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国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1)历史知识秦统一中国扩展阅读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秦国当初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偏僻小国。
从秦襄公驱逐犬戎开始,在历代君主的领导下,不断开疆拓土,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大增,从秦孝公的儿子秦文公开始全面扩张,最后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秦始皇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之前的130年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齐国不战而降,最后灭亡。
秦国三十几代君主前仆后继、不懈努力,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王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B. 秦朝为什么会统一全国
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1、秦商鞅变法促使秦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秦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攻势。
3、秦统一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的。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全国大一统,人民普遍厌战。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各个阶级、各种阶层的人们都希望统一。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并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C.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封建帝制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 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 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
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
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侥。”乡三老、啬夫、游侥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车同轨,书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 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 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2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世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无庸讳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D. 秦始皇统一中国介绍了哪个一朝代的哪一历史人物
秦始皇,赵氏,姓赢,名政,故叫赢政或赵政,是秦庄襄王异人(子楚)的亲儿子,这绝对没有什么疑问。所谓“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一说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大的谎言,根本不值一驳。
自秦至清两千多年间,除了出于其它目的编造的神话外,无论官方或者民间,还没有第二例怀孕十二个月生产的记载。现代医学也证明,没有那个女人能让胎儿在自己的肚子里呆这么长时间还能顺利生产,秦始皇母亲赵姬也不能例外。
为什么会有这个谎言并世代流传而无人戳破呢?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啊。焚书本就很邪恶,还专一焚儒书;坑儒还不够,还偏偏重用儒家的死对头法家,这不是明摆着蔑视儒家的学说无用吗?“士可杀不可辱”啊,你活着,有刀把子,我不敢公开叫板,你二世而亡,我就用我手中的武器一一笔杆子将你搞臭,光批暴政还不足以出恶气,还要把你人身抹黑,什么私生子、蜂准、长目、豺声、挚鸟膺、虎狼心等等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董仲舒先生的高明游说和运作,使急于摆脱“黄老”学说的刘彻将儒家定于一尊,让原本就式微的其它学说逐渐退出主流舞台,丧失市场,沦为边角料。知识分子也是人,也要吃饭,也想发展,除了从小钻研儒家学说,别无选择。(当然由乱而治,儒学在当时也是最佳选择)。儒生跟着老师、前辈斥法家为异端邪说,骂秦始皇也就是习惯性连锁反应,老师说秦始皇是私生子,还能有错?
三,出于考试需要。隋唐开始,科举考的就是儒家经典。北宋名相赵普曾洋洋得意的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提倡入世,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张良为楷模、以作帝王师为最高目标的读书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荣华富贵,都投身儒教门下,法家基本绝后,没有人为其辩诬。儒家l讲传承,内部谁要是有不合群(为对手辨护)的言论,立即被打入另册,身败名裂。
四,儒学是准宗教。经过朝代变迁,至宋朝,儒学经二程注释和光大,已经占据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准宗教,而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E. 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政治来方面:建立专制主源义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总揽一切大权。
2、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4、一切官吏由皇帝任免
二、经济方面:
1、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征收赋税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4、统一车轨
三、文化方面:
1、统一文字
2、焚书坑儒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上说明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实行严刑酷法,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是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F.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吗
