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最有名的八大太监都有谁
一,秦国赵高,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1是身世,2是生年,3是功过是非,正史记载不详,有野史仅供给参考。赵高的父母是秦始皇时代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一出生边被阉割送进宫里。赵高天生一副聪明头脑,善于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只可惜,品行不端,犹豫在宫中时间较长,接触了一些秦代的律令,又能用心强记,所以比较精通狱法。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梦括史弟下狱,成功帮助胡亥篡位。 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折同盟者李斯。李斯死后, 秦二世专宠赵高,任命他为中丞相,国家大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赵高位尊权重,但贪婪之心不能满足。他想篡位谋反,又恐怕其他大臣反对,就心生一计,亲自导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赵高穷凶极恶,玩二世于鼓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最后他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为有史以来宦官逞凶之首例。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二,东汉张让,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颍州人,他从宫中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嬉笑颜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比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叛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三,唐代高力士,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他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人,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为番州刺史,夂冯君衡因罪被“裂于冠冕,藉没其家”。因此他幼年时即与母亲失散。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他阉了以后送入皇宫内,高力士从小聪慧,办事机敏,武则天女皇很喜欢他,命他在左右侍奉,后因事触怒了武则天,被责打以后赶出宫去。甴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高艳福原为武三思家奴,与武三思关系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入武家。一年后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宫,隶属司宫台,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萃的高人了。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的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四,唐代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辅国,唐肃忠吋当权宦官。静忠少时为宦官高力士的仆役,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后来跟随太子李亨的李辅国越上了帝国的政治舞台,李辅国的政治生涯算是大器晚成,他40岁以后开始掌闲后厩,后入侍太子李亨。但居宰相之位者,惟唐代宦官李辅国而已,安史之乱成为李辅国崛起的契机。李辅国通过马嵬献策,灵武劝进,取得唐肃宗的信任,从而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拥立唐代宗,是李辅国飞黄腾达,官拜司空中书令,跃居宰辅,晋爵博陆王,尊号尚父,恩宠至极,这在中国古代宦官中绝无仅有。大凡缸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己,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五,宋代童贯,童贯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开封人。童贯身为太监但则属于另外一种类型。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童贯净身入宫投入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没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媪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20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宦官出生的童贯,朝廷里的官员很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娇恣,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被一连三贬,七月贬吉阳军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这恐怕无人能比。
六,明代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人,他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扶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谨宦官干政的铁牌,侠宦官公开的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赃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物,他怂恿皇帝亲征,而且在指挥大军时,一意孤行一错再错,致使明军十分疲劳,冤声载道。被瓦刺骑兵大破,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明朝宦官祸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
七,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刘瑾是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大权在握的他,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
