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历史中的每一次改革
日本: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19世纪末明治维新
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路易内十四统治下容的法国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1861年的改革
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奥地利的特蕾西亚女皇母子改革
此外,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的改革 苏联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拉美的经济改革,中国1898年的百日维新等等
嘿嘿~~满意的话请采纳
⑵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国公元前700年后来:
管仲改革自(春秋前赋税改革)、魏文侯变法(战国),著名的商鞅变法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
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
公元1572年张居正改革
古雅典: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解负令)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欧洲:
早期(一工前):英国资本主义改革1640、美国独立战争(资本主义改革1787)、法国大革命(从1791——1875年确立)
中期(一工----二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德国资本主义改革(三次王朝战争)1871、日本明治维新1867年后、美国南北战争
晚期(二工后):1898我国百日维新、1911辛亥革命
⑶ 世界历史的重大改革
亚洲: 齐国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 、社会主专义三大改造(中国属)
大化改新、织田信长财政改革、德川政府三大改革、明治维新(日本)
欧洲:梭伦改革、克里斯蒂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希腊)
马略改革、查士丁尼改革、凯撒改革(罗马)
拿破仑改革、 法国议会制改革(法国)
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改革、斯大林改革(苏俄)
宗教改革、欧共体改革(西欧)
美洲:罗斯福新政
⑷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我对世界历史不太懂,但我说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夏的确立:是中内国社容会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进而形成了华夏这个民族理念
二、周武周公建立的周朝,加入周公是和周礼有关系,完善了等级制度的理念,是奴隶社会达到顶峰的标志。
三、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这是先秦时代所有变法的集大成者,也就是说别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商鞅变法提供了依据,意义在于使秦帝国进入了封建时代,这个生产关系上的先进弥补了生产力上的落后,最终实现了统一。
四、西汉独尊儒术,很多人都对这个不理解,但这确实是对中国历史能够延续至今的最重大贡献之一,如果说秦的统一是在政治军事上,那么西汉则完成了人们在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所以就形成了石阶上罕见的一个多民族融合成的一个名族汉族,以一个国家的代号成为一个民族的代号,一个文化的代号(汉语),可见思想文化的统一多么重要。
五、隋文帝改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六、宋明改革(废丞相而设内阁)
⑸ 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①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遭到农奴制阻碍;②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
(2)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①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性质: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农奴制的废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6)局限:改革还保留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②人民反抗斗争;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⑤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2)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废藩置县,实行府县道地方体制,废除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3)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4)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5)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3.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破产;②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2)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3)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②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4)意义:①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②表明俄国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1929—1933年胡佛政府克服经济危机;②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经济状况;③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局限性: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联邦德国
①内容:政治上消除法西斯主义;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在对经济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运转规律;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②作用: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初期,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日本
①内容: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②作用: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1987年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⑹ 世界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改革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土地问题,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运用"中庸"调停,平衡平民和贵族的关系,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并未解决.
梭伦改革的影响
①梭伦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A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B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C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确立与发展;③收富国强兵之效,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A,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改革,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B,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评价:实质:
(1) 积极: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生产;增强了国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稳定了北宋统治.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 局限性:用人不当,出现官僚为害百姓和"国富民穷"的现象.
变质:宋哲宗时党争,宋徽宗时变质.
失败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2)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执行不善,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认识: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改革要注意用人.
五,对古代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的类型和特点
①促进社会转型的变革:此类变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如商鞅变法等.②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如有王安石变法革.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如魏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作用和启示
作用:中国古代改革有成有败,从效果上来看,所有改革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管仲改革,商鞅变法都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革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一度改变了中衰局面.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多遭到失败.
启示:改革是改革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手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充满着艰辛.商鞅,王安石等人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近代社会的改革
一,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新教主张
(1)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张: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认为教徒得救不靠教皇,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主张普通教徒和教士没有区别,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神甫可以娶妻.
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路德宗",在德国和北欧传播.
(2)瑞士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主张:许多主张与路德相似,如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圣礼等.但是他的主张更加激进,更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释成"上帝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作辩护;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建立民主教会;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把日内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等.
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加尔文宗",在英国,法国,尼德兰等地传播.
(3)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由国王自上而下进行,目的是强化王权,建立附属于国王的民族教会.推行者是国王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主要措施是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的仪式,解散修道院等,严重削弱了英国教会的实力,强化了王权,但是保留了天主教的残余,后来又兴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运动.
3,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16世纪开始于德意志,并波及到西欧诸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宗教改革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此,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后来的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同时,迫使天主教会展开教会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而耶稣会也充当了殖民侵略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又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较低,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不可能彻底.另外,在宗教改革后仍存在教派的纷争和宗教迫害,造成严重的后果,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作用
3,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影响: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另外也开始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地方自治机关中城市资产阶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因此,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但是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改革没有触动俄国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很不彻底.
四,日本明治维新
1,改革的历史条件 : (1)内忧:幕府统治的危机
政治上,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藩主,武士在内的各阶层对幕府统治不满;
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造成日本的落后;
阶级关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不满,社会动荡不安.
(2)外患:1853年培里叩关,打开日本的国门,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
(3)改革派的活动:武装倒幕,建立新政府.
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改革派形成,经历过改革幕政和王政复古的努力失败后,他们确立了武装倒幕的方针,以西南强藩为根据地,组织倒幕武装,发动政变,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为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
2,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3,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面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它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启迪.
