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能反应中国历史的诗歌

能反应中国历史的诗歌

发布时间:2021-02-28 15:02:40

㈠ 反映中国古代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诗歌

三元里前声若雷,
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
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
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
犁锄在手皆兵器。
——张维屏

㈡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反应朝代盛衰的古诗及诗人

生于抄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忆昔(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㈢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非常经典的诗词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㈣ 中国历史上最有文采的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誉为“百家之首”。甚内至连后来与之并驾齐驱的“词容”,都曾经只是“诗之余”。

杜甫
3000年来,堪称“诗圣”者,唯有杜甫一人而已。杜甫的诗作,诚为出神入化,攀至诗歌艺术的巅峰,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千家注杜”的盛况,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2.李白

李白的诗才,冠绝天下,独步百代。李太白善于写“高”,寻常事物,在他绝妙的想象中,都成了写就“灵诗”的素材。

3.苏轼

苏轼苏东坡,是文化界难得一见的全才人物。其诗、词、书、画的造诣,皆臻于顶峰。

4.屈原

屈原乃是我国诗歌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作品《离骚》、《天问》等,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5.白居易

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即通俗易懂,又颇富文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6. 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隐隐约约、缠绵悱恻。语言深沉,耐人寻味。

7.王维

唐代诗人王维素有“诗佛”之称。王维的诗作,多是给人以空灵、寂静之感。超脱凡俗,融于自然,解放心灵。

8.陶渊明

田园诗人陶渊明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淳朴自然,使

㈤ 求一首能反应1921-1949年历史的诗词。。请写出全文。。出处,,谢谢。。急急急

七律·长征 --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类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出处】《毛泽东诗词选》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避开国民党的围剿,保存革命实力,开始战略大转移。分别从江西和福建的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向西北挺进,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区,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在历史上称为“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译文: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温暖的的山崖。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名词解释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金沙:即金沙江。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㈥ 中国历史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尧舜兴,神尊位。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内禹,商有容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廿二史,全在兹。

㈦ 关于中国历史的长篇现代诗

星期来日

1.我忍受喧嚣

节日的飘带源垂入我的胸口

烟囱传递着空洞的风声

我走入往日的壁橱

搜寻随嫁衣裳

下班的缝隙草一样生长

牙齿落地生辉

道路如同目光

我被熟知

历史青春期的扉页

一页煎炒过后的鱼

书写死亡

飞絮每日愈起

覆盖了我的门窗

马岛两个人的战争

仍旧持续

2.你随处可见

我却难以设想

烧焦的初夏组成虚构

回首出乎意料

㈧ 求一篇反映历史文化的诗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
首先,李白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信心,期望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经常以管仲、张良、乐毅、诸葛亮、谢安、鲁仲连为榜样或以之自许。他也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或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
李白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他诗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下,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任华称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显然,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希望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这大概正是古代“诗穷而后工”(欧阳修语)和“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保持独立人格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之一,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做到的,这是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穷”、都不“达”的缘故。从李白身上,人们自不难联想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阅读全文

与能反应中国历史的诗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