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解放牌汽车发展历史
1、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装配出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2、1956年7月13日,崭新的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4日,装配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批国产汽车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徐徐驶出装配线。
一汽第一阶段生产的解放牌汽车的型号是CA10型。
CA10型是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后改为李哈乔夫汽车制造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的。空车重3900公斤,装有90匹马力、四行程六缸发动机,最大速度为每小时65公里,载重量为4吨,最大功率(KW)为71。
3、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通用公司”或“公司”)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企业。
合资双方自2006年5月31日起就合作事宜进行意向性接触,并于2009年7月27日正式注册成立一汽通用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2亿人民币,双方各占50%股份。合资经营期限为30年,合资公司注册地为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
4、2018年11月30日,一辆白色解放J7驶下一汽解放卡车厂总装车间生产线,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700万辆解放卡车在长春正式下线。根据规划,解放将实现2020年销售35万辆、2023年43万辆、2025年50万辆的战略目标。
(1)中国一汽面包车历史扩展阅读:
解放牌汽车的相关性能:
初期的解放牌汽车有CA10 、CA10B、CA10C等型号,为后桥驱动,6缸直列水冷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70千瓦,载重量4吨,可拖带4.5吨重挂车,最高车速75千米/小时,每百千米耗油29升。以后又生产改进的CA15型(包括CA15K,CA15J等),外形与CA10相似 ,载重量为5吨 ,发动机功率85千瓦 ,最高车速80千米/小时。1956~1986年共生产102万辆。
1988年进行换代设计,第二代CA14I型车载重量5吨,可拖带6吨重挂车,最大功率99千瓦,最高车速90千米/小时,每百千米耗油22.5升。该车性能优良,可靠性好,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修里程比CA10型提高一倍,达20万千米以上,可改装成多种变形车。另外,解放牌汽车还有CA34I型自卸车、CA93I型半挂列车等品种。
❷ 中国一汽的历史
一汽的建设,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其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被人们称之为奇迹。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
❸ 一汽的发展史
一汽的发展历程:
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
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专。
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属动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
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
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从1988年到2001年末,是一汽结构调整时期,又称为以发展轿车、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时期。
2001年12月,一汽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宣布一汽第三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赞誉。
❹ 长春一汽的历史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专这里起步。50年来属,第一汽车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1991年,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基地;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现合作。目前,产品结构已形成以轿车为主的新格局。
第一汽车拥有全资子公司30家,控股子公司17家,其中包括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和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在东北、华北和胶东、西南、华东形成布局合理的生产基地,以及在国内汽车行业具有产品开发和工艺材料开发领先水平的技术中心
❺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一汽历程
1953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苏联人民的友好帮助下,一汽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一汽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企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产单一的中型卡车,发展成为中、重、轻、微、轿、客多品种、宽系列、全方位的产品系列格局;产量从当初设计年产3万辆生产能力,发展成为百万量级企业;企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从工厂体制向公司体制的转变;资本结构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经营市场实现了从单一国内市场经营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经营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东北、华北、西南三大基地,形成了立足东北、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开放式发展格局,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面向未来,一汽将坚持用户第一,尊重员工价值,保障股东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车·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
在建厂之前,做了三年准备工作。1950年初,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莫斯科同苏联签订的协议中,就把建设汽车厂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项目;同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1953年6月党中央专门为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发了指示;毛主席亲自为一汽奠基题词,并把一汽生产的汽车命名为“解放”。在建厂期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图纸资料、80%以上的生产设备和整套的工艺装备,派遣了一批专家来厂指导工厂建设和生产准备,为一汽培训了实习生,充分体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援助。
在建厂时期,全国各地为一汽输送了优秀的干部和技术工人,培训了大批的青工;每天都有大量物资源源不断运到汽车厂;以建筑五师、机电安装公司为代表的两万多名建设队伍,成为一汽建设工地的主力军。一汽的建成,凝结着全国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一汽的建设,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其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被人们称之为奇迹。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汽有过乘“东风”展“红旗”制造国产轿车等创举,也遇到两次大的干扰和挫折: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期间,有过急于求成、忽视科学态度所犯的错误,造成设备失修、质量下降,企业管理严重削弱;经过1960年冬季开始的三年整顿,企业的生产秩序和管理逐步恢复正常,1965年和1966年,成为开工生产以来最兴旺的时期,被国家表扬为全国大庆式先进企业。第二次干扰是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十年动乱”,广大职工对左的错误有抵制、有斗争。1972年,贯彻周总理批示,狠抓产品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1975年,贯彻邓小平指示,初步进行了企业整顿。
