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

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

发布时间:2021-02-28 05:27:10

❶ 历史上分分合合的事

中国历史中有句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次分合的过程中,群雄逐鹿的动荡战乱,国家朝代的兴亡更替,将平民百姓卷入到一场鲜血与生命的大博彩中。这分分合合的宿命,到底其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呢?是天命气数的轮回?还是英雄人物野心的消长?亦或是国家社会的演化?在这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每一次的分分合合到底将中国引导到什么方向?未来又会如何?

本文将就以上这些问题,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同探讨一下。全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中国历史上数次的分裂与大一统,焦点在于每一次达成统一的一方是如何脱颖而出又是如何维持稳定统一的。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最根本的是依靠两个特点:1.制造工具;2.人与人的合作。在随后漫长的人类内部竞争中,决定最终胜利者的往往也与以上两点一脉相承。谁的工具更有效,哪个组织能够在更大规模上达成有效合作。

如果把夏朝的建立看作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这次统一的实质相当于血脉传承替代禅让制度。从此以后,竞争中国主导权的基本单位成为了一个个的家族。那么为什么父传子这种权力世袭制度会在之后的几千年里顽强地生存下来呢?除去人类对保存自己基因的生存本能以外,血脉传承作为一种制度,其优点在于清晰、明确、几乎很少出现争议。而且,基于血缘的家族,其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合作的建立也更容易。所谓上阵父子兵嘛。至于禅让制度,与其说是基于个体能力选拔领导者,不如说是基于上一任领导者喜好随机抽取接班人。毕竟几千年前没有智力测验,而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可以清晰地说明什么样的领导者是有能力的。

在确立了血脉的地位后,中国社会就成为了一个个家族竞争的舞台。谁能占据更肥沃的土地,谁拥有更多的生产者(奴隶),谁就能拥有更多更强壮的士兵。但是不同家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呢?夏朝没有给出答案,于是他们就被周王朝干掉了。随后的周王朝之所以能够稳定存在几百年,是因为周公制定的“礼”的体系给各个家族的关系做了一个理性的安排。王、诸侯、大夫清晰分级,每一级别的家族所能拥有的资源设置明确上限,同时在外敌入侵时,周王朝统合各个家族的武装力量进行联合防御,正是由于这项托拉斯协议的存在,使得炎黄子孙能够保有东亚大陆平原地区的肥沃耕地,外敌也许可以偶尔侵入,灭亡西周,但他们无法持久占领,而不得不在诸侯的军队赶来时退却。周王朝的制度安排使得中原地区成长为东亚的核心,也使炎黄子孙在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超越了周边的少数民族。

那么周王朝又为什么会衰败,而让中国迎来分裂的春秋战国时代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防御协议的安排:周的核心家族在中原内部的安全地带,而把异性家族安置在边缘地区,阻挡外族的入侵。然而,不承担风险的家族自然也无法收获最大的收益。当其他家族兴旺发达的时候,周王朝的核心家族却逐渐衰败了。但所有诸侯国仍然接纳家族联盟的制度安排,只不过老大轮流做而已,看谁的拳头大嘛。

直到秦始皇出现,又一次制度变革的契机出现了。秦的统一至少证明一个问题:家族之间靠联盟已经无法抵御强大的外敌入侵了。当外敌够强大够机智的时候,家族联盟只有被各个击破的份。从军事角度讲,中央集权绝对比联军的多头指挥更有效率。秦王朝的建立,实质是终结了各个家族分享权力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独大,中央集权,全天下其他姓氏都是给秦王族打工交税的。理论上讲,这种中央集权消除了各个家族的流血纷争,以统一换和平,就像张艺谋的“英雄”里面所幻想的一样。可惜,秦始皇当年可没打和平这张宣传牌。秦王族的超然地位唯一的依靠就是秦军的暴力,而民众在统一后得到的也不是和平,而是徭役以及酷刑。结果就很明显,当秦军的机动力战斗力被此起彼伏的反抗消磨到极点的时候,围绕着秦家族的中央帝国也就垮掉了。

秦亡后,项羽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什么安排,只是依靠思维惯性短暂恢复战国的格局。可很快刘邦就证明了,目光局限在地区的家族(西楚霸王),不管战斗力多么强,也耗不过统合天下的家族。于是,尽管刘邦屡战屡败,但最终还是很流氓地磨来了项羽的失败。

随后的汉王朝在建立初期通过休生养息政策让民众真正得到了统一换来的和平以及繁荣,可以说文景之治就是之后几千年中国人心中统一的理想情景。汉王朝统一的实质就是一点:大家从此都是一个皇帝的子民,不能轻易彼此开战了。皇帝及其衍生的中央政府作为一切争端的最终仲裁者,比起诸侯国混乱地打打杀杀要高效得多。这最根本的特点经过儒家学说的包装就变成了皇家所拥有的天命血脉以及君臣有别的纲常忠义。

