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缅甸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缅甸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26 05:24:26

⑴ 缅甸为什么自独立以来和中国关系一直很不错

1、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其实并非一直很不错,在表面无事的景象下隐藏着内不稳定的暗流。容缅甸当局的打击少数民族的民族沙文主义政策以及对在缅华裔的不公平政策尤其是对缅共的镇压令中国对缅甸当局很反感。

2、中缅关系保持良好的关键在于中国长期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缅甸内政,在缅甸受到西方世界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中国主持正义,为缅甸的国家利益作出了贡献。

3、缅甸在国际上也同样坚持一个中国,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其他一些涉华事务上积极站到中国一方,双方始终保持外交上的默契。

4、中国历史曾经支持过缅共,但当缅共内讧不断,前途无望之后,中国停止了对缅共的支持。出于中国边境安全的需要,转而支持缅甸军政府的禁毒行动。中缅双方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这也是双方关系融洽的基础。

⑵ 缅甸果敢和中国到底是什么关系

果敢全称“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首府老街市,位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掸邦高原,紧邻中国回云答南省,西临萨尔温江与木邦相峙,东与中国云南省镇康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接壤,北面是龙陵县、潞西市,南以南定河与佤邦相对,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
果敢在籍人口约25万,其中90%人口为华人(缅甸谓之果敢人、果敢族),为主要缅北华人聚居区。
果敢通行果敢语(汉语),流通人民币。学校用简体中文授课。果敢通讯采用中国移动号码,电力由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老街变电站输送。

⑶ 缅甸和中国关系好不好

一直关系都挺好的。

(3)缅甸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扩展阅读: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缅甸

(Myanmar)。是专东南亚的一个国属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

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

国,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个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间

