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表》
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创建人 都城
夏朝 前21世纪-前16世纪 启 姓姒 阳城
商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 汤 姓子 亳→殷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武王 姓姬 镐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 姓姬 洛邑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2年-公元8年 刘邦 长安
新 8年-23年 王莽 长安
东汉 25年-220年 刘秀 洛阳
三国 魏 220年-265年
蜀 221年-263年
吴 229年-280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 265年-316年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年-420年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年-439年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齐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陈 557年-589年 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7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拓跋·珪
高欢立
宇文·泰立
高洋
宇文·觉 平城→洛阳
邺
长安
邺
隋朝 581年-618年 杨坚 长安 大兴
唐朝 618年-907年 李渊 长安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长安
北宋 960年-1127年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赵构 临安
辽朝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宝机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上京
金朝 1115年-1234年 完颜·阿骨打 兴庆
元朝 1271年-1368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 中都
明朝 1368年-1644年 朱元璋 大都
清朝 1644年-1911年 爱新觉罗·福临 南京→北京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孙中山 南京(曾北京)
我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前2708-前2597) 前2697-前2597在位
颛顼 前2513-2435在位
帝喾
尧
舜 建虞朝
夏朝 前2070-前1551
共有16代帝王
商朝 前1551-前1046
共有30代帝王 前期 前1551-前1450 中期 前1450-前1300 后期 前1300-前1046
周朝 前1046-前256
西周 前1046-前771 共有12代帝王
东周 前770-前256 共有25代帝王
另:前770-前476 又可称为春秋 前475-221 又可称战国
秦朝 前221-前207 共有2代皇帝
汉朝 前206-公元220
西汉 前206-公元24 共有15代皇帝,其中有一个女皇帝
东汉 25-220 共有12代皇帝
三国 220-265
魏 220-265 共有5代皇帝 蜀 221-263 共有2代皇帝 吴 222-280 共有4代皇帝
晋朝 265-420
西晋 265-316 共有4代皇帝
东晋 317-420 共有11代皇帝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共有8代皇帝 齐 479-502 共有7代皇帝 梁 502-557 共有4代皇帝 陈 557-589 共有5代皇帝
北朝 北魏 386-534 共有14代皇帝 东魏 534-550 共有1代皇帝 北齐 550-577 共有6代皇帝 西魏 535-556 共有3代皇帝 北周 557-581 共有5代皇帝
隋朝 581-618 共有3代皇帝
唐朝 618-907 共有23代皇帝,其中有一个女皇帝,并有国号为周
五代 907-960
后梁 907-923 共有2代皇帝 后唐 923-936 共有4代皇帝 后晋 936-947 共有2代皇帝 后汉 947-950 共有2代皇帝 后周 951-960 共有3代皇帝
宋朝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共有9代皇帝
南宋 1127-1279 共有9代皇帝
元朝 1271-1368 共有11代皇帝
明朝 1368-1644 共有17代皇帝
清朝 1644-1911 共有11代皇帝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参考资料:http://seacn.bokee.com/4524469.html
❷ 中国历代纪元表
朝代/时代 存在时间 都城4 建立者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约万年前-约1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8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 约8000年前-约4000年前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 约7000年前-约5000年前
五帝时代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初 黄帝
夏朝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商朝(前商) 前商都城亳
商朝(后商) 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 后商都城殷 汤 周朝 西周 约前1046年-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姬发)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时代 前770年-前476年 洛邑 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时代 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 咸阳 嬴政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长安 刘邦
新朝 公元8年-23年 长安(常安) 王莽
玄汉 23年-25年 洛阳 刘玄
东汉 25年-220年 洛阳 刘秀
三国 魏 220年-265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263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280年 建业 孙权
晋朝 西晋 265年-317年 洛阳 司马炎
东晋 317年-420年 建康 司马睿 南北朝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建康 刘裕
齐 479年-502年 建康 萧成 梁 502年-557年 建康 萧衍
陈 557年-589年 建康 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洛阳 拓跋珪 东魏 534年-550年 邺城 元善见
西魏 535年-556年 长安 元宝炬
北齐 550年-577年 邺城 高
北周 557年-581年 长安 宇 文觉
隋朝 581年-618年 长安 杨坚
唐朝 618年-907年 长安 李渊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开封 朱温
后唐 923年-936年 洛阳 李存勖
后晋 936年-947年 开封 石敬瑭
后汉 947年-950年 开封 刘知远
后周 951年-960年 开封 郭威 十国 891年-979年
宋朝 北宋 960年-1127年 汴京 赵匡胤
南宋 1127年-1279年 临安 赵构
辽朝 907年-1125年 上京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038年-1227年 兴庆 李元昊 金朝 1115年-1234年 中都 完颜旻
元朝 1206年-1368年 大都 孛儿只斤·铁木真
明朝 1368年-1644年 南京、北京 朱元璋
清朝 1616年-1911年 北京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南京 孙中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0.1-至今 北京 毛泽东