只要读过中学的人,都被教过这样的历史知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们学的“中国历史”,也就按照夏、商、周、秦、汉以至清这样的顺序编写。似乎历史上有个一脉相承的“中国”存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影响巨大的历史神话。为了制造这个神话,历史学家费尽了心思。为了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就说是劳动人民要求统一。为什么呢?因为春秋时大小一百多个国家,可国家虽小也是五脏俱全,要养军队、官吏,小国要向大国纳贡,要受大国欺负,等等。最后负担都要压到劳动人民的肩上。大国人民的负担要比小国人民轻。所以人民的经验是:“做小国的人民不如做大国的人民,做小国的人民不如做全中国统一的人民。”[1]这只有中国的历史学家才能异想天开的出来。怎么就忘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为什么人民不想:每个国家都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不就天下太平了?墨子不就主张非攻吗?为什么非得要统一呢?难道当时的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在想,谁来赶紧把我们的国家灭了吧!况且战国时期的老百姓难道都是傻瓜,以为自己盼望几下,就能够“统一”,而不需要战争和流血?我实在想象不出长平一战被杀45万、平阳一役被杀10万的赵国人民,凄惨的不够,还会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渴望秦国一统中原!就算是这样,是不是等到秦始皇君临六国后,人民又在想,统一和分裂,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乌鸦一般黑啊!那些碰上了《诗》、《书》都要付之一炬的人,再也不敢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了,他们喜欢统一吗?他们喜欢谈谈《诗》、《书》就被弃市?如果说统一能够救民于水火的话,秦始皇的中国可是变本加厉,哪里是解民倒悬啊!以致于上下二千年,除了毛泽东,以前的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歌颂秦始皇,“秦政”可是个绝对的贬义词。就连长城这样的国防工程,甚至到了明朝,为了避嫌,把修长城称为修“边墙”,就是为了跟秦始皇修长城划清界线。当然,历史学家说过,七个国家里,秦国的政治要比较好一些,因此人民把希望寄托在秦国,荀子就曾经代表这个希望,断定秦国将实现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任务。[2]既然如此,一定要解放魏国、一定要解放楚国、一定要解放韩国……就是秦国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了!不过,好像人民并不欢迎秦国军队来解放自己。被征服者也不会怎么心悦诚服。张良和雇的刺客一起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难道不是为亡去的韩国报仇?已经七十岁了的范增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而且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3]?文化人为统一的神话推波助澜,这才真正是所谓的笔杆子杀人。好像统一本身成了目的,只要登过哟呼,老百姓就会同仇敌忾,猪啊羊啊忙不迭地送过来。实际上,对于人民来说,无论是统一还是反抗侵略,都意味着死亡、破财、遭灾。正义的想象无法消弭事情本身的残酷性。难道陈胜吴广不就是在谪戌渔阳的途中造反了?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路上煽动造反时,就说,你们遇雨而不能按时赶到渔阳,根据规定就会被处死;即使没有被处死,到那个地方戌守,十有六七也是死。壮士不死便罢,死就要死的轰轰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不愿任劳任怨地去保卫边疆,相反,还要造反,照主流观念来看,哪里有爱国主义的影子?!秦始皇为了开疆拓土发动的南征北战,并不怎么得人心。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5]显然,黑龙江、新疆等,都不在秦朝的统治范围。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那个“中国”,它极盛时的疆域还不到今天中国的三分之一。[6]其余的三分之二都不是当时“中国”的领土。它们或是部落,或是独立的国家。如果可以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那么,今天我们要寻找今天中国的历史延续性,黑龙江、新疆的历史岂不是只能等到并入某个“正统”的王朝时再写?况且,我们有些人动不动就喜欢说“自古以来”,如果这样写中国的历史,岂不是只能说黑龙江“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对历史的阉割。其实,秦始皇不过是征服了六国而已。今天应该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来写过去的历史,写今天的中国这片土地上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没有必要把秦、汉……当成“正统”来写。比如,我们不能说元朝是“中国”的亡国史,而只能说元朝是南宋的亡国史。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包括有蒙古族人,而中国史也就只能是今天的中国人民的历史,都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生息息,我们能够说谁才是“中国”的嫡传正宗呢?否则,很多事情就无法解释通。如果我们非得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那么秦始皇派兵征伐百越而置三郡,我们能够说那里“自古以来”就是“秦国”的领土,因此秦始皇有充分的理由发兵征讨?历史必须实事求是。汉朝的晁错就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7]如果我们说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其实明朝的疆域“北限于长城,西仅越河西,蒙古旧部及西域诸国皆不能有也”。[8]而康熙皇帝又被称为统一了中国的君主,可是,清朝版图“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清朝向俄罗斯等国割让的土地基本上就不在明朝的“中国”之内。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明白,什么叫“统一”。按照《新华词典》的解释,“部分联成整体”就是统一,并且举了一个例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而分裂是指“一个整体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9]可以说,这个解释会造成误解。比如,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占领库页岛,我们认为应该称之为统一了俄罗斯吗?同样道理,秦始皇派兵南征北战,夺河套,占岭南,又称为什么呢?如果蒙古国非要要搬出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我们睡觉能够放心吗?如果从领土大小的角度来看统一问题的话,“中国”实在是除了元朝可以叫统一的国家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呢!晋朝虽然灭了魏蜀吴三国,但是要知道,汉朝的疆域可是到了西域啊,那么两晋实在是没有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唐朝相对与清朝来说,也不能叫统一,吐蕃和它是两个平等甚至对立的国家呢!而两宋、明朝相对与唐朝来说,还有许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等着它们去“统一”呢,可他们却把这个任务完成的很糟糕。帐是越算越糊涂。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企图制造一个一以贯之的“正统中国”的结果,从而不得不为古人担忧,为古人辩解。当我们今天由衷地歌颂中国的地大物博时,我们恐怕不会想到,这里隐含着我们对烧杀抢掳暴力奸的赞美。中国的国土和俄罗斯的疆域一样,是用剑犁出来的。今天中国的领土其实也是过去某个王朝从另外某个王朝或者部族那里强抢恶要来的,抢的时间长了,过去的被抢的人民的子孙后代都灭绝了,或者是都驯服同化了,上一代人的仇恨,这这一代已经变成了和睦相处。也许你多少代祖宗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惨死在蒙恬军队的金戈铁马之下。但是,从族谱上、从记忆里,我们已经难以搜寻出这样的痕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将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灭了南宋,说成是顺应中国统一的大趋势。否则,蒙古还顺应了俄罗斯统一的趋势呢!而且远不止于俄罗斯。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呢!成吉思汗极其子孙征服过中亚细亚的花剌子模王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难道这符合历史事实吗?如果日本实现了1927年《田中奏折》征服中国的野心,那写历史的也就要说是顺应了中国统一的趋势,而东条英机之流的人物岂不就成了“促进民族融合”的英雄?!