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关系
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当时的魏明帝为了表达对卑弥呼女王的赞赏而向女王颁以诏书和赏赐,诏书内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绶。
魏明帝对卑弥呼女王的回礼名称和数量:
“绛地交龙锦(红地有交龙花纹的锦)五匹、绛地绉粟罽(红地用毛做成的毡子)十张、蒨绛(红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绀青(青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 ”
另外,还单独赐给卑弥呼女王个人的是:
“又特赐汝绀地勾文锦(青色的锦)三匹、细班华罽(毛织物)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回谢礼品中提到五尺刀,汉代一尺相当于23.3CM,五尺则约为1.17米。另外,上述物品中,仅一枚铜镜便重一公斤,百枚铜镜便是一百公斤以上,远远大于卑弥呼女王进贡的数量和质量。
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② 历史中日关系中国在历史上和日本的关系是怎么变化
中日关系简单概括如下: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中日政府间开始正式来往。专日本在属文化、宗教上向隋唐学习。
元朝时期:日本对于蒙元政权要求臣服的国书不予理会,两国爆发战争。
明朝时期:明初两国间贸易频繁,随着明朝颁布禁海令,两国直接贸易中断。而后民间主要通过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进行中转贸易;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日本深受打击,认为连中国都败于西方列强,日本只有变革维新否则绝无出路。随后日本走上了去除中华思想,全盘西化的道路;
甲午战争后:日本战胜后,中日关系首次逆转,蔑视中国的思想开始蔓延。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政治体制、军事、法律、医学等西学(因为两国都用汉字);
二战时期:全面战争状态,两国关系决裂;
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共内战及意识形态等问题,两国断交;
1972年后:中日恢复国交,日本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两国蜜月期;
1990年代:苏联解体、国内领导人换代等因素导致中日关系逐步冷淡;
2000年代:领海纠纷导致中日关系跌入最低谷;
③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关系
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家是倭奴国,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约在汉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后,既后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国遣使来华献上生口(即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一百六十人,愿请见。安帝接受了倭王礼物后,也回赠了赏赐。倭奴国早于邪马台国181年与中国交往。
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当时的魏明帝为了表达对卑弥呼女王的赞赏而向女王颁以诏书和赏赐,诏书内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绶。
魏明帝对卑弥呼女王的回礼名称和数量:
“绛地交龙锦(红地有交龙花纹的锦)五匹、绛地绉粟罽(红地用毛做成的毡子)十张、蒨绛(红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绀青(青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 ”
另外,还单独赐给卑弥呼女王个人的是:
“又特赐汝绀地勾文锦(青色的锦)三匹、细班华罽(毛织物)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回谢礼品中提到五尺刀,汉代一尺相当于23.3CM,五尺则约为1.17米。另外,上述物品中,仅一枚铜镜便重一公斤,百枚铜镜便是一百公斤以上,远远大于卑弥呼女王进贡的数量和质量。
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日本对中国的不轨之心古已有之,并不是从明朝才开始有的,只能说明朝的时候,日本比以往都要来的嚣张。
④ 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什么
一、日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日本在历史上是中回国的属答国,这要从汉武帝说起。
三、汉武帝称帝之后,汉袭秦制全国依然推行郡县制。当时张骞由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没能成功,却发现了位于西南边区的滇、大理、昆明等小国,被称为“西南夷”(可参看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四、汉武帝本想说服滇国归顺汉朝,滇王自恃有周边许多小国的倚靠,非常蛮横。而且还问了汉朝的使臣“我滇国与你汉朝相比孰大?”这么一个可笑的问题。
五、汉武帝一怒之下发兵灭掉了滇周边的小国,滇国失去倚靠归顺汉朝。
六、汉武帝便颁发给滇国一枚金印,印文为小篆“滇王之印”。与此同时颁发给日本(当时叫“倭国”)一枚金印——倭国之印。
七、汉武帝此举意即:承认滇王与倭王的存在,为汉朝的属国。
⑤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关系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关系是从哪个
一说中日复两国同文同种。同文制尚可理解,同种之说则过言之。日本的原住民是伊阿努人(虾夷),属白种人,而大和民族的祖先应该是先秦陆陆续续从大陆移民日本列岛的。主要是两条路迳,其一是胡人从朝鲜半岛渡海,其二是越人(马来人种)从东海渡海,所以朝鲜东南部(百济)和琉球被日本人视作势力范围,是有历史渊源的。
胡人与越人的血统,中国人也有。汉族的前身是出身古羌族(藏、缅、党项都出身古羌族)的华夏族(夏、周)与东夷族(商),但自五胡乱华以来就融入了胡人的血统,而百越在几千年的逐步汉化之中,如今只余越南一国了。
⑥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积极手段表达对日本此举的抗议和反对。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王毅部长表示,中方重视日方多次提出的愿望,我们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6)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关系扩展阅读:
中日文化渊源: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仪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交礼仪。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日本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事实上,书法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人们培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日本后,书法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笔抄写经文,模仿中国。
相扑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中国。相扑是奈良和平时期宫廷观赏性的运动,战国时期在镰仓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国隋唐的。虽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但它们仍然包含着中国汉服的许多特点。
柔道是中国拳击的发展,起源于少林。明末,中国武术大师陈元赞将中国传统武术传入扶桑,成为现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师。
空手道是一种结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击技术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拳击技术。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比较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⑦ 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历史渊源
文化上,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正是盛唐时期.故日本在思想,艺术,建筑等方面受盛唐影响极其深远.建筑,艺术上的不甚了解不敢妄谈,就从思想上为楼主介绍一下.