❸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1、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亚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统一、苏美尔的政治结构神庙、大经济阿卡德统治、南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亚述帝国亚述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亚述。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巴比伦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兴起、腓尼基发达的经济、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兴亡、古巴勒斯坦的统一犹太教的产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
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释迦牟尼。
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阶级社会的产生、夏启建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宗庙祭祀、国人暴动与宣王中兴。
三星堆文化、纷乱的东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创立儒学、《考工记》问世、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对外政策、波斯帝国的经济、波斯帝国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王国的灭亡、新王国的盛衰强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国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争霸、新王国的衰亡、后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后期埃及前期的经济、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对埃及的统治、埃及人民反抗。
波斯的斗争后期、埃及灭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宏伟的雕塑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艺术、发达的天文历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农耕社会、努比亚文化、凯尔迈文化、迦太基文明的兴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扩张,迦太基的贸易和探险。
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隶制度的发展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诸城邦的没落、雅典的海上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后诸城邦的危机、后期希腊城邦的争霸和衰亡、古典时期及以前的希腊文化、希腊的宗教与神话、发达的戏剧、精美的建筑和雕刻、史学的繁盛,哲学的兴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2、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欧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马其顿的兴起、马其顿王国的兴盛、腓力二世统一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达的社会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的专制统治、托勒密王朝的衰败、塞琉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发达的塞琉古商业。
塞琉古的手工业、塞琉古的衰亡、马其顿时期的文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欧几里得与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的雕塑艺术、伊索寓言、古罗马的王政时代、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的氏族制度民主军事制度、图里乌改革、王政时代的结束。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平民斗争和新贵族的产生、征服意大利、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社会经济、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侵略西班牙罗马的行省、统治罗马
。共和国的没落、西西里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共和时代的文化、罗马的宗教神话和祭司罗马的建筑艺术、朴实的历史和哲学、强权独裁时代的到来、米特里达梯战争、苏拉独裁庞培兴起、前三头同盟,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
亚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统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迹、”西汉刘邦建西汉、汉武帝时代、汉匈和战、司马迁著《史记》。
孔雀帝国被占领的时代、旃陀罗笈多创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森严的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后的印度、帝国时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诗《佛本生经》、孔雀帝国时代的建筑艺术。
3、封建时期
公元元年~400年
欧洲(公元元年~400年)
罗马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维对内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和平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盛、从黄金时代到三世纪危机、隶农制的盛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罗马的“黄金时代”、罗马城市和商业的萧条。
混乱的政治、统治后期的罗马帝国、戴电里先统治、君士坦丁大帝独裁、扶持基督教、继续衰弱的帝国经济、帝国的分裂、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基督教的演变、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马克西穆斯之乱、四大“蛮族”掌权。
帝国时代的罗马文化、自然科学的发展、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发达的史学、帝国时代的法学、罗马的文学、罗马的建筑和雕塑艺术
亚洲(公元元年~400年)
东汉刘秀建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班固著《汉书》、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乱世枭雄——曹操、建安文学、蜀国的建立、诸葛亮治蜀、孙权建吴、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五胡十六国”兴起。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两晋的书画艺术、陶渊明与田园诗、贵霜帝国的建立、开明的迦腻色伽、统治早期的萨珊、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的兴起、萨珊和罗马的战争、马资达克起义、古代朝鲜箕氏、朝鲜新罗百济建国、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绳文式和弥生式文化,邪马台国大和国家的兴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正在发展的美洲和非洲、玛雅文明的兴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兴起、阿克苏姆国统治,东非加纳王国的繁荣。
4、中世纪
欧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关系的萌芽、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矮子丕平篡权、查理曼帝国形成、帝国的分裂、北欧海盗海盗时代的来临、北欧海盗的扩张。
“无骨者”伊瓦尔和哈拉尔德、北欧海盗的覆灭、发达的航海造船技术、北欧的口头文学、9~11世纪时期的西欧、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法国农业、罗伯特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斗争、加佩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式微、亨利一世统治下的德国。
