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阿拉伯国家的历史
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就出现了早期的阿拉伯国家。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统治者逐步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于11世纪初解体,此后历经突厥塞尔柱人(11-12世纪)、蒙古人(13-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14-20世纪初)的统治。 17世纪起,阿拉伯世界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埃及、沙特、伊拉克、阿曼等少数国家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二战后,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阿拉伯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定都耶路撒冷,成为最后一个建国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帝国(630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国,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八世纪初的712年兵取西班牙被认为其鼎盛时期的开端,疆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及与法兰西接壤。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 四大哈里发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是先知的岳父艾布·伯克尔,两年后去世,任内平定先知去世后叛乱的各部落,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 )先后收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同时派4000骑兵攻入埃及,占领了整个中东。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率4万阿拉伯铁骑主力军队消灭萨珊王朝数十万大军。西至北非利比亚。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奥斯曼本人由于腐化,重用亲近、贪图享乐,引起穆斯林的不满,被拥护阿里而倒戈的士兵杀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即位,因为倒戈的士兵支持阿里,奥斯曼重用的亲戚穆阿维叶逼迫阿里杀死弑哈里发者,阿里不能杀死自己的支持者,故双方决战,但是在穆阿维叶将要战败的时候,他的手下施诡计使穆阿维叶也获得了哈里发的头衔。阿里后来被哈瓦利吉派的人暗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1] 倭马亚王朝时期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 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倭马亚王朝共有14位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 ,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 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克萨清真寺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降服吐蕃。此时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750年,阿拉伯人占领坦桑尼亚的桑格几布群岛。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纪中叶后,为了巩固边防,阿巴斯帝国先后册封藩王驻守边疆。突厥苏丹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封制时期。由于重用突厥将领,阿拉伯帝国中央政府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册封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封了哈姆丹王朝王朝 苏丹929~1003);册封波斯人藩王萨曼王国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909年,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在北非建立,与建都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鼎足而三,争夺哈里发的正统地位。以致十世纪在伊斯兰史上有什叶派世纪之称。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者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实际上阿拔斯帝国已名存实亡,西方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哈里发称为“巴格达教皇国”。1258年,蒙古大将旭烈兀率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拔斯帝国遂亡。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
⑵ 阿拉伯的历史
88
⑶ 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伊斯兰文明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兴起后,恰逢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大唐王朝与两宋,因此两种文明的交流与借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况且帝国的穆斯林向来有四海为家的传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Mohammed,公元570-632年)曾经告戒他的弟子们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最早见于史料的是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见于我国史书记载的,大食使节来华次数达37次之多。安史之乱暴发后,公元757年唐朝向大食求援,大食即派遣数千军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人后来也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回人的先人之一。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阿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公元8世纪,也就是在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来大唐的大约100年之后,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在时间上前后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版图上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算与航海、地理知识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
⑷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文化联系
主要就是丝绸之路的贸易
⑸ 中国与阿拉伯关系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历久弥坚、深入人心,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也能够穿透各种谎言迷雾。
据报道,被称为“阿拉伯世界最大规模民意调查”的 项目日前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3个阿拉伯国家的2.8万多名受访者中,超过半数民众对中国外交政策持肯定态度,而58%的人对美国外交政策持否定态度70%以上的人不赞成美国对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也门的政策,81%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对阿拉伯世界安全主要威胁。
