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的太阳能

中国历史的太阳能

发布时间:2021-02-28 16:59:12

⑴ 古代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请简要概括

公元前1000年,在世界上许多民族还处在钻木取火、摩擦或击石取火的时代专,勤劳智慧的西周人发属明和使用了阳燧,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礼·秋官司寇》说:“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准南子·天文训》:“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注:“阳燧,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
以当其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正因为阳燧使用的这种神圣性,在人类后来的体育运动中把它与点燃火炬仪式结合起来,最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奥运会的“圣火”取火仪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今收藏着一件汉代阳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阳燧。古代用太阳能取火,还有冰透镜和火珠。本期专题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
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担粮。“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光和热,就不会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不会有农业。太阳能是农作物生长
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资基础。太阳对农业的贡献还在于根据太阳位置确定农业季节,称为太阳历,用以确定
农时,安排农业工作。

⑵ 太阳能是中国哪位发明的叫什么

我国最早的太阳能利用,其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七百
年前。在周代,就设有专门掌管阳燧的官,叫司(火亘)氏。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进一步对阳燧的原理作了科
学的论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
、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即发火,此则腰
鼓最细处也。”我国在河南一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
古墓中出土过“阳燧”。当然这还是较原始的太阳能利
用。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四川洪雅县的一位监生名
叫肖开泰,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太阳能的学者。他从牛顿
利用太阳镜烧毁敌船,在千钧一发之际,转败为胜获得
启示,于是建议利用太阳能制作“聚光镜”对付入侵之
敌舰。肖开泰的新奇建议,具有科学根据,当时引起轰
动,并传为美谈,被誉为“蜀中三绝”。但是这没能引
起清朝政府的重视与采纳。

肖开泰深信太阳能的威力,便自筹资金,从国外买
来有关的仪器设备,研制出了一面小型聚光镜,利用太
阳能来烹、煮、烘、烤各种食物,经过四十五次调整试
验,结果获得了成功。所烤的烤鸭没有火烟味。于是,
他在成都闹市里开了一家酒店,晴天午时用聚光镜在店
门口表演太阳能制作烤鸭,围观者甚多,人人称赞不已
。远近食客纷至沓来,达官贵人更是光临探奇,酒店生
意十分兴隆。

肖开泰制作的烤鸭装置,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太阳
灶了。它与现代太阳灶的原理相同,形状像倒撑着的伞
一样的装置。林昌铋文

(摘自《上海环境报》第六九五期)

⑶ 中国最早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有哪些

最早的一批都是现在做的不错的太阳能品牌,比如天普、桑普都是80年代成立的公司,皇明和四季沐歌是90年代才成立的。

⑷ 中国最早的太阳能是哪个

中国最早的太阳能运用
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距今三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发明了“阳燧取火”。
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用以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本草纲目》卷主:“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阳燧,古代照日取火用的曲率很大的凹面铜镜。
早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便有对阳燧的介绍——《阳燧照物》:
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精通算计之术的人)谓之“格术(我国古代推求球面镜原理与球面镜制作方法的算术)”。如人摇橹,臬(船上架橹的支柱)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面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椒,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铜、锡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铸造,就成为阳燧(古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铸造,就成为阴燧(古代在月夜用来承接露水的铜器)。

⑸ 中国七大名牌太阳能分别是哪些

1 皇明太阳能 (中国名牌,)
2 华扬太阳能 (中国名牌内,)
3 太阳雨太阳能容(中国名牌,)
4 亿家能 (中国名牌,)
5 辉煌太阳能 (中国名牌,)
6 清华阳光太阳能 (中国名牌,)
7 力诺瑞特太阳能 (中国名牌)

⑹ 古代中国人民会利用太阳的能量吗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众所周知,对于太阳能的运用古来有之,以阳光晒干物件,如制盐和晒咸鱼等,但这些只是最初级“本能式”的运用,谈不上太阳能应用技术。然而颠覆传统认识的是,陕西出土一面青铜镜子,却揭示了早在周朝初期,距今3000余年的古代,中国人就有了太阳能应用技术。