然而,不同家族对于中央政府权力的争夺仍然在继续。首先,皇族内部在汉初仍然延续了分封制度,皇帝之下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王国。其次,异姓家族虽然无法封王,但还是可以参与中央政府的管理,特别是在与皇室联姻之后。理想状态下,这些亲王和外戚将会对皇帝充满了基于亲情的拥护和保卫,而且其权力也会受到皇权的压制。但是历史从来不是那么理想的。于是汉朝就有了七王之乱和无数外戚夺权的故事。

当汉朝终结于曹、孙、刘之手的时候,没有人再相信皇室得到的上天眷顾了。皇室通过儒家思想戴上的特殊光环消失殆尽,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充斥着各大家族此起彼伏的争权与篡位,第一家族无法稳定的保持其超然的仲裁地位,自然也无法维持大一统帝国的长期存在。

到底如何长期维持第一家族的实力呢?这个严重的问题终于在隋唐时代得到了改善,解决方案就是:科举制度。皇帝作为第一家族,在其广阔的直辖土地上,不再单纯依靠其他有实力的大家族来维持统治,而是通过面向所有人的科举来解决中央政府的人才问题。这下子皇帝身边的自己人终于不再只有那些宦官了,也不用到处三顾茅庐赤脚迎客了。天下有实力有智慧的人们会纷纷自动地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皇权的维护者。

隋唐再一次达成稳定的大一统,其实质就是基于科举制度的皇帝官员分权格局代替了纯粹基于血缘的世族政治。自此以后几千年间,中国历朝历代国家内部的权力分配机制几乎从来没有跳出科举的框架,变化的只有皇权与官员阶层之间的比例而已,直到清末废除皇帝。

虽然科举制度解决了皇帝对政治人才的需求问题,但仍然有另一个显著的不稳定因素威胁着大一统帝国的延续。那就是军权与政权的关系。任何一个政权,其最根本的权力基础在于国家暴力,对内维持治安,对外抵御入侵。而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精兵强将与乌合之众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军事指挥的专业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皇帝管理自己的军事力量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皇帝本身可能不懂军事,需要寻找代理人;另一方面即使皇帝本身是将军,他也不可能一个人把大一统帝国的治安与边防照顾得面面俱到。所以虽然政务在科举制度下集中到皇帝与中央政府,但军务却仍然与分封制大同小异。将在外,君令到底受不受?这要看皇帝手中的军事力量了。而当地方军事实力由于安全问题(边患或是暴动)而膨胀,中央实力衰弱丧失威慑力的时候,大一统的唐朝就被它自己的节度使们打散了。

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以往大家族之间的政治竞争被将军们的流血政变所代替。一个又一个的政权此起彼伏,纷纷由于内部的军权挑战而崩溃。直到宋朝的建立,汉族才又重新获得了一个稳定的相对大一统的政权。

宋朝的制度进步,其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特点就是政权对军权的严格控制。宋朝皇帝对于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地方军阀带有天然的敏感,因为他们开国皇帝就是这么起家的。但军队还是需要将官的。怎么管理将官呢?宋朝提供的答案是1)文职官员的监督管理;2)完善的武举制度;3)强大的皇帝直属禁军。对于不服军令的将军,文官负责撤换之,而武举选拔的人才负责替代之,维持这一秩序的就是皇帝手中的军事力量。应该说,这种制度安排已经是相当严密了,直到今天,国家对将军(不是军队或士兵)的控制最核心的也就是靠这三条。

然而,这种制度安排自然也有它的问题。第一,它选不出也留不住军事天才。当皇帝需要以将军的可替代性来保证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时,没有哪个皇帝愿意看到一个不可替代的军事天才。按照这个逻辑,岳飞的罪名的确是莫须有,因为宋朝皇帝不需要岳飞的存在。第二,这个制度重内轻外,帝国核心的禁军强于/多于应对边防的外围部队,但却不会得到实战的检验。万一哪一天皇帝心血来潮御驾亲征,或是不幸被人家打上门堵在家里的话,呵呵,问题就大了。

相比起来,宋朝北方的竞争对手们则对政权军权有着不同的安排。游牧民族的生活决定了其全民皆兵的特点,一方面赋予他们较高的攻击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社会结构中政权与军权天然地合而为一。历史上,由于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北方民族通常生活在一个个分散的部族中,偶尔会在某个天赋超人的军政天才推动下形成部族联盟,但却较难维持长期稳定的中央集权结构。但在宋王朝时期,两个因素给少数民族政权带来了便利。1)随着中原汉族文化的辐射以及民族的迁徙,北方地区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混合,增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2)就像唐王朝曾经采用少数民族雇佣兵一样,北方政权可以采用汉族雇佣政务官/经理人。事实证明,后者的搭配比前者效果好得多。这些接纳了汉族政务官或者汉族政治经济策略的少数民族政权,实际上近似于采取民族开放政策的唐朝,区别只是这些少数民族皇帝还有本族的职业化军队可以依靠。