对此,赵立坚指出,这个民调说明公道自在人心。尽管国际上一些政客不遗余力地甩锅推责,借各种问题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孰是孰非,各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赵立坚说,“中国始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在我们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关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阿关系传统友好。近年来,中阿战略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全面拓展,各领域友好交往日益紧密,中阿合作论坛已成为双方开展集体对话、加强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今年7月的论坛第九届部长会上,双方就加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携手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等达成重要共识,并一致决定在沙特举办中阿峰会。”
赵立坚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了团结抗疫的时代佳话,成为中阿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中国已向阿拉伯国家提供100多万份检测试剂盒,1800多万只口罩,中方向8个阿拉伯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毫无保留地分享诊疗方案和救治经验,双方举办40余次专家视频会。中国同阿联酋、埃及、摩洛哥等多国开展的疫苗合作进展也十分顺利。
中国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秉持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倡导和平、立足友好、聚焦合作,在造福中阿人民的同时,也为捍卫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注入更多正能量。
⑹ 阿拉伯的历史是
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版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权区、波斯与埃及之后,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了一些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源地。
但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
无论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力山大港还是泰西封、埃德萨等城市里,阿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所惊呆、所折服,它再一次证实了先知的话:“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所以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伊朗文化。[1]
⑺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打过仗吗
打过。唐朝时跟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打过几仗。怛罗斯之战——唐军长途跋涉,专用两个月的时间翻过属帕米尔高原,迎战以逸待劳的阿拉伯军队。2万唐军对近20万阿拉伯军队,最后唐军歼敌7万。因为属国军队叛乱,导致唐军大乱,最后溃败。阿拉伯人慑于唐军的强大战斗力而从此不敢东进。
此役过后,唐朝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尽失,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版图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忙于平叛,再也无法顾及中亚,中国退出了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所以现在伊斯兰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远远超过汉文化。
⑻ 列举一例历史上中国跟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的事例
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7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代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12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唐末到宋初,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伊斯兰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伊斯兰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代建立的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南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有关波斯、阿拉伯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理宗时赵汝适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书之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阿拉伯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阿拉伯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阿拉伯人、波斯人、穆斯林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穆斯林居民,这大概就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⑼ 帮我介绍一下阿拉伯人的起源和历史
阿拉伯人(Arabs)
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民族。“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估计约2.3亿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阿拉伯语为阿拉伯国家官方用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分为众多方言。自 6世纪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部落。在历史上与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等有亲缘关系。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后,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建都麦地那,后移至库法。倭马亚王朝(661~750)迁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迁都巴格达。10世纪起,国势渐衰,并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哈里发政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巴格达,东部哈里发国遂亡。西部各哈里发国也随之先后覆灭。但哈里发的名义一直延续到1258年。
阿拉伯人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带到阿拉伯帝国各个角落,取代了当地语言和宗教,同时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学、医学、史学、数学、天文、建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物至今遍布于西亚、中亚和北非。早在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人即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经海路到广州、泉州、扬州等地经商,并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国。在巴格达还设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