刘瑾的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安化王朱寘鐇趁机于正德五年四月发动叛乱。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被平定。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刘瑾被捕,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八,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他不仅献春药怂恿皇帝淫逸,自己娶妻纳妾,抢夺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红颜。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被除。
中国历史每朝每代皆有数量庞大的太监群体,而不少朝代的变迁也与太监专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太监成为皇权卵翼下祸国殃民的一股特殊势力,是导致王朝覆灭的不安定因素,有的成为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
Ⅱ 历史上的宦官之祸
嫪毐(据说是抄秦始皇之母太后赵姬袭的情人,后期也发动叛乱意图谋害秦始皇)
赵高(秦始皇的贴身宦官,发假诏书赐死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扶植胡亥,后来还害死李斯,说秦朝灭在赵高的手中也可以。)
苏文(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乱的源头之一,死在他名下的有,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以及一些王公大臣,而且长安大乱,间接死者不计其数)
十常侍(东汉末年曾经把持朝政的一股势力,把持朝政,卖爵鬻官,后来还杀了大将军何进)
王振(明英宗时期宦官,挟英宗亲征瓦剌,致遭土木之败)
汪直(西厂大太监,使成化年间,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屡兴大狱)
刘瑾(明武宗时期大太监,被称为立皇帝)
魏忠贤(九千岁不用说了吧)
Ⅲ 中国历史上太监是从哪个时候出现的
太监是指男性被阉割后服务于皇室及其后宫的特殊人群之统称,明清才有太监专的说法,以前属称宦官、寺人等等。为了行文方便,本帖里把他们概称为太监。
中国的太监历史渊源流长,几乎可以比拟已考证的华夏文明史。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大量发现对太监的记载,证明太监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史一样长久,也就是说中国历史时刻伴随着中国太监的记录和见证
道家出现在战国时期,是由老子创始。
Ⅳ 宦官始于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这个问题问复的比较制模糊,需要确认一下你问的是宦官的称呼,还是指代阉人宫庭内侍这一职业。
1.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
2.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
3.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4.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
Ⅳ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始于什么朝代麻烦告诉我
从秦二世时赵高开始的。
宦官也是皇帝用以加强皇权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皇帝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中,宦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宦官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特产,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存在了。宦官主要负责君主及后宫的各种事务,实际上是君主和后妃的奴仆。君主为了防止他们秽乱后宫,便残忍地将他们阉割了,所以又称阉宦。宦官因腐身入宫为奴仆,故其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但是,他们身居后宫,在帝王之侧,常与君主接近,由于这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在宫廷政治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些在政治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宦官。秦汉以后,因袭古制,仍设宦官。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重要。秦二世时,宦官赵高专权,荼毒天下,很快就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西汉初吕后称制时,宦官张卿出入宫廷内外,受宣诏命,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君主自觉地利用宦官来加强皇权,则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置了内朝,开始任用宦官参与政事。汉元帝时,宦官史游担任黄门令,由于他忠心耿耿,因而颇得元帝信任。特别是弘恭、石显二人,为人巧慧,习于政事,能探知君主细微之意,所办之事,所说之话,无不深获上意,因此很得元帝的信任,宫中大小事务,皆由他们处理。他们以中书之职执掌权柄,显贵倾朝,百官大臣无不畏惮。
皇帝之所以愿意任用宦官来加强皇权,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身居宫中,孑然一身,缺乏社会权力的基础,这就是汉元帝说的“中人无外党,专精可信任”《后汉书·宦者列传》。。而宦官也只有完全依附于皇帝,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效力,以获取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的奴才和心腹,才能常保富贵和权势。另一方面,宦官“地居禁密,日在人主耳目之前,本易窥颦笑而售谄谀,人主不觉,意为之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宦官》。。所以自汉武帝以后,宦官在皇权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东汉,宦官的势力达到极点。汉光武帝为了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对外戚和功臣严加防范,因而重用宦官,许多机密要事都让他们参决,而外廷三公只奏行政事而已。西汉时,内宫之官或用阉宦,或用士人,并无定制。东汉以后,内宫之官一般由宦官担任,不再任用士人。后来,尚书台逐渐演变成外朝行政中枢,内朝官则由外戚和宦官共同把持。由于皇帝与外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而宦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一股重要的势力。到后来,宦官政治终于走向了皇权专制统治的反面,成为皇权的异化物,反过来凌驾于皇权之上。在东汉、唐朝和明朝,都出现过宦官之祸。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玩阴谋,弄权术,使宫廷政治呈现出波谲云诡的局面。