1977、1978两年,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恢复性整顿、重建大庆式企业等工作,使各项经济指标又恢复到“文革”前的最好水平。这个阶段,尽管遇到许多干扰和挫折,但各方面的工作仍有一定的发展。在汽车品种上从一个基本型增加到三个。在生产能力上,从3万辆设计能力,提高到6万辆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里,一汽出汽车,出人才,为全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完成了包建二汽的任务;还承担了一些援外项目。 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一汽自1980年末到1983年7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解放”第二代产品CA141汽车的设计、试制、实验和定型。从1983年7月开始生产准备,又用了三年时间,到1987年1月1日胜利转产,转产当年就实现了质量、产量双达标,通过了国家的工程验收。在这个时期,还开展了学习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建设性企业整顿等活动,为换型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换型改造中,一汽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利润递增包干政策,采取以老养新的办法,自筹换型改造资金;抓住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坚持开放型的自主技术改造;用同时工程、网络技术的方法组织庞大的换型改造工作,完成了不亚于建设一个新厂的工程量。不仅甩掉了“解放”车“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使老企业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且培育了职工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闯出了一条老企业自主换型改造的路子。
在换型改造的同时,1984年与1987年,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上,先后两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延长利润递增包干期限,扩大了产品自销权、外贸外经权和规划自主权;抓住了上轻型车、上中重型卡车以及上轿车的机遇,并同步进行了大量的扩建、新建的前期工作。
在这个时期,成立了解放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汽车研究所、第九设计院的加盟,加强了一汽技术后方的能力;吉、长四厂紧密联营模式,为一汽加快建设轻型车和轿车生产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88年到2001年末,是一汽结构调整时期,又称为以发展轿车、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时期。
在这个时期,通过建设一汽轿车、一汽-大众两个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以及兼并、重组、改造轻型车生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中、重、轻、轿并举的局面已经形成,轿车和轻型车产销量的比重已经接近50%,重型车已经超过了中型车的产销量。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工厂向集团公司体制的转变,以及由单一的国有资产向多元化资产结构的转变。通过对外合作和开拓国外市场,建立了一汽-大众等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
在这个时期,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质量总体战、整顿内部经济秩序、推行精益生产方式、集中采购、强化营销管理等活动,有序地解决了一些国家宏观调控期间困扰企业发展的经济难题,并为1999年下半年全国汽车市场复苏,做了充分准备。还通过“801”、“901”人才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为一汽赢得未来奠定了领导人才基础。
这个时期是生产大发展的一个时期,2001年与1988年相比产量增长5.1倍,销售收入增长22.8倍,职工收入也有很大提高。在全国500家最大企业的排名中,一汽始终处于前10位。 2001年12月,一汽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宣布一汽第三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提出了“十五”计划时期实现汽车产销量、销售收入、利润、员工收入“四个翻一番”的目标;2002年,一汽把“四个翻一番”目标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提出了适应入世要求“建设新一汽”的构想,确立了要在五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实现“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三化”目标。从此,一汽进入了建设“三化”新的发展时期,实际上这个时期的许多工作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赞誉。
❻ 中国的汽车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汽车工业50年”究竟从何时何地发端,却是“证”出多门,各执一词。
1999年底,在中国汽车协会召开的“四届二次理事和常务理事会”上,协会负责人曾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已经为迎接入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疑,这里所指的“50”年,是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算起的。然而,在去年7月该协会公开发出的征集“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却又出现了“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的新提法。这一提法倒是与吉林省和长春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9月28日联合发出的“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庆祝活动邀请函”中提到的“2003年7月15日是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 相吻合,只不过前者立足的是全国汽车行业,后者立足的却是一方经济,并且把“新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摇篮”的桂冠,戴到了“长春市”的头上,理由是“中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就坐落在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我在这里无意评判孰是孰非,只是觉得把 “长春市”和“一汽”等同起来的提法不够妥当,至少混淆了地方与企业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还有一篇颇具官方色彩的题为《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文章,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范围,圈定在1949年至1998年,并将其划分为“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这个“50”年既未提及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存在的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如长安汽车集团的前身),也不认同“长春市”或“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若以此种划分作为圈定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底线的话,那么,近4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则应该被视为“腾飞阶段”,而这样一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也就不是五十年了。