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⑷ 缅北民族与中国历史

在中国史书中关于缅甸最早的记载,我们叫它骠国,这是在魏晋时期,记载有骠国进贡,所以唐代宫廷音乐中有一部是骠国乐。但是在缅甸自己的编年史里,在此之前它还有很多王朝,问题是这些历史都是后来追记的,那么,这段历史到底怎么回事就不是很清楚。实际上早期的缅甸王朝,它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中部地区,对北部山区的影响相对有限。
缅北地区涉及中缅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东汉时期设立了永昌郡。永昌郡的设立对中国、缅甸和印度的交通及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很大,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
永昌郡具体在哪儿?学界尚有争论。谭其骧先生主持的历史地图集把它定在保山金鸡村,是根据传说所定。方国瑜先生把它定在施甸,我觉得在位置上可能还是有点偏。近年考古普查说现在保山城汉营有蜀汉前后的遗址,这个遗址规模不大,发掘程度不高,但我认为可能就是永昌郡。
在东汉时期,历史记载说在永昌做官可以“富及十世”,因为当地产玛瑙,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根据上报的人口数字,永昌郡是全国第二大郡。
永昌郡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前人的研究都认为,是因为此地与其他地方的统计口径不同,南中(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几个郡中最繁华的地方是滇池周围,即当时的益州郡,而益州郡统计的人口数量不足永昌郡人口数量的10%,益州郡统计的可能是汉族人口,永昌郡的人口数字则包括了投附民族的人口。按照方国瑜先生的看法,现在缅北的很多地方是永昌郡管辖的,不过,这一说法现在还不是定论。
东方早报:中缅之间,在缅北地区更为确实的冲突关系发生在何时?
杨煜达:比较确定的,对这一带进行管理的是南诏和大理。
8世纪中叶南诏建立,8世纪后期它突破了吐蕃对它的束缚,到和唐王朝结成同盟关系之后,也就是在国王异牟寻的时代,南诏有一个大扩张。《蛮书》有南诏远征骠国的记载,说它向南打到了海边。我认为这个时候南诏至少对这一带有相对间接的控制,骠国,对南诏维持着某种朝贡关系。甚至不光是缅甸这一块,包括泰国中南部一些小的王朝实际上也对南诏大理维持着某种朝贡关系。
到了南宋时,忽必烈为征服南宋,迂回而行先打垮大理,在这里设置了云南行省。之后蒙元帝国和缅甸王朝发生了冲突,导致中原王朝对缅甸的第一次大规模征服,这次征服使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被摧毁,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之后,元朝在缅北地区,包括中缅边境地区就建立若干个掸族和傣族的土司政权。
其后,明王朝完整地继承了元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明初在这些地方设立了九个宣慰司,包括了泰国北部到缅甸中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麓川政权的兴起,麓川的核心地区就在现在的瑞丽,这个政权的兴起导致了明王朝对它的三次大规模征伐,战争大多发生在现在的中缅边境地区。
关于这次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史书讲是因为麓川向内地扩张,缅甸史书则同时记录了麓川政权向缅甸一侧掸族土司地区的扩张。大规模的征伐肢解了麓川政权,其政治后果就是缅北和云南边境地区的傣族形成了若干个互不隶属,相互之间有联系又有争斗的土司政权,这就导致在这样一个过渡地带一种分割的状况,成为若干个大的政治势力之间的一种过渡区域。
麓川政权实力很强大,明王朝将它肢解,分割成若干土司之后,它还几次入侵缅甸的腹心地区。到16世纪中期,缅甸兴起一支势力,产生了两位非常伟大的君主莽瑞体和莽应龙,他们统一了缅甸中部,建立了缅甸的东吁王朝。
莽瑞体和莽应龙是两位君主在中文里的名字,相应地,他们这支势力在中国被称为东吁宣慰司。这里就涉及一个政治制度史的问题,明朝设立这些宣慰司起什么作用?明朝对于这些宣慰司的管理和内地的土司相比有无异同?
东吁王朝建立之后第一步要征服的是南部孟族的残余势力,就是南部沿海地区;在这之后就要处理北部的掸族土司。
我有一个比喻,缅甸的中部就是它的黄河流域,缅甸南部就是它的长江流域,统一了这两个地区转过来就一定要打“蒙古高原”——掸邦就是蒙古高原。因为一旦掸邦强大,从掸邦居高临下冲入缅甸腹心地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从缅甸王朝的角度来讲,掸邦高原是势在必争的。
明朝和缅甸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持续了半个世纪,一直在战争,但大部分时候中国军队并没有出境,而是当地的土司在和缅甸打仗,只是当战争打到了今天的德宏州、保山市一带,明王朝才发动了一个大规模的反击,将它们打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在争夺的过程中,缅北就基本形成一个稳定的局面,也形成了中缅之间大体稳定的国境线——比现在的国境线靠外一点,但不是太多。
边境稳定下来之后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包括木邦、八莫、孟养这些土司,它们承认自己是明王朝的宣慰司,但实际控制它们的是缅甸;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土司对缅甸有某种臣属关系,但实际控制它们的是中国。就是说,中缅边境既有泾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这就是我书中介绍的“花马礼”形成的背景,也是明末清初中缅边疆北部地区的历史背景。
清朝“稀里糊涂”卷入了缅甸内战