比起宋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安排是不是更加具有效率呢?这要看他们对汉族开放程度以及本族的战斗力高低了。相比起宋朝这个汉族政权,其实反倒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一套稳定的解决方案。从此以后,在中原大地上竞争的主体就不再只是汉族内部的大家族了,而是上升到了民族这一层次。

有人说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倒退。笔者对此有谨慎的保留意见。当制度安排已经能够维持大一统政权的稳定与经济效率时,历史就不再怜悯任何一个偏安一方的地方政权了。长江保不住南宋;大漠护不了北元。如果把北宋也考虑在内,元代替宋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战争中,农耕政权已经很难靠武装农民人海战术来抵挡拥有精锐骑射常备军的游牧政权了。

当然,作为一个政权,元确实很不成熟。其实大部分蒙古人恐怕对于治理国家没什么兴趣,遍及欧亚大陆的征服史大概也就算是一次大范围的远程的长期的抢劫而已。元朝对于内部的权力分配、人才选拔以及军权的管理都是相对混沌的。从制度演化的角度讲,元朝用自己的短命证明了一点:暴力维持的民族歧视体系是不稳定的。压迫的链条总会有脆弱的一环或是腐朽的一天。当朱元璋的骑兵可以和蒙古骑兵正面冲突的时候,元朝也就自然地被明朝取代了。

在元朝之后的明清两朝,都是稳定的大一统政权。两者的交替只是军队战力此消彼长外加一系列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两者都采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安排,继承了汉、唐、宋的经验。可以这样讲,汉朝开始,皇帝的存在可以防止各大家族随意开战,隋唐开始,皇帝的存在可以将社会权力导向有能力的人才,宋朝开始,皇帝的存在意味着国土完整与社会安定的唯一责任者。而明清对皇帝制度的贡献就在于:如果哪个皇帝做不到以上三点,特别是第三点时,他这个皇帝也就做不下去了。

的确,当西方人开始插手东亚大陆事务而无人能阻挡的时候,清王朝和皇帝制度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东亚大陆稳定统一的格局被100多年的分裂与内战所代替。为什么经过多年完善的皇帝集权制度又突然不稳定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武器的发展重新定义了军人。当火器进入战场时,冷兵器部队和平民就没多大区别了。所以清朝皇帝实质上等于被突如其来地解除了武装,数次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清王朝的衰弱直接暴露在国人面前。没有军事实力的皇帝,不就是一块待人宰割的肥肉么。

同时,西方文化进入东方也给社会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人都知道稳定的大一统政权可以给民众带来和平、繁荣与安全,但如何重建一个没有皇帝的大一统政权呢?孙中山的答案是共和,先生自己没来及做;蒋介石的答案是军事独裁,可惜只做到了军阀联盟一家独大的程度;毛泽东的答案是共产主义,到1949年,他做到了农民军进城的程度。

今天的中国,算不算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权?是不是给民众带来了和平繁荣与安全?各位读者自有心证。

如果对这整篇文章做一个总结的话,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由分到合的过程都是民众追求和平、繁荣与安全的过程。而每一次由合到分的过程都是在旧有制度无法保持稳定时,新的制度探索相互开始进行竞争,直到产生又一个可以维持大一统政权稳定存在的制度为止。

一些朋友对于台湾问题的分裂现状耿耿于怀。个人的一点浅见:台湾能不能拿回来,这也许可以通过讨论武器装备等军事问题来解决。可台湾能不能留得住,这大概就需要大家做更多的思考了。诸位觉得那个包容台湾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诸位的所作所为对于实现那个理想中的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❷ 中国历史阶段如何划分

1、古代:170万年前-1840年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2、近代:1840年-1949年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现代:1949至今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2)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扩展阅读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划分依据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主,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某个重大历史事件为辅。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列强的侵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独立和解放,是划分近代和现代的依据。

