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大历史中经典句段

中国大历史中经典句段

发布时间:2021-02-26 15:33:30

Ⅰ 《中国历史故事》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翻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翻译: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原意为:仰望着高山,奔驰在大道。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翻译: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翻译:三军之勇,可以劫取首领,而普通的人,却不可夺其志气。形容一个人志气的重要。

5.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翻译: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6.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

翻译: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7.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

翻译: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8.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

翻译:让他们知道,侵犯强大汉帝国的,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翻译: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士,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Ⅱ 求一篇《中国大历史》的读书笔记字数5000以上。分数可以加。。。。

真正的自由不是针对他人的言说,而是指向自我的实践,真正的反抗也许不是公开的对抗,而是拒绝权力穿过的规避或对权力视而不见的沉默。——题记

尽管“大写的历史”(History)或以“大事件”为标识的宏大历史叙事日益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大事件”本身具有的穿透力而导致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格或精神气质的断裂或转折。正因为如此,当下的学术界正才小心翼翼地将80年代与90年代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时代:“狂飙激进的时代”与“理智渐进的时代”、“面向世界的开放时代”与“关注本土的保守时代”、“思想的时代”与“学术的时代”。

但是,就知识的增长而言,这样的转折也许仅仅意味着知识旨趣的平面扩展或转移,而不一定就是知识地的叠加或累积。只有当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知识成果成为被重新思考或审视的对象时,这才有可能意味着一个知识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知识时代的开启。由此,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在当下中国的学术场域中迅速弥散的“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框架在“学术的时代”中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对这一问题做全面的评价,其目的仅仅是对邓正来先生在《国家与社会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一书中所建构并予以反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分析性的批评。在我看来,批评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表明不同立场或态度的知识行为,而更主要的是一种知识上的历险,它要求探险者对所面临的种种艰险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小心翼翼的辩驳和体现洞识的判断。因此,我的策略是先进入作者的内在理路,分析他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态度的转化,以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此揭示国家与社会理论的解释限度。鉴于作者既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始作俑者,又是这一理论的深刻反思者,这样一种检讨无论是对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还是对于健全的学术批评都有可能获得某种一般的意义。

《国家与社会》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入了邓正来先生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7篇研究论文。其中,“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以下简称“建构”)一文是整个研究的基础或出发点,“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以文虽然是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所作的知识社会学式的考察,实践上是对“建构”所作的初步的、整体性的自我“反思获批判”,后来的“‘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评论”(以下简称“评论”)1一文是对这种反思的进一步推进。当然,邓正来先生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反思获批判并没有就此止步。不过,就本文而言,我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从“构建”到“研究”再到“评述”这一批判性的反思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理论问题。2我们当然希望他对这一问题所作的进一步反思能够多我们的智识构成新的冲击和挑战。



1、市民社会:从“社会实体”转向“解释模式”

无疑,9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的建构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事件。由于市民社会论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他们所建构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就有所不同。大体说来,目前有两种市民社会的理论,一种是针对东欧共产主义解体所提出来的“公民社会”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公民自由交往的领域”(《国家与社会》,页142,注释35,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即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它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追求政治民主的极端形式就是强调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反抗,这也就是台湾学者将civilsociety译为“民间社会”的原因(页121)。另一种是针对西方理性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语)而提出来的“市民社会”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的道德价值,即追求一种自由的、“善的生活”,3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civilsociety译为“文明社会”。

