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时代经济特征

中国历史时代经济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25 20:06:47

⑴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一般指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下面从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特点、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评价四个方面简单分析:
1、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3、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A、有利发展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B、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评价:
A、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B、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⑵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有什么特点

一、农业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手工业
1、手工业发展概况
▲冶金业
(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商周时期是其繁荣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①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生铁、块炼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领先世界)——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②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明代流行)。
▲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后工艺发展——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唐: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陶瓷业
(1)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
(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元: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
(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激化矛盾。
▲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
(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5)随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三、商业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1)原始末期:偶尔以物易物。
(2)商朝: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商人”由来)。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出现,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城市繁荣,出现大都会(临溜,邯郸)。
(5)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发展。
(6)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发达;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出现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7)隋唐:商业蓬勃发展,南北经济交往和对外贸易发达。①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政府重视,政策开明。②表现:a.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b.市场发展: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c.金融货币: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d.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市舶使专管外贸。
(8)宋元时期:进入新的高峰期。①宋代表现:a.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集镇兴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b.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益州)。c.交换品种速增,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e.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②元代表现:a.纸币广泛流通。b.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c.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9)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表现:①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④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⑤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成,各期发展不平衡。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
(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
(5)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
(2)产生概况:①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②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禁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
③思想上:长期以来重农抑商、重利轻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
(5)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保证国家赋税与徭役来源。
(3)演变过程:
①战国:商鞅变法首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汉代:进一步加强。③中唐至宋元: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4)评价:①重农抑商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严格限制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②直接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交流。
(3)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②清朝:禁海、迁界;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如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评价:①积极:曾起过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②消极作用为主: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亲,你要哪方面的特征啊?政治?经济?文化?
夏: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好吧,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时代,在港澳地区历史书里是木有的)
商:内外服、私商产生
周: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西周:宗法、分封、礼乐制开始遭到破坏,铁制农耕工具产生,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开始瓦解,自耕农经济产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话说西周大概在高考中比较重要把!高二党预测)
秦:三公九卿、郡县制、商鞅变法(战国)、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轻罪重刑、焚书坑儒、军功授爵
汉:中外朝、郡国并行制、察举与征辟、土地兼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唐:三省六部科举制、坊市制度、
宋:二府三司;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草市、早市等,程朱理学,世俗文学,商品经济发达
元:中书一省,地方行省、
明: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陆王心学,李贽的思想,明末三大思想家……
清: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海禁矿禁……
近代:两鸦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新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现代: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市场经济体制、马毛邓三科……
某高二党历史笔记没带回家,所以这是某凭着印象随想随打的。大面上大概就这些了,细节上肯定有欠缺,亲自己再酌情填补吧。话说亲你要这个干啥啊?你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很明白诶!考试的话除非高考要很仔细很仔细,平常的期中期末不会太过分的吧。如果有啥不明白的欢迎找我哦!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此内阁非英式内阁,考试可能要出把两个内阁相比较的题)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清朝:社军机处(“跪受笔录”说明军机处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没有决策权)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表现。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⑷ 历史题,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我国古代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所以自然经济的特点也是封建经济的特点回 为了直接满足生产答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又称自给自足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它的基本特征是:①排斥社会分工,经济活动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特点。②生产形式相对封闭、墨守陈规,排斥技术进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 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性,起着补充的作用。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并为商品经济所取代。
主导思想: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⑸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经济特征

政治经济是在阶级产生以后,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剥削地位,经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各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的政权机构。这种政权机构就是凌驾与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国家。凡是有国家存在的社会里,其经济形式都带有政治的色彩。经济的运作受政治力量的控制,这样的经济形式就是政治经济形式。 政治经济所体现的经济的状态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各种经济关系都同政治力量纠葛在一起,无不受政治力量的摆布。凡是国家机器,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在控制。这个核心力量的文化素质,决定经济的形态。而他们的文化素质又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文化素质,而人们的文化素质又创造了文化物质的生产,并且决定着生产活动的所有方面。每一个人都必然经过这样两个文化阶段,一方面认识自然,另一方面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产生了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又创造了文化物质。人类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断追求着自我解放,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生存的客观环境。从地里区位来看,是以点带面的行政区划分。从组织形式来看,是从上到下的官体制。就这样追求着人类的经济生活。结果,造成了官体统治下的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生活。 中国王朝的社会体制按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清王朝末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一步步承接而来,当中由于政治经济的压迫和剥削的作用,使人民充分感到了生活的不自由。所以,人们要改造这种政治经济的文化模式。于是不断产生斗争和起义,有改朝换代,有历史兴替。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在后人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下,逐渐被摸索清晰。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规则的规则。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价值资源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中国古代王朝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和个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主体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状态的控制,即“位移控制”。中国古代王朝采用镇压和愚民的手段来达到统治目的,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连奴隶都没得做的时代。政治是以各个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使各种政治规则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协调性、连续性、便利性。因此文化的价值内涵通常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利益要求,文化行为相对于政治行为具有最大的全局性、长期性和高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加速度的控制,即“加速度控制”。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价值特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于任何政治事物(如政治活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经济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物,政治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由于任何文化事物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政治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事物,文化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政治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并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2、社会控制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状态控制(或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都是围绕社会价值资源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进行的。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而文化相对于政治又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3、控制效果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更深层次意义的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个朝代,都是效仿上一个朝代,除弊革新,以史为鉴,古代王朝就这样承接下来,当它再不能承载社会的发展趋势,那么也就走向了尽头。