❸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史上的分分合合

这跟制度是有关系的,古代史是家天下,利益集团主要在君主与臣子之间。专
一般而言,创业之主属都比较厉害,手下文臣武将都比较团结,水平也比较高,所以一个王朝一般开始的时候政治都比较清明,百姓生活比较富足。
但是经历几代君主之后,这些君主从小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之中,对外面人民大众的生活缺乏了解,乐于享受,而执政的大臣各自为派,互相争权夺利,迎娶君主喜好,完全不顾虑最底层人民群众的死活,当底层人民群众生活没有保障,生命面临危险时,自然会揭竿而起,反对当朝执政者。
像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因为耽搁服役面临死亡所以揭竿而起,汉末的黄巾军,上层统治者乐于享受,不顾民间百姓死活,百姓揭竿而起,隋末烽烟遍地,不也是因为隋炀帝重徭役,广征税,穷兵黩武引起人民群众生命缺乏保障引起的吗?
所以,古代史上的分分合合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分是因为人民的需求,和也是人民的需求,当统治者危及广大人民群众,自然会引起分裂,当人民群众向往统一和谐时,自然会时势造英雄。

❹ 中国历史经过了多少年

中国历抄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❺ 中国历史经过了多少年

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的起止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根据资料推算,大约是从公元前二一○○年到公元前一七六○年,共存在四百多年。
商朝的起止年代也没有搞清楚,大约是公元前一七六○年到公元前一一二○年,共存在六百多年。
周朝分好几个阶段。开始一段叫西周,从公元前一一二○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共约三百五十年。接着是东周,从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前二四九年,共有五百二十二年。其中前三百六十年诸侯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一百八十年七国争雄,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最后的二十八年东周已经灭亡)。
秦朝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国起,到公元前二○七年灭亡止,只存在十五年。
汉朝的前期称西汉,从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八年,共二百一十四年。后期称东汉,自公元二十五年至二二○年,共一百九十六年(西汉、东汉之间有王莽称帝等)。
东汉以后,西晋统一前,我国历史上出现分裂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称为三国时代,从公元二二○年到二八○年,共六十一年。
晋朝也分为西普、东晋两个阶段。西普从二六五年到三一六年,共五十二年。东晋从三一七年到四二○年,共一百零四年。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这一段时期,历史上叫南北朝时代,全长一百七十年。
隋朝从五三九年统一中国起到六一八年止,全长三十年。
唐朝从六一八年起到九○七年止,共二百九十年。
唐朝以后,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分裂局面,这个时期叫做五代十国时期,从九○七年到九七九年,共七下三年。
宋朝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称北宋,从九六○年到一一二七年,共一百六十八年。后一个阶段称南宋,从一一二七年到一二七九年,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朝从一二七九年灭南宋起到一三六八年止,共九十年。
明朝从一三六八年起,到一六四四年止,共二百七十七年。
清朝从一六四四年入关算起,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被推翻止,全长共二百六十八年。

我国近代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国近代史是从一八四○年开始的。在这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在这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这个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侵入了中国。
一八四○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又连续不断地发动了很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这些侵略强盗用战争打败了中国,随后就强迫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许多领土,取得了很多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特权,任意在中国驻扎军队,开办工厂、银行,控制中国的海关、对外贸易、通商口岸,随便在中国传教,办报纸,办学校用进行其他文化侵略。为了压制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强盗和中国反动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成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就这样,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破坏了中国的封建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国社会里,除了原先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外,又出现了两个新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而是半封建社会了。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就是这样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封建势力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并且一天天走上了殖民地化的道路。
但是,中国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绝不甘心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黑暗反统治。从外国侵略者向我国发动进攻的时候起,中国人民也就同时开始了反抗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斗争。一部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光辉历史。(汝丰)

