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滁州历史

中国滁州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4 20:10:40

『壹』 谁知道滁州现代发展史

建国来后的滁州经历了几十年自曲折发展的历程,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屹立在长江北岸。

『贰』 滁州市和池州市在中国历史上谁早

这个要去查一查历史资料了吧

『叁』 滁州的历史革命人物实际

林英坚 林英坚(1908~1941),安徽省金寨县人。抗日期间,从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东,在滁州西部一带山区坚持抗日斗争,直至牺牲。 林英坚出生贫苦,15岁时帮人伐木、烧炭当窑工。民国18年(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他先后任饲养员、战士、班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二六三团团长。他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了4次反“围剿”的艰苦斗争,后又随红四方面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左手在长征途中的战斗中负伤致残。到达延安后不久,被调往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6年10月回大别山,在红二十八军特务营任教官。民国27年2月新四军组建后,他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七团参谋长。因“路线”错误,被驱出四支队,到地方做武装工作。不久,又任游击纵队大队长,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五旅,他先后任第十五团、十三团团长。 部队进入皖东后,林英坚率部与日、伪、顽军进行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每次战斗,他都亲临前线,关键时刻带头冲锋陷阵。 民国30年年初,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正过春节,日伪军纠集3000余人向淮南津浦铁路路西根据地发起全面“扫荡”。此时,林英坚率第十三团驻扎皇甫山。2月12日拂晓,盘踞在滁城和珠龙一带的400多名日伪军,分两路向皇甫山第十三团驻地偷袭。林团长将计就计,选择有利地形,与战士们翻穿棉衣,卧伏在冰天雪地里。敌军走到跟前,还没有觉察,战士们猛地一跃而起,向敌人开火。敌人措手不及,被打得晕头转向,慌成一团。林团长叫大家爱惜子弹,远处用枪打,近处用手榴弹炸,到跟前用大刀砍。敌军一股寻隙突围,向曲亭方向逃窜,林英坚又派队追踪,次日中午再截击敌于曲亭,给敌以重创。 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军以5个团的兵力向路西根据地进攻。时,林英坚率第十三团守卫在黑狼庙一带,以一个营固守黑狼庙,迎击正面之敌;两个营在余家圩,巩固侧冀,防敌增援。26日上午,第一七一师五一一团两个营和柏承钧支队两个大队共4个营的兵力,分别由西王集和周家岗向黑狼庙进犯。林英坚率领指挥部亲临前线指挥,连续打退顽军的进攻。顽军增调援军向侧翼疯狂反扑,双方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林团长带领从余家圩赶回的3个连战士与顽军展开了肉搏战,终于打退了进攻之敌。不幸的是在最后时刻一颗冷弹击中他的左前胸,致使他当场牺牲。此次战斗,毙伤敌200余名,内有副团长1名,营长2名。 当晚,部队转移到津浦铁路东。12月25日,师部在岗村为林英坚举行了追悼大会。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二师师长罗炳辉亲临参加,张云逸致悼词,对林英坚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号召全体指战员向林英坚学习。1965年春,滁县人民政府在皇甫乡为烈士树碑,以示纪念。 阮官清 阮官清(1901~1946),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战时期落户于滁州施家集。阮官清少年时因家贫逃荒来皖,先在霍邱县南集学打铁手艺,后成为当地有名的阮大铁匠。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当过村苏维埃的土地委员。在民国25年(1936年)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共“围剿”时,逃到嘉山县张八岭。民国27年日军侵占张八岭,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逃到滁县施家集。 民国28年,新四军第五支队经滁县西乡陆续挺进津浦铁路路东,常请阮官清带路。民国29年滁县独立营成立,阮官清被调到三连当向导。由于他胆大心细,在这一带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民国30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6月,中共津浦铁路南段工作委员会(简称铁路工委)和铁路保卫大队建立,阮官清任工委委员兼保卫大队大队长。此后,他以大柳为基地,经常活动于铁路两侧,保护淮南津浦路西、路东根据地交通往来的畅通。曾利用拜寿之机,将张八岭伪自卫队长张西汉逮捕,为民除害。又利用关系,经常进行对伪军、土匪的瓦解工作,并取得成效,从而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的交通线。他除经常进滁城购买军需物资外,先后护送过徐海东、罗炳辉、谭震林、曾山、魏文伯、谭光廷等领导人安全过往铁路。 民国32年3月,阮官清调任中共津浦铁路南段工委第二区(即独山区)任区长。一年后,独山区由初建时3个乡政权扩大到10个乡政权,并建立了农抗会。是时,津浦铁路线上装满各种物资的日军列车频繁来往,阮官清带领一支飞行队,专扒日军过往货车,以此为部队提供急需物资。一次,路西军分区枪械所试制枪榴弹急需用煤,飞行队就扒日军的煤车,发动铁路两侧群众把煤挑到军分区,一担煤换一担稻子,不几个晚上就挑完了所扒煤炭。 阮官清革命立场坚定,作战英勇。在国民党政府军向路西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时,他曾收为徒弟的华辅成(盈福寺乡副乡长)叛变投敌后,到荒冲子诱劝他投奔国民党,被当场击毙。 民国35年5月,国民党政府集中9个团的军队进攻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阮官清率领分区交通大队,随定滁全县长罗应生坚持在花山一带打游击。24日晨,队伍行进到全椒县石沛桥的白庙张宿营时,被国民党政府保安团柏承君部包围。阮官清正在山坡上侦察敌情准备突围,被敌方子弹射中而牺牲。在生命垂危时,他将手中的枪交给警卫员说:“你们快走,别管我!”部队突围后的第二天夜晚,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返回白庙张找到他的遗体。只见他胸中4弹,还被敌人戳了几刀。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江家凹