邓正来先生所提出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显然是以上述两种“市民社会”理论为背景的。但是,他似乎并没有从关于市民社会的经典理论出发建构一个宏大的市民社会理论,来详细地阐发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内在规定性。4尽管如此,他依然采用了与上述两种市民社会理论同样的建构方法或策略。一方面,他在对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梳理中,依照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对这些理论进行重构或再解释(如“市民社会与国家枣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以下简称“架构”)一文),这种解读经典文本的方法由于其在解释学上的有效性而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他在对这些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知识社会学的考察中发现了市民社会理论在前台的理论建构与后台的现实关怀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一文),这使得他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采取了一个类似的策略,即强调“中国的市民社会”,强调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性:中国是一个“迟一外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这也是为何将civil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原因),以此显示出与上述两种市民社会理论的不同。但是,这一知识社会学的分析策略,在他自己的市民社会的理论建构中却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化,即让“舞台后导演的现实关怀”不是隐含在对市民社会的理论建构中,而是直接在理论建构的“舞台表演”中亮相。在“建构”一文中,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中国的市民社会是什么”这样的学理推论,还不如说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来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我们将如何来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之类的行动纲领:“提出建构市民社会的理论,正是为了促使国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投入到市民社会的建构中,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基础,进而减少盲目性、情绪性和非理性。”(页20)

我们暂且不管“建构”一文在多大程度上沿袭了80年代的叙述风格和修辞策略,重要的是,它并不是一篇严格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个政治纲领。它与其说是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理论模式,不如说是提出一套新的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的行动方案。不过这一点作者在“研究”一文中作了细致的清理,这一清理不光体现在叙述风格和修辞策略的重大转变,更主要的是将“建构”一文中混含在一起的“前台的理论建构”与“后台的现实关怀”严格加以区分,即将作为“社会实体”的市民社会与作为“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作了严格的区分。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研究”一文努力对“建构”一文的“政治纲领性”因素进行了清理或改造,比如,“建构”一文中关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作用”(页4)和“形成中国市民社会雏形的国家因素、社会因素和外部因素”(页14?7)在“研究”一文中就不再被提起了;而作为具体行动策略的“两个阶段论”(页17?9)在“研究”一文中被改造为一种用“关系或互动”角度取代“动力”角度的思考模式(页126?28)。当然,我们在分析这种转化时,必须要考虑“建构”与“研究”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是要正面阐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后者是要从侧面反思这一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但正是因为作者既作为市民社会的倡导者(insider),又作为市民社会的反思者(outsider),这一双重角色更使我们容易看到他对市民社会研究的态度是如何发生转变的。总的说来,这一转化就在于从学理上抛弃掉作为“社会实体”的市民社会建构,而转向作为“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的建构5。

2、市民社会理论:“外部紧张”与“内部紧张”

当我们转向作为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我们依然发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由于与现实关怀(这种关怀已不再是对现实的指导,而是对现实的解释)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体现出某种紧张。一方面,作者是以中国本土的特殊经验为“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作辩护的,这种理论似乎仅仅由于它与本土历史或经验现实的相关性而获得了学理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由此他坚决反对脱离历史或经验现实的理论建构,反对不加反思地套用西方概念范畴,也就是布迪厄所反对的“方法论帝国主义”,尽管历史或经验现实又恰恰是理论所建构出来的;另一方面,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资源又是来自西方,因此,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又无法脱离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或话语策略而存在,它必须与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对话,因此,他反复强调建构理论范式的重要性,用他所引述的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框架完成对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框架的替代之际,因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框架而产生的旧问题也会随之不存。这样,经验对象和它的理论建构之间,理论建构和它所“再现”的经验对象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解释的循环”,这恰恰构成了他所倡导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实现“本土化与规范化”之间的紧张。这一紧张标识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全球学术场域中的特定位置以及隐含于其后的作为“国家”的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位置,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以“国家”作为理论分析单位的局限性。6

对于上述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外部紧张”,作者采取的策略是用方法论上的“不断反思”(即“研究的研究”)来取代实质性研究。在《国家与社会》中,除了“建构”和“架构”属于对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质性阐述外,其他的5篇文章以及后来的“评述”一文都属于“研究的研究”。这种方法论的反思固然与他在中国学术场域中的特定位置有关,而且在中国学术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实质性研究与反思性研究的相对分工对于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但是,就他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而言,这种用研究的研究取代实质性研究恰恰使他本人陷入到他所反对的“方法论瘟疫”(韦伯语)之中,其结果是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之后依然见不到关于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之互动关系的经验分析范本7。

