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代的明君和贤臣
尧、舜、禹(夏朝),这是公认的明君。
朝代 明君 贤臣
商朝 商汤 伊尹(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还有太甲)
西周 周文王、周武王 姜尚
春秋 春秋五霸 鲍叔牙、管仲……
战国 战国七雄 战国四公子
秦朝 秦始皇 吕不韦、李斯
西汉 文帝、景帝、武帝 周亚夫、李广、主父偃、贾谊
东汉 刘秀
三国
魏 曹丕
蜀 刘备 诸葛亮
吴 孙权
唐朝 唐太宗 房玄龄、杜如晦
唐玄宗 姚崇 、宋璟
②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宦管叫什么名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挥刀自宫的男人 寺人貂,又叫竖貂,竖刁,竖刀,最通行的称呼是“竖貂”。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这个名字,还是因为他是寺人才起的这个名字。 “竖”的本义是短小,引申为童仆,又引申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 貂是一种动物,长于寒带,聪明伶俐,生性慈悲。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shen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 “竖貂”这个名字开创了两个传统:一是后世关于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称呼——阉竖,毫无疑问,这个称呼来自竖貂。二是一种官职的装饰。《汉官仪》载:“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已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从秦朝沿袭下来的文官名中常侍,按照礼制,帽子上装饰着“银珰左貂”,汉光武帝刘秀以后,这个官职就专用宦官充任,装饰也改为“右貂金珰”)这一装饰称为宦官代代相袭的礼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弑襄公,自立为齐国国君。 仅仅一年,公孙无知被杀,齐襄公的两个弟弟争位,管仲拥戴的公子纠自鲁奔齐,鲍叔牙拥戴的公子小白自莒奔齐。 为了阻拦公子小白,管仲带兵埋伏在路上,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顺势装死。公子纠得意洋洋、慢条斯理地赶往齐国,六天后到了齐国,却发现小白已经抢先入齐,登上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发兵攻鲁,杀了公子纠,又想杀管仲。 鲍叔牙阻拦说:“君王您如果只是想治理齐国,高傒和我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您想称霸诸侯,则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虚怀若谷,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谏,封管仲为大夫,把国事都委任给他,四处攻伐,开辟了称霸的新局面。 齐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没有生子。 齐桓公又置了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 齐桓公和管仲喜欢郑姬生的孝公,把他托付给宋襄公,欲立为太子。 可是一个叫雍巫的人受宠于长卫姬,经竖貂的引荐,也得到了齐桓公的宠幸。雍巫趁机替长卫姬说话,齐桓公又答应立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太子。 雍巫就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易牙。 竖貂把易牙引荐给齐桓公之后,易牙就做了齐桓公的御用厨师,此之谓“以荐馐于公”。 有一天,齐桓公闲极无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听说人肉很好吃,我还没有吃过。” 易牙回家就把大儿子蒸了xiangei齐桓公(典故“易牙烹子”)。 与人谋害君主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因病去世。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评价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用;开方放着卫国太子不做,以臣事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近;竖貂自宫以取媚国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亲。 《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颜师古的记述,细节更加丰富: 齐桓公问:“易牙烹子让我尝鲜,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齐桓公又问:“竖貂自宫以亲近我,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shen体的,竖貂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shen体,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 于是,管仲临死前把易牙和竖貂都驱逐了。 失去了这两个人,齐桓公吃饭不香,心里不痛快了三年,埋怨管仲太过分,又把两人都召回来了。 三年后齐桓公病重。《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颜师古的记述说: 齐桓公病重,易牙和竖貂发动政变,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出入。有一个妇人趁隙翻墙而入,齐桓公要求吃饭,妇人说没有。又要求喝水,妇人也没有。尚蒙在鼓里的齐桓公这才得知了易牙和竖貂的阴谋。可是悔之晚矣。齐桓公就像濒死的吴王夫差因愧对伍子胥蒙面而死一样,也用衣袂蒙面而死。他死后两个多月都没有埋葬,尸虫FL,都流到门外了。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堂堂一国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落到了尸体用杨木门板遮盖的地步。 《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更加血腥:易牙和竖貂诛杀群吏。除了托付给宋襄公、居住在宋国的孝公外,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最后易牙和竖貂立公子无诡(即长卫姬的儿子武孟)为君,齐桓公停尸六十七天之后,方才被公子无诡埋了。 紧接着,无诡立三月即被杀身亡,宋国护送孝公即位,是为齐孝公。 竖貂此人,再也没有见诸史册,倒是“竖貂”的混合体——阉竖和“银珰左貂”,成为中国史上耳熟能详的专有名词,刺激着某一个有知识的群体在朝代易色时的神经:要么成为阉竖,要么成为“银珰左貂”的代表。 易牙呢?这个“雍巫辨味”的民间传说的主角,在齐桓公死的那一年(公元前643年),改奉齐桓公的最后一个如夫人宋华子所生的公子雍, “以为鲁援”。