东汉时,和帝以后,皇帝大都寿命短促,年纪不大就死了。所以即位的皇帝大都是幼冲孩童。皇帝幼冲,不能躬执朝政,只有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执掌政权。在父权制的时代,太后虽有称制之制,但却不能亲见大臣,对于太后来讲,唯一值得信任的只有本家的亲属,于是委政外家,由父兄子侄领军控政,专擅政柄。幼童皇帝不仅便利了外戚擅权,同时也为宦官势力的急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女主临政,万机殷远,称制下令,不出庭帷之间,不得不重用宦官,寄国命于刑人;另一方面是小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受外戚的挟制,极力想把皇权从外戚手中夺回来,但瞻顾宫禁内外,尽是外戚党羽,唯一可以信赖的只有随附于身边的宦官,因此便与他们密谋,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外戚。这说明了宦官专权乃是皇帝为了对付外戚和官僚大臣而培养起来的一股恶势力发展的结果。
宦官得以专权,首先得力于皇帝的信任。历代的皇帝都认为,宦官孑然一身,在社会和朝廷中缺乏权力基础,他们只有依附于皇帝,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服务,成为皇帝的奴才和心腹,才能长保富贵。但宦官专权除了皇帝的信任,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为其提供了重要条件。皇帝为了利用他们加强皇权,常常让他们直接干预朝政,担任一定的职务。宦官控制了国家政权中枢的某个重要环节,这就从制度上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如东汉的宦官具有“传发书奏”、“省尚书事”的权力。所谓“传发书奏”,就是朝廷的机要文书,皇帝的诏令、谕旨,朝中大臣以及地方的上书、奏章,均由其上传下达。所谓“省尚书事”,就是处理朝政。这两个方面都是国家政权的枢机与核心,宦官控制了它们,实际上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唐朝的宦官担任“四贵”,不仅控制了国家政权,而且还控制了军权。明代的宦官拥有“批红”和票拟圣旨之权。他们在皇帝和政府之间承担了传达疏通的重责,这是中央枢机政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既然由宦官控制了,他们也就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机密,控制了最高权力。因为他们在向皇帝览读文件的过程中,即可应皇帝的咨询提供意见,或主动进言,从而对皇帝的决策产生影响;他们更可用传达、疏通文件之权上下其手,塞进私货,蒙蔽皇帝,专断朝政。另外,从东汉开始,宦官就掌握了军队,特别是掌握了朝廷禁军,这更是宦官专权的重要条件。
Ⅵ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始于什么朝代
从秦二世时赵高开始的。 宦官也是皇帝用以加强皇权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皇帝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中,宦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宦官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特产,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存在了。宦官主要负责君主及后宫的各种事务,实际上是君主和后妃的奴仆。君主为了防止他们秽乱后宫,便残忍地将他们阉割了,所以又称阉宦。宦官因腐身入宫为奴仆,故其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但是,他们身居后宫,在帝王之侧,常与君主接近,由于这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在宫廷政治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些在政治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宦官。秦汉以后,因袭古制,仍设宦官。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重要。秦二世时,宦官赵高专权,荼毒天下,很快就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西汉初吕后称制时,宦官张卿出入宫廷内外,受宣诏命,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君主自觉地利用宦官来加强皇权,则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置了内朝,开始任用宦官参与政事。汉元帝时,宦官史游担任黄门令,由于他忠心耿耿,因而颇得元帝信任。特别是弘恭、石显二人,为人巧慧,习于政事,能探知君主细微之意,所办之事,所说之话,无不深获上意,因此很得元帝的信任,宫中大小事务,皆由他们处理。他们以中书之职执掌权柄,显贵倾朝,百官大臣无不畏惮。 皇帝之所以愿意任用宦官来加强皇权,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身居宫中,孑然一身,缺乏社会权力的基础,这就是汉元帝说的“中人无外党,专精可信任”《后汉书·宦者列传》。。而宦官也只有完全依附于皇帝,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效力,以获取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的奴才和心腹,才能常保富贵和权势。另一方面,宦官“地居禁密,日在人主耳目之前,本易窥颦笑而售谄谀,人主不觉,意为之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宦官》。。所以自汉武帝以后,宦官在皇权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东汉,宦官的势力达到极点。汉光武帝为了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对外戚和功臣严加防范,因而重用宦官,许多机密要事都让他们参决,而外廷三公只奏行政事而已。西汉时,内宫之官或用阉宦,或用士人,并无定制。东汉以后,内宫之官一般由宦官担任,不再任用士人。后来,尚书台逐渐演变成外朝行政中枢,内朝官则由外戚和宦官共同把持。由于皇帝与外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而宦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一股重要的势力。到后来,宦官政治终于走向了皇权专制统治的反面,成为皇权的异化物,反过来凌驾于皇权之上。在东汉、唐朝和明朝,都出现过宦官之祸。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玩阴谋,弄权术,使宫廷政治呈现出波谲云诡的局面。 东汉时,和帝以后,皇帝大都寿命短促,年纪不大就死了。