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清朝封建专治统治下,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象一座即将倾倒的大厦,摇摇欲坠。这时,西方各国已发展到资本主义较高阶段,特别是英国有“世界工厂”和“海上霸主”之称。它迫切需要开发更广大的商品市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就成了它眼中的一块肥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它竟然用鸦片作为侵略工具,把鸦片大量运到中国倾销。
罪恶的鸦片贸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烟毒很快泛滥全国。上至官吏,下至士兵,国内吸毒者多达二百万人,严重影响了清朝军队的战斗力。鸦片贸易还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阶上涨。农民出售产品得来的是铜钱,交税却必须折合成大量的银两,结果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大加重,清政府国库也日益空虚。
广大人民强烈要求严禁鸦片,清政府中一些政治上敏感而又开明的官员也纷纷提出禁烟主张,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一八三八年,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痛切指出如果不把鸦片严加禁绝,将来国家不但无人可以当兵,而且也将无钱维持财政开支。林则徐的正义主张深得人,道光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如果不禁烟,他的宝座就会被鸦片冲垮。于是他采纳禁烟主张,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贩毒活动的中心——广州查禁鸦片。
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则徐到广州,一到就明确宣告:鸦片一天不禁绝,一天不回北京,一定要全始全终,决不半途而废。接着,他收缴鸦片,捉拿汉奸,严惩贪官污吏,逮捕破坏禁烟的英国烟商颠地。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开展起来,英美鸦片贩子被迫交出鸦片二万余箱,共二百三十七万余斤。
一八三九六月三日,林则徐在虎门镇口村前的海滩上,主持了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这一天,虎门人山人海,三声炮响,兵勇们把水放入禁烟池内,加入食盐成为浓卤,随后抛入鸦片浸泡半日,再投进石灰。顿时,池内沸腾,虎门滩头烟雾冲天,一箱箱鸦片化为渣沫。到六月二十五日,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完。
虎门销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强意志。从此,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封建伟大斗争的序幕。(张林娜)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很大震动,英政府决定发动对华战争。一八四○年六月,英国派遣侵略军队四千人(后增至一万五千人),携带五百多门大炮,他乘四十八艘战舰,同乔治·懿律率领,侵入广州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广东没海军民在林则徐亲自指挥下,严密防守,使英国侵略军捞不到一点便宜,它只好改为进犯福建,又遭到闽浙总督邓廷桢的迎头痛击。可是腐败的清政府在其他港口不作任何抗敌准备,致使英国军攻占浙江定海,接着沿海北上,进犯大沽口,直接威胁天津。道光皇帝张皇失措,马上转向投降派的立场,斥责林则徐“贪功启衅”,“误国病民”,并派直隶总督琦善去向侵略者求和。
琦善抵达广东后,拆除沿海工事,解散招募的丁勇,并与英国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答应永远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和开放广州等苛刻条件。同时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充军,想以此来解侵略者的焚烟之恨。
可是英政府并不满足,
又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先后攻陷厦门、镇海、宁波等地。道光皇帝大为恐慌,派盛京将军耆英为钦差大臣,会同原两江大臣总督伊布里前往浙江议和。英国依丈战争中取胜的优势,对清廷求和要求不予理睬,继续攻陷吴淞口、镇江,英舰直逼南京城下。道光皇帝心惊肉跳,发出了对侵略者“所求无不允准”的圣旨,让耆英等大胆卖国。一八四○年八月十九日耆英等在南京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一、割与香港;二、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四、英商可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五、中国海关抽收进出口货物税须与英方议定,不得随意变更。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相继效仿,胁迫清廷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规定美国、法国享受《南京条约》中除割地、陪款外的一切特权。后来,沙俄、葡萄牙、荷兰等国也争相要求各种特权。后来,沙俄、葡萄牙、荷兰等国也争相要求各种特权,清廷一概允准。
《南京条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中国从此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张林娜)

金田起义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把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人民群众走投无路,只有起来反抗。从一八四四年到一八四九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一八五一年爆发了革命,领导这次革命的是洪秀全。
洪秀全,广东花县官禄布为,生于农民家庭,当过农村私塾教师,也曾幻想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先后四次应考都没考中,由此逐渐看到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黑暗。鸦片战争失败,更激发了洪秀全的革命激情。一八四三年,他利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创立了革命团体——拜上帝会。第二年年初,洪秀全和拜上帝会最早信徒冯云山从广东前往广西宣传革命和发动群众。开始成效不大,洪秀全便返回花县,从事理论著述。冯云山则进入紫荆山区进行艰苦的革命组织工作。
紫荆山在广西平县金田村附近,山深林密,地势险要,居住者大都是种山烧炭的贫苦农民。冯云山进入山区后,同许多受苦人结成了朋友。经过艰苦的活动,在群众中建立和发展了拜上帝会组织,紫荆山成了革命起义
的根据地。
一八四七年,洪秀全完成了他的理论著述来到紫荆山区。这时拜上帝会已发展到三千余人。洪秀全一面向群众讲述他写的《原道救世训》等三篇革命文献,一面率领群众捣毁庙宇,煞地主阶级威风。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为首的革命领导核心,拜上帝会也得到迅猛发展,从紫荆山区扩大到周围各县以及广东各地。
拜上帝会同地主团练间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注意。双方剑拔弩张,金田村已成为一触即发的革命火山。洪秀全、冯云山等加紧制造武器,同时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会众迅速向金田集中,准备起义。无数涓涓细流,终于汇集成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布起义,震撼世界的农民革命爆发了。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义旗所向,遍及十八个省,斗争达十八年之久,达到了我国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张林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