当时清朝把骚扰西双版纳一带的人叫做“莽匪”,把骚扰孟定一带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缅甸王朝;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人,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没有搞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这时战争已经打了几年了。
东方早报:清初,中缅关系在这一地区是怎样的情形?
杨煜达:清初吴三桂追击永历皇帝,率兵进入缅甸,缅甸把永历皇帝交出来之后,两个国家就没有正常的政治往来,但是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远远超过以前。
我们知道西南丝绸之路开通得很早,但是这条路上物流量实际上是不大的,因为交通条件十分困难,只有价值特别高的珠宝、丝绸等类商品才得以在这条道上流通。到了清初,这种贸易完全变化了,有大量云南内地汉人到木邦等掸邦高原地区种棉花,又有客商将棉花带回云南。因为云南本地不产棉花,棉花就变成中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产品,贸易量非常大。而内地大量的丝制品、铜铁金属和各种日用百货也大量进入缅甸,可以说,双方的经济往来直接影响到了滇缅双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雍正时期有记载说,缅甸王朝误听谣言以为清王朝要收回木邦,于是就闭关不让云南内地人过去种棉花,然后云南的棉花价格飞涨,老百姓就缺少衣料可买。可见,双方的交流已经远远超过过去以奢侈品为主的贸易。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从明代开始,大批内地人来到这个地方开矿,主要是银矿,当时比较著名的大矿有茂隆银厂、波竜银厂,后来英国人也在波竜银厂大规模开采,这里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含银铅锌矿。
我曾经对这里的银产量做过估计,欧洲专门做冶金史的专家讨论认为这个估计偏保守,依据他们的判断这里的银产量更大。这样的白银产量对中国的白银流通影响很大。所以,缅北地区的经济对西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都是有影响的。
东方早报:那么,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疆态势是如何被打破的?
杨煜达:十八世纪中期,按照缅甸的说法,东吁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很腐败,任用非人,导致了缅甸的内乱。缅甸内乱首先就表达为民族战争,表达为孟族对它的反抗,并且也是孟族人最后攻占了缅甸的都城阿瓦。
在阿瓦被攻占之前,缅甸国王派了一个使团,由在茂隆银厂开矿的矿主吴尚贤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进贡,表示臣服,但是这个使团还没有回到缅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时清王朝态度很有意思,虽然说缅甸王朝已经前来投奔,但是清王朝采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缅甸的一个王子和王妃逃到边境——就是现在的瑞丽,要入境避难,北京表示不同意,这些人从此就没有下落了。
后来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缅甸军队几次进入内地。起初双方发生冲突的原因是缅甸一方要求中国归还入境的难民,这要求不过分,但前提条件是这些难民愿意回去,难民中有些人是反缅的,他就不愿回去。
东方早报:清廷为什么选择完全中立的态度?
杨煜达:缅甸内战是从乾隆初年开始,缅甸使团入京朝贡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缅甸王子要求避难的时间是乾隆二十年前后。
当时清朝整个战略的中心是对付准噶尔,一方面是无暇顾及,第二个方面就是它对整个西南的战略态势是防御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压力减小,它也不愿意在这个地方轻易开启战端。尽管后来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战争前期,它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而且,战争前期是缅甸王朝和不服从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缅甸会在土司政权中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间也会打仗;这些土司又会联合起来和缅甸王朝打仗,这就形成反复的战乱。乾隆二十七年以前,这些战乱基本没有波及中国边境,所以中国对这一地区也没有做出直接的反应。
另外,这与地方官员、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关系。当时云南的官员,包括总督爱必达、吴达善、刘藻这些人都不喜好边功,他们开边患的积极性不高。我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参加缅甸内战的桂家宫里雁,一个是积极防边的矿民集团的首领,总督吴达善把这两个人都处斩了,可以看出他不愿意惹事的心态。
东方早报:既然如此,中国最终是如何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
杨煜达:中国是稀里糊涂被卷进战争的。