所以即位的皇帝大都是幼冲孩童。皇帝幼冲,不能躬执朝政,只有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执掌政权。在父权制的时代,太后虽有称制之制,但却不能亲见大臣,对于太后来讲,唯一值得信任的只有本家的亲属,于是委政外家,由父兄子侄领军控政,专擅政柄。幼童皇帝不仅便利了外戚擅权,同时也为宦官势力的急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女主临政,万机殷远,称制下令,不出庭帷之间,不得不重用宦官,寄国命于刑人;另一方面是小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受外戚的挟制,极力想把皇权从外戚手中夺回来,但瞻顾宫禁内外,尽是外戚党羽,唯一可以信赖的只有随附于身边的宦官,因此便与他们密谋,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外戚。这说明了宦官专权乃是皇帝为了对付外戚和官僚大臣而培养起来的一股恶势力发展的结果。 宦官得以专权,首先得力于皇帝的信任。历代的皇帝都认为,宦官孑然一身,在社会和朝廷中缺乏权力基础,他们只有依附于皇帝,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服务,成为皇帝的奴才和心腹,才能长保富贵。但宦官专权除了皇帝的信任,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为其提供了重要条件。皇帝为了利用他们加强皇权,常常让他们直接干预朝政,担任一定的职务。宦官控制了国家政权中枢的某个重要环节,这就从制度上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如东汉的宦官具有“传发书奏”、“省尚书事”的权力。所谓“传发书奏”,就是朝廷的机要文书,皇帝的诏令、谕旨,朝中大臣以及地方的上书、奏章,均由其上传下达。所谓“省尚书事”,就是处理朝政。这两个方面都是国家政权的枢机与核心,宦官控制了它们,实际上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唐朝的宦官担任“四贵”,不仅控制了国家政权,而且还控制了军权。明代的宦官拥有“批红”和票拟圣旨之权。他们在皇帝和政府之间承担了传达疏通的重责,这是中央枢机政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既然由宦官控制了,他们也就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机密,控制了最高权力。因为他们在向皇帝览读文件的过程中,即可应皇帝的咨询提供意见,或主动进言,从而对皇帝的决策产生影响;他们更可用传达、疏通文件之权上下其手,塞进私货,蒙蔽皇帝,专断朝政。另外,从东汉开始,宦官就掌握了军队,特别是掌握了朝廷禁军,这更是宦官专权的重要条件。
Ⅶ 太监最早是什么时期出现的、谁的主意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著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之后在唐代末年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至於「太监」一名称,最早出现於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任。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於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名,遍布政府各部门,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到清朝时,宦官统统称为太监。清朝对太监控制得十分严格,除了清末有一两个受宠的太监外,宦官弄权的情况没有出现。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称谓。曾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寺人”之得名,是因阉割后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斩断情缘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其实,寺人的称谓早在西周时代即已出现,当时中国境内尚无佛教,更无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两者类比得名的情形。究其根由,古代“寺”、“侍”两字相通,《诗经·秦风》郑氏笺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内廷侍奉的职掌而得名的,“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书中对宫廷阉臣的正规称谓,历代正史为阉人作传,多称“宦官传”或“宦者传”。从“宦”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人们还由汉代宫廷阉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铛”为冠首饰物,而将宦官称为貂铛。据《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铛左貂;光武以后,专用宦者,右貂金铛。”汉宫侍中、中常侍,加黄金当附蝉,貂尾为饰。侍中作为朝廷的普通官员多插左貂,由宦官担任的中常侍则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从中也可看出,宫中宦者的服饰与普通官员是略有区别的。
除了上述两大类外,还有以其生理特征与常任职役组合而称的情形。这类称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阉寺、阉宦、宫监、貂寺、内铛等等。再是有带明显感情色彩的称谓,如鄙称有宦竖、阉竖、内竖以及阉狗等,尊称有公公、老爷等。
宫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间一般都以“爷”互称,姓张称张爷,姓李称李爷。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宦者应称“师父”,对外人则通常自我谦称为“刑余之人”。据晚清宫廷中的太监池焕卿等回忆,“太监们不喜欢人们把他们直称作太监,如果你把他们叫做公公,那简直是骂他们八辈祖宗。”由此可见,在太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人们能像普通人那样的,称其为“爷”的。
Ⅷ 有谁知道太监始于何时
