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史的读后感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出自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K.马克思、F.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世界历史所作的论述,最早地、也是最为鲜明地突破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唯心史观和民族偏见,因而“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40页)。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观,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按形态学派的说法各文明历史的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有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但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不相容的矛盾。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尽管形式各异,先后不一,这个纵向发展的总的过程,却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尽管考古学家以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绝的,曾经有过某些偶然性的接触,但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各个点都还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换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围的开拓活动。因此,点与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闭塞的,其横向联系几乎没有,即有也极其有限。在进入农耕和畜牧之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一些地区先后出现阶级社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极端狭小的孤立状态,开始结成有一定领域范围的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开始出现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诸阶段,即使在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交换虽有所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都还处于附属的、补充的地位。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相对闭塞的状态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滋长。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112页)。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一体的这一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相邻地区
② 求一篇关于世界历史读书笔记范文
我的读书笔记 随便写的 如果需要可以发个word给你
“绝对主义”分析与英国绝对主义
西方政治文化史上的变化, 经历了由古罗马时代的“暴君”和“独裁”与专制有联系,但前者是对统治方式的批判,而后者是应对危机的合法授权统治形式。教皇绝对主义是西方摆脱中世纪早期分散软弱的社会政治状态、集中权力的政治形式,为世俗的绝对主义提供了模本。世俗的绝对主义相比教皇绝对主义拥有常备军、税收和官僚系统,集中了更大的权力。18世纪的“开明专制”实质上是“开明绝对主义”,是绝对主义接受启蒙主义的改进形态。在对这个变化过程中“绝对主义”的研究上中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概念上的分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称“新马克思主义者”的佩里•安德森著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作者写作的宗旨是试图比较考察欧洲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的性质与发展。并深入的分析了“绝对主义”体现了西方学术研究在这一问题上的同时得到中国学者支持的观点和看法。
绝对主义原本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国”。在西方学术界,这种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名字是absolute monarchy,直译成中文就是“绝对君主制”即中文译著常常出现的“专制君主制”或“专制君主国”(英语中Absolut-ism与Despotism之间的巨大差别在汉语中消失了,引起了很多误解。)同时‘absolutism’的贬义色彩已经基本蜕去,这个词基本是作为一个特定的称谓,指代15-18世纪西欧君主制国家关于君权以及国家权力的学说。它的基本含义是主张君主用绝对权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这种绝对权力不是君主个人恣意专断的权力;虽然没有具体的机构和成文法对这种绝对权力实行有效地约束,但是道德传统和宗教观念依然发挥效力;在国家利益需要时,君主可以采取非常手段,而这种手段不被认为是邪恶的。 虽均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但两者与封建主义的关系式完全不同的。封建主义的概念最初是对中世纪西欧军事分封制和等级所有制的概括,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时分裂的、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东方社会没有“封建主义”,只有“东方专制主义”,在西欧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发展起来的王权,因其权力集中形成绝对君主专制,也破坏了原有的“封建主义”。