总之,无论是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圈定在哪一年哪一地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在即将开锣的各式各样的庆祝或纪念活动中,如何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其去年下发的通知中所倡导的“生动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冷静地审视中国汽车工业同世界的距离,探索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等原则要求,倒是充分地体现这一点。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就要充分尊重历史所具有的客观性,既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落后与不足的一面。因为,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无法改写的大书,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历史是在不可倒流的时光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不断地奔涌向前。同样,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之中,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尊重历史自然也就包括了对于科学严肃性和纯洁性的尊重。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虽然至今还在被子孙后代们引以为豪,但究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和发展,其威力之大和用途之广却是咱老祖宗所始料不及的。如果仅把目光停留在“发明权”上,就未免太有些小家子气了。客观说,西方人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拿去造了快枪快炮,回过头来还用其打过中国人,这从民族自尊心上来讲的确是让人受不了的,但单就火药制造技术的丰富与发展来说,那些把中国的四大发明拿去并使之发扬光大了的西方科学家和制造商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方面的功绩却与我们的老祖宗是有着同样值得称颂的功绩的,不仅火药如此,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亦同样如此。无数史实证明,任何发明创造,只有融入到人类集体的智慧结晶之后,才能得到充分的丰富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要客观公正,而且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尤其在纪念或庆祝“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时候,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回顾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据有关史料显示,在1949年至1965年的14年中,中国汽车工业“创建”之初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中列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中所指的“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就是后来被人们简称为“一汽”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就是今天一汽集团的前身。如果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义对其重新解读的话,一汽的“国”字号品牌里至少是要打些折扣的,因为在“前苏联援助”的这句话里,至少包含了人家曾经出过的图纸和专家,而“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基本定义却是不容置疑的“独创性”。另外,在这14年里,虽然“国家对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其发展速度却是相当缓慢的,全国14年生产的汽车总量,还不如当今一个中等规模的汽车厂家的年生产量,如此缓慢的速度,当然值不得为其敲锣打鼓了。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要敢于面对真实的历史,而且要善于“闻过则喜”,勇于把“落后”的历史当作未来“进步”的一面镜子。如果明明是“短儿”却偏要护着,甚至用“以偏概全”的不恰当方式来夸大成绩,恐怕就会有阿Q遮盖头上疥疮的嫌疑了。
史料证实,从1966年至1980年的12年中,也就是被人称之为“成长阶段”里,中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的汽车厂,其中“解放牌车型20多家,北京130车型20多家,跃进车型近20家,北京越野车近10家;改装车生产厂点近200家”。这些厂家共生产大、中、轻型客车13400辆。全国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3.9万辆。
12年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正是其从嗷嗷待哺到完成性别特征的迅速成长时期,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这个“成长阶段”却只能以“保有量”的方式统计出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9万辆,其中148万辆还是载货汽车。若按平均年产量来算,每年也不过就13万辆左右。与此同时,世界汽车工业在这一时期却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那些数字不说也罢。需要看清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段”依旧是在蜗行之中,离“先进”的头衔远得很。
再看1981年至1998年的又一个17年,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这短短的17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就完成了“汽车老产品(解放、跃进、黄河车型等)的升级换代,结束了30年一贯制的历史”,“汽车、摩托车车型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全国生产的各类汽车累计为1452万辆”。
显然,这个阶段比前两个时期的发展快了许多,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近4年来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2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从1998年的163万辆和160万辆,跃升到2002年的320万辆和322万辆,几乎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4 %和19.1%;私人汽车保有量2001年达到770.78万辆,比1998年增长82%;其中私人客车保有量2001年达到470万辆,比1998年增长103.7%。摩托车产量则连续4年超过千万辆,年出口超过20%,成为世界第一大摩托车生产国。难怪中汽协一位负责人感慨地把这4年称之为“是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4年;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刻变化的4年。”
事实也是如此,在并不太短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中,真正称得上“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就在这4年里,而导致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健康是相对于不健康而言的,很显然,相对于近4年来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此前所走过的路应该说是一条不健康或至少是不怎么健康的路。在回顾与总结中国汽车工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时,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否健康地走向未来。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未来却可以浓墨重彩地描绘。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同样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如今,中国不仅加入了WTO,而且正在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的步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只有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才能脚踏实地的面对未来,从而也才能虚心地吸纳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给我们的科学成果和现代理念,信心百倍地去锻造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在党的十六大方针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离小康社会越来越近,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竞技舞台。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汽车工业不仅正在迎来了一个有史以来的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且必将在崛起之时成为各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的一个强大而友善的竞争对手。