古代的性压迫和性剥削不仅是对女子,也有对男子的,太监制度就是一个主要表现。太监又叫宦官、宦者、阉人,就是生殖器被破坏、失去了性交能力和生殖能力后留在宫中服役的男子。古人把生殖器官看得很重,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挖掘中发现,古人在人葬时,往往头上戴了面具,阴部则有护阴盖片,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头和生殖器是人体的两个最重要的部位,死后还要加以保护。在古代,杀头是最重的刑罚,宫刑(割去生殖器)则是次重的刑罚。太监们被迫(由于贫困或被俘等原因)割去生殖器而在宫中服役,这当然是一种性压迫。绝大部分太监都很可怜,生理残缺,做牛做马;但也有少数太监进入了统治阶层,作威作福,鱼肉百姓,而且因为他们的生理畸形影响到心理畸形,所以更为阴险可怕。为什么要把男子阉割后送进宫去服役,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后宫女子成千上万,而男子只有帝王及其子孙,绝大部分妃嫔和宫女没有或很少有和男子接触的机会,从而处于性苦闷和性饥渴之中,后宫如果有其他男子,无疑地会有极大的危险;可是,后宫中又有不少差使又非宫女所能胜任,所以,让被阉割的男子进后宫服刑,这似乎就“保险”了。二是有些帝王认为宦官比较忠诚。早在公元前6世纪,塞鲁士大帝就认为,阉奴和他的家庭脱离了关系,自己又不能结婚生育,没有亲情瓜葛,这种人最能效忠于他的主人,是最忠的仆人。他说:“在主人遭遇不幸时,没有谁比阉奴表现出更大的忠诚来。” 中国古代皇帝也有这样的话:“中人(指太监)无外党,专精可信任”据20世纪对甲骨文的研究,中国的太监从殷代就有了。甲骨文上有“ ” 的字样, 是阴茎,则表示切断,“羌”则是殷朝西方的少数民族。这片甲骨文是叙述殷代的武丁王将抓来的羌人阉割后成为宦者以祭神。这片甲骨文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记录。在古代中国,阉割和宫刑有很大关系。后世一般认为宫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现,其最初的作用是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即“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①《伏生书》云:“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官。” 由此可以推见,宫刑是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的事,否则,就不存在什么对男女不正当的性交关系的惩罚了。但是,以后在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下,宫刑的范围扩大了,成为滥施惩罚、压迫民众的一种严酷手段了。这种扩大始于何时,目前已很难查考,但至迟到周穆王时,已规定“宫罪五百”②。在《周礼》中,宦官被称为阉、寺、竖。周朝时将受了宫刑的男子称为“寺人”。“寺” 是 “士” 、“寸”二字构成的,“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书所称“士人”即男人;而“寸”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士”和“寸”合连一起就是用刀割去阴茎。
宫刑使用的范围越到后世越扩大。例如到了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①班固:《白虎通》国,秦王说,“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以后,竟将这些进言者处以宫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七十多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可见受宫刑的人有多少!宫刑在汉朝更为普通。汉武帝时就规定了某些死刑可由宫刑来代。汉武帝生性残酷,他在位时,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司马迁只因汉武帝在询问看法时说了老实话,为当时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了几句,“上以迁为诬罔,欲诅贰帅,为陵游说,下迁腐刑”。即处司马迁以宫刑。张贺因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张贺也受了宫刑。东汉昭帝也曾下诏:“大逆无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蚕室”。“蚕室”就是实施宫刑的地方,这又从法令上扩大了宫刑的范围。宫刑虽然演变成一种政治迫害手段,但仍和性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使受刑者丧失性能力,从而断子绝孙,这在十分重视子嗣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是十分严酷的惩罚。在西周时曾规定了宫刑只适用于广大奴隶和一般平民,不适用于奴隶主贵族,即所谓“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②《周礼》秋官司刑。也”。“不剪其类”就是不断他们的后代,这说明了断其后代是施加宫刑最重要的目的,也说明了统治集团多么维护它自身的利益。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和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例如,司马迁是个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可是每当他想起自己受宫刑的这一耻辱,都仍会发汗沾背,想“引决自裁”,不想再活了。宫刑如此残酷,当然会引起许多进步人士的反对。到了隋朝开国时虽然正式废除了宫刑,在以后历代的刑制上不见这一条了,但有些皇帝及一些豪贵仍凭自己的旨意任意施加,直至明、清。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大诰》中就规定了许多严刑峻法,其中就有阉割为奴的内容。明洪武九年,南京皇宫营建勤身殿,只因有关官员把中等工匠奏为上等工匠,朱元璋大怒,竟然要把这两千多名工匠全部阉割,幸亏有人竭力谏止,才使这些工匠免遭惨祸。由此也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施用宫刑是多么任意。在明朝,不仅朝廷用宫刑,某些高级将领也滥施淫威。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明英宗时,靖远伯王骥在征战中,竟将民间幼童阉割为奴,明英宋知道后并不干预,可见这种做法在当时是被允许的。以上的被阉割都是受暴力所迫。
但是到了明、清两代,有一些人却自愿“净身”,即自愿被阉割当太监,这主要是由于贫困所迫。例如,一直活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就是这样。他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一月三十日,是河北省静海县人,家中十分贫困,又因土豪恶霸诬陷、冤枉,父亲和大哥被捕入狱,全家被迫流落他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孙耀庭自愿“净身”入宫,认为这样才有报仇的希望,小小年纪的他面对家庭的反对竟说如果不许他这么做,他就不活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有些文史专家召集了15位老太监座谈,他们谈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任福田说:“那年头,河北省的青县、静海、沧州、任丘、河间、南皮、涿县、枣强、交河、大城、霸县、文安、庆云、东光,现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还有山东省的乐陵,都是出太监的地方。太监都是劳苦人出身,为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进宫内,有条活路,将来也得些好处。马德清说:“我是天津南青县窑子口人。父亲是个卖膏药的,母亲是穷人家的女儿,拿‘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吃上顿无下顿’来形容我的家,也就够了”。