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鸿章为什么是世界三大伟人之首
德国的俾斯麦,中国的李鸿章,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先说俾斯麦,
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的铁血宰相,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再说格兰特
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从美国军事院校(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总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屡建奇功,有“常胜将军”之称。
最后说李鸿章
1860年李鸿章仅仅靠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基本都是土匪和农民)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保住中国经济命脉上海,这一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李鸿章仅仅靠这一战就可以彪炳史册,闻名中外,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也给他从一个被排挤的按察使,变成了封疆大吏,二品巡抚。此后克苏州。一直与太平军打与捻军打,他手创的淮军充当大清国防军40年。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权倾朝野30年,甚至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李鸿章,他的衙门比北京的总理衙门都繁忙,发往北京的公函还要备一份发往直隶。
比较下十九世纪的三伟人,都为国家领土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曾经集军政大权与一身,格兰特(美国南北战争,美国总统)俾斯麦(统一德国,德国宰相)李鸿章(统一清国内厄群贼,外御强敌,权倾朝野30年)晚清如果没有李鸿章最少提前灭亡20年。仅仅靠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就能踏平太平天国和捻军吗?难上加难。所以十九世纪三伟人处此三人更复何人?李鸿章还有一个称号“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职务相当与现在的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河北省委书记,国防部长,海军总司令,外交部长。李鸿章出访在各国受到的礼遇比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领导人都隆重。出访美国时甚至有50万人涌上街头欢迎李鸿章,建议楼主看看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当代人评论的比较客观。
你可以搜一下网络就有了
Ⅱ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评价李鸿章的两个前提
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
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洋务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奕讠斤、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人物。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梁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在外交领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盖棺尚不能论定
李鸿章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点。值得探讨的是,在内战烽火中发迹起来的这部分地主阶级经世派官僚,在面对强敌环伺、外侮日亟的形势下,从军事近代化做起,开始了“自强应变”的洋务运动,这是时代潮流的使然。借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革命的镇压者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二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活动中的“卖国”,洋务又分经济建设和外交活动两大类,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近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的贿赂问题。前不久,长期研究张荫桓的学者马忠文先生,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此事尚待进一步求证。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不完全是弱者),军事思想不如他的后辈先进;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的代表——这点个人比较欣赏,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比“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都来得符合实际;官场生存方面,也属于强者,一直能立于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根本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
梁启超说得好:“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Ⅲ 李鸿章为什么是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首
德国的俾斯麦,中国的李鸿章,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先说俾斯麦,
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的铁血宰相,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再说格兰特
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从美国军事院校(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总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屡建奇功,有“常胜将军”之称.
最后说李鸿章
1860年李鸿章仅仅靠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基本都是土匪和农民)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保住中国经济命脉上海,这一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李鸿章仅仅靠这一战就可以彪炳史册,闻名中外,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也给他从一个被排挤的按察使,变成了封疆大吏,二品巡抚.此后克苏州.一直与太平军打与捻军打,他手创的淮军充当大清国防军40年.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权倾朝野30年,甚至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李鸿章,他的衙门比北京的总理衙门都繁忙,发往北京的公函还要备一份发往直隶.
比较下十九世纪的三伟人,都为国家领土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曾经集军政大权与一身,格兰特(美国南北战争,美国总统)俾斯麦(统一德国,德国宰相)李鸿章(统一清国内厄群贼,外御强敌,权倾朝野30年)晚清如果没有李鸿章最少提前灭亡20年.仅仅靠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就能踏平太平天国和捻军吗?难上加难.所以十九世纪三伟人处此三人更复何人?李鸿章还有一个称号“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职务相当与现在的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河北省委书记,国防部长,海军总司令,外交部长.李鸿章出访在各国受到的礼遇比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领导人都隆重.出访美国时甚至有50万人涌上街头欢迎李鸿章,建议楼主看看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当代人评论的比较客观.