俗权和教权之争、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征服英格兰、十字军东侵、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会议、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萨拉T反击十字军、君士坦丁堡之灾、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王权的加强、路易九世改革、腓力四世控制教权、巴黎市民起义。
路易十一统一法国、11—15世纪时期的英格兰、诺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宪章》的签订、獒国国会的出现、既特·泰勒起义、红白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的爆发、竟雷西战役、二十年的和平、圣女贞德、酉年战争的结束。
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意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汉萨同盟的建立、媛尼斯和佛罗伦萨共和国、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兴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滥、黑死病的传播路线、黑死病之后的欧洲经济、黑死病的长期影响急剧下降的人口。
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罗马教会教阶制的演变、英诺森三世加强教权、异端运动的发展、大学的出现、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对外扩张、拜占庭帝国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学、中世纪时期的东南欧。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建立、尼曼亚统治塞尔维亚、阿尔帕德王朝时期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时期的罗马尼亚、中世纪时期的捷克和波兰、捷克国家的形成、德国势力的渗入、蒙古帝国大一统时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战争。
普亚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辅罗斯公国、伊凡四世改革,立窝尼亚战争。
亚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周立国、北朝开凿石窟、南朝刘宋的建、立齐梁陈的更替、祖冲之求圆周率、山水诗勃兴、刘勰著《文心雕龙》、隋朝一统、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炀帝开修大运河。
李春建赵州桥隋朝的灭亡中前期的唐朝贞观之治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武周革命开元盛世造纸术西传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黄巢大起义与唐朝灭亡、原始火药的发明、诗歌艺术的顶峰、北宋的兴衰、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词的兴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荣的南宋商业、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禅宗盛行、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忽必烈称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与《授时历》、关汉卿与元曲、中前期的明朝。
明朝的建立、明初设内阁、朱元璋加强吏治、郑和下西洋、大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晚明景象、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朝的科技、长篇小说的繁荣。
中世纪时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萨珊帝国、后期的对外扩、张萨珊帝国的灭、亡萨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纪伊朗的史学和文学、发达的建筑艺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帝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帝国的分裂和衰败、大一统的蒙古帝国时期、、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伊儿汗国的衰败、帖木儿帝国的昙花一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奥斯曼灭亡、拜占庭帝国、苏里曼一世的扩张、土耳其的艺术、从笈多帝国到德里。
苏丹时期笈多、帝国的盛衰、戒日帝国的兴起、德里苏丹时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现、先进的数学、天文学、莫卧儿帝国早期、巴布尔创建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锡克教的兴起、绘画和建筑艺术、新罗和高丽时期的朝鲜。
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的灭亡、后期新罗的土地制度、新罗的衰亡高丽王朝的建立和扩张实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丽灭亡李氏朝鲜前期封建专制集权的加强壬辰卫国战争中世纪时期朝鲜的文化教育、繁荣的佛教、李朝世宗创制朝鲜字母。
日本的封建化改革、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奈良时代的社会经济、平安时代的日本武士的兴起、幕府统治和日本的统一、镰仓幕府的创建、内外贸易的发展、,日本的战国时期及统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纪时期的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帝国的建立、印加文化、玛雅贸易,玛雅人的社会结构。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时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国家的独、立反抗十字军的斗争、阻止蒙古帝国西进、土耳其统治下的埃及、中世纪时期埃及的文化。
北非和东非马格里布的独立、阿尔摩哈德朝的统一、东苏丹诸国、埃塞俄比亚王国、“桑给帝国”时期、桑给帝国发达的对外贸易、西非和南非加纳王国的兴衰、马里王国的崛起、桑海王国的独立、桑海王国的衰败,大津巴布韦。
5、资本主义
1300~1600年
欧洲(1300~1500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但丁创作《神曲》、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与《十日谈》、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的史学、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全才式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乔尔乔涅和提香。
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丢勒空想社会主义家、莫尔拉伯雷与《巨人传》、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发展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哥白尼和天文学革命、科学巨人伽利略、数学的突破、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培根与哲学、宗教改革前的德国、发达的工商业、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德国、处境不佳的骑士阶层、城市的阶层关系重重压迫下的德国农民、德国宗教改革、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观点。
(3)中国历史纪元总表扩展阅读: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的军事力量无力抗击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一次例外,即中法战争,还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最终法国“不胜而胜”,取得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还让中国开放了西南口岸,允许法国在西南地区筑路。
2、1980年代以来,邓小平政府宣布改革开放,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于世界中等水平,并逐渐受到资源限制和贫富差距加大的制约。广东为GDP最高的第一强省,浙江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❹ 有详细的中国历史纪元表吗
野人-半封建-封建-半封建半殖民-民主萌芽-封建...