(2) 局限性:依然存在较强的封建势力残余,实质上仍然是藩阀专制,人民没有民主权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五,戊戌变法
1,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维新思潮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
2,维新派的主张和变法的主要内容
3,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
,与日本相比中国改革失败的原因: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措施实施情况
国际环境
日本明治维新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
全面而有效
帝国主义集中侵略中国,国际环境有利
中国戊戌变法
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真正实施
帝国主义对中国开展激烈争夺
4 ,历史作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总结:对近代改革的综合认识
(一)相似的背景:
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许多国家展开并完成,资本主义已成历史发展的潮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俄国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埃及被英,法等国家殖民侵略,日本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等.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如俄国的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还有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这些都阻碍了进步因素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目的和性质:
俄国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推行,中国戊戌变法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依靠封建的没有实权的皇帝,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推行,这些改革虽然结局各异,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主要是军事工业,并且管理方式仍是封建的,腐朽的,对人民的专制手段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因此埃及改革的性质相当于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近代化改革.
(三)相似的内容:
1,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并采用行政手段发展民族工业;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埃及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的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另外,埃及等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总之各国改革的内容都是仿效西方,学习先进,使本国经济,政治,思想或军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由于落后制度的阻碍和改革者的阶级局限性,各国的政治改革都相对比较滞后或者曲折.
(四)结局和影响:
欧洲的俄国,非洲的埃及,亚州的日本和中国改革由于国情等的差异而各有结局.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由原来地处东亚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一跃跻身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俄国改革步履蹒跚,矛盾重重,在两次改革后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埃及改革最终由于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而中国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尤为艰难,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也无力回天.
但是,无论成败,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成为本国历史的转折点.
⑺ 全世界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变革有哪些
中国:商鞅变法、改革开放
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欧洲:查理.马特改革
⑻ 求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十大改革知识点
专题一 梭伦改革
课标: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b$ q/ Y. i, W6 ~' N; S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
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
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
(1)经济改革: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
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
(2)政治改革:
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 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
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
一、导 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战争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
以上两部分内容是从我掌握的几份资料里摘录出来的,如有需要,请致QQ邮箱wouc(加上后缀就行)
⑼ 人教历史选修1改革的后果教案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三、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一、改革增强埃及国力,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影响了改革进程;二、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赢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开埃及乃至中东地区近代化之先河;三、抗击强权,勇敢地抵御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高擎中东地区民族独立的火炬,推动了奥斯曼帝国辖区内各民族的解放运动。
本课引言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入手,以阿里的话引导到阿里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和对外扩张,并指出穷兵黩武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以形象材料设置悬疑导入抽象思维的手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做好导入本课教学的文章。
改革的后果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间复杂的内在构成,建议教师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全面描述当时埃及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进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强、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
第一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教材讲述的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可知,本目教学中必须加强空间概念的教学,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对于阿里对外扩张第一阶段与奥斯曼素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及各自的动机,建议教师在引言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入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实现建立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阿里的对外扩张为何屡屡取胜?扩张带来了哪些危害?”本课内容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点,以弥补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缺憾。结合资料回答上述问题,以求得对扩张问题的认识。从表面上看,阿里的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显现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教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埃及国内来说,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教材首先分析改革失败的内部因素:
(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
(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
(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教材接着分析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
(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
(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
(3)阿里战败后,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法国也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第三目“改革的意义”
该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该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教师在讲述意义之前可联系前面两课的内容,如阿里掌权前后埃及状况的比较,改革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意义等,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意义的几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思考几个概念: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强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弄清这几个问题。上课时采用问答式或学生分组介绍的方式讲清这几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历史地图来讲明关系,如此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破解一个个困惑与盲点。
关于“阿里的对外扩张”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形象地讲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间的微妙关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进之路,先是打着素丹的旗号,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讨伐分离势力的做法。后是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指导学生从时间、性质、四次战事等方面将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条理化。考虑到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空间概念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图依次讲明进军路线。
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一目的教学,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指导分析。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基于这种政权性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只顾统治者的利益,对民众压迫剥削、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起义暴动。难的是对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议教师结合地图,用通俗易晓的语言、设喻的方式,对各方关系和矛盾条分缕析。
关于“阿里改革的意义”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将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分析联系,并将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对于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案例二 阿里对外战争教学中关于阿里扩张的方向与范围
为帮助学生形象有趣地记忆,除了要突出历史地图的作用外,培养学生对战争的空间概念、了解历史的动态变迁外。还可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这样结合地图与史实,学生学起来就简洁有趣也容易牢记了。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解题关键:马克思的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正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义。
思路引领:奥斯曼帝国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埃及是其组成部分却生机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
解题关键:按时间顺序、扩张特征进行整理。
思路引领:四次大的扩张,可结合历史地图从方位上一一讲述。
答案提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思路引领:突出阿里为埃及争得主权独立和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⑽ 世界历史上有几次著名改革
我国公元前700年后:
管仲改革(春秋前赋税改革)、魏文侯变法(战国),著名的商专鞅变法
公元485年北魏属孝文帝改革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
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
公元1572年张居正改革
古雅典: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解负令)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欧洲:
早期(一工前):英国资本主义改革1640、美国独立战争(资本主义改革1787)、法国大革命(从1791——1875年确立)
中期(一工----二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德国资本主义改革(三次王朝战争)1871、日本明治维新1867年后、美国南北战争
晚期(二工后):1898我国百日维新、1911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