『肆』 滁州名称的由来

滁州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
春秋战国诸候争霸,攻战频繁,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所谓“吴头楚尾”。秦统一中国又亡于暴政,接着楚汉相争,江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争战,到隋唐时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始称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韦应物、李绅、李德裕等先后任过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迹,诗词和史话。
北宋欧阳修贬任滁州,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风之淳,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贴,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声播古今。南宋时期,江淮一带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抗金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整军抵御金兵,滁州面貌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滁州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后期,凤阳县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凤阳府曾一度营造明代开国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隶于京师。如今凤阳皇城遗址和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滁州产生了许多学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长状元戴兰芬,卓有成就的女学者王贞仪,全椒“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等,在滁州历史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吴敬梓于贫病交加中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300多年来,这本名著以各种文本传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北皖东一线成为太平军与清王朝军队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1858年爆发了有名的乌衣之战。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滁州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运动的启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写下了不朽的史篇,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于此。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成立滁县行政专员公署,下辖9县。
建国后的滁州经历了几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屹立在长江北岸。

『伍』 安徽滁州市有哪些历史古迹

琅琊山风景区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古称摩陀岭,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三古等四个景区,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是皖东久负盛名的游览地。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道出了琅琊山之美。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的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等,以茂要,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特色。尤以“夕阳晚照”、“雨后听泉”景色更美,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树种有327种,有“雪松之王”、“水杉之王”,还产多种药材,山中有绶带鸟等珍禽。

琅琊山人文景观丰富,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建于宋代的醉翁亭等古建筑群和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数百处。醉翁亭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经历人修葺增建,已发展为有二贤堂,冯公祠,宝宋斋,古梅亭,怡亭,九曲流觞,醒园等园林建筑,内有著名的欧阳修文,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石刻,为宋代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宝。

琅琊山景区内还有“三古”(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景点,卜家墩古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此外,还有著名碑碣与唐代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等。

琅琊山-野芳园

野芳园是进入琅琊山胜境的第一个风景区。此园的建筑风格按苏州园林风格综合规划,建有赏心斋、拥霞轩、晨曦堂、盆景廊等。飞檐翘角、白壁漏窗、马头墙、小青瓦,淡雅和谐。园的总面积4200平方米。盆景长廊可陈列数千盆盆景,穿廊而行可通南北各区院,园内配置小桥、池水、假山,植有枫树、桂花、紫荆绣球花木,疏密错落有致,园内四季飘香,景色宜人。

琅琊山-让泉

《醉翁亭记》写道:“山行六七里,渐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琅琊山-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廷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仁宗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间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恪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呈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