❼ 中国一汽五六十年代发展迅速,裕隆汽车是什么时候发展的
中国汽来车产业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自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小到达的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全球汽车工业将向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系进一步转移,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仍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❽ 一汽的发展史是什么
一汽的发展历程:
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
1956年建成并投产,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回的历史。
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答工起,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这是一汽的建厂时期。
从1956年开工生产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长和发展时期。
从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车的换型改造时期,又称第二次创业时期。
从1988年到2001年末,是一汽结构调整时期,又称为以发展轿车、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时期。
2001年12月,一汽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宣布一汽第三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赞誉。
❾ 几米的车是中面包
你好,如果不超过四米二的长度都算是中面包。
扩展知识:
面包车 [1] 是指前后没有突出的发动机仓和行李仓,就像一个面包一样的车辆统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从日本进口了一些“工具车”,是以前中国大陆没有的车型,大家觉得很象当时市面上的面包,再加上前后没有突出的仓体,就像缩小的巴士一样,“Minibus”的读音也近似于“面包”,就被取了个“面包车”的外号,逐渐“工具车”的叫法都被取代了,那时中国大陆地区的面包车远没有今天这么式样丰富多彩,大都是一个长方体的形状。主要车型一般都是中国制造,像金杯、中顺、长安、哈飞、昌河、五菱等。
中文名
面包车 [1]
外文名
Minibus
特 点
外形以长方体为主,空间更大
种 类
6~8座,9~12座,13座以上,商务等
品牌代表
金杯、中顺、长安、哈飞等
燃料种类
汽油、柴油、CNG等
用 途
搬运货物
基本内容
英文:minibus、van;
特点
外形:以长方体为主,和轿车不同,没有突出的行李仓和发动机仓。
内部:座椅更多,空间更大。
车门:3~5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各一门,后部车仓多数1-2个侧拉门,少数无侧拉门。尾部行李仓有1门。
运载:和轿车相比,可以载更多乘客及货物。
面包车
种类
面包车 [1] 的分类方法较多,通常以功能和座位数分类。
6~8座型(微客)
这是最为常见的面包车,用于一般载客或运货,只需要C1驾驶证即可驾驶。
座位分布:驾驶座、副驾驶座及4~6个乘员座位(乘员座位组合可能为前2后2,前2后3或前3后3)。
9~12座型(轻客)
交通法规要求学生接送车必须是9座及以上车辆,所以它被常常当作学生接送车、旅行车或商务车,此种面包车需要B1驾驶证方可驾驶。
座位分布:驾驶座、副驾驶座及7~10个乘员座位(乘员座位分3排,组合为2,2,3或3,3,3或3,3,4等)。
13座以上型(中型客车)
这种车比较特殊,因为其作用已经有些接近客车了。用于运送较多乘客或货物。此外,它还可以改装成房车。对于想买房车但经济条件并不特别宽裕的家庭来讲,改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座位分布:驾驶座、副驾驶座及11个以上乘员座位(乘员座位有多种组合,至少4排)。
商务型
商务面包车可以说是整合了面包车和商务车的两种车型的特点,但在外观和使用上还是更偏重于面包车。与传统面包车相比较商务面包车看起来更正式化、商业化。
优势
面包车价格低廉,种类较多,且经济实用,在很多行业中都能广泛应用。在现代社会,面包车作为汽车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一定能在全社会推广、普及。
品牌代表
1、长安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或重庆长安, 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整车企业,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代码000625,B股代码200625。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起源于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曾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长安正式进入汽车领域。1996年注册并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2、金杯
公司是华晨汽车集团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全资卡车生产企业,于1958年建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2002年由原沈阳汽车制造厂重组为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于1959年生产了我国第一辆2.5吨“巨龙”牌载货汽车。八十年代中期引进日本三菱公司产品和制造技术,生产SY1041系列载货汽车。2005年以来公司积50年汽车设计与制造经验,在日本三菱驾驶室和五十铃底盘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卡车发展,不断创新,研发出金杯“金星”、“领骐”、“领驰”、“金运”等系列卡车,同时生产厢式车、工程自卸车、特种车、SUV、皮卡等产品。 公司坚持“以质量为根本,精益求精;以服务赢信誉,顾客满意;以品牌铸金杯,创新发展”的质量方针 ,建立和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QS9000质量体系认证、GJB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一致性“CCC”认证。
3、五菱
2002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组建的大型中外合资汽车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拥有柳州、青岛两大生产制造基地,全面实施通用汽车公司的全球制造管理体系,形成了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系列,以及微、小型车用发动机的生产格局。上汽通用五菱全面实施商用车产品“平台百万化、平台差异化、平台的乘用化以及国际化”的三大平台战略,巩固微型商用车传统主力市场竞争优势。自主设计开发的微型商用车“五菱之光”,是中国微车历史上市场成长最快、国内销量最大的单一平台车型;自主开发的全新大微客 “五菱荣光”,是国内销量增速最快的车型,成为微车未来发展的代表性产品;2010年9月,紧凑型商务车“五菱宏光”成功上市开创了新的细分市场,并荣获央视2010年度经济型乘用车奖项。
4、昌河
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根据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资字[1999]268号文、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二集团”)航空资(1999)108号文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经贸企改(1999)1095号文件批准,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昌飞集团公司”)联合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合昌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安公司”)、中国民用飞机开发公司(以下简称“民机公司”)、中国航空工业供销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供销公司”)、安徽江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5、郑州日产俊风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是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商务车生产基地。公司本部设在郑州市,生产工厂位于中牟和郑州。
郑州日产俊风
郑州日产俊风是郑州日产依托自身先进的轻型商用车制造、生产、管理与营销体系优势,结合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微客车型的需求,推出的一款黄金排量、黄金油耗、黄金空间完美平衡的黄金标准大微客。共分为两种车型:俊风舒适型和俊风标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