平安时代佛教从中国流传入日本,影响最大的是禅宗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当时有在日本也是"临天下,曹一角").进入镰仓时代后佛学逐渐兴盛,日本也经过改良产生了独特的宗派如净土宗等,在农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镰仓末期宋代的朱子学传入日本,当时后醍醐天皇希望恢复天皇的权威,朱子学所提倡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教条思想正好符合当时的国情.利用朱子学在武士阶级中所产生的影响,镰仓幕府被彻底推翻.朱子学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之一.在江户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在人群中产生了一种反对朱熹提倡王阳明的思潮,可以说是日本启蒙思想的开端.
日本的文字也是发端于汉字,但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与现代汉语产生了较大的歧义.可以说现在日本的汉字还保留着许多中国古代汉字的原意.
中日间文化交往在唐宋两代达到顶峰,之后的元明两代逐渐减少,到明中期由于明代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基本完全废止了.
军事上楼主所说确是实情,清军入关后日本当时的室町幕府曾有联合郑成功反对清廷的计划,但因九州太宰府出现变故而中止.但民间仍有以此为蓝本的小说:国姓爷战记,讲述郑成功向日本借兵最终反清复明的故事.
中日两国交往在元代中断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关,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称臣,但却遭到当时镰仓幕府的执政北条时宗的断然拒绝.时宗怒斩来使并加强九州海防严阵以待.
但由于日本此时还未形成集团作战的概念,交战时往往是两军士兵互通姓名后进行单挑,因此对元军集团式作战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元军总攻的前夜突然狂风大作,元军战舰全数沉没,不得不狼狈退兵.数年后忽必烈再次进攻,却再次不幸的在总攻前夜因大风而全军覆没,最终放弃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两国在明早期也有军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国沿海与九州沿岸海盗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灭事宜.历史上的倭寇实际上并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迹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则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对抗的是朝鲜沿岸与九州沿岸的海盗.
之后就是历史课本上也有的丰臣秀吉侵朝了.在日本被称作庆长-元禄之役.日军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连克朝鲜重镇,但海上补给线却因李舜臣的袭击而受到沉重打击.明军入朝后与日军在朝鲜战场拉锯,总体上互有胜负.此时明军实力因财政问题早已大不如前,而日军则刚经历过战国乱世战斗力较强.最终日军因损失过大,加之国内丰臣秀吉病故而全军撤退.
之后中日两国都进入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时期,两国一度频繁的交往就此中断.等到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进入快速增长期,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⑧ 中国古代与日本关系
一、日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日本在历史上是中国的属国回,这要从汉答武帝说起。
三、汉武帝称帝之后,汉袭秦制全国依然推行郡县制。当时张骞由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没能成功,却发现了位于西南边区的滇、大理、昆明等小国,被称为“西南夷”(可参看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四、汉武帝本想说服滇国归顺汉朝,滇王自恃有周边许多小国的倚靠,非常蛮横。而且还问了汉朝的使臣“我滇国与你汉朝相比孰大?”这么一个可笑的问题。
五、汉武帝一怒之下发兵灭掉了滇周边的小国,滇国失去倚靠归顺汉朝。
六、汉武帝便颁发给滇国一枚金印,印文为小篆“滇王之印”。与此同时颁发给日本(当时叫“倭国”)一枚金印——倭国之印。
七、汉武帝此举意即:承认滇王与倭王的存在,为汉朝的属国。
⑨ 日本与中国外交历史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唐朝时,日本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极为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
蒙古来袭后,日本和元一直没有邦交,但贸易却很兴旺。
明代倭寇的祸根,在这时已经萌生了。明嘉靖时期,倭寇大规模劫掠沿海,浙江、福建告急,引起明政府的重视。
清政权取代明政权的时期,正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执政。两国由于各自的原因先后宣布锁国,互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极小规模下进行着,因而并未建立外交关系。这种闭关锁国状况,一直延续到两国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开大门之前。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而在晚清政府的腐败领导下,一再出卖国家主权,中国再一次成为人家的鱼肉。中日两国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时期。
6、民国初期(走狗与主子)
在清政府垮台后,为了保证以前各种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利益和加深对中国的控制,日本积极在中国寻找军阀为其利益代理人。袁世凯,段祺瑞和张作霖是三个主要代表
7、抗日战争(血肉与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