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大纲课程

中国历史大纲课程

发布时间:2021-02-28 18:21:33

A. 历史课程标准》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哪部分内容变化最显著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中学历史课长期沿用的通史体例,改变了过去历史课专程偏重属于政治史、战争史的倾向,大力提倡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为主线,课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下,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难度要求大大降低,减少了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内容融合于历史过程之中,课程内容较之以往更加丰富。

比如,中国古代史不过多强调划分中国古代史的分期,而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自然段的独特属性,学习内容共分为六个学习单元,它们分别是中华文明的发轫;中华文明的拓展;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每个单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若干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B. 历史学专业基础 具体包括哪几门课程

我想参考教材你应该知道吧 不过我还是贴一下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历史是全国统考 试卷是一样的

除了英语、政治,专业课是历史基础 300分 考的是: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的辅导书或者北师大的辅导书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C. 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

很高兴告诉你!
在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终究要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那么在新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诸多先进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 ,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正方兴未艾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严格说来,历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改革,而很少涉及“课程”层面上的改革。
探讨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的层面来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畴,还是“历史课程”的探讨范围我认为这是历史课程所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因而必须首先解决好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育在“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认真反思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对策。
历史教学的多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手抓“课程”,一手抓“教学”,通过“全面治理”的办法,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新课程不被教师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他们就会产生抵抗反映,新课程实施的结果就更令人担忧了。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我们的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初步成果,自然存在着一些还值得继续讨论和探索的地方。比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标志历史教育在探索一条“返璞归真”之路,那么,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养成与知识能力的形成有何关系呢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如何处理历史课程目标的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如何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容回避和并要着力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史学界许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滞后之处,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如《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大约公前 21 世纪,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为战国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而《历史课程标准》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中则笼统地指出:“中国古代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史上奴隶社会的下限与封建社会的上限问题实际上采取了淡化与削弱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分界的态度,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处理,也是吸取史学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现。
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在不断吸取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因而《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与不足是永远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过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弥补。
比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了解:中国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南北皆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限于黄河流域,而是起源于多处,并

D. 历史必修一知识 提纲整理【十八课~二十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太长了,去那网址去看吧)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
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影响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B、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位于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要冲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境内多山少平原
海洋资源丰富
蔚蓝色 广泛的海外贸易
的希腊 自然地理环境对 海外殖民
希腊文明的影响 经济、文化交流
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市国家
城邦 小国寡民
充满活力的 共同的文化特征
城市国家 孕育了民主政治
城邦特色 发达的商品经济
繁荣的思想文化
成年男子
公民范围 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
希腊的公民 具有参政素质
公民特征 追求自由,充满个性
莲山课件

E. 比较1956年版历史教学大纲和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写,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

母鸡

F. 中国历史简述《详细提纲》

一、原始社会(约350万年前到约5千年前)

约150万年前 人类初发明生火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700/4600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约公元前2100年 夏禹治黄河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约520年 孔子生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60年 秦、赵长平战争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20年 入驰道,通燕齐与吴楚
公元前215年 秦攻匈奴
公元前213年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子婴继位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垓下大战,楚败,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87—180年 吕后称制,封诸品为王
公元前154年 吴楚等七国叛乱,被干定
公元前136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
公元前130年 唐蒙、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西南夷归顺汉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7年 卫青第一次进击匈奴,取河南地
公元前121年 霍去病第二次进击匈奴,至祁连山,大胜,匈奴王浑邪降汉
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04年 颁行太初历
公元万104年 史司迁写史记
公元前57年 匈奴内部动乱,五单于互相攻杀
公元前53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降汉
公元前36年 汉助呼韩邪单于恢复统治匈奴
公元前33年 汉与匈奴通婚,昭君出塞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17年 王匡、王凤建绿林军起义於莿州
公元18年 樊崇建赤眉军起义於青州
公元23年 绿林军立刘玄为更始帝,刘秀率3万绿林军,大败王莽军42万於昆阳,杀其主帅王寻。再攻陷长安,王莽被杀,新朝亡
公元24年 刘秀打败铜马的河北农民起义军

东汉(25年到220年)
公元25年 赤眉军与绿林军不管,立另一汉皇室刘盆子为帝,攻信长安,败刘玄,刘玄投降後被杀。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公元27年 赤眉军东归,被刘秀困於宜阳,受到镇压
公元36年 东汉大将吴汉攻陷成都,统一中国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G. 中国的历史课学些什么

中国大学历史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版、西方史学史、考古权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

中学生的话一般,都是学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现代史等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

你刚刚起步的话,建议你先读《上下五千年》这本通俗读物,然后再去中国通史,之后再根据你自己的兴趣,细读某个时间段的中国历史吧。

H. 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颁布了哪些版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一、教学目的 二、课程、课时安排 三、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考试与评估 附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的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 培养学生解读、 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 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 3 课时共 105 课时。 2选修课 选修 I世界近现代史每周 2 课时共 68 课时。 选修 II中国古代史每周 25 课时共 63 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大纲课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