北京西北清华大学附近有一片废墟,叫作圆明园。一百多年前,这是清朝明皇帝的一座极为精美的大花园,比现在的颐和园学要漂亮得多。那里面有宫殿祠庙、亭台楼阁,有中西风格的精美雕塑,还有无价的文物珍宝。清朝皇帝用了近二百年才营建起来的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宛,却在一八六○年被英法侵略军一举焚毁。
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不但打击了清王朝,也引起了英法美等国的极度恐慌。它们开始自称“中立”,派公使到天京诱胁太平天国承认它们在中国的特权。遭到了太平天国严词拒绝后,它们便趁政府急危之时,先用武力驯服清政府,然后协助清政府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以扩大它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年得到的权益。
一八五六年,英国借口中国水师在一艘名叫“亚罗号”的中国走私船上逮捕水盗,污辱了英国国旗;法国也借口一个传教士在广西内地被杀,两国共同向中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行动得到了美国和沙俄的支持。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广州,俘虏了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接着北犯大沽口,直扑天津。咸丰皇帝惊慌失措,只能乞降,全部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东西方条件:向英法两国赔款,开放南京、汉口、九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外国传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各国派公使驻北京等等,这便是《天津条约》。
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前往北京交换条约,清政府要他们从北塘登陆进京,他们却强行率军舰闯进大沽口,遭到中国守军痛击,大败南返.一八六○年八月,英法侵略军重整旗鼓,再次北上,攻占大沽口和天津,直逼北京.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往热河.十月,侵略军占领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圆明园内的珍宝文物\书画古董,都被抢夺一空.为了掩饰这个罪恶野蛮的行为,强盗头子下令烧毁全园.一时烟雾迷漫,火势三天三夜不熄.一座世界闻名园,就这样在侵略者的野蛮抢夺下,化为焦土.这是祖国文化史和人类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
清政府在敌人威逼下,又一次屈膝投降,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全部承认《天津条约》外,又给英﹑法各赔款八百万两,并增开天津为商埠,将九龙割给英国.中国从此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太平洋痛打洋枪队

太平天国建都在天京后,北伐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一八六○年继续向苏浙进军,兵锋直指上海.这时上海已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在这儿建立了租界.许多清朝官僚地主逃亡上海,他们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异常惊慌,极力怂恿外国侵略者出兵干涉,于是外国侵略者一面以武力威胁太平军“勿攻上海,否则打击”,一面由美国流氓华尔出面招募洋人,成立一枝洋枪队,专门对抗太平军.。
八月,太平军进攻松江。华尔率洋枪队迎战,被打的落花流水,华尔也身中五枪,狼狈逃回上海。太平军乘胜追击,进抵城郊。这时,英法侵略军只好公开参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平军被迫退却。
一八六二年初,太平军兵分五路,又一次向上海进军。华尔的洋枪队,改用中国人当兵,外国人当官,人数发展到五千人,加上英法侵略军四千人,清军一万人,互相配合,共同向上海郊区高桥的太平军反扑。太平军奋起还击,打伤洋枪队副领队白齐文,华尔和英海军提督何伯几乎被活捉。洋枪队和外国侵略军用炮火猛烈轰击,太平军不得不从高桥退出。清政府为此赏给华尔三品顶戴,并把洋枪队改名为“常胜军”。上海的大买办杨坊竟恬不知耻地把女儿献给华尔做老婆。
一八六二年五月,太平军第三次向上海进军,攻克了嘉定,并向青浦进军。华尔急忙派“常胜军”。救援,遭到迎头痛击,“常胜军”副领队法尔思德被太平军活捉。太平军连续作战,乘机进攻,攻克了除松江以外的上海附近各县。“常胜军”成了常败军。华尔最后在浙江慈溪战斗中被太平军击毙。这个罪恶累累的强盗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林纳)

镇南关大捷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险要的关隘,叫友谊关,过去称镇南关。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这里曾是闻名国内的重要战场。
一八八三年,法国向越南侵略,并以越南为跳板,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广西前线的清军在清政府投降路线的影响下,军心涣散,全线瓦解,镇南关为法国侵略军占领。法军统帅尼格里派人在废墟上插块牌子,狂妄的写道:“广西的门户已不在存在了!“镇南关周围的我国群众针锋相对,在关上奋笔直书:“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在人民群众反侵略热潮的激励下,以冯子材为首的爱国清军积极展开了抗法斗争。
冯子材是广东钦州人,早年曾参加农民起义,后投降清朝,被任为广西提督,一八八二年因年老多病还乡。法国的猖狂侵略,激发了他的民族情感,主动重返前线,奋起抗法。
冯子材到达前线,一面收集溃兵,稳定军心;一面招募民间丁勇,积极团结边防其它部队,鼓励军民保卫国家,并在距镇南关内十里的关前隘沿着山麓修筑一道三里多的长墙,挖掘长壕,以备攻守。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冯子材率部下沉着应战,不断打退敌人进攻,激战终日,相持不下。次晨,大雾弥漫,法军在绝对优势炮火的掩护下,分兵三路,猛扑长墙。炮声震谷,枪弹雨集,长墙几乎已被突破,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七十岁的冯子材以帕包头,脚穿草鞋,手持长矛,一跃而出,全军将士也一齐冲入敌阵,人人奋勇争先,刀劈枪挑,法国侵略军旗靡阵乱。这时关外的中越群众一千多人也冲杀前来,里应外合,法国侵略军全线崩溃,仓惶逃命。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毙敌官兵一千多人,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镇南关清军取得大捷,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
法军溃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菇费理内阁被迫下台,新成立的内阁急切期望与清政府妥协求和。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害怕战事延续下去会损害他们享乐苟安的生活,也想乘胜求和,于是派人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汉议和条约》。打了胜仗还要投降,这真是千古奇闻,充分反映了清政府投降卖国的丑恶嘴脸。(林纳)