❺ 求"中国历史纪元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尧
颛顼 舜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泄
启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发
槐 桀(履癸)
芒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阳甲
太甲 盘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廪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纣(辛)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诵) 夷王(姬燮)
康王(姬钊) 厉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满)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厘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54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194 五凤(4) 甲子 前57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黄龙(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宁(1) 戊子 前3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阳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鸿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绥和(2) 癸丑 前8
天汉(4) 辛巳 前100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寿(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凤(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凤(6) 甲戌 1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节(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23)
乙酉
26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兴(2) 癸巳 153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寿(4) 乙未 155
元兴(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宁(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兴平(2) 甲戌 194
阳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国(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睿) 太和(7) 丁未 227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龙(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刘禅)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 223 炎兴(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 222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黄龙(3) 己酉 229 乌程侯(孙皓) 元兴(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乌(14) 戊午 238 宝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凤(1) 壬申 252 凤凰(3) 壬辰 272
会稽王(孙亮) 建兴(2) 壬申 252 天册(2) 乙未 275
五凤(3) 甲戌 254 天玺(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宁(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兴(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怀帝(司马炽)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马邺) 建兴(5) 癸酉 313
永宁(2) 辛酉 301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兴(4) 戊寅 318 兴宁(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 322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宁(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兴(3) 壬寅 402
康帝(司马岳) 建元(2) 癸卯 343 义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刘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刘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刘骏) 孝建(3) 甲午 454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顺帝(刘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萧鸾)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萧赜)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1) 甲戌 494
和帝(萧宝融) 中兴(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简文帝(萧纲) 大宝(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绍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萧绎)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萧方智)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陈顼)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陈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祯明(3) 丁未 587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兴(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赐(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诩)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龟(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3) 壬辰 452 长广王(元晔) 建明(2) 庚戌 530
兴光(2) 甲午 454 节闵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兴(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修) 太昌(1) 壬子 532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兴(1) 壬子 532
皇兴(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
534
兴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纬) 天统(5) 乙酉 565
废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宁(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静帝(宇文阐)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杨坚) 开皇(20)
辛丑
581
炀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仁寿(4) 辛酉 601 恭帝(杨侑) 义宁(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开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宝(15) 壬午 742
显庆(6) 丙辰 656 肃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龙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总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宝应(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广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仪凤(4) 丙子 676 大历(14) 丙午 766
调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适)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兴元(1) 甲子 784
开耀(2) 辛巳 681 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顺宗(李诵) 永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宪宗(李纯)
❻ 有详细的中国历史纪元表吗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尧
颛顼 舜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泄
启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发
槐 桀(履癸)
芒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阳甲
太甲 盘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廪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纣(辛)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诵) 夷王(姬燮)
康王(姬钊) 厉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满)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厘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54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194 五凤(4) 甲子 前57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黄龙(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宁(1) 戊子 前3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阳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鸿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绥和(2) 癸丑 前8
天汉(4) 辛巳 前100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寿(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凤(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凤(6) 甲戌 1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节(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23)
乙酉
26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兴(2) 癸巳 153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寿(4) 乙未 155
元兴(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宁(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兴平(2) 甲戌 194
阳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国(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睿) 太和(7) 丁未 227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龙(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刘禅)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 223 炎兴(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 222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黄龙(3) 己酉 229 乌程侯(孙皓) 元兴(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乌(14) 戊午 238 宝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凤(1) 壬申 252 凤凰(3) 壬辰 272
会稽王(孙亮) 建兴(2) 壬申 252 天册(2) 乙未 275
五凤(3) 甲戌 254 天玺(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宁(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兴(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怀帝(司马炽)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马邺) 建兴(5) 癸酉 313
永宁(2) 辛酉 301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兴(4) 戊寅 318 兴宁(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 322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宁(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兴(3) 壬寅 402