不过,正是在这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在克服“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上述外部紧张的同时,实际上逐步放弃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中国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并将此转化为一个抽象分析模式的“国家与社会框架”。在“建构”一文中,“中国市民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在后来的“研究”一文中虽然保留了“良性互动”的说法,但更主要的是批评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没能根据“市民社会与国家”范式“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间的真实互动关系进行范例性的解释和分析”(页133,着重为原文所加),因此要求人们“对那些之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与社会间具体互动关系过程的分析及研究上来”(页135-6,着重为原文所加)。在这里我们发现作者所采用的概念发生了不经意的转化:具有特定内涵的“良性互动”为一般性的“真实(或具体)互动关系”所取代;“市民社会与国家”为“国家与社会”所取代。前一种转化实际上暗含了某种政治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紧张(这与前面所分析的从“政治纲领”向“理论建构”的转化密切相关),我在下面将要讨论这一问题。就后一种转化而言,尽管这一对概念经常互换,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良性互动”的关心使得他将“市民社会”界定为“市场之私域”与“非官方之共域”(页8),其核心主体是“企业家与知识分子”(页6-7),这样就将广大的“非现代化导向”的乡村社会排除在外(页10)。因此,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显然无法分析乡村社会与国家的状况。由此构成了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在紧张”,即既要保持市民社会的“现代化导向”,又要将它作为一个解释中国社会生活的有效模式。而消除这一紧张的一个可能办法就是放弃“中国市民社会”的特有内容,将其转化为抽象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从而将中国乡村社会纳入到这一解释框架中。在“评论”一文中,“国家与社会”框架所针对的恰恰是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就学科传统而言,这一框架与上述世界范围内的“市民社会思潮”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汉学人类学中的国家与社会框架是从国家与家族这一研究传统中发展出来的,法律社会学中的国家与社会框架是从国家法与民间法这一研究传统中发展而来的,8相比之下,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坚持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实际上是从政治学的研究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为了将这些不同的学科传统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邓正来先生最终放弃掉“市民社会”的具体规定性,而将它改造为一个一般性的“国家与社会”框架。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翻译和研究哈耶克著称的邓正来先生并没有引述哈耶克的理论来论证市民社会分离于国家的正当性,尽管哈耶克对不受国家干预的“私域”和“自生自发之秩序”的捍卫与市民社会理论有种种暗合之处。9而更重要的是他对哈耶克的研究将我们通常理解的、作为政治哲学的哈耶克理论建构为一套社会理论,其中,并没有强调哈耶克关于“私域自主”之类的政治哲学的论述。10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忽略”与上述作者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反思有关。一方面,正是基于哈耶克对“建构理性主义”的批判,使他放弃了对作为“社会实体”的市民社会的建构;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对哈耶克的社会理论的发掘,使得他放弃了进一步从政治哲学的方向上建构市民社会理论的努力,而将此改造为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国家与社会”。不过,对于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转化,作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阐述或学理上的说明,因此,我的批评依然要指向他似乎已经放弃了的“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使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不自觉遗忘变为一种自觉的反思。
中国大历史
.从大历史里面看中国的改革
大历史里面制度、社会大的变革都需要动乱,这样才能够调整利益集团。如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经历了元朝。(名词解释,黄仁宇认为中国的封建王朝可以分为三个大时段,第一帝国包括秦汉,依靠权贵来统治下层。第二帝国指唐宋,采用科举制度,通过官僚士绅来统治。第三帝国指明清,较唐宋内敛)