『陆』 安徽滁州的历史

春秋,楚灵王(公元前540~529年)时,今滁地属楚之椒邑。楚平王十一年(前518年)吴楚攻伐,楚败,境域属吴。
战国时期,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滁属越。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扩地至泗水之上,复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楚亡,滁属秦。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滁为九江郡东城县所领。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滁为建阳、全椒、东城三县分领。元狩元年(前122年),废淮南国,复属九江郡。元封五年(前106年),隶扬州刺史部九江郡。新莽年间(公元9~13年),改九江为延平,东城为武城。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光武帝为表彰马成平定江淮的战功,封全椒为其侯国,省建阳入全椒,属扬州刺史部九江郡。建初四年(79年),滁随全椒划属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废下邳国,仍复旧治。
三国时,吴魏相争,江淮为争战之地。吴废全椒县置屯田都尉,在境内屯田练兵。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遣兵十万,作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涂水,即今之滁河。
古滁州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平吴,遣琅琊王司马怞出“涂中”,翌年二月,吴主孙皓献玺即此地。滁始见“涂中”地名。太康元年(280年),属扬州淮南郡,为全椒、东城县分领。
东晋,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因战乱,移民南渡。王导行“侨寄法”,于今来安县东1公里处侨置顿丘郡,隶北徐州。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顿丘郡为顿丘县,隶雍州秦郡。
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顿丘县改隶南豫州。元嘉八年(431年)八月,以沛县并入顿丘县,改隶南兖州。
【二】建城时期(南北朝:新昌郡、谯州、南谯州)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冬十月,割秦郡之顿丘、梁郡之谷熟、历阳之赞立新昌郡,移郡、县(顿丘)治于新昌城(今滁城),隶徐州。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新昌郡顿丘县治,改属北徐州。梁大同二年(536年)立谯州,治新昌城,领新昌郡顿丘县。梁太清三年(549年)入东魏,谯州治新昌城,领新昌郡顿丘县,别设赤湖(州西10公里,治今赤湖铺)、荻港(州北12.5公里,治今沙河镇白米村郑郢南)、薄阳(州南10公里,治今薄阳坝)三县,旋废。天保三年(552年)入北齐,改顿丘为新昌县,属谯州新昌郡。太建五年(573年)入陈,太建七年三月,移盱眙之北谯州镇于新昌城,始以此称为南谯州。太建十一年,入北周,复置顿丘县仍属南谯州新昌郡。
【三】滁州(隋朝-清朝)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新昌郡,省高塘、乐钜入顿丘,改名新昌县,改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大业三年(607年),废滁州,仍置清流县,改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治清流县,又以全椒县来属。贞观元年(627年),隶淮南道。景龙三年(709年),析清流县东之地置永阳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治清流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滁州,领清流、全椒、永阳3县。
五代十国时期,历吴、南唐、后周,仍置滁州清流县。
北宋初,滁州(永阳郡军)直隶京师,领清流、全椒、来安3县。至道三年(997年),滁州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置滁濠镇抚使,寻废。绍兴五年,省来安入清流县。绍兴十八年复析置来安县;乾道九年(1173年),废来安县为镇,淳熙二年(1175年)复置。嘉熙年间(1237~1240年),移州治王家沙;景定五年(1264年)复治清流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滁州为路,清流县属江淮行省滁州路;至元二十年复置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3县,属江淮行省扬州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改属河南江北行省扬州路。
明洪武初,省清流、全椒及来安3县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年),滁州属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全椒、来安县。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滁州直隶京师。永乐年间(1403~1424年),改隶南京。景泰年间(1450~1456年),属庐凤淮扬巡抚。
清顺治二年(1645年),滁州属江南省安庐滁和道;顺治六年,直属江南省;顺治十八年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八月(1760年10月),直属安徽省。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隶安徽省安庐滁和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道。
【四】滁县(1912年-1983年)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滁州为滁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属安庆道,10月划属安徽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县政府驻地滁城。民国26年12月,滁县政府驻地先后流驻含山县仙踪镇、全椒县古河及境内施家集等地。民国27年11月,属皖北行署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2月1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滁城,成立维持会,民国29年,于滁城建立伪滁县政府。
民国2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境内津浦路西地区建立滁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施家集;8月,属皖东津浦路西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改称滁全(椒)县,11月改为滁县。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全椒县西北部部分区、乡与滁县津浦路西区域合并(滁城及境内津浦路东地区为滁县政府占领),复置滁全县,县政府驻施家集,属淮南津浦路西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定远县东南部与滁全县合并,改称定滁全县,县政府驻常山岭,属华中苏皖边区第四行政区;民国35年7月中共定滁全政权北撤山东。民国37年4月,重建定滁县,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西行政区,6月属江淮第四行政区。
民国38年1月24日,滁县解放,在境内东部置滁县,县政府驻滁城,属江淮第一行政区;2月,在境内西部及定远县藕塘区域建立定滁县,驻地施家集,属江淮第四行政区;6月,撤销定滁县,原滁县之辖区仍归滁县建制,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行政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滁县属皖北人民行署滁县行政区;1952年4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撤销滁县专区,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属安徽省滁县地区。
【五】滁州市(县级:1983年-1992年)
1982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以原滁县行政区域改设滁州市;1983年12月24日,正式建立滁州市。
【六】滁州市(地级:1992年-今)[1]
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滁州市,设立滁州市(地级)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市人民政府驻琅琊区育新路(今迁至琅琊区琅琊东路)。琅琊区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琅琊、清流、扬子7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丰乐路;南谯区辖南谯街道办事处和乌衣、沙河、章厂、珠龙、大柳、黄泥岗、汪郢、腰铺、黄圩、花山、大王、城郊、施集13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将原滁县地区的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嘉山(今明光)6个县划归滁州市管辖。1992年12月24日,滁州市(地级)正式成立。1993年1月18日,琅琊、南谯2个区正式成立。
1993年9月18日,滁州市天长县更名天长市(县级),属安徽省滁州市代管。
1994年5月31日,滁州市嘉山县更名明光市(县级),属安徽省滁州市代管。