关于这场战争有两份重要档案,一个是《莽匪节略》,一个是《木匪节略》。当时清朝把骚扰西双版纳一带的人叫做“莽匪”,把骚扰孟定一带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缅甸王朝(注:缅甸贡榜王朝起家的地方叫木疏村,故称为“木疏夷”);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人,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没有搞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这时战争已经打了几年了。
花马礼矛盾和土司归属是战争直接原因
冲突结束以后,清方虽然规定缅甸十年一贡,但是,双方使节来往频繁,特别是以云南地方督抚名义和缅甸的交涉也比较多,这样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同时,清王朝和缅甸建立的宗主-藩属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对中英之间的边界谈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东方早报:中缅之间进行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杨煜达:从当地关系来看,要分两个层次来讲。
一是王朝之间的关系。王朝之间实际上有清楚的势力范围,但是当时有一个矛盾就是“花马礼”(花,即花银,马,即马匹,也就是每年给缅甸送一定数量的以银和马匹为代表的礼物)的问题。
前述中缅之间有泾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一个表现就是中国的几个边境土司因为常受缅甸的侵扰,而不得不向缅甸缴纳贡税,即“花马礼”。
对土司来说,这是花钱买平安。对此,清政府是知道的,但并不干涉。在清政府看来,虽然我不能禁止这些土司向缅甸缴纳“花马礼”,但是我对土司的重大事务有决定权,你缅甸不能干涉。
然而,缅甸却有不同的认识。缅甸的国家领土观念发育较清朝落后,它还是传统朝贡、属邦观念,把向其进贡“花马礼”的土司看作是它的属邦,认为对其有一定的权力。
清代前期进贡“花马礼”的土司主要有两个:孟连、车里(今西双版纳)。问题是“花马礼”是缅甸东吁王朝强盛时期向北征服的产物,在东吁王朝覆灭后,这些土司已经停止进贡“花马礼”。
缅甸新王朝要恢复“花马礼”,有的土司愿意给,有的土司不愿意给。其中孟连土司给了,但车里土司没有给,于是导致了缅甸对车里的入侵,当然缅甸入侵车里也还涉及别的原因。
但是后来缅甸要求征兵孟连,攻打车里,孟连拒绝,于是也起来反抗。从孟连的角度来说,可以花钱交“花马礼”,但是帮缅甸出兵打车里,就是形同叛逆,所以他理所当然拒绝,那么,就被缅军蹂躏。另外两个被缅军侵扰的土司是耿马和孟定,但这两个土司实际在清前期并不存在“花马礼”,因此当然拒绝了。
冲突一开始,云南总督吴达善不愿调绿营兵,仅调取文山的沙练和边境的厂练(银厂中的矿民自卫武装)去防堵;而当刘藻接任总督的时候,沙练、厂练已经不能抵御缅军,这才调绿营兵防御,战争于是全面升级。
东方早报:王朝之外的另一个层次是土司?
杨煜达:对,还有一个是土司层面。中缅之间一部分土司归缅甸,一部分土司归中国,但是土司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织的,因为它们都是同等地位相互交往的,没有这么清楚的王朝认同,这些土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游圈。这个交游圈可以以欧洲中世纪的贵族来理解,比如中世纪的德国,德国由很多诸侯邦国组成,它们之间互相联姻、打仗。
西南傣族-掸族土司之间也是这样。土司可以娶很多夫人,但是只有掌印夫人有地位,这是傣族政治制度中很特别的一点。掌印夫人的权威特别高,子以母贵,只有掌印夫人生的儿子,才有优先的继承权。掌印夫人一定要找门第高贵的,为了显示门第高贵就会陪嫁很多东西,包括土地。所以,缅北的一些土地会在土司之间倒来倒去,也搞不清楚土地的具体流转,果敢地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至于王朝对土司的管理,乾隆年间这场战争结束之前,王朝主要管土司的继承(保证土司的合法性以防止土司内部的动乱)、土司对王朝应尽的义务,包括进贡和出兵等等。至于基层事务,王朝并不直接管。土司之间的往来,王朝也不完全知道,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内地的两个土司把土地作为嫁妆陪嫁来陪嫁去没有关系,但边境土司之间的这种交往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说,至少在清代前期,王朝对边境上的这些土司的控制是不够的。
东方早报:经过这场战争之后,中缅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杨煜达:战争结束,在乾隆中期以后,王朝越来越强调对土司下层土目的控制,把这些土目也变成土司,由王朝直接任命。这一方面可以分割土司的权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土司下层控制得更为具体,以前大的土司有一个府的面积,小的也有一个县的面积,后来就是要将其控制到一个乡的级别,通过这样逐步分割土司的权力,加强王朝对边疆的控制。
就中缅关系来说,经过20余年的冲突,清王朝和缅甸重新建立了宗主藩属关系。当然,这种友好关系是在按中国大一统观念建立的宗主藩属关系下实现的,即使在缅甸看来,它并不认为是清王朝藩属,但是中缅之间和平友好的关系一直维持下来,直到英军占领缅甸,对其进行殖民统治。
经过这场冲突,实际上双方建立了正常的对话机制。冲突结束以后,清方虽然规定缅甸十年一贡,但是,双方使节来往频繁,特别是以云南地方督抚名义和缅甸的交涉也比较多。这样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同时,清王朝和缅甸建立的这种宗主-藩属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对中英之间的边界谈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⑸ 缅甸和中国关系怎么样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专就以“胞波”(兄属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