Ⅳ 李鸿章为什么被评为世界三大伟人
德国的俾斯麦,中国的李鸿章,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先说俾斯麦,
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的铁血宰相,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再说格兰特
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从美国军事院校(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总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屡建奇功,有“常胜将军”之称。
最后说李鸿章
1860年李鸿章仅仅靠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基本都是土匪和农民)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保住中国经济命脉上海,这一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李鸿章仅仅靠这一战就可以彪炳史册,闻名中外,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也给他从一个被排挤的按察使,变成了封疆大吏,二品巡抚。此后克苏州。一直与太平军打与捻军打,他手创的淮军充当大清国防军40年。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权倾朝野30年,甚至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李鸿章,他的衙门比北京的总理衙门都繁忙,发往北京的公函还要备一份发往直隶。
比较下十九世纪的三伟人,都为国家领土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曾经集军政大权与一身,格兰特(美国南北战争,美国总统)俾斯麦(统一德国,德国宰相)李鸿章(统一清国内厄群贼,外御强敌,权倾朝野30年)晚清如果没有李鸿章最少提前灭亡20年。仅仅靠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就能踏平太平天国和捻军吗?难上加难。所以十九世纪三伟人处此三人更复何人?李鸿章还有一个称号“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职务相当与现在的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河北省委书记,国防部长,海军总司令,外交部长。李鸿章出访在各国受到的礼遇比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领导人都隆重。出访美国时甚至有50万人涌上街头欢迎李鸿章,建议楼主看看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当代人评论的比较客观。
Ⅳ 近代史中李鸿章的地位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的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镜,颧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显得很健……他从不显得傲慢。他是那种从不向他人提出什么要求,但又总能获得满足的那类人。他能很轻松地与人交谈,而又不会使与他交谈的人感到紧张……他对妇女尤其礼貌,也很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这位贵宾的举动非常令人感动,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他的这一告别仪式使他的随从人员和美方陪同人员始料不及。然而这却是饱含敬意的最真诚的悼词和最意味深长的告别:“别了,我的兄弟!”——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Ⅵ 李鸿章在西方国家眼里地位有多高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如同日本幕末维新的英杰人物,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版一身痛感苦权恼之人。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李鸿章保持了 25 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诸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欧美人赞扬李鸿章,“不仅是东方大陆孕育的最伟大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亦是前世纪中世界最为独特的英杰人物。论其文,他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研其军,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有所作为;究其政,他为这个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民众尽心竭力;作为外交家,他高瞻远瞩手段老辣,是国际外交中佼佼者。”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布兰德(曾亲自采访过李鸿章的《泰晤士报》记者)眼中,李鸿章则被当时的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Ⅶ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好评)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好评)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古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赞之者,如梁启超称之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美国人认为:“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中国人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贬之者,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那么,这种种评价是否就能准确地概括李鸿章的全人呢?以往由于史料的限制,对准确评价李鸿章带来了难度。新编《李鸿章全集》,披露了大量新史料,为正确评价李鸿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依据。
“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时作的挽联。从那时起到现在,李鸿章死了已经整整一百年,但对他的评价仍然是毁誉不一,盖棺尚未论定。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于是,就有号称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的桐城派名士吴汝纶挺身而出,为李鸿章辩诬止谤。他在给友人潘黎阁的信里说:“自倭事起至今,傅相为中国士大夫所唾骂,此由政府扬其焰,而后进之士闻声和之。弟以傅相经营远略三十年,前十年事俱在奏稿;中十年则奏稿尚或假手幕僚;至总署信函,则全系亲笔。后十年则机要事件,皆在电报,亦不肯请人代办,必出亲裁。现拟将此三书辑录成册,则历年支持危局、力求富强之苦心,俱在简册,亦止谤之一道也。”这就是传世的刻印本《李文忠公全集》的由来。吴汝纶编这部《全集》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把李鸿章在当政期间所做的业绩展示给世人,为此他把幕府历年保存下来的文稿逐一考订,分为详、简两套本子。但一来李氏后人拿出的经费有限,二来有些文稿在当时出版还有禁忌,三是吴本人因病早逝,所以后来由他的侄女婿廉泉完成编印出版的这部全集只是简本,尽管字数已经不算少,但它只占详本的三分之一强。另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稿未刊,详本解放后几经辗转,得到已故顾廷龙先生悉心收集保护,到八十年代中期前,一直尘封在上海图书馆的书库里。