『柒』 滁州历史简介100字

春秋,楚灵王(公元前~529年)时,今滁地属楚之椒邑。楚平王十一年(前518年)吴楚攻伐,楚败,境域属吴。
战国时期,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滁属越。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扩地至泗水之上,复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楚亡,滁属秦。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滁为九江郡东城县所领。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滁为建阳、全椒、东城三县分领。元狩元年(前122年),废淮南国,复属九江郡。元封五年(前106年),隶扬州刺史部九江郡。新莽年间(公元9~13年),改九江为延平,东城为武城。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光武帝为表彰马成平定江淮的战功,封全椒为其侯国,省建阳入全椒,属扬州刺史部九江郡。建初四年(79年),滁随全椒划属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废下邳国,仍复旧治。
三国时,吴魏相争,江淮为争战之地。吴废全椒县置屯田都尉,在境内屯田练兵。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遣兵十万,作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涂水,即今之滁河。
古滁州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平吴,遣琅琊王司马怞出“涂中”,翌年二月,吴主孙皓献玺即此地。滁始见“涂中”地名。太康元年(280年),属扬州淮南郡,为全椒、东城县分领。
东晋,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因战乱,移民南渡。王导行“侨寄法”,于今来安县东1公里处侨置顿丘郡,隶北徐州。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顿丘郡为顿丘县,隶雍州秦郡。
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顿丘县改隶南豫州。元嘉八年(431年)八月,以沛县并入顿丘县,改隶南兖州。
【二】建城时期(南北朝:新昌郡、谯州、南谯州)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冬十月,割秦郡之顿丘、梁郡之谷熟、历阳之赞立新昌郡,移郡、县(顿丘)治于新昌城(今滁城),隶徐州。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新昌郡顿丘县治,改属北徐州。梁大同二年(536年)立谯州,治新昌城,领新昌郡顿丘县。梁太清三年(549年)入东魏,谯州治新昌城,领新昌郡顿丘县,别设赤湖(州西10公里,治今赤湖铺)、荻港(州北12.5公里,治今沙河镇白米村郑郢南)、薄阳(州南10公里,治今薄阳坝)三县,旋废。天保三年(552年)入北齐,改顿丘为新昌县,属谯州新昌郡。太建五年(573年)入陈,太建七年三月,移盱眙之北谯州镇于新昌城,始以此称为南谯州。太建十一年,入北周,复置顿丘县仍属南谯州新昌郡。
【三】滁州(隋朝-清朝)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新昌郡,省高塘、乐钜入顿丘,改名新昌县,改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大业三年(607年),废滁州,仍置清流县,改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治清流县,又以全椒县来属。贞观元年(627年),隶淮南道。景龙三年(709年),析清流县东之地置永阳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治清流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滁州,领清流、全椒、永阳3县。
五代十国时期,历吴、南唐、后周,仍置滁州清流县。
北宋初,滁州(永阳郡军)直隶京师,领清流、全椒、来安3县。至道三年(997年),滁州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置滁濠镇抚使,寻废。绍兴五年,省来安入清流县。绍兴十八年复析置来安县;乾道九年(1173年),废来安县为镇,淳熙二年(1175年)复置。嘉熙年间(1237~1240年),移州治王家沙;景定五年(1264年)复治清流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滁州为路,清流县属江淮行省滁州路;至元二十年复置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3县,属江淮行省扬州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改属河南江北行省扬州路。
明洪武初,省清流、全椒及来安3县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年),滁州属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全椒、来安县。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滁州直隶京师。永乐年间(1403~1424年),改隶南京。景泰年间(1450~1456年),属庐凤淮扬巡抚。