沙俄强占我国大片领土

沙皇俄国早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加紧了对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部西伯利亚总督,指示他加紧部署吞并黑龙江的军事行动。一八五○年,穆俄维拉地派海军上校涅维尔斯科伊率兵占领黑龙江入口处的庙街,一八五四年强占了中国领土库页岛,一八五四年到一八五七年间,沙俄侵略军大规模武装入侵黑龙江地区,强占海南泡等地,设立哨所,修筑炮台,企图长期占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穆拉维约夫乘英法侵略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的时候,率领兵舰侵入黑龙江的瑷晖,以兵力挟制黑龙江将军奕山,逼令他在预先拟定的条约上签字,这就是所谓的《中俄瑷晖条约》。依据条约,沙俄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一八六○年,沙俄利用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的机会,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以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强行侵占。
一八六四年,沙俄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片面拟定的中俄西段边界“走向”,与清政府在新疆会商,勘分西部边界。谈判中,沙俄以武力相威胁,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把中国境内的三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克塞湖,连同周围面积共达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割占了去。
从《瑷晖条约》到《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皇俄国一共从中国侵占了一百四十四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侵略、霸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也是奴役、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最凶残的刽子手。(林纳)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发生在农历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场战争。
日本原来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一八六八年明治维新后,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极力推行扩张侵略政策。它的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的东北。
一八九四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封建王朝向清政府求救。日本竭力劝诱清政府出兵,同时它也借口保卫侨民,派大批军队在朝鲜登陆。朝鲜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向日本提出,双方立即从朝鲜撤军。日军不仅不撤,反而大量增兵,并向驻朝鲜的清军发动突然袭击,挑起战争。
这时慈禧太后正在准备庆祝六旬大寿,根本不积极筹防备战。她幻想西方各国能出面调停,妥协了事。朝鲜前线的清军毫无作战准备,日本一进攻,便节节败退,战火很快烧到了中国边境。
与此同时,日本的海军在黄海也对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了海战。中国舰队毫无准备,完全处于不利地位。主力舰“定远”号首先被日舰炮弹击中起火,另一艘战舰“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命令舰兵拚死冲锋,撞沉敌主力舰“吉野”号,以打乱日舰阵容。日舰官兵慌忙发射水雷,击中“致远”号,邓世昌和全舰二百多官兵壮烈殉国。仅剩下的“经远”号,弹药库也被日舰击中,满船起火。舰长林永升临危不惧,命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击,最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爱国气节。由于他们的英勇还击,日本舰队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甲午海战结束不久,日军便兵分两路侵入中国:一路越过鸭绿江;另一路在山东荣成登陆,包围威海卫,击溃了残留的中国北洋舰队。清朝统治集团一片慌乱,只得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屈膝求和,签订了《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二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默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林纳)

戊戌变法

一八九五年四月,清政府准备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人民群众激愤异常,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纷纷拥向都察院,坚决要求拒和。广东举人康有为,早就怀有改革清朝腐败政治的决心,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现在他看到“士气可用”,就和弟子梁启超一起串连各省举人开会商议,连夜赶写出一份《上皇帝书》,慷慨陈词,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在这份《上皇帝书》上签名的有一千三百多个举人,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汉朝被举荐的人士入京,由公家备车接送。后来就用“公车”称呼进京会试的举人)。这份“上皇帝书”虽然没能送到皇上手中,但被广为抄传,影响很大。
“公车上书”第二天,分试放榜。康有为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工部主事官职。但他没有就职,而是继续忙于变法活动,积极宣传维新主张。一八九八年四月,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宗旨是“保国、保种(民族)、保教(孔教)。”保国会的声势越来越大,受到光绪皇帝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
经过一段酝酿、策划,光绪皇帝决心采纳变法主张。他起用了一些维新志士,并在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六月十一日颁布实行新法的号诏令。新法主要内容是;撤并闲散衙门;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减绿营兵将;废除八股;兴办学堂,提倡西学;准许自由办报。
新政立即遭到顽固派的反击。慈禧太后强迫光绪皇帝将他的师傅、支持维新派新的翁同和革职逐回原籍,并将用人大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还准备秋间“阅兵”时,发动政变,废黜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无兵无权,感到形式危急,就命令康有为设法挽救。维新派只好求助于大臣袁世凯,要他在“阅兵”那天杀掉掌握大权的顽固派荣禄,以便继续推行新政。殊不知狡猾的袁世凯当面答应,背地里却向太后告了密。九月二十一日,政变突然发生,光绪被囚禁,维新派的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全部被废止。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给人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封建势力顽强的中国,想依靠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亦青)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事