因此,如果将蒙古军队灭了西夏、金、大理、南宋等国称为“统一”中国,结果就是对侵略和征服的鼓吹和赞成。可是,现在我们已经难以分辨出自己是侵略者的后代,还是被蹂躏者的子孙。当元政权被朱元璋赶出北京时,许多蒙古族人就留在了中原,他们之所以能够留下来,就是建立在过去的成功的侵略基础之上的。而没有将他们赶尽杀绝,就是对过去侵略所留下的既成事实的认可。在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了。我们研究历史只能是为今天提供借鉴,而不是为了勾起前嫌旧仇。回过头看,宋元之间的纠葛,只不过是比清朝遭受列强的侵略的时间更远些而已,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地强调“近代史”呢?难道我们今天需要重新鉴别现在中国的经济文化等现状,哪些是侵略的结果,因此而发动一场纯洁运动?这就和南非一样。当年的殖民者的后裔和土著黑人、亚裔人等,都成了南非人。曼德拉在1990年就说过:“我们呼吁白人同胞加入我们的行列,来共同创造一个新南非。”这就是历史和现实。就像我们反对,但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总不能认为所生的孩子就必须掐死一样。注释:[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262页[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262页[3]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5]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6]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第97页[7]《汉书》卷四十九[8]顾颉刚史念海々
G. 请你谈一谈秦统一中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封建帝制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 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 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
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
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侥。”乡三老、啬夫、游侥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车同轨,书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 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2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世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无庸讳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H. 假若六国联合抵抗秦国,秦国能否统一中国利用历史知识谈谈看法
秦国依然会统一中国。
六国联合抵抗秦国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的。战国时期苏秦首倡合纵,一人配六国相印,六国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效果相当好,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合纵的效果虽然良好,但是没有改变根本局面,即:秦国始终对六国保持军事优势,六国进攻的军队始终打不过函谷关。这说明六国合纵即使再怎么同心协力,也没办法消灭秦国,而只要六国稍微有些许松懈,就给秦国可趁之机。
事实上,合纵的失败,很大程度的原因就在于,维持合纵对于六国而言都是一种消耗,而对秦国却并不能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合纵的六国相当于始终崩紧神经,时刻需要关注秦国的动静,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六国都要出兵,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与此同时,秦国的国力一直是在不断增强的,而六国由于体制的限制,已经无法寸进半步了,所以即使六国合作能够抵抗秦国一段时间,最终依然会在秦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优势下相继崩溃。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几乎在商鞅变法之后很短时间之内,形势就开始向秦国倾斜,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这种形势不仅没有任何改变,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期间,东方六国为了对付秦国,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奇谋诡计,其中就包括合纵,但是最终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其实对付秦国,依靠盟友,依靠智谋,这些是不够的,而是要变法图强,自身强大,这样才能够自立不倒,免于被灭。
I. 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版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权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秦朝制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①皇帝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
②秦朝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郡县制基本上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③秦律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④秦统一的货币圆形方孔钱的型制,为历代封建王朝铸币时沿用。
⑤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⑥秦朝官府办学的制度,也为后来封建王朝所仿效。
总之,秦朝制订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J. 秦国统一中国后做了什么
一、秦统一中国后,做了以下几件大事:
1、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避免天下再度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标准化生产制度。
3、修长城、灵渠、驰道等利国利民的工程。
4、打击匈奴,解除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5、平定百越,使现在的广东、广西变成中国的领土。
其中,郡县制,打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基础,之后每个朝代都执行秦朝的制度。
二、历史意义:
秦统一中国,结束了连年诸侯混战的乱局,减少了战争,使国家能够稳定低发展,百姓少受战乱之苦。面对游牧民族等外敌,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对抗。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历史意义: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接受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这一意义讲,没有秦,就没有汉、唐、元、明、清,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2、统一为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创建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这一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