上世纪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率先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1999年6月,缅甸国家与和平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长钦纽中将访华,两国领导人就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睦邻互信的中缅友好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并就进一步加强两国经贸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两国关系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⑹ 缅甸果敢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1·果敢在唐代属于中国地方政权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的领土,1897年划归英属缅甸。现全称为“缅甸联邦果敢自治区”(2011年前称“缅甸联邦第一特区”),首府老街市,位于缅甸东北部,毗邻中国云南省,是一个以汉族(当地自称“果敢族”)为主体的自治区,人口约14万,面积两千余平方公里。果敢地区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通行汉语(当地人称果敢语),汉族占绝对多数,并且保留着汉族生活习惯。果敢地区长期处于动乱之中,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当地博彩业发展迅速。
2·清朝之前,果敢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区域。明末清初,有大量汉族移民至此,自此之后已为汉族世居之地。18世纪,杨氏汉族移民后裔成为果敢主要势力。雍正七年,封杨映曾为世袭果敢县令,向清朝效忠。1897年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并入英属缅甸。在抗击日本侵略中成立抗日地方自卫队隶属于孙立人所率领的抗日远征军。1948年缅甸独立。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果敢属于缅甸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
3·此后果敢长期处于武装割据的战乱与贫困之中,2009年缅甸政府军与当地彭家声为首的“果敢同盟军”激烈交火后,成功实施了对该区的接管。自此,果敢再次融入缅甸社会。2011年3月30日,以吴登盛为总统的缅甸新政府成立,同日新的“缅甸联邦果敢自治区”也正式成立,中央政府继续任命白所成为主席。
4·2015年2月9日,原果敢同盟军再次率军夺回果敢老街,打败了白所成领导的亲缅政府。目前果敢由果敢同盟军所控制,白所成不知去向。