大历史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制度方面的基础建立在孙蒋毛的革命基础上,蒋建立上层框架,毛建立下层框架。文革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中国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国家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经济体制也从计划经济演变为市场经济。整个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未经革命而如此巨变,实为少有。
现在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要看国家如何走。
a. 一个企业的改革,改革到现在,继续下去,特权官僚的存在影响了市场公平。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政治改革的阶段。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家,但诞生了官僚阶层这个特权阶级。改革如何建立一个为市场经济配套服务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能否继续不经过变乱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领导人莫大的政治勇气以及执行力。
b.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科技发展、知识经济阶段。日本、台湾、东南亚国家也是通过出口导向发展起来,然后科技发展,创新经济发面发展不足,经济后续潜力不大。按照十七大报告,国家将要发展创新型经济。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个提法已经有十几年,之所以未能够推行下去,而继续走大规模投资,大规模扩大生产低层次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有着深刻原因:政府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挂钩;官员政绩与经济发展挂钩;土地、环境等要素价值低估。政府现在的一条思路是发展创业板,通过创投来带动。如何解决现有经济迷局,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
2. 从大历史里面看思想的作用
理论、思想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好的解释世界,指导我们改变世界,构建世界。另外也是对我们的束缚,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投资的话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封建社会的精英非常信奉的是忠君报国,忠君是最重要的。强调的是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所以更关注形式上的东西,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有很多做法我们现在比较驳斥的其实是儒家思想里面很自然的延伸。如,清末统治者,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明朝皇帝的家事成了非常重大朝廷问题。从当时大臣的角度来看,远远比边境军事冲突、内地发生洪涝灾害重要。
我们看来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百姓的民生问题、国防问题,儒家精英们根本没有想或者关注很少。固然有我们从历史后面看他们的原因,但儒家精英们的理论束缚了他们的期望,使他们觉得只要建立君君臣臣的国家,各自按照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就能够解决问题。他们的理想社会(或者说期望)更多考虑道德而很少考虑实际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代,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期望值都会受到时代影响,不可能超脱时代太多。
所以中国历代朝廷,不论制度怎么设计,都没有很好的跳出治乱交替、历史循环的怪圈。君权最削弱的明朝,君权最集中的清朝都是如此。君权最削弱,儒家精英参与统治最多的明朝,反而是最保守、最腐朽,最无力应对内外挑战的朝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家精英更注重对君王道德的要求,更注重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党争)。汉人的朝廷一般党争很厉害,汉朝是党锢之争,宋朝是新党和旧党,明朝是东林党。这种情况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的讲求形式,从道德上治理国家。
异族建立的政权反而更能够摆脱形式上的束缚,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清朝对救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历代,清朝军事体制改革的活力也远超历代。八旗子弟不行了就绿营,绿营不行了就团练。所以清朝统治者反而内政外交上远胜于明朝和宋朝。清朝人口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清朝的版图面积也是中国历代除元朝以外的一个高峰,更重要的是这些版图的扩大,西藏、新疆纳入版图都是满清入关以后,康熙、乾隆朝发生的。而康熙、乾隆朝士兵基本上由绿营组成,国家的制度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儒家制度。
从大历史角度看,封建王朝面临三个任务:军事上抵御异族入侵;经济上发展;维持自身的统治。现实中每个朝代的最终选择是维持自身统治长治久安,希望能够延续下去,而忽视了前两个任务。
