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中国古代史大题--隋唐,历史牛人帮忙
1 哪体现物产丰富,城市繁华,保护商贸政策???
繁华: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回翠珍怪之产答,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保护政策: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
2 为什麽“拟通龙舟 ”是
本来皇帝出巡多是车马,但是隋炀帝嫌颠簸太苦,船稳,所以选择坐船,但是想南巡水路并不通畅,就命开凿运河,造龙舟,所以说就为满足隋炀帝寻游做乐是奢侈
为啥 “将兴辽东之役,以通运漕”就是??
开运河最大贡献点就是沟通南北,货运方便啦,交通线对军事至关重要,所谓兵贵神速,那时的水路要比陆路快的多。“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这只是开运河其中的一个目的。
的确打过高丽,打了三次都战败啦。
2. 求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到上海教育考试院去找找看!
3. 历史高考题
(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皇帝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适应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参考:http://www.ptwz.com/%CA%D4%BE%ED/%C0%FA%CA%B7/%B8%DF%C8%FD/2010%BD%EC%B8%DF%C8%FD%B9%C5%B4%FA%CA%B7%BF%BC%CA%D4%B6%FE.doc
4. 求几道高考历史大题
答:
1.(2015年高考江苏卷1题)《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内公,中阶容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2015年高考浙江卷14题)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5. 中国古代史高考选择题
选A
天下为家。也就是说从公天下变到了家天下,也就是从上古的禅让制转变到版了世袭制。
货力为权己。也就是说收获物可以自己占有,不用像上古时期那样带有原始共产主义的性质交给公家掌管,也就是从公有制转变到了私有制。
6. 历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历史)汇编(分类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急!
你去这个网站上分别找,输入: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然后就可以看到其版他的了,最重要的是都权是免费的。
这个是其中一个:
http://taoti.tl100.com/detail-81400.html
7. 想问一道高考中国古代历史题,可能是07—09之间的,
好像不是高考题,我帮你找到的,估计就是这一道啦。
徽州少年林光轮,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其日记编写而成。
材料一 林父与林光轮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父 113(31.8%) 96(27.04%) 28.5(8.03%) 117.5(33.1%) 355(100%)
林光轮 308(86.7%) 22(6.2%) 5(1.41%) 20(5.63%) 355(100%)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②林光轮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 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项目 走亲戚 往双岭 往重山背苗竹 挑茶往齐春 往思口买杂货 往清华买货 往富村买货 去江村打油 往林村买小猪 卖茶
天数 12.5 1 3 1 4 2.5 2 1 1 0.5
材料三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项目 粮食生产 蔬菜生产 经济作物(茶) 其他 统计
劳动时间(天) 62 11 16 24 113
百分比(%) 55 9 14 22 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请回答:
(1)根据林家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轮的生活状况(2分)
(3)在当时,林光轮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4分)
27.(10分)
(1)身份:自耕农。(1分)
理由:亲自参加劳动;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自主活动时间(休闲)。(3分)
(2)状况: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生产劳动(或放牛);有写日记习惯(或有一定文化知识或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2分)
(1)农耕:有利因素: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验。(2分)不利因素: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易遭受自然灾害、地主土地兼并、政府剥削和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冲击等也可得分)。(2分)
经商: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或有经商传统);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林家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好)。(2分)不利因素:林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基础薄弱(或缺本钱);政府的限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2分)
科举致仕:有利因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长期记日记)。(2分)不利因素:经济基础差;学习时间少。(2分)
8. 高考历史大题
一、中国专制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③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文化: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
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政治:①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暴政;
②使官吏唯上是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经济:(明朝后期)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思想:⑤形成文化专制,束缚民主思想发展,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矛盾和趋势
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韩非子君子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个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③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三、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产量;
④统治者的重视,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性较强;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明之前,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比较稳定;
③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方面: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
③较脆弱,税收难以保证;④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悠久,生产长期领先与世界;
②生产技术精;
③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之前,官营占主导,明之后,
私营占主导;
④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
⑤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基本特征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宋以后,政府的控制减弱)
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④种类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
六、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②巩固封建统治。
(2)施行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重农抑商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
②限制经营范围;
③重税;
④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发展过程
①商周统治者重视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
②战国重农抑商的思想产生(争霸的需要);
③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④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宋)有所松动;
⑤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5)评价
总体: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基础,"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
在对立面。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积极作用:明清之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
政治稳定。
消极作用:明之后,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强化了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七、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封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②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
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消极因素占主流。
①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②对内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③脱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和挨打。
八、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的崛起;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九、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③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基本精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能够勃兴的原因
政治:①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主张改革,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孔子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和希
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识,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经济: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身:①特别重视教育和宣传;
②儒学博采众长,与时俱进。
十、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4合一)
内容: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核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三纲五常"和孝道。
影响:
积极: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统一;
②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消极:③结束了百家争鸣,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④带有神学色彩,宣扬"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专制和等级制度。
十一、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①继承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②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尾花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十二、明清时期民主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
眼界;(提倡学以致用)
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十三、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政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为主";
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思想: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对儒学继承和批判)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提倡"经世致用";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提出"工商皆本"
(2)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
①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
②对君主专制同志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③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四、儒家思想地位的发展变化历程
(1)春秋战国:儒家创立和发展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3)西汉:儒家改造和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渐成正统,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魏晋至隋唐:儒学出现危机。
(5)宋明: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封建伦理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
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明清: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反对专制蒙昧,倡导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7)近代(新文化运动):退出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专制的推翻,中西方文
明的碰撞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