康帝(司马岳) 建元(2) 癸卯 343 义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刘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刘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刘骏) 孝建(3) 甲午 454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顺帝(刘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萧鸾)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萧赜)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1) 甲戌 494
和帝(萧宝融) 中兴(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简文帝(萧纲) 大宝(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绍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萧绎)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萧方智)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陈顼)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陈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祯明(3) 丁未 587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兴(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赐(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诩)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龟(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3) 壬辰 452 长广王(元晔) 建明(2) 庚戌 530
兴光(2) 甲午 454 节闵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兴(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修) 太昌(1) 壬子 532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兴(1) 壬子 532
皇兴(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
534
兴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纬) 天统(5) 乙酉 565
废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宁(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静帝(宇文阐)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杨坚) 开皇(20)
辛丑
581
炀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仁寿(4) 辛酉 601 恭帝(杨侑) 义宁(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开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宝(15) 壬午 742
显庆(6) 丙辰 656 肃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龙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总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宝应(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广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仪凤(4) 丙子 676 大历(14) 丙午 766
调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适)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兴元(1) 甲子 784
开耀(2) 辛巳 681 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顺宗(李诵) 永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宪宗(李纯)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穆宗(李恒) 长庆(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宝历(3) 乙巳 825
武后(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宝历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开成(5) 丙辰 836
载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会昌(6) 辛酉 841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长寿(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载(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证圣(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册万岁(2)
乙未
695
广明(2) 庚子 880
万岁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万岁通天(2) 丙申 696 光启(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圣历(3) 戊戌 698 昭宗(李晔) 龙纪(1) 己酉 889
久视(1) 庚子 700 大顺(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长安(4) 辛丑 701 乾宁(5) 甲寅 894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
神龙(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龙(4) 丁未 707 天复(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云(2) 庚戌 710 天佑(4) 甲子 904
太极(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佑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号,但称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开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贞明(7) 乙亥 915
龙德(3) 辛巳 921
后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闵帝(李从厚) 应顺(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从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长兴(4) 庚寅 930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壬寅 942
开运(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本名知远) 天福*
丁未
947
隐帝(刘承佑) 乾佑 戊申 948
乾佑(3) 戊申 948
* 后汉高祖即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 隐帝即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广顺(3)
辛亥
951
世宗(柴荣)
显德*
甲寅
954
显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训) 显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赵祯) 庆历(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佑(6) 己丑 1049
开宝(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 976 嘉佑(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赵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赵顼) 熙宁(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丰(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赵煦) 元佑(9) 丙寅 1086
真宗(赵恒) 咸平(6) 戊戌 998 绍圣(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宁(5) 壬午 1102
乾兴(1) 壬戌 1022 大观(4) 丁亥 1107
仁宗(赵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佑(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宝元(3) 戊寅 1038 钦宗(赵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赵昀)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兴(32) 辛亥 1131 绍定(6) 戊子 1228
孝宗(赵昚) 隆兴(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佑(12) 辛丑 1241
光宗(赵敦) 绍熙(5) 庚戌 1190 宝佑(6) 癸丑 1253
宁宗(赵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开庆(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开禧(3) 乙丑 1205 度宗(赵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赵韅) 德佑(2)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2) 戊寅 1278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10)
丁卯
907
开泰(10) 壬子 1012
神册(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赞(5) 壬午 922 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显(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10) 乙未 1055
会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禄(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应历(19) 辛亥 951 寿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贤) 保宁(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庆(10) 辛卯 1111
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统和(30) 癸未 983
辽[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 收国(2)
乙未
1115
章宗(完颜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辅(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颜晟) 天会(15) 癸卯 1123 卫绍王(完颜永济)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颜亶) 天会* 乙卯 1135 崇庆(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宁(1) 癸酉 1213
皇统(9) 辛酉 1141 宣宗(完颜珣) 贞佑(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颜亮) 天德(5) 己巳 1149 兴定(6) 丁丑 1217
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颜守绪)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颜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开兴(1) 壬辰 1232
章宗(完颜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兴(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监国)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窝阔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马真后(称制) —(5) 壬寅 1242 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1) 戊辰 1328
定宗(~贵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3) 戊辰 1328
海迷失后(称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宪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顺(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统(5) 庚申 126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 癸酉 1333
成宗(~铁穆耳) 元贞(3) 乙未 1295 元统(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后)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2) 壬子 1312
延佑(7) 甲寅 1314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复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钰)(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宪宗(朱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极) 天聪(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苎) 咸丰(11) 辛亥 1851
世宗(~福临) 顺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载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圣宗(~玄烨)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仪 宣统(3) 己酉 1909
高宗(~弘历)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民国(38) 壬子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❼ 中国历代纪元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