对于个人来讲,一方面要接受已有的思想,他们是过去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很多方面有大历史的观点,用大视野来观察、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最终要能够指导实践,实践永远是对的,不要被思想束缚。我很相信一句话:一个做过事情的、做成事情的人,会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是做投资的,谈一下这个方面。投资有很多理论,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市场中的实践来认知。盲目相信某种投资理论或者排斥某种理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也需要积极交流,吸取他人思想精华。但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投资经验与思考。所以独立思考很重要,证券市场只有两种人能够赚钱,一种人是以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有配套的操作模式与理念;另外一种人是彻底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把钱托付给第一种人。独立思考的人相当大的误区是过于迷信理论或者死守着自己过去的某种理论不放。还是那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以专业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金钱得失作为衡量专业化的标准。
用大历史视野来观察、思考中国股市、经济发展史,也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会对股市有新的解答方式。
3. 从大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从封建小农社会转型为现代经济国家化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经过了曾国藩、孙蒋毛等伟人的努力,黄仁宇认为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想当初百日维新的时候,精英希望能够很快使得国家转型。通过大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没有对应的商业社会组织框架,很难建立起来。
一个国家转变不仅需要上层的改变,也需要下层对应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同样如此。
人的显形意识相当于国家的上层组织,下面还有着巨大的潜意识。当我们接受某种观念,希望推动自己转变时,需要时间来慢慢转变。最起码推动自己习惯、对待事物的情绪反应方面转变以后才能说转变进行中。
继续回到投资。价值投资对很多人很难,需要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对股价波动的脱敏,脱离股价的束缚。很多人股价下跌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幸福感,这样是不适合做价值投资的。另外一个是更多的关注投资理念系统的建立,而不是技巧的促进。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资很重要,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投资理念与系统的建立需要一步步来,能够对一个月的局势变幻有心理准备,那么就能够对三个月,接下来是一年。所以真正成熟的投资人士一定要经历两轮牛熊转换,通过实践来成熟。
4. 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中国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由于承平日久,土地大量兼并,而政府的税收直到清朝雍正之前,士绅是不当差,不纳粮的,建立在大量中小地主基础上的。大量兼并只会导致政府税收下降,中小地主以及普通老百姓税负加重,从而社会动乱,进而朝代更替。就算是雍正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照样发生了天平天国运动。
公平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公平,一个是机会的公平,另外一个是结果的公平。科举制度提供了封建社会科举的公平,所以唐以后政治基本上是精英政治,而再没有出现出现灾荒后,官员报告百姓没有粮食吃,皇帝居然问,为什么不吃肉呢这种情况。但结果的不公平照样导致社会不稳定,朝代更替。所以整个社会效率优先的基础上,一定要兼顾公平,不仅仅是机会的公平,也要做点结果公平的事情。
5. 国家制度的问题
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大一统国家抵御外侵方面真的就比小国好吗?五代十国分裂的时候至少不用像宋朝那样缴纳岁币。
欧洲国家一直是分裂的,反而充满了创新,从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欧洲人口从来没有中国多)发展出来的文明征服了世界。
所以大国对地方不能控制太死。美国是联邦制。中国94年分税制,给予了地方非常大的权利,中国的地方政府相当多成了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
6. 一个假设
假设宋朝没有被元朝灭亡,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应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否会产生革命,从而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缺乏配套的信用等体系,可以在后续发展中慢慢建立。
但是明清朝中,我们很难看到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迹象。
一个国家追求内敛,就会停滞。一个人过于安逸现状,就会停止发展。人的成长一定是拥抱变化,改变思想,积极行动最能适应。实际上竞争的结果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最能够适应改变的人生存。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在于他的规则与运行规律也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们要积极适应变化。但对现状经常发生改动,就会给人造成痛苦。所以我们可以稳定家庭,积极促进事业与思想的发展。思想的改变一定是在事业发展的前面,有了对应能力、素质准备才能够胜任对应工作。保持思想的不断更新很重要,不断实践向前发展很重要。