从史料上可知,中国古代阳燧制作历史悠久且非常发达,从东汉一直贯穿到明清时期,但到了后期阳燧更多的成了一种辟邪用具,至今不少地区还有以阳燧镜辟邪的习俗。

既然阳燧能够引火,为何不见古人大规模使用呢?原因很简单,阳燧属于铜镜,价值不菲,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而且阳燧受到天气影响较大,不如燧石引火方便。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也在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华先民的智慧,西方学者构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在中国这些文物面前相形见绌,不夸张的说,无论与古埃及,还是与苏美尔等世界任何一个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历史和文明程度都不落下风。

⑺ 太阳能的来历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变反应,可以维持几十亿至上百亿年的时间。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为380000000000000000000000kW的辐射值,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能,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收,其余的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为800000亿k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500万吨煤释放的热量。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现在,太阳能的利用还不很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k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⑻ 太阳能应用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

四龙纹阳燧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太阳能了。西周(公元前11世纪)时,我们的祖先就用凹面铜镜会聚阳光点燃艾绒取得火种,即“阳燧取火”技术,并设有专门掌管阳燧的官,这是人类应用太阳能的最早记载。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知道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利用阳燧来聚集太阳光点火。我国考古发掘陆续出土的阳燧,说明我国利用太阳能的历史非常久远。浙江绍兴在1982年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发掘出一面战国时期的四龙纹阳燧,1995年,在对一个西周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又出土了一面西周阳燧。西周和战国阳燧的出土,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知道用太阳能,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利用太阳能比较历史悠久的还有古希腊。据说在220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派舰队攻打地中海西西里岛东部的锡腊库扎。当时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也在岛上,当时他已经70多岁。大敌当前,阿基米德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发动全城的妇女拿着自己锃亮的铜镜来到海岸边。烈日当空,阿基米德举起一面镜子,让它反射的日光恰好射到敌舰的船帆上。妇女们按照阿基米德的要求,都把镜子的反射光投到了船帆上。没用多久,舰船起火,罗马军队大败而归。

用冰块可以取得太阳的能量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应用的历史还比较古老。我国晋代张华在其所著的《博物志》中,有“削冰成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的记载。但是,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开始利用的却只有300多年的历史。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进一步对阳燧的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即发火,此则腰鼓最细处也。”

人们把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时已经是17世纪。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这个发动机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第一次实现了把太阳能转换为机械能。在1615~1900年,世界上又成功研制出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他太阳能装置设备,只是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实用价值不大,而且造价较高,大部分属于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1774年,在法国巴黎进行了用两块透镜聚焦阳光使金属融化的表演。

我们可能都知道焖炉烤鸭、挂炉烤鸭,但是未必知道太阳能烤鸭。在清代末期,曾有人自制太阳能灶,利用太阳能来烤炙鸭子。据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在19世纪末光绪年间,有一位名叫萧开泰的四川贡生,他是一位精“算学”通“光学”的才子。他在北京同文馆担任算学教习,正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萧开泰曾向清政府建议建造一具厚一尺、方八尺的巨大“鉴镜”,利用“太阳真火”,“引日光以发火,则虽敌舰在三十里外,不难立成灰烬”。可是,萧开泰的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嘲讽。萧开泰“郁郁归蜀”,但他坚信太阳光是可以应用的,既然这项技术不能在军事防御上应用,他就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回到老家四川后,“于成都市上设肆卖烧鸭”。他自制“鉴镜”引火熏炙,这种太阳能烤鸭“其味甚佳,与火炉所烤者无异”。由于他使用不花钱的能源加工鸭子,因而“每值天晴,利市三倍”。