⑹ 人类历史上得经济发展趋势和特征,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阐述

中国经济发展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版义萌权芽的产生,中国由于列强的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发展,建国后实行三大改造,后来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世界经济(主要指欧美国家)最早可从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开始,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随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把世界都包揽在资本之义市场经济中,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经济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全球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⑺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政治经济是在阶级产生以后,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剥削地位,经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各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的政权机构。这种政权机构就是凌驾与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国家。凡是有国家存在的社会里,其经济形式都带有政治的色彩。经济的运作受政治力量的控制,这样的经济形式就是政治经济形式。
政治经济所体现的经济的状态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各种经济关系都同政治力量纠葛在一起,无不受政治力量的摆布。凡是国家机器,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在控制。这个核心力量的文化素质,决定经济的形态。而他们的文化素质又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文化素质,而人们的文化素质又创造了文化物质的生产,并且决定着生产活动的所有方面。每一个人都必然经过这样两个文化阶段,一方面认识自然,另一方面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产生了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又创造了文化物质。人类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断追求着自我解放,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生存的客观环境。从地里区位来看,是以点带面的行政区划分。从组织形式来看,是从上到下的官体制。就这样追求着人类的经济生活。结果,造成了官体统治下的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生活。

中国王朝的社会体制按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清王朝末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一步步承接而来,当中由于政治经济的压迫和剥削的作用,使人民充分感到了生活的不自由。所以,人们要改造这种政治经济的文化模式。于是不断产生斗争和起义,有改朝换代,有历史兴替。

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在后人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下,逐渐被摸索清晰。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规则的规则。

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价值资源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中国古代王朝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和个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主体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状态的控制,即“位移控制”。

中国古代王朝采用镇压和愚民的手段来达到统治目的,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连奴隶都没得做的时代。政治是以各个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使各种政治规则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协调性、连续性、便利性。因此文化的价值内涵通常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利益要求,文化行为相对于政治行为具有最大的全局性、长期性和高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加速度的控制,即“加速度控制”。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价值特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于任何政治事物(如政治活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经济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物,政治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由于任何文化事物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政治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事物,文化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政治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并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

2、社会控制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状态控制(或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都是围绕社会价值资源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进行的。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而文化相对于政治又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

3、控制效果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更深层次意义的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每个朝代,都是效仿上一个朝代,除弊革新,以史为鉴,古代王朝就这样承接下来,当它再不能承载社会的发展趋势,那么也就走向了尽头。

⑻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有什么特点

第一,关于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到铁犁牛耕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土地制度则经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关于古代手工业。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实力雄厚、产品精美的官营手工业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民间手工业并存的局面。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第三,关于古代商业。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商人迅速崛起,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在“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古代商业在艰难中发展着。宋元时期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地发展繁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虽然受到了官府的压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第四,关于古代经济政策。教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土地私有化而来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着农业发展和政治稳定,古代的一些王朝制定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但是并不足以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二是“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政府所沿用,这种政策在古代历史上有其客观的背景,但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三是明清以后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⑼ 中国的时代性经济政策的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政策的比较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世界各国GDP年均增长速度在上世纪50-60年代为4.8%,70年代3.4%,80年代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上世纪60年代为4.9%,70年代3.2%,80年代2.6%。

1960-1980年世界各国GDP年增长率(%):中国台湾9.6,南朝鲜9.1,新加坡8.6,日本8.0,泰国7.8,马来西亚7.2,伊朗6.9,巴西6.9,墨西哥6.2,哥斯达黎加6.2,突尼斯6.1,以色列6.1,土耳其6.0,希腊5.9,南斯拉夫5.8,埃及5.8,菲律宾5.7,西班牙5.6,哥伦比亚5.5,委内瑞拉5.5,葡萄牙5.4,南非5.0,斯里兰卡4.4,爱尔兰3.9,印度3.5,智利3.4,阿根廷3.2。中国计划经济时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左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显然,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世界各国同期横向比较,只是中下水平。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速度,GDP年增长速度,是改革前28年的两倍多,人均GDP增长速度是前期的6-7倍。

2005年,中国GDP已达到183085亿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5年的约5%,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GDP达到20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7%;财政收入达到3.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钢、煤、水泥产量分别为3.5亿吨、21.9亿吨、10.6亿吨,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也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42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79%提高到6.73%,贸易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为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巨大的市场潜力、低廉的要素价格以及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使中国成为外国投资者的一块热土。1979-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224亿美元,自1995年以来连续11年列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位。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日益国际化,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扩大。据世界银行资料,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5%,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事实雄辩地证明,是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时代经济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