,或者晚辈对长辈的敬称使用。名字使用于各种正式文案,官方场合,以及下对上自称等。朋友和相熟系的人也会用排行称呼,如“公孙大娘”,“元二”,“裴九”等。有地位的人(官员贵族)死后有的有谥号,帝王死后有庙号。这些名、号的设定各自有一定之规。小孩有乳名(小名),民间自古有给小孩起贱名的风俗。
三国时期,人物以双名为尊,一部三国演义里面,除了复姓的司马懿,诸葛亮之类,孔融,华佗,刘备,孙权,乃至少数民族嫌疑的马超董卓等,都是两个字的名字。
后来三字的名字盛行,且开始流行在名字中间的字使用族谱序列字,用以标示家族和辈分。
名字的命名风格有多种,平民或者说多数人起名字,往往寓意各种美德或者道德期望,吉祥寓意等。曾有男名源自诗经,女孩名取典楚辞一说。建国后中国人名字时代感鲜明,常反映当时的社会趋势,如建国,新华,抗美,文革,捍东之类。现在的命名方式趋于极大多样化,有依据姓名学取特定笔画、包含特定五行因素等取名,有源自流行文艺作品的,有标新立异甚至以非汉字入名字的。
至此,已无规律可查。
❽ 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感觉好也不要给我分,这是抄袭人家的
希望采纳
❾ 中国百年历史变迁论文
我说同志,你这个问题好大啊!你要是真的想学的话,建议多看看书吧!高中倒是讲的很详细的!
❿ 关于中国文字的演变 一千字论文(最好是高中生写的)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