1854~1874年,世界上第一台太阳能蒸汽发动机问世。英国天文学家赫胥黎于1837年在去非洲好望角的探险途中,把一个黑箱子埋入沙土中,箱上用双层玻璃保温,使箱内温度达到116℃,他就用这种简易的太阳能装置烧饭。1872年,智利建成面积约4682平方米的太阳能蒸馏装置。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轰动世界的太阳能印刷机。1883年,建成过一台几乎用手动跟踪全部采用太阳能采集阳光的太阳能发动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的利用也不断得到发展。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又进入一个新时代。太阳能的利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不断涌现。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在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飞船的电力系统是飞船系统的分系统,为飞船提供飞行动力。太阳能电池就是“神舟”七号的电力系统件。电池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单晶硅高效单体电池,整个飞船上共使用一万多片,成为一个电池阵。飞船的电能的直接来源就是太阳能电池阵,没有它,飞船就不能工作。电池阵把光能转换成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飞船中的其他系统。电池阵集合了供电阵和充电阵等几大单元。其中供电阵能为飞船直接供电,充电阵为蓄电池组充电。在阴影区,蓄电池组再将储存的电能输出为飞船供电。

飞船在轨道运行时,飞船唯一主动提供能源的子系统便是太阳能电池阵。这些电池板在飞船进入轨道后展开,像一双翅膀,保证飞船正常飞行。这双翅膀由于在太阳角计算仪器、光敏传感器的自动调节下,始终跟着太阳走,无论飞船飞行姿态如何变化,这双翅膀都与太阳保持垂直,让太阳光直射到电池阵,这样光直射强度最大,发电效率最高。与“神舟”七号一起升入太空的还有一颗伴飞卫星,伴飞卫星的星体结构为六面体,其中五个面粘贴太阳能电池,科研人员选用了转换效率较高的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作为基本发电单元,单体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27%,是我国首次将此类电池批量应用于卫星工程。小小太阳能电池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⑼ 从古到今太阳能的资料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作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 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阶段(1900-1920)

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装置有: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在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阶段(1965-1973)

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五阶段(1973-1980)

自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担当主角之后,石油就成了左右经济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发展和衰退的关键因素,1973年10月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等办法,支持中东人民的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其结果是使那些依靠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廉价石油的国家,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 于是,西方一些人惊呼: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有的称“石油危机”)。这次“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能源结构过渡。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阳光计划”,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太阳房 、工业太阳能系统、太阳热发电、太阳电池生产系统、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为实施这一计划,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有远见的科技人员,纷纷投身太阳能事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出书办刊,介绍国际上太阳能利用动态;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 ,在城市研制开发太阳热水器,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 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之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太阳能课题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开始筹建太阳能研究所。当时,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 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 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各国制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例如,美国曾计划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万kW空间太阳能电站。事实上,这一计划后来进行了调整,至今空间太阳 能电站还未升空。
太阳热水器、太阳电他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阶段(1980-1992)

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受80年代国际上太阳能低落的影响,我国太阳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阳能利用投资大、效果差、贮能难、占地广,认为太阳能是未来能源,主张外国研究成功后我国引进技术。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少数,但十分有害,对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阶段,虽然太阳能开发研究经费大幅度削减,但研究工作并未中断,有的项目还进展较大,而且促使 人们认真地去审视以往的计划和制定的目标,调整研究工作重点,争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七阶段(1992- 至今)

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这样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 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加强。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 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1996- 2010),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 》,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 2005),《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 ,广泛利用太阳能。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扩大,效果明显。通过以上回顾可知,在本世纪100年间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发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⑽ 太阳能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周所周知,太阳能产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国家政策支持的朝阳产业。太阳能源是绿色能源的代表,具有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处处均可开发应用、无须开采和运输、不会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等特点。因此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中,太阳能热水器的热利用转换技术无疑是最为成熟的,其产业化进程也较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领先一步。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30%以上,自1998年起,中国就成为太阳能热水器第一大消费市场,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与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三分热水器市场。

国家对这项绿色环保产业也十分重视,根据原国家经贸委《1999年—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住宅用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将达到20%—30%,约达到2.32亿平方米的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7%。在节能、环保的世界总体发展趋势下,太阳能热水器必然会在今后的热水器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太阳能市场基本是从零开始,目前存在90%以上的市场空白农村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带来很多农村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目前新盖住宅基本上都预留了太阳能热水器进出水管道孔,小部分家庭已经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成了农村新的时尚、热门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成本的降低,普通家庭购买太阳能已消费承受得起。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的太阳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