阿拉伯人绝大部分从事农业。耕地用骆驼或马、驴,少数地区用水牛或瘤牛;许多地区开始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一部分阿拉伯人仍过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兼营农耕。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称“贝都因人”,主要饲养骆驼,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复仇残余。盛行嫡堂婚姻,个别地方尚有交换婚和临时婚。传统住宅一般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区居民多住用棕榈叶和芦苇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筑的小房。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帐篷。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戴白布或方格布的盖头或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戴面纱。妇女喜戴戒指、项链和鼻环等首饰;有的还在前额、脖颈、双唇、双颊、胸部、脚掌黥染蓝色花纹。
补充:
可以有三种方式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阿拉伯人。
①政治上:如果他生活在阿拉伯国家,也就是这个国家是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或者更含糊一点,阿拉伯世界(Arab World))的一个成员。 这个定义包括三亿多人。
②语言上:是否他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这个定义包括二亿多人。
③基因上:是否他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阿拉伯半岛。
对于上述因素考虑的重要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们是考虑到政治和语言的因素,但是也有人虽然满足上面的两条,但是基于基因的考虑认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不太多的人只根据政治而不把语言考虑其中,这样库尔德人、柏柏尔人自己不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但是有些人不这么看,例如有些柏柏尔人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库尔德人是阿拉伯人。)
在阿拉伯人的参考作为游牧人和北阿拉伯半岛的骆驼herders BC 出现在第9 个世纪的亚述人题字。名字向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居民随后被运用了。阿拉伯王国BC 时常出现了在沙漠的边缘, 包括Nabataeans 在Petra 在南乔丹在第2 个世纪和Palmyra 在中央叙利亚在3d 世纪广告, 但伟大的阿拉伯帝国没有涌现直到回教出现在第7 个世纪广告。
虽然大多数穆斯林今天不是阿拉伯人, 宗教出生在阿拉伯半岛并且阿拉伯语是它的母语。麦加、宗教朝圣地方为西阿拉伯半岛部落和一个贸易的中心在路线在南阿拉伯半岛和都市文明东部地中海和伊拉克之间, 是回教, Muhammad Ibn Abllah (c.570-632 广告的) 先知的出生地; 回教日历从他的飞行开始到Medina 在622 因为它标记了建立一个分开的回教社区。当Muhammad 的死亡, 麦加和几乎半岛的所有部落接受了回教的时候。以后回教土地, 在阿拉伯领导之下, 一个世纪舒展了从西班牙在西部横跨北非和大多数现代中东进入中亚和北印度。
有二伟大的伊斯兰教的朝代阿拉伯起源, Umayyads (661-750), 被集中在大马士革, 和Abbasids(750-1258), 资本是巴格达。多数Umayyad 统治者坚持阿拉伯首要在非阿拉伯人改变信仰者对回教, 当Abbasid caliphs 接受了阿拉伯和非阿拉伯人平等的原则作为穆斯林。在它的高度在第8 个和第9 个世纪, Abbasid caliphate 是非凡富裕, 控制的商业路线在亚洲之间和欧洲。伊斯兰教的文明茂盛了在Abbasid 期间即使caliphate 的政治团结经常打碎入敌手朝代。希腊哲学被翻译了成阿拉伯语和对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教的奖学金扩展贡献了。伊斯兰教的论文在医学、哲学, 和科学, 包括柏拉图和Aristotle 的阿拉伯翻译, 很大地影响了基督徒思想家在欧洲在第12 个世纪通过回教西班牙。
阿拉伯人Abbasid 家庭的力量下降了从10 世纪往前由于内部政治并且宗教竞争和胜利由Christian ・European 烈士寻求夺回疆土丢失了对回教。1258 年13 世纪的Mongol 入侵导致了Abbasid caliphate 的破坏和开辟了道路为一个伟大的土耳其回教帝国的最后的上升以无背长椅帝国著名。无背长椅采取了Constantinople (伊斯坦布尔) 1453 年从Byzantines 和接管了阿拉伯中东和大多数的北非在16 世纪底之前。阿拉伯人保留了无背长椅土耳其人的主题300 年-- 入20 世纪。
今天阿拉伯世界是无背长椅衰落、欧洲殖民主义, 和对解放的阿拉伯人需求产品从欧洲职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所有北非是在法语(阿尔及利亚、突尼斯, 摩洛哥), 意大利语(利比亚), 或英国的(埃及) 控制权之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家同盟划分了有被保留的无背长椅在战争期间在不列颠和法国之间的阿拉伯土地之后, 以理解, 各力量会鼓励区域的人民的发展往自治。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什么的包括部份现在是乔丹) 去不列颠、和叙利亚和黎巴嫩法国。不列颠建议了对阿拉伯领导在战争期间, 巴勒斯坦会包括在区域被给阿拉伯自己决定, 但英国的官员那么许诺了区域对犹太复国主义的运动, 要求犹太状态在那边。阿拉伯土地获取了他们的独立在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有时, 和在阿尔及利亚, 在长和苦涩奋斗以后。巴勒斯坦成为了以色列在1948 年5月, 设置阶段为阿拉伯以色列冲突, 五场战争发生过(1948-49, 1956 年, 1967 年, 1973 年, 和1982), 并且贡献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上升(PLO), 变得突出在欺凌的阿拉伯损失以后在1967 战争中。
⑽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之比较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被并入蒙古帝国。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到他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 )先后征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东灭萨珊王朝(651),西达北非昔兰尼加。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奥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先后被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 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 ,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 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 ,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纪中叶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衰落时期。突厥将领握有军权,专横跋扈,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的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 929~1003);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71~1250)。此外,还有两个哈里发王朝:一个是法蒂玛王朝。该王朝是当时最强大的哈里发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绿衣大食。另一个是由倭马亚人后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29~961在位)在西班牙建立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科尔多瓦。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及其后的两位统治者在位时期,阿拉伯人在西部的统治达到极盛时代。当时,科尔多瓦与巴格达和开罗齐名,成为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对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人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