清顺治二年(1645年),滁州属江南省安庐滁和道;顺治六年,直属江南省;顺治十八年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八月(1760年10月),直属安徽省。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隶安徽省安庐滁和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道。
【四】滁县(1912年-1983年)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滁州为滁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属安庆道,10月划属安徽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县政府驻地滁城。民国26年12月,滁县政府驻地先后流驻含山县仙踪镇、全椒县古河及境内施家集等地。民国27年11月,属皖北行署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2月1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滁城,成立维持会,民国29年,于滁城建立伪滁县政府。
民国2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境内津浦路西地区建立滁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施家集;8月,属皖东津浦路西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改称滁全(椒)县,11月改为滁县。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全椒县西北部部分区、乡与滁县津浦路西区域合并(滁城及境内津浦路东地区为滁县政府占领),复置滁全县,县政府驻施家集,属淮南津浦路西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定远县东南部与滁全县合并,改称定滁全县,县政府驻常山岭,属华中苏皖边区第四行政区;民国35年7月中共定滁全政权北撤山东。民国37年4月,重建定滁县,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西行政区,6月属江淮第四行政区。
民国38年1月24日,滁县解放,在境内东部置滁县,县政府驻滁城,属江淮第一行政区;2月,在境内西部及定远县藕塘区域建立定滁县,驻地施家集,属江淮第四行政区;6月,撤销定滁县,原滁县之辖区仍归滁县建制,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行政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滁县属皖北人民行署滁县行政区;1952年4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撤销滁县专区,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属安徽省滁县地区。
【五】滁州市(县级:1983年-1992年)
1982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以原滁县行政区域改设滁州市;1983年12月24日,正式建立滁州市。
【六】滁州市(地级:1992年-今)[1]
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滁州市,设立滁州市(地级)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市人民政府驻琅琊区育新路(今迁至琅琊区琅琊东路)。琅琊区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琅琊、清流、扬子7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丰乐路;南谯区辖南谯街道办事处和乌衣、沙河、章厂、珠龙、大柳、黄泥岗、汪郢、腰铺、黄圩、花山、大王、城郊、施集13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将原滁县地区的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嘉山(今明光)6个县划归滁州市管辖。1992年12月24日,滁州市(地级)正式成立。1993年1月18日,琅琊、南谯2个区正式成立。
1993年9月18日,滁州市天长县更名天长市(县级),属安徽省滁州市代管。
1994年5月31日,滁州市嘉山县更名明光市(县级),属安徽省滁州市代管。

『捌』 滁州市始建于哪年

滁州市历史:在先秦时期归属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滁州内镇,南朝建州,隋朝始容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阅读全文

与中国滁州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