⑺ 缅甸历史上属于中国吗 缅甸属于中国过吗

严格来说没有属于过中国,可以说是附属国,藩属国

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初,即相当于我国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的军队入侵我国云南边境,引起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对双方的历史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并直接牵涉到两国边境的沿革史。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澄清一些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说法,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公元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的莽瑞体继承王位后,即开始了统一缅甸的战争,到1551年莽瑞体死时,东吁王朝已经统一了缅甸中南部的广大地区。1551年莽应龙继位东吁国王,1553年起进兵上缅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的军队攻占阿瓦,灭阿瓦王朝,接着继续北进,给中国云南边境造成了威胁。

明初,明政府在云南极边之地设有六宣慰使司,即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皆在西南极边,明王朝的统治常常是鞭长莫及,当地土司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缅甸、八百、老挝,实际上成了独立国家。由于东吁王朝的侵袭,到1575年,木邦、蛮莫都已处于在缅甸控制之下。万历四年(1576),缅甸又大举进攻孟养。面对缅军的入侵,孟养土司思个一面积极准备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权告急。金腾屯田副使罗汝芳得到报告,要求思个坚守待援,同时准备部署军事行动。他用重金招募往来于中缅边境的商人,派他们深入缅人控制地区,侦察其山川道路、兵马粮响等情况,又传檄邻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养。在摸清缅军方面的情况后,即发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军到达腾越(今云南腾冲)。思个得知援军即将赶到,极为振奋,命令手下头目乌禄刺率一万多人马深入缅军后方,绝其粮道。他自己则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缅甸杰沙)地势险隘之处,引诱缅军深入。缅军果然进攻戛撒,思个坚壁固守,不与之战。缅军欲进不能,粮道又被截断,陷入了困境,"饥甚,以摄金易合米,始屠象马,既剥树皮,掘草根,军中疫作,死者山积"。走投无路的缅军只得向思个求和,遭到拒绝。思个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赶来,歼灭缅军。但是,当时的云南巡抚王凝"防边将喜事,遂一切以镇静待之"。他根本不谙边情,对于抗击缅军入侵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害怕"兵兴祸速",急忙传罗汝芳,不准他发兵增援思个。"汝芳接檄愤恨,投债于地,大骂而罢",只得撤兵。思个久等而不见援兵来,大为失望,又得知陷于困境的缅军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杀,缅兵大败,生还者什不一二"。缅军这次进犯孟养虽然遭到惨败,但是,由于明王朝的政府军未能增援思个,全歼入侵的缅军,"一时士民以为大失机会"。尽管缅军不断入侵,已经控制了云南边境的许多地区,但是明王朝对于云南边境的军事形势却昏昏然,既没有支持边境地区积极抗击缅军进犯的土司,也没有采纳有识之士的建议。万历五年(1577),陈文遂出任云南巡抚,鉴于边境的严重局势,提出"檄诸夷,抚三宣,设将领,筑城垣"等十策,"锐意请上经营","然与时见相抵悟,事亦寝"。万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将迄西(孟养)所俘瑞体(按:这时的缅甸国王应为莽应龙,这里记载有误,下同)兵象,俏以金币诸物还瑞体",还"好言慰谕之"。但是,缅王却不领明王朝的这番情,"使回,缅不称谢"。由于明王朝对东吁势力的扩张采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强边防,这就使云南边境的抗缅爱国土司陷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处境,而缅军则得以卷土重来,乘虚而入。万历七年(1579),缅军再次进攻孟养,"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中途为其下断执,送瑞体","不屈遇害"。于是,缅甸"尽并孟养地"。至此,孟密、木邦、孟养等大片土地都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明王朝还是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击措施,相反,万历八年(1580),云南巡抚饶仁侃又派人去招抚缅甸,但是缅王不予理睬。明万历九年(1581),缅王莽应龙死去,其子莽应里继承王位。他继承王位后,继续竭力向北扩张。

⑻ 缅甸自建国以来为什么和中国关系一直不错

中缅两国是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袭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⑼ 关于缅甸的历史

,缅甸历史:
缅甸历史,可以上溯到年前。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将缅甸划分成“上缅甸”和“下缅甸”是英国殖民统治后的人为划分。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两世纪之后孟族来到锡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佛教为国教。阿努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在阿朗西都国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顶盛。当时建造的3000余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忽必烈(Kublai Khan)率领蒙古人大肆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
掸族时期
1.东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缅人莽应体(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统一缅甸,成立东吁王国而自称为王,并于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后莽应龙(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与实力强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Ayutthaya)交战而耗尽了资源,最后因勃固城于1599年被阿卡族领而迁都阿瓦(Ava)。东吁王国最终在1752年没落。1753年,缅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现,赶走当时攻阿瓦的孟族人,并建立大光城。1782年-1819年是波道国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专制时期,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2.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
殖民时期(1885年-1948年)
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攻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著好转。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的英缅战争,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于依洛瓦底江。铁路和道路也获兴建和改善以弥补水路的不足。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入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Dr. Ba Maw)当选为首相。(此政府是傀儡政府)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自国内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占领英属缅甸。当日本战事逐渐失利时曾同意让缅甸独立,但事实上却仍旧在背后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缅甸国父昂山将军(Gen. Aung San)于是在此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昂山则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Thakin Nu)继续领导独立运动。英国议会终于在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独立的缅甸联邦共和国。
独立时期(1948年-1960年)
独立后的缅甸,由于共产党人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国内纷争不断。在1950年就发生大规模的内战,连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发生分裂。1960年缅甸举行大选,由吴努(U Nu)(德钦努)取得执政权。
军政府时期(1962年-现在)
1962年,军事将领奈温将军(General Ne Win)发动政变并成立以军事统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缅甸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对于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满,同年7月7日学生在仰光大学发起示威活动抗议军事政权。军队则在奈温将军的间接指使下以血腥镇压了这个活动。
缅甸国内贩毒情况很糟糕,而由于政府官员的轻易受贿使得毒品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更是日趋腐败。因为治理不当和腐败导致的经济严重萧条,缅甸政府于1977年开始寻求外援。1980年代晚期缅甸已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苏貌将军(General Saw Maung)的掌政下,缅甸的官方名称由Union of Burma改为Union of Myanmar;不过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国内反政府的活动仍旧持续四起,昂山的女儿同时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昂山素季在1988年成为缅甸迈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动力。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评奈温将军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虽然她在1995年获得释放但仍受到严格的监控。