Ⅲ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的这一句话该如何理解:

其实,你结合一下上下文,特别是这句话后面的话,你就明白了。让西方作家好奇的是,在公元前后的中国,竟然能够让自由经济的萌芽展开。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估计你想问的其实也就是“自由经济”。王莽实施了哪些改革使得西方作家认为是自由经济呢?其一就是王莽改制中对数字的理想型的应用,没有必要把王莽改制的条目详细说明,只是简单描述一下即可看出端倪:土地国有,8口之家不得超过900亩;更低分配,1对夫妇有地不低于100亩;每人每年缴纳布帛1匹等。这本来是好的,并且为自由经济铺垫了基础。可是,当时的王莽是没有办法来核实什么是8口之家,甚或1对夫妇的,更别提去核实900亩或100亩的真伪了。人口之无法核实已动摇其基础,惠及百姓之好处又无从调理去配给,结果可想而知了——百姓直接反了。

其二信贷制度与政府干预。王莽还建立了信贷制度,有点像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王安石变法之失败,有点类同王莽,不细说)。就是百姓遇到生活困难而钱又不凑手的时候,政府给予帮助,到时只收取本金不收利息。如果百姓希望经营生意,那么就得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切记,这个利息是赚取的利润的十分之一,不是贷款本金的。工商业都需要缴纳所得税,这个所得税就是今天的企业所得税,不过要低得多,是十分之一。

政府放贷,让钱流通于民间,而且政府只收取增加了的财富的提成,如果亏本就连利息都不收,只收取本金。你想啊,如果现在的政府能做这件事情的话,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肯定要加快翻翻啊!多少人死于窘困?多少企业死于流水运转失灵?在2000多年前的王莽政府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难道不值得西方作家好奇和激动吗?多么牛逼的一代大帝!这可是现代政府想做都做不好的事情啊!

可是还得回到数字化管理上,越是严谨的经济政治政策越要求严谨的数字管理能够跟上。而王莽那个时候,是不具备数字化管理的,不要说王莽,即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依旧不具备。这就像拿着一根细线去栓老虎,即便结打得再结实,线依旧会断掉。

王莽的改制并没有持续多久,有的不分甚至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并且在这一两个月里也没有得到实施。

脱离了实际的空谈,最终依旧落得绿林群起,革了他的命。

Ⅳ 谁读过《中国大历史》,大家可以讨论读后感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1.今天,我读了专...一文使我深属受感触
2.翻开书,...几个字印入的的眼帘,不禁让我想起...
3.或者引用名言开头,在引出内容
结尾一般是:1.这片文章是我深受启发...

Ⅳ 《中国大历史》书中好句好段

公元189年两方之决战,宦官张让质问大将军问进:“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专忠清者为谁属?”当时何进与反宦官的名士站在一起。

张让之玩世不恭的态度我们不说,可是他这一句话却提出一段真理,仍不为当时人所洞悉。法律与纪律不同,它是社会上之强制力。要是下层对之已然漠视,上端也不会更为认真。如果希望法律生效,立法必须以一般现行生活状态为蓝本。倘使反其道而行,其执行必极端的困难。 —— 中国大历史

Ⅵ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里有一句话,盛唐之后中国再无有效的税收制度打开局面。我想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想说的是均田来制到两税法的变革自吧?
从两税法开始,国家不再授予农民土地,也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了
个人认为,唐以后,国家版图拓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加速度是根本原因

之前是人少地多,之后是人多地少,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http://ke..com/view/46471.htm?fr=aladdin
http://ke..com/view/46247.htm

Ⅶ 中国大历史的名言警句摘抄。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4.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25.多行不义,必自毙。
2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9.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3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7.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3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6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6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7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7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1.前车覆,后车戒。
8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8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8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9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9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9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0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03.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10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05.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10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0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0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1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26.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2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0.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31.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35.衔远山,吞长江。
1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8.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
13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4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4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4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43.言必信,行必果。
14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4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4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4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151.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15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153.业精于勤,荒于嬉。
15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5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5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5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6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6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6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4.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6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6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6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6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7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7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7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7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9.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8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8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8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8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4.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Ⅷ 中国大历史吕思勉 经典语句

以先富带动后富,吾决不信也
原来把科学家的眼光看起来,人是差不内多的——在科学上,是容不承认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认有什么太善极恶之人的。
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

Ⅸ 黄宇仁的中国大历史 里不太懂的句子

警察权力。一个以警察权力来治理国家的政府,不是服务型政府,不够民主,不够便内民,有些严苛,容有些依赖暴力,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事情都交由派出所来处理,那就差不多了。
扭转。一个现代国家,人民有民主思想,政府有力所不及,社会有很多出人头地的方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

阅读全文

与中国大历史中经典句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