同时“绝对主义”也是区别于“专制主义”。“专制”是主人对奴隶的统治,“绝对主义”则完全没有这种意思。“专制权力”的目的在于一己之私,“绝对权力”则受到某种超越权力之上的目的论约束(国家理由、国家利益、国家强大)。“专制”意味着统治者权力的恣意任性,“绝对权力”则受到道德传统、宗教观念的约束。“专制”属于亚洲蛮族,不属于西方人,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绝对主义”就属于西方人自己。“专制”在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是贬义的,受到强烈的批判,“绝对”(Abso-lute)在历史上则是在褒义上使用的,甚至带有神圣的味道,只是在后世反专制的浪潮中被设定为批判目标的“绝对主义”(Absolutism)才在贬义上使用。况且启蒙时代的激进色彩已经逐渐淡去,当代西方政治学、历史学研究都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绝对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术界从没有把“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混为一谈。而并非中国学术界出现的越“封建”就越“专制”的理解,并创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概念。并且亚里士多德认为“专制”特指东方国家君主一人对所有臣民实行的主人对奴隶式的政治统治形式,其根源在于东方人的奴性。“专制主义”一词是西方政治学的产物,是西方语境下产生的命题。中国传统中即便存在这样的字眼,存在类似的政治现象和理论反思,但其历史语境、基本思路和关注重心与一般意义上的“专制主义”存在较大差距。《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以书采取了分国别分析的写作方式,在书中涉及的国家中又尤以英国较为典型,拥有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特征。其“绝对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会、司法、军事、外交等方面。
中世纪英国封建君主政体的实力比法国强大许多,使其得以在大陆上进行损害法国利益的领土冒险,百年战争期间,几任英王及其贵族跨越险阻重重的海上障碍,力图控制并占领法国大片地区。但是,当法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绝对主义国家的发祥地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英国都经历了一种特殊的,日渐收缩的绝对主义统治。
英国中世纪君主政体从来未面临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统治者均遇到过的对一元化政府的反抗。其结果是王权与贵族代表权的同时集中化,表现在国会的产生和发展上,但中世纪等级会议永远不可能直接与君权相对立,反之,它们往往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君主个人权力产生之后,就有了封建统治阶级早熟的,具有非常一元化性质的集体性结构——国会。自13世纪以后,议会必然并不是英国独有的。中世纪英国国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独一份”又属“混合型”国会的存在独一无二,而其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集权化的君主政府带来了一体化的国会。
英国早期封建政体确保了在绝对主义时代尤为重要的对王室立法权的否决权。由于英国王室在地理上与技术上的集权化进程的进步都早得多。在欧陆上,最为典型的是司法体制被分成王室裁判权和领主裁判权。而在英国,主持各郡法庭的行政司法权官由王室任命,而非世代相袭但他们是从当地乡绅中遴选出来的,而非来自中央官僚机构,法院本身则保有原始的村民司法议会的痕迹,在这种议会中农村公社的自由民保持着平等的关系,贵族高级裁判权的全面发展也受到遏制,取而代之的是在各郡县出现了义务性的贵族半自制行政机构,这机构在近代初期转化成治安官吏体系。
与欧洲各国一样中世纪的英国贵族是军国主义化的,掠夺成性的阶级。英国经历了众多远离故土的战争。在百年战争大部分过程中英国的优势并非来自海上霸主地位,因为在这样的一场造成无数损失的持久战争中占支配地位的应当是法国方面。最终国内爆发了玫瑰战争,以都铎王朝建立宣布结束,但期间亨利七世时代为英国“新君主政体”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英国在欧洲的地位也因其军事结构的缺陷而发生变化、在16世纪上半叶,曾遭英国侵略的西班牙,法国均成为充满活力的王权国家,英国被它们抛弃在后面。而对于文艺复兴时代欧陆个君主政体来说,建立强大的军队是生存的先决田间,但对于英国却并不十分迫切,英国虽在财力,人力,资源上处于劣势,但海上入侵英国的威胁并不十分严重。使得在向“新君主政体”转变的关键时期,都铎王朝国家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与法国、西班牙绝对主义相匹敌的军事机器,而且亨利八世及其同时代的英国贵族从主观上尚不能跟上国际格局的变化,以至于在法国,西班牙等对意大利控制权的角逐中,英国已经坐了冷板凳。 由于它对罗马教廷毫无兴趣,因而在竞争中成为旁观者。这是亨利八世时在外交政策上的灾难性挫折。其时,英国君主政体失去了昔日在欧洲的军事地位,却还未意识到作为海上强国的前景正在向他挥手。在亨利八世统治的后期经伊丽莎白至17世纪内战爆发前夕,贵族与中世纪社会秩序所规定的基本军事职能相分离,转向商业化活动的时代大大早于欧陆地主阶段,同时王权被大大加强。绝对主义在英国有条不无奈的发展,但英国又不得不对本国绝对主义自身结构的缺陷付出代价。偏离了封建时代末期国家的通则以及宗教矛盾的升级等因素使得英国绝对主义在进入成熟期之前就被资产阶级革命扼杀了。
“绝对主义”是西方近代初期普遍的政治形式,对于英国封建主义时代及绝对主义时代的了解,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一书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思路。体而言,绝对主义有其独特的历史涵义研究绝对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评价它在近代早期的历史作用。正是它从分散的封建社会中凝聚起民族国家,它是西方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关键。
③ 关于世界史的读后感500字
《世界史》读后感
世界史是最宏大的史学著作,它与其它一切历史——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是全面的。也就是说在极小的篇幅里面(当然几十万字是必要的)囊括历史的全部经历。也正因为它的野心宏大,所以必须是大线条的挥毫,以一字千钧的笔力凝练出最重要的脉络。
因此世界史有着它独特的特性和构思。首先,他必须关注全部时间。历史是对过去的重构。打个比方,我们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会有独特的逻辑和体会;如果我们的同龄人回忆起同样的一件事,也会有着他自己的逻辑和体会。如果刚好两人相遇,聊起同样一件事,可能会相互弥补,也可能相互冲突,也很可能幸运的完全一样。但即使是我们能够完整清晰的回忆起一件事,也不能说我们的回忆就是历史存在本身。我们的回忆只是对过去的重构和再发现。而从这方面历史就可以理解成是人类,或者某一国家、民族或者一群人、一个企业的对过去的共同回忆。考古发现以及失传文本的出现就像我们某一天收拾房间的时候找到以前的日记或者是某个有特殊意义的信物,会唤起早已“消失”的某种回忆。当然,历史学的工作是一个高度智识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推理和考据支持。
“时间能冲淡一切”似乎是我们共有的经验,越久以前的事情我们的记忆会越模糊,而靠近当前,记忆就会越丰富越细腻也越庞杂。当历史学的眼光碰触到了上古时代,会发现那时的历史只剩下神话传说,而到了今天,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每一个小时都能产生耗尽人的一生都无法读完的历史原始资料。几乎所有的东西的“从无到有”都出现在这个跨度里面。如何用一本书将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内容全部囊括起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事业。
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依然采用了大时段的划分。全书包括四个部分:
Part I Emergence and Definition of the Major Old World Civilizations to 500 B.C.