“只见李做事,不见其为人”
这样一来,势必会给李鸿章的研究和评价带来很大的片面性。因为任何科学全面的历史评判,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占有史料。一百年来,已经出版的四十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一千四百多篇论文,所依据的主要史料就是这部《李文忠公全集》以及于式枚编印的《李文忠公尺牍》和其它一些已刊的李鸿章文稿,总字数在七百万字左右。而研究成果数量竟如此之多,表明了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关键人物的高度关注;但史料的不足又使得研究结论不能尽如人意。例如,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一看李之全集,只见李做事,不见其为人。”其实这只能说他较准确地解读了吴编《全集》的原意,而不能说准确评判了李鸿章。
既见李做事,又见李做人
新编《李鸿章全集》是由顾廷龙、戴逸两位先生担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独家出资,组织全国三十多位学者于1992年开始启动编纂的。编委会首先从上海图书馆接收了吴汝纶当年所编详本共约1900万字的底稿、以及该馆馆藏的李鸿章其他函稿;接着又收录了各地陆续发现的散稿,和已经公开出版的李鸿章文稿约300万字。
在这些稿件中,数量最大的是奏稿。甲午以后,李鸿章到北京入阁办事,或是因为无钱,或是因为当京官体制上有规定,或更可能因为避嫌,没有再请幕僚,所以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五年的奏稿没有底本。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他出任两广总督,又有六册《督粤奏稿》,此外还有上图长乐路书库的两大册奏稿散页。这些奏稿,虽然都经过吴汝纶的圈阅,留下编选的痕迹,但有不少部分只有月份而无准确的日期。另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发现了一套较完整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的题本,即直隶总督督署,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由县、州、府层层上报的例行公文,在封套上盖上直隶总督的官印,以李鸿章的名义上奏。虽然严格说并不能算李鸿章本人的文字,但它对研究直隶当时的吏治和省情,颇有价值。
由于李鸿章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这批数量浩繁的新史料的即将问世,对于近代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乃至对李鸿章个人的评价,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从奏稿来看:吴汝纶刻本选取的折和片,多是按事抽样,互不连贯。新编全集通过和军录副档的对勘,一是校准了日期,二是军机处在收到奏折后,照录下朝廷所附在后面的谕旨,反映了最高当局对李鸿章呈报各事的处理意见,这在底本里是没有的;三是另外还有2300多件折片也是稿本里所没有的。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鸿章作为淮系集团的首领,是如何网罗人才,左提右挈,扭结成这样一个近代最庞大的实力集团的。再就是目前奏稿的整理已经尽量趋全,一折数片,加上附录上谕和其他大臣的折片(由清廷发下交给李鸿章“妥议具奏”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清朝官方在一些大政方针上的决策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说李鸿章是既做事,又做人。
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披露,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细化,由以往宏观的定性的评判,转向微观具体的、有特指对象的量化分析。如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研究,可以着重剖析这一集团在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功用和地位;李鸿章在近代军事外交每一件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做法,都有详尽的资料可供研考;再如李鸿章的吏治手段,李鸿章的赈灾举措,李鸿章的富民思想和理财经验,李鸿章的人际关系,李鸿章的教育改革,等等,无论其成败得失,他山之石,对于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参照作用。
Ⅷ 李鸿章的历史地位是功过参半还是遗臭万年
肯定功过参半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至于卖国贼 是朝廷要他签的呢。
Ⅸ 为什么李鸿章历史评价那么高
李鸿章历时评价高的原因:
原因一:知大势,识大体,治理内政的能人,连著名的伊藤博文都认同;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如同日本幕末维新的英杰人物,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一身痛感苦恼之人。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
李鸿章保持了 25 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诸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原因二:几乎独力支撑庞大的中华帝国,能力得到国际信赖;
欧美人赞扬李鸿章,“不仅是东方大陆孕育的最伟大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亦是前世纪中世界最为独特的英杰人物。论其文,他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研其军,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有所作为;究其政,他为这个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民众尽心竭力;作为外交家,他高瞻远瞩手段老辣,是国际外交中佼佼者。”
原因三:才华横溢,军事战略上有所作为,政治治理能力优异,外交手腕玩得转;
“清国和日本的战争实际上是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9)李鸿章世界历史地位扩展阅读
历代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Ⅹ 为什么在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地位很高
对于李鸿复章的争论历来已久,可谓制老生常谈,其人也早已成了非常上镜的历史明星人物。
因为看待李鸿章本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结果也大不相同,这种结果对于其他历史人物应该也能适用。
国人对于李鸿章的了解莫过于历史教科书,史书上写成什么大家就自然而然的认为是什么,所以李鸿章得到“卖国贼”的骂名也很正常。站在当时的历史舞台,李鸿章其实还算是个有一定能力的人物,可是他再怎么样也无法扭转乾坤,而是最终和他效忠的大清一起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没有李鸿章,还会有王鸿章、刘鸿章来做李鸿章所做的事情。一个人很难创造历史,特别是个人行为受到很大制约的情况下,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做我们,会不会比李鸿章做的更好呢!这里没有洗白李鸿章的意思,而是就事论事。
至于当时外国政界人士对于李鸿章的看法,因为所处立场不同,所以跟国人的看法不同也属正常,这个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人无完人,观人不能只观一面。所以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思维去看人看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