③ 历史上贤臣名相的事迹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蔺相如生卒不详,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伪存真,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稍尽绵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考证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希望借此为后人景仰、怀念、了解相如弥补一些缺憾,并推动蔺相如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
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你好,中国历史上出现无数英雄人物,你心中位列前十的都有谁?我们国家是一个辈出英雄的民族,从古到今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我们民族都有无数的感动英雄人物。他们有来自一线的,也有来自普通岗位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他们是军人,他们是农民,他们又或是医生等等。那么在这无数的英雄人物里面,在我心中最喜欢我最敬佩的前十位是,钱学森、袁隆平、邓稼先、彭德怀、雷锋、叶挺、钟南山、莫言、朱熹,孔子。
每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都应该崇尚自己民族的英雄,我们更应该尊重和爱戴我们的英雄,因为一个弘扬历史英雄的民族才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民族。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明星和偶像,这些英雄就应该位列在我们心中。
⑤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贤臣
春秋:来管仲 商鞅 伍子源胥 范蠡
秦:蒙恬 蒙毅 王翦
楚汉:范增 张良 陈平 曹参 萧何 周亚夫 褚遂良 霍去病
三国:诸葛亮 荀彧 陆逊 鲁肃
晋:羊祜 卢钦 祖狄 陶侃 桓温 谢安
唐:房玄龄 魏征
宋:寇准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有争议)
明:刘伯温 方孝孺 解缙 于谦 徐阶 高拱
⑥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有哪些
历史上的忠臣有很多,我印象中,海瑞和诸葛亮都是大忠臣。
明朝的清官海瑞,他在活着的时候就被明朝树立为大忠臣的典范。
海瑞这个人,对朝廷可是忠心耿耿,他自己一生非常的清廉,乃至于穷得只能在自己家里种菜吃,老母亲连肉都吃不上。
可惜,刘备后来病死在了白帝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计划,也被迫中断。
但是刘备对诸葛亮非常的信任,把自己幼小的儿子托付给他,让他主持国家朝政,诸葛亮也不负众望,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直勤勤恳恳的忠心为蜀国。
虽然,刘备的儿子昏庸无能,但是诸葛亮一个人呕心沥血,一直勉强着支撑着蜀国。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政,都是他在殚精竭虑支撑着,乃至于六出祁山,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中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给蜀国打下一片更广阔的江山。
最后,诸葛亮就是活活累死在蜀国宰相这个位置上的。
而且他的后代,也继续为蜀国效力,乃至于魏国军队攻打进来后,诸葛亮的后人都自杀,以死抗争,没有投降的,可以说诸葛亮和他的家族都是蜀国的大忠臣。
⑦ 古代有哪些贤臣名将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 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2、 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4、 孙膑
《孙膑兵法》的作者。其两次大破魏军的战绩使齐国大振,与强秦并称“东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战略战术方面均有奇才,不愧为孙武的后代——脾气也与老祖宗一样,功成身退。
5、 韩信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强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排第五)
6、 李世民
唐朝的开朝皇帝。有史以来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誉为中华帝国第一明君。但考虑到其手下众多名将的助力,之前的战绩也不是毫无可议。居韩信之下,宜也。
7、 岳飞
常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结局也差不多),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的先河。
8、 曹操
魏国开国皇帝。《孟德新书》的作者,与光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战胜得实在侥幸,有天上掉馅饼之嫌。常胜将军兼多败将军(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除去官渡、赤壁、汉中,皆败阵),故列第八。
9、 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
花絮:当初,毛爷爷在读《南史·陈庆之传》热血沸腾,掷书而起。
10、 项羽
东方的汉尼拔(一样的苦大仇深、一样的使过“破釜沉舟”、一样的所向无敌、一样的功败垂成、一样的一生只吃一场败仗但军事生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与吕布同类。
古代的四大贤臣:
管仲 春秋第一相国
魏征 大唐第一谏臣
包拯 大宋第一晴天
海瑞 大名天下第一疏
⑧ 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比干 商纣王
萧何 汉高祖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唐太宗
张九龄 唐玄宗
包拯 宋真宗
海瑞 明嘉靖
张居正 明穆宗
⑨ 历史上的贤臣有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
唐初,先任太子李建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爱惜征才,拜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予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拜相任待中,封郑国公。魏征不仅有卓越的文治武功,而且有一套系统的政治思想,总结了历代治国安邦之道,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着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借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着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⑩ 历史上的贤臣名相
http://hi..com/%BA%C3%BC%D2%BB%EF%D2%D4%BA%F3/blog/item/3dc678172bcfaa044a90a7ea.html
这里有最详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