“当太监真正‘出息’了的,一千个里难挑一个,可人总往亮处看啊!我有个姑母,她有个远房侄儿叫李玉廷,李玉廷的父亲也是穷人,可是自从李玉廷当上了太监,十几年以后,这一家就发了,买了地,拴上了几头大骡子。我父亲常常提到这个李家,下狠心也让我走李玉廷那条路。池焕卿说:“除了穷苦人被生活所迫,送孩子进宫当太监之外,太监的来路还有几条:歹人拐骗人家的小孩图得一笔身价,这是一条;专门包办施行阉割手术的人家,诱骗苦寒人,把当太监的好处说得大花乱坠,怂恿他们把孩子送进宫去,这是第二条;有的人犯了重罪,用‘净身’来逃避刑罚,这又是一条。千条万条,被送上断子绝孙这条绝路的,大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弟。”阉割的摧残是十分残酷的。对强迫阉割的(如俘虏)做法十分简单、野蛮,当然死亡率很高。对自愿“净身”做太监的,据《宸垣杂识》记载,必须由有地位的太监援引,然后在证人面前立下“自愿阉割书”,这才请来阉割者,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选一个吉日,首先要“净身”者清理大小便,然后关在房内,房间必须密不通风,使“净身”者决不受凉而感冒。在这三四天禁闭期间,绝对不能进食,以免有排泄的污物沾染手术后的创口,致使手术恶化,危及生命。正式阉割时,“净身”者被除尽衣裤,蒙上眼睛,手脚被绑得严严实实,有人还按头揿腰,防止他因痛极挣扎,流血过多而死。动刀前阉割者还要问他是否自愿,如果现在后悔了还来得及。只有获十分肯定地答复后,才能动刀。据《浪迹丛谈》记载,阉割要用烈酒来麻醉,使“净身”者喝醉而不觉痛,阴部还要涂满药油,这种药油也有麻醉作用。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用锋利的刀沿阴茎的根部环而切之,深度需十分讲究,尤以阴茎下部及近睾丸处最难割,因为此处筋多,极易致命。割后即取出阴茎的海绵体,全茎只剩下两根管子,一为输尿管,一为输精管,输精管要盘曲起来塞入体内,输尿管要剪掉。割掉阴茎后当即敷以止血药,手术后四五天内不准饮食,半月不准见风。手术后一个月左右结痂收口,阴部只有一个孔洞。1870年,有一个名叫史汀德的英国官员在北京实地采访,把阉割的方法记得很详尽。他说,做手术的地方是一间破旧的小屋,叫厂子,位于紫禁城的西华门外,里面有几名刀子匠,他们没有固定的工钱,但却是政府认可的专家。他们的职业就是阉割,手术费每人六两纹银,负责到完全治好。可是“净身”者大多是穷人,有不少人无法事前付现银,所以要有担保人,手术费可以日后补交。另外一种方式是自幼破坏性功能。如果父母决定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要做太监,那么当孩子在襁褓中时,便由一个“特种”佣妇以一种特殊方法经常揉捏幼儿的小睾九,以破坏其性功能,使他的生殖器逐渐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显出女性的特征,没有喉结,双乳突出,臀部隆起,声音尖细,行动扭捏,从而显出了太监的典型模样。阉割下来的阴茎被称为“宝贝” 。在中国,被阉割者对“宝贝”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不得已而被阉割后,对“宝贝”也要妥善处理,一般有三种放置方法:一是盛以木匣,挂在梁上,寓“高升”之意,这也是阉割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的。二是送进家祠,因为身体是祖宗给的,割下来以后,还是要奉献给祖宗。三是被刀匠所收存,待被阉割者入宫后发迹了,再以银子赎回去。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太监死后,总要千方百计地找到“宝贝”缝在胯间,一起埋葬,从而以“全尸”、像个真正的男人那样“归天”,否则,无面目去见列祖列宗,而且阎罗王还会罚自己来世为雌性骡马。但是,太监临终时距被阉割已有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宝贝”已经遗失,他们就要做一个陶或瓷的阴茎以陪葬。“穿着灰色的袍子、黑色的裤子,身体如女佣般前倾,走路一小步一小步,声音比女人还细,肌肤艳丽,并不时地把手放在股间,眼珠子向上看人,这就是中国的宦官。
以上是英国人史汀德对中国宦官外形的描述。
太监们不仅在生理上畸形,而且心理上也和常人有殊。他们喜怒无常,猜疑心重,有自卑心理,还有排外心理,太监和太监“抱团”。他们对于直接或间接影射“欠缺”的事物很敏感,因此如和太监同座,看到无尾巴或尾巴被切短的猫狗时,应转弯抹角地说“鹿尾的狗”;如果看到缺少柄的茶壶时,应若无其事,不要声张;对“切”、“斩”“割”这些字眼要避开,改成别的字眼。他们还有个大忌讳,即不让别人看到下身,否则,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在北京有一条“尽忠胡同”,为太监下班的聚居之所,胡同中设有剃头店、裁缝店、吸烟房(清朝的太监几乎都吸鸦片)和浴池,这个浴池的顾客都是太监,连浴池中的伙计都是被阉割过的,这是因为太监决不愿让非同类之人看到他们的下身。总的说来,太监的阉割是被迫的,这是一种性压迫和性剥削。但是,太监中的极少数人受到帝王宠信以后,进入了统治集团,角色地位改变了,就从被压迫者变为压迫者了。宦官本非正式官员,不得干预政事,但是由于他们之中有些人比较接近皇帝、皇后而得到宠信,最高统治者有时也和他们商量国家大事;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当皇帝或一些贵族感到自身力量单薄时,往往也借助一些宦官的力量以克服危机。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宦官常常形成为一股政治力量,不仅能左右帝王的生活,而且能决定国家的命运。在宦官中,固然不乏忠义之士,但许多是察言观色、献媚讨好、野心勃勃、耍弄阴谋、为非作歹,甚至酿成大乱的卑鄙小人。宦官走上政治舞台,在汉、唐之际已经很明显了。有一些著名的事例,如西汉吕后时掌大权并成为宦官中第一个获得爵位的张释;在宣帝时掌握实权并形成了宦官集团的石显、弘恭等人;包围着安帝进行阴谋活动的李闺、江京等等。到了唐朝,有被唐玄宗十分宠信的高力士;有在肃宗、代宗时发动宫廷政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的李辅国;还有杀害宪宗的王守澄和造成“甘露之变”的仇子良等。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势力最大、为祸最剧的莫过于明朝了。明代宦官为虐的特点是,宦官众杂。前代的宦官为祸只在宫廷之内,而明代的宦官其爪牙深入社会各个角落,直接危害社会,茶毒黎民,使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作为开国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深知汉、唐时宦官专政的情况的,因而也就采取了抑制宦官的做法。明初的宦官不到百人,但后来就逐渐增加了。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和外界串通,禁止朝廷的地方官吏和宦官有公文书的往来,规定“内监不得识宇”,甚至在内廷宫门里树了一个铁牌,上面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几个大字。但是,明太祖死后才几年,他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最后宦官刘瑾还是把那块铁牌拆除了。明太祖死后才一年,政治上就发生了剧变,他的弟弟燕王朱棣起兵推翻了明太祖之孙建文帝,自立为帝,并把京城从南京迁至北京,是为永乐帝。