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本来是北方秘密反清结社的一个支派。它的成员传习拳棒,也画符念咒。一八九九年,山东灾情严重,老百姓无法生活也去,义和拳首领朱红灯便领导高唐、茬平、长清等地的拳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前往镇压,被义和拳打败。后来朱红灯虽被杀害,义和拳的势力却日益强大。山东巡抚毓贤看硬压不行,便使用欺骗手法,假装承认义和拳的合法地位,义和拳也把斗争矛头转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毓贤没能把义和拳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头子很不满意,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凯去替换毓贤。袁世凯带领几千“新建陆军”来到济南,贴出《查禁义和拳告示》,到处杀人放火,洗劫村镇。义和拳迅速由山东直隶(河北)发展,各地劳苦百姓踊跃参加。一九00年五、六月,义和团运动已发展到天津、北京。他们焚烧洋堂,破坏外国人的铁路、电线,声势越来越大。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眼看躲在幕后指挥,消灭不了义和团,就公然派出军队进行武装镇压。六月十日,一支由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级成的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英雄手持长矛、大刀,英勇抵抗。十八日,义和团和一部分爱国清军联合向驻在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发动进攻,大获全胜,西摩尔被迫带领残兵连忙逃跑。与此同时,北京的义和团也因外国侵略军官员开枪杀害团民、百姓而包围了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并向西什库外国教堂进攻。
在义和团强大的声势面前,清政府害怕自己被推翻,便耍弄起两面手法,一面安抚、收买义和团,称他们为“义民”,表示要和义和团一起抗击侵略军,并假惺惺地在六月二十一日对各帝国主义国家“宣战”;另一方面却又密电各驻外使节向所驻帝国主义国家“解释苦衷”,“请求谅解“。当八国联军卷土重来,打向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急急忙忙逃亡西安,临走还命令清军官兵务必协助侵略军”剿办“义和团。七月十四日,天津被侵略军攻陷,八月十四日,北京被占领。慈禧太后再次派李鸿章向敌人求和,于是一九0一年又签订了一个卖国的《辛丑条约》。
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它狠狠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反抗我国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亦青)

❻ 中国历史一共经历了哪些朝代

1.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西汉、新朝、玄专汉、东汉、三国时期属(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共24个朝代。
2.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❼ 中国历史主要有有4大分分合合.都是哪四个王朝

秦并六国,西晋三分归一,隋统一南北朝,元结束各政权分裂;汉,唐有误.

❽ 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分与合的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文化大融合,其中有两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从远古的部族文化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形成了百家争鸣,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第二次是汉魏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时代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前两次儒家都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但是第三次文化冲突却是儒家思想的节节败退,虽然早在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就逐步传入中国,但真正冲击中国传统的封建
主义文化的西方近代思想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改良主义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
化运动,形成了中西文化论战。论战的性质实际上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第一节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看儒学的第三次转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如果我们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和传统儒学的三大转折,就会发现:从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经学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远古的部族和地域文化演变出夏商周的王朝官方文化到春秋的官学下移,私学的出现,到战国时代儒、墨、道、名、法、阴阳、兵、农、小说家、杂家等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再经过秦汉之际黄老之学与儒学互争统治地位,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终于形成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从文字的统一,古代经典的解释,思想的创新,每一个学派都有其自身特点,然而儒家思想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不是偶然的,尽管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到了孟子时代已经前呼后拥引起各方诸侯和大夫世家的注意,到了汉代董仲舒哲学被定为官方学说,就在于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家族式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维护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其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与柔和的人性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决不是秦始皇那样的焚书坑儒,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❾ 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如何划分

3个阶段,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2、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3、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9)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❿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分裂,几次统一

统一
1、秦朝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2、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取代魏、灭东吴,统一版中国权。
3、隋朝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灭陈(南朝),统一中国。
4、唐朝 唐高祖李渊灭隋朝,扫平全国势力,统一中国。
5、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灭金、西夏、南宋,统一中国。
6、清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北京,统一中国。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中国解放。
分裂
1、汉末三国
2、东晋南北朝
3、五代十国
4、宋辽金蒙
5、大陆台湾
普遍赞同的说法应该是:四次大规模的统一,统一之前当然就是分裂:第一次是秦朝,秦朝之前是春秋战国;第二次是西晋,之前是三国;第三次是隋朝,之前是南北朝;第四次是元朝,之前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北宋的统一是小规模的,因为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辽和西夏)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