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中历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中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8 18:08:31

❶ 概括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实现基础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划时代的理论体系都是适应于一定时代条件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变动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时代主题和时代变革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则发生了严重挫折。面对如此深刻巨大的变化与挑战,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须有新的解放,实践上必须有新的创造,理论上必须有新的发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我们党为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发展,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世界发展变化、时代深刻变革,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创造的产物。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改革开放,这是立足中国国情所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了新的伟大进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是中国人民进行的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也必然是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这场历史变革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党始终站在实践的前面,敏锐地发现、热心地支持、悉心地维护、及时地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刻总结、科学概括,从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宝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又与时俱进,完全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是这一实践所具有的开创性、丰富性、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等鲜明特性的能动的反映、科学的体现。

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中历史扩展阅读:

理论诞生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理论发展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理论形成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国史网

❸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回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答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毛主席的三大改造 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剩下的 自己体会!!!!!!

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有哪几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但又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划时代的理论体系都是适应于一定时代条件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变动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时代主题和时代变革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则发生了严重挫折.面对如此深刻巨大的变化与挑战,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须有新的解放,实践上必须有新的创造,理论上必须有新的发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我们党为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发展,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世界发展变化、时代深刻变革,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创造的产物.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改革开放,这是立足中国国情所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了新的伟大进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是中国人民进行的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也必然是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这场历史变革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党始终站在实践的前面,敏锐地发现、热心地支持、悉心地维护、及时地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刻总结、科学概括,从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宝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又与时俱进,完全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是这一实践所具有的开创性、丰富性、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等鲜明特性的能动的反映、科学的体现.

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第一来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程
②、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❻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谁知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既一脉相承又与 时俱进。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 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 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 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 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 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理论的产生离不开主体自身的条件,对于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进行的一种理论创造,其所以能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优良传统、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等主体条件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自觉地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四个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境界,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旗帜,成为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往往是在修正错误,认识或抵制各种错误倾向中形成的。敢于坚持真理、善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我们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既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曾经犯过不少错误,有的甚至是全局性错误。但由于我们党始终采取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公开揭露错误,深入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始终坚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错误、克服错误、总结教训,因此每一次纠正错误后,党都大大地前进一步。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十年“文革”中所犯的错误进行了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深刻反思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党的思想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党和国家的工作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由于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认识和实践中不可能没有缺点和错误。对此,我们党有着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失误的措施不力,出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指示精神,努力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党的历史可以看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正因为我们党具有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的政治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在改正错误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追求民族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浓厚动力
近代以来,本国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落伍于国际社会。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追求民族振兴、国家现代化成为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通过民主革命完成第一个任务后,又开始谋划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建国六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制定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到制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而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目标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
在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和不懈追求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识中国国情和借鉴苏联东欧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这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说:“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①]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这一理论概括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集中全党智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把这一理论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行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并把发展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②] 2007年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的内涵又做了新的概括和阐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③]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四、中国共产党具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高度自觉性
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这个事业的党的状况。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在我们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后,我们党始终面临一个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曾经进行过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后来,由于“左”的错误日益严重,这一探索没有继续下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保持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性。1980年2月,邓小平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④]的重要命题,鲜明地提出了在党的建设上要走一条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指出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建设,逐渐形成了包括党的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历史使命、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等在内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后来,邓小平又把“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作为一个郑重的政治交待,寄望于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集中全党智慧,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判断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认识,形成了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重要论断。正是有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逐步形成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我们党成立八十八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都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虽然党在艰难的夺权和执政道路上也有不少失误,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确有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但纵观党的全部历史和党的现状的全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理论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他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⑥]正是在摆脱贫穷、追求人民群众富裕生活的想法趋动下,邓小平同志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为重要纽带,以人民利益为最终归宿。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党从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反映了我们党的宗旨的内在规定,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为本的理念,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不断奋斗的过程。
六、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立自主、不屈服于任何压力的独立精神
党在长期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无所畏惧、不怕压力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凭着这种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又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的。早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前,毛泽东就反对一切照抄苏联模式的做法,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由于对国内外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左”的错误日益严重,党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确的探索被中断了。但独立探索中国自己发展道路的思想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留了下来。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没有走传统社会主义老路,拒绝走资本主义邪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遇到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考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时刻,邓小平顶住压力,再次排除来自右的和“左”的干扰,强调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去世后,中国面临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历史关头。面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复杂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顶住来自右的和“左”的压力,既没有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也没在从“私有化”中找出路,在新的思想解放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进入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党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共产党具备了这些主体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和谐,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❽ 一、 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定位

(一) 主要内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党版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二) 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❾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一、如何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❿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党的十几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阅读全文

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中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