朱棣即位后,发现朝廷内部和国内都有不少反对他的力量,就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设立了一个叫“东厂”的秘密警察机构,由宦官掌握,自此宦官的势力大张。永乐帝以后,朝廷内部互相倾轧,政权极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扩展,成为炙手可热,甚至能决定国家命运的政治势力。这个时期,宦官们的主要罪行,一是勒索贿赂,搜刮民财。如明英宗时的宦官王振,在他死后财产被没收,有金银六十余库,珊瑚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刘瑾受贿更多,地方官入觐,例索千金,有的至四五千金,地方人吏则需送贿二万金。后来没收刘瑾的财产,仅黄金就有1200万两,其他珠宝不计其数。投皇帝所好,诱使皇帝溺于淫乐,以求宠信,从而便于他们混水摸鱼,这是这些太监的又一罪行。例如明武宗时有个宦官叫江彬,出身于北方万里长城的宣府,他常对武宗谈宣府有许多乐师和美女,偷偷地带武宗至宣府,还在外抢掠民女,使宣宗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诱使武宗堕落至极的一个宦官刘瑾,他和另外七个宦官联合起来为非作歹,荼害生灵,而被世人称为“八虎”。他向武宗推荐鹰犬、女人、摔角等玩乐,使皇帝不理朝政,皇帝对国家大事的批示都由他擅自作主,行使管理天下的大权,但因为他是文盲,所以都将朝廷文件带回家中,和他的妹婿及心腹们商量之后再写批答,最后再交给被贬低职位而成为他的秘书的大学士修饰他们的那些俚俗拙劣的文句。三是残害忠良以进一步把持朝政。例如在明成化年间,有个太监叫汪直的,本是瑶人,在战争中被俘被阉而到北京,做了内监。他精灵乖巧,得到万贵妃和明宪宗朱见深的宠信,于是利用这种宠信建立了另一个秘密警察机关“西厂”,和“东厂” 相互倾轧,争权夺利。他用一种叫“弹琵琶”的酷刑来陷害朝臣,一以排除异己,二以壮大自己的声威,这种酷刑就是用锋利的刀来剔活人的肋骨。《明史》记此刑时说:“琶者,锦衣酷刑也。骨节皆才解,绝而复生。” 他为了谎报军功,还不断地挑起外患,使边防军务陷于极度的混乱之中。更严重的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时的魏忠贤。他年轻时本是个无赖,因为赌徒所逼,而自宫,万历年间中选入宫。入宫后和当时为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私通,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对食”关系,即做没有性交关系的夫妻,借以自慰。客氏是朱由校对之很有感情的人,朱由校即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她封为奉圣夫人。因为客氏的缘故,魏忠贤也一步步地得到宠信,熹宗即位不久,就叫他做司礼秉笔太监,不久又叫他掌管“东厂”,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了。魏忠贤得势后,经常矫改中旨,倾害公卿,并和反对他的东林党发生党争。当时,不容于东林的一些佞臣贼子都相继依附魏忠贤,成为魏的“义儿”,其党羽有“五虎”、“五彪”、“十狗”等,结党以打击东林,以后诬杀杨涟、左光斗等一批较为正直的大臣,对敢于向魏党提不同意见的人施以酷刑,使朝廷中善类为之一空。他和客氏在后宫杀熹宗的选侍赵氏,幽禁裕妃张氏于别宫又进而杀之,气焰嚣张到了极点。同时他还发动“东厂”的特务对民间加强控制,只要听到有人议论朝政和魏党,就加以杀戮,一时弄得特务横行,人人自危。魏忠贤后来又进爵为上公,气凌君主,媚之者称他为“九千岁”,还有人称他为“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和“万岁”只差一岁;还到处为他立生祠,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族中襁褓之中的幼儿也被封官位、爵位。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的倒行逆施使本来已经腐朽的明王朝更加摇摇欲坠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天启乱政”。以后,到了无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十一月就宣布魏忠贤罪状,迫使他自缢身死,后被戮尸,十二月,客氏被押入浣衣局,被活活打死;以后又追究魏党,分六等定罪。此祸虽除,但明王朝已元气丧尽,病入膏盲,不久就灭亡了。关于宦官,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是“宦寺宣淫”。
据史书记载,太监娶妻的不少。
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刀笔吏吕言晤之女吕国妹的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为此当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子王衍在在继承皇位以后,曾经和一个名叫王承休的太监之妻私通,这个太监竟因此而当上了天雄节度使。所以,《后汉书·刘瑜传》说:“常侍黄门亦广娶妻”。宦官在宫廷中的淫乱,也是史不绝书。最早的《诗经·小雅·巷伯》,有“萋斐贝锦”之叹。《毛传》乃云:“是必有因也,自谓避嫌之不审也”,乃举颜权之、鲁男子为例。《郑氏笺注》则云:“此寺人被潜在宫中不谨”。这就是说宦者在宫中和宫女有不端的性行为。再如,汉朝的李延年一方面做汉武帝的男宠,另一方面又和宫女淫乱,民《史记·佞幸列传》所云:“李延年坐法腐……与之卧起,其贵幸埒如韩嫣也。久之,寝于中人乱。太监怎么还有性能力,这是令今人费解的。从总的方面来分析,有些宦官还有性欲,还有一定的性交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阉割得不彻底,或阉割后有“再长”的现象。有的宦官在显贵后千方百计地使“阳具复起”,此法究竟如何,令人已不了解了。另外,有的宦官虽然没有性交能力了,但是本能的性欲求心理仍然存在,即所谓“跛者不忘其行,哑者不忘其言,聋者偏欲听声,盲者偏欲窥光”。同理,阉人还可能偏思情欲,从而宣淫,他们即使完全丧失了性交能力,也可能用手交、口交、工具交等方法来玩弄妇女,甚至对女子进行性摧残以发泄性欲。后汉的宦者栾巴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阳具复起”者。清代乾隆时有人向皇帝报告说:宦官虽已被阉割,但在很多情况下,被割掉的阴茎仍会长到需要再一次阉割的长度,并说明朝曾发生过太监和妃嫔间的丑闻,建议立即检查宫中所有的太监,对又长出部分阴茎的太监再度“斩草除根”。乾隆准其所奏,结果很多太监又被迫进行另一次非人道的手术,有些人因而丧生。对宦官来说,残余的性能力加上变态的性心理,再与权势相结合,就会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的坏事来。如《野获编》“宦寺宣淫”条云:允常为浙之宁海人,举进士,为河南按察全事,微行民间,闻哭声甚悲,廉知其女为阉宦逼奸而死,因闻之朝,捕宦抵罪。此洪武末年事。
景泰初元,大同右参将许贵奏:“镇守石少监韦力转,恨军妻不与奸宿,杖死其军。又与养子妻淫戏,射死养子。” 事下按御史验闻。
元顺元年,工部左侍郎霍 又奏:“力转每宴辄命妓,复强娶所部女子为妾。
上怒,始遣人执之。
以上都是明朝发生的事情。太监不仅逼奸民女,而且夺妻杀夫,这除了说明他们专横跋扈、无法无天外,也可以说明他们的淫欲炽盛,也可能还有一定的性能力。《野获编》“宦寺宣淫”条又记载了有些完全丧失了性能力的太监也要玩弄妇女,并带有性虐待、性摧残的性质,例如:近日都下有一阉竖比顽,以假阳具入小唱谷道不能出,遂胀死。法官坐以抵偿,人间怪事,何所不有?