Part II Equilibrium Among the Civilizations 500 B.C.—A.D. 1500
Part III The Dominance of the West
Part IV The Onset of Global Cosmopolitanism
前两部分明确表明了时间的截点,而后两部分讲的是公元1500年后的内容,考虑到当时世界交流中错综复杂的线索已经是划一的区分变得困难或者意义不大,因而题目里面没有出现明确的时间符号。这简单的四个标题已经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世界史的考察眼光以及写史意志。
时间分段的方法体现在全书的各个章节里面,由于每一章节关注的是某个具体的族群,这一工具的运用显得方便很多。节点往往是大的历史事件,例如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崛起,又如法国大革命。而节点之间的容量则留给历史主体的演变——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等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这样,整部世界史就被分成一段一段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我们翻开其中一个盒子,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④ 《世界历史》读后感500字(急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内”这真是一句不可改变的真理容。
世界几万年历史中,我最有感触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时代,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候。马克思是近代一个著名哲学家,曾写过《资本论》一书,这本书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给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但是,1883年3月,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逝世了,虽然后来恩格斯继承他的思想革命事业,但是没了马克思,那些资本家会趁势加大力度地剥削无产阶级,世界也将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其实,不仅是马克思在世的那时候存在这种资本主义,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却是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制度国家。那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呢?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私有制,也就是一条道路可以是一个人拥有的,自己的。这叫做“垄断”。而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公有制,就像公家学校、公家医院,所有的这些都由政府管理,不能出现私人拥有的现象。现在,欧洲、美洲国家基本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亚洲国家却是社会主义制度。
从小小的资本时代中,我却看出了许多道理:没金钱,没天理。
⑤ 《世界历史》 读后感 600字左右 好的再加分
当时海上的人们发现了一只所谓独角鲸的大怪物,这个怪物使好几条船发生了意外《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这本名著是凡尔纳叙述法国
⑥ 世界历史读后感要800字,急求!!!
这部纪录片共采访中外历史专家学者200余人,足迹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聘请了位国际专业摄影师,探访了322所博物馆,得到了63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和77个国外驻华使领馆的支持,内容包括了埃及的帝王谷、神秘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遗址建筑等世界各地的奇异风景。
一部历时8年才完成的专题片《世界历史》在央视电影频道每晚18:45非黄金档播出,出乎意料的是开播一段时间后悄然走红。“当人们在工作之余打开电视机,在休闲中'看’半小时历史,边看边听,一定会很有收获的,还可以适当地弥补一下自从中学毕业以后就留下的历史空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乘旦谈到正在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称学历史已经进入“读图”时代。
《世界历史》是我国第一部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拍摄的世界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长100集,耗时8年制作而成。从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娓娓道来,风格朴实。它从人类历史的开端、远古人类写起,一直讲到万隆会议结束,展示了人类几万年生存、发展、斗争、变革、进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尽丰富的史料,绵密地展现出世界史全貌,用冷静的史家笔法叙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用实物展品和专家论证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细节。它系统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人类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本质联系,反映出走向未来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复杂思考。
它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纪录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开创了中国大型纪录片制作历史上多项先河,填补了国内没有全景式世界历史纪录片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拍摄的世界历史纪录片。
整个影片依循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沿着历史由低向高、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步的脉络,用形象和解说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史画面。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⑦ 了解点世界历史读后感250字
仔细研究历史的价值,你会发现,不同的人看历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较肤浅的人会认为历史只是专一本老少皆宜的属童话书;稍微知识渊博的人会认为历史是一本“四库全书”;而我却认为历史是一瓶香槟,一颗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师益友.贯穿历史的时空,意大利的政治风暴让我明白了政坛的残酷;
中东的战火教我明白了这个利益纷争的世界;“巴巴罗沙”德军的闪电战更让我牢牢记住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是的,历史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照妖镜,是前辈给我们检讨书.你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们哪个不是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才成功的.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汉武大帝等等.而相反,像纣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千古讨骂.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其中的情节,而是要仔细地琢磨一个事件、一个朝代兴亡的原因和规律.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⑧ 关于世界历史的书本读后感
《十日谈》 (意)乔凡尼·薄伽丘著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石破天惊之作,它带来一场个性解放的思想革命,人仃足够的热情追求肚俗的快乐,没钉挡得住的禁区。
《傲慢与偏见》 (英)简·奥斯丁著
在英国,这本书是最畅销的长销书。虚荣的自尊是人众的通病,现实总对人的卜观臆测进行嘲讽。
《简·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
这是———部描述女人奋斗生活的圣经。绝不能在命运的驱遣,低下高贵的头颅……
《红与黑》 (法)司汤达著
这是——部描述男人奋斗生活的圣经。失败掩盖不住其深处的血忭沸峪……
《三个火枪手》 (法)人仲马著
这是…·部西方武侠小说经典。正义、友谊、爱情,一个都不能少。
《基督山伯爵》 (法)大仲马著
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最波澜曲折,最激动人心的复仇故事。 1845年8月巴黎《辩论报》开始连载后,如痴如狂的读者从四面八方写信到报馆,打听主人公的遭遇……
《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著
这是一部大作家雨果揭露人性的惊心骇魄之作。美与善、丑与恶并不是——对应的……
《悲惨世界》 (法)维克多·雨果著
这是大作家雨果最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太著作。社会的压迫和个人的白由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个不愿让入批评的社会,好比一位讳疾忌医的病人。”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这是——部最伟大的作家最经典的巨著。历史的重量赋予人物命运的形式……
《飘》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
这是比较著名的外国名著,中国的最经典的就是四大名著,这人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以下是给你的读后感........
读《悲惨世界》有感
比草原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爱。
----题记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的人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的善心人。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当我合上手中的《悲惨世界》,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 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冉阿让,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他是个苦役犯,在牢里度过了十九年。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弃恶从善,开始新的生活。
当他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被 压在车下的老人时;当他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却被别人冤枉的人时;当他不惜再一次越狱, 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时。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虽然冉阿让一次次的被命运捉弄,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还是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但是,那种伟大的,高尚的灵魂和对整个世界的博爱却是谁也打不倒的…….
读完整本书后,感叹过当时阶级社会对穷人的残暴粗鲁;感叹过当时法国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感叹过人们贪恋狡诈的邪念;更感叹过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为了反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些心中充满希望和爱的人。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的爱没有冉阿让那样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也是随处可见的。还记得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怀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当你骄傲自满时那严厉的皱眉…… 还记得那温暖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温柔的目光和那轻柔的拍抚……
是的,爱或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或是严厉的责骂,或是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爱或许还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冉阿让死了,他安详的闭上了他的双眼。然而,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一曲曲用爱编织的篇章,久久流传……
你最好在写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一些思想写在文章开头和结尾这样看起来比较好。
⑨ 世界历史常识读书笔记
(1)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其中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是国王哈佛拉的陵墓。
(2)四大文明古国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古巴比伦王国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称。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国的杰作)
(4)居鲁士、大流士、雅利安人、阿育王
居鲁士: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今天,伊朗人将居鲁士尊称为“国父”。
大流士:波斯帝国国王(前522~前486),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雅利安人: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
阿育王:(约前304~前232)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宾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5)印度“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迈锡尼文明
①古代印度发祥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②阿拉伯数字,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③迈锡尼文明(前1600年~前11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6)《伊利亚特》、《奥德赛》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相传,它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的。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7)议事会、人民大会
①五百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产物,取代了原来的四百人议事会,主要是为了打击氏族贵族,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政制的核心,他的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包括五百人议事会的很多机构的产生是抽签决定的。
②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也就是全体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8)斯巴达国家、雅典国家、亚历山大帝国
①斯巴达国家: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国家机构由国王(实行双王制)、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监察官会议组成;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商业极不发达;军事上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全民皆兵,忽视文化建设;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核心和领袖。
②雅典国家:平民政体,小国寡民,实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公民意识强,经济上以工商业为主。雅典是提罗同盟的核心和领袖。
③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控制了希腊。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出兵东征,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腓力二世最终征服希腊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腊联盟”,即“科林斯联盟”。
(9)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萨哥拉、阿基米德、阿里斯托库、厄拉托斯提尼、屋大维
苏格拉底研究的主题是认识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他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倡知德合一,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美德即知识,教育与美德同样重要。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学说。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他还创建了逻辑学。其名言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毕达哥拉斯(前572 ?~前497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定律即勾股定律。
阿那克萨哥拉,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阿里斯托芬( 约前446~前385)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恩格斯曾经称阿里斯托芬为“喜剧之父”和“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厄拉托斯提尼,曾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长,不仅精于数学、天文、地理,而且长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是一位网络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论大地测量》中首次相当准确的算出地球的周长,并大体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
盖乌斯?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3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10)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前73~前71),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1)基督教
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传道者宣传说耶稣为“救世主”,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12月25日为“圣诞节”。他们的经典是《圣经》。11世纪,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12)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法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分裂),和中国的秦朝与西汉一样是强大的帝国。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13)阿庇亚大道
阿庇亚大道,古罗马道路,第一条从罗马通往坎帕尼亚和意大利南部的道路,同时也是最著名的罗马大道。
(14)克洛维、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英吉利王国
克洛维(465或466——511年)法兰克王国创立者。中世纪早期曾统治西欧大片领土。图尔内的法兰克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之子。
查理曼大帝(742-814年),或称为查理,卡尔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
英吉利王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英国。5 世纪中叶,居住在易北河、威悉河和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裘特人,渡海进入不列颠,沿泰晤士河和汉伯尔河向内地推进,赶走当地居民,建立七个小王国,史称“七王国时代”。829 年,在反对丹麦人的斗争中统一七王国,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15)日本统一、“大化革新”
①亚洲东部的日本在公元前1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到5世纪,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②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7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隋唐制度改革。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标志。此后,大和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16)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古兰经》
①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公认的伊斯兰教先知。
②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们信奉唯一真神“真主安拉”,伊斯兰教的信徒为“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有开宰节和宰牲节。伊斯兰教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③《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
(17)拉齐斯、《医典》、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奥斯曼
拉齐斯(865~925)穆斯林哲学家,医学家,物理学家。
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网络全书式的著作。著名医学家伊本?西那(阿维森纳)(980~1037年)所著。
花剌子密(约780~850)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全名穆罕默德?本?穆萨?花刺子密。
奥斯曼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三代哈里发。麦加贵族和富商。曾以巨大财力支持穆罕默德传教,欧麦尔遇刺后,被推为哈里发,在位期间(644~656年),曾明令规定《古兰经》的标准本。征服亚美尼亚和北非,镇压波斯和罗珊等地的反抗,扩大了哈里发国家的版图,656年为反对派所杀。
(18)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持续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19)文艺复兴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前提,其在意大利最早兴起的先决条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神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他们要求摆脱封建制度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从而掀起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含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场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的幸福。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救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性质:不是古典文化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是先驱,创作的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意大利的达?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其艺术风格:把艺术的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15——16世纪,文艺复兴向西欧扩展时的英国文学巨匠是莎士比亚,代表作有《罗密欢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④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尤其认识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0)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光荣革命、《权力法案》、君主立宪制
①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③1649年处死国王,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④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⑤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⑥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了。
(21)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瓦特、富尔敦、史蒂芬孙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政治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政权在英确立。经济条件为有雄厚的资本,充足劳动力,丰富资源、原料;海外市场需求。
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作动力制成了“旅行者号”蒸汽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
美国人富尔顿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克莱蒙号”。
(22)美国独立战争原因、来克星顿枪声、乔治?华盛顿、《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美国内战、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①爆发的原因: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了,美利坚民族日益形成。英国为使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和人物:1775 年——1783年,华盛顿(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
③过程:1775年4 月来克星顿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1775年召开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北美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的进步性,表现在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
④结束: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⑤787年宪法: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史称1787宪法,根据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和司法权。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
⑥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从双方的作战目的和战争的全过程来分析,它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从战争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且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扫清了障碍;所以美国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⑦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⑧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⑨评价华盛顿:
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美国的开国元勋。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受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独立战争