II,双边关系
一、 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中缅领导人有着互访传统。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都曾访缅,缅甸吴奈温主席、吴山友总统和吴貌貌卡总理等也多次访华。周总理九次访缅和吴奈温十二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近年来,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1991年1月和1997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3年2月)、李鹏总理(1994年12月)、李瑞环主席(1995年12月)、吴邦国副总理(1997年10月)、司马义·艾买提国务委员(2000年5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2002年1月)先后访缅。缅方苏貌主席(1991年8月)、丹瑞主席(1996年1月)、貌埃副主席(1996年10月和2000年6月)、钦纽秘书长(1994年9月和1999年6月)、丁吴第二秘书长(1994年11月和2000年4月)、温敏第三秘书长(2000年10月)和吴温昂外长(1999年12月)分别访华。1997年底,江泽民主席与丹瑞主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晤。

2000年是中缅建交50周年。6月,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上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中缅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文件的联合声明》。7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对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访缅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缅科技合作协定》、《中缅旅游合作协定》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2001年,中缅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12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缅甸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缅甸,在中缅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缅渔业合作协定》、《中缅边防合作议定书》、《中缅投资保护协定》、《中缅动植物检验检疫协定》等七个双边合作文件。此次访问为中缅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3年1月,缅甸主席丹瑞应江泽民主席邀请再次访华。同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应邀访缅,就进一步加强中缅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同缅甸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了广泛共识。两国还签署了《关于中国免除缅甸部分到期债务的政府间协定》。

二、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近年来,中缅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合作领域已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和经援扩展到工程承包、投资和多边合作。双边贸易额有较大幅度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缅贸易额8.62亿美元,同比增长36%。据缅方统计,中国已成为继新加坡、泰国之后,缅甸第3大贸易伙伴。我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从缅主要进口原木、宝石和锯材等。

截至2002年10月,中国公司在缅甸签订承包工程合同800项,合同金额超过2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缅甸签订劳务合作合同额逾6000万美元。截至2002年三季度,在缅中资机构37家,投资项目36个,协议投资额约1.7亿美元。

双边经贸协定:1971年中缅签署贸易协定,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1994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边境贸易的谅解备忘录》。1997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合工作委员会的协定》。200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鼓励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

三、其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中缅两国外交部一直保持良好合作。1992年双方建立外交磋商机制后,已举行了五次副外长级外交磋商。1998年1月,唐家璇副部长赴缅磋商时,双方签署了《中缅两国政府关于互免持外交和公务护照者签证协定》。1993年中缅就恢复互设总领馆达成协议,缅甸驻昆明总领馆和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分别于同年9月和1994年8月重新开馆。1997年3月两国签署《中缅两国边境地区管理与合作协定》,并就边境地区禁毒开展了合作。

中缅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建交后交往更加频繁。1960年,缅甸总理吴努曾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等代表团组成的400多人大型友好代表团访华,1961年,周恩来总理率领530多人大型代表团回访缅甸,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美谈。近年来,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历史、新闻、体育代表团交往不断。1996年1月,两国文化部签署了文化合作议定书。1994年和1996年,中国国宝文物佛牙舍利两次应邀赴缅供奉,受到了缅甸政府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两军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两军领导人保持互访的势头,中国副总参谋长何其宗(1991年11月)、国防部长迟浩田(1995年)、中央军委主席张万年(1996年4月)、总参谋长傅全有(2001年4月)先后访缅,缅甸陆军司令丹瑞中将(1989年10月)、三军副总司令貌埃上将(1996年10月)和陆军参谋长丁吴中将(1994年11月和2000年4月)等军队领导人分别访华。

阅读全文

与缅甸与中国的历史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