“小唱”即雏妓,那个太监竟用一个假阳具强行塞进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的肛门(即“谷道”),把她活活地摧残死了,这种惨绝人寰的事在古代并不是个别的。惨绝人寰的事不止于此。有些得势的太监享尽人间富贵,却因不能御女而憾恨,所以就千方百计地企求恢复性能力,为此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万历年间,有个叫高策的宦官去福建征税,鱼肉百姓。他为了恢复性能力,竟听信了江湖术士所谓“童男的脑髓有效”的妄说,杀害了无数小孩,并食其脑髓,以致“四方失儿无算”①。据载,那个魏忠贤也曾杀过七个囚犯,吃了他们的脑髓,这真是太可怕了!到了清朝,一切都因袭明制,然而对于宦官却一反明朝之所为,管束很严,例如宦官干预朝政者斩,宦官出京者斩。但是,宦官的活跃程度总是和一个朝代的腐朽以及社会的混乱程度成正比的,到了清末,太监又开始兴风作浪了。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太监安德海恃宠而骄,做了许多坏事,横行勒索,无恶不作。有一次,他到了山东,搜刮百姓,被山东巡抚丁宝帧以“祖宗向有内监不许出京之戒”,此必冒充太监,把他抓来就地正法,慈禧来不及救,而且无话可说。据野史记载,在验尸时竟发现安德海赫①《野获编》“食人条”。然有阳具在,丁宝帧即以其他太监之尸作了替换,以遮慈禧之丑,所以慈禧后来不但不怪罪于丁,反而升了他的官。以后,慈禧又宠信太监李莲英,他的权势炙手可热,勾结袁世凯,破坏“戊戌变法”,为虎作伥,推波助澜,产生了十分恶劣的作用。据说他是阉割未净之身,有人还向他进奉海肾等壮阳药物。他在宫外有妻妾,而且有子女,不过表面上说都是领养来的。后来,太监小德张又受慈禧的宠信,并成为隆裕皇后的心腹。他权势显赫,有不少大臣竟和他拜把子。隆裕死后,他就告老离宫,最初住在北京永康胡同自己修的一所穷奢极侈的大宅里,过着大富豪的生活,后来又搬到天津的英租界去住,娶了好几个老婆。有一次,他的一个小老婆受不了他的摧残,跑到大津英租界的巡捕房去哭求救命,诉说在小德张家常受答杖和折磨,小德张贿赂了巡捕房,把这女子要了回去,重入虎口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所幸,历史上的这一页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
Ⅸ 高中文言文翻译 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译文: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
参考译文:
那小火把在刚刚点燃时的缥惚火星,只须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坝的漏洞只有像老鼠洞那么大时,只须一块土块就可堵塞。但等到火势烧及孟诸泽、蔓延的范围有云梦泽那么大一片,洪水从九江决口、泛滥淹没整个荆州,那时即使调动全国所有军队也都无法扑灭堵塞。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诸御鞅向齐简公报告:“陈成常和宰予,他们两人互相憎恨,积怨很深,我怕他们两人会作乱而殃及国家。君王你不如除掉他们其中一个。”简公不听。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里杀死宰予,并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这就是不懂得谨慎处理小事而造成的祸害。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也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利益。”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无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郈昭公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
陈成常和宰予结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杀于朝廷中,齐简公也为此遭了殃。季氏和郈氏斗鸡,引起郈昭伯发难,鲁昭公出逃。祸患的苗子不及时扑灭,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一样,蔓延扩散开来,以至不可收拾。蛀虫咬啮,会裂损毁坏房梁柱子;蚊虫牛虻的叮咬,会引起牛羊痛得乱蹦乱跑。所有这些都是说的这种道理。
人都竭力做到对祸患的防备和阻止,但却没有人懂得怎样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经过曹国,曹国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生肋骨,就有意让重耳裸露着上身下河去捉鱼。
这时釐负羁劝说道:“公子不是一般的人,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后患。”曹国君不听劝告。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取得了君位,果然对曹国发起了攻击,还灭亡了曹国。曹国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曹国变为一片虚墟,而这灾祸正是由让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鱼引起。当初如果听了釐负羁的劝告,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灾祸发生。现在是不致力于使祸患不发生,而是等到祸患发生了再去挽救,这样你再有圣明的智慧,也是无计可施的。
祸患的由来,遍及四面八方,防不胜防。所以圣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简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事,以免取辱,静心安适以等待时机。而小人不知道祸福产生的由来,常常是轻举妄动自投罗网,有时尽管千方百计加以防范,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大墙的倒塌往往起因于一条小小的裂缝;剑的折断常常是因为它本身已有缺损处了。所以圣人能及早预见预防祸患的由来,这样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楚国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国用餐,令尹子国尝了一口羹汤后感到汤太烫,就拿杯子里的汤水往子朱浇去。第二天,太宰子朱便辞去了太宰的职务,回家去了。他的仆人就问:“楚国太宰的职务不易谋得,你为何辞官离去?”子朱解释说:“令尹子国的行为轻浮,傲慢无礼,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第二年,子国果然找岔制服了郎尹,还打了郎尹三百大板。所以说,明察事理的人总是预先避免着,并善于从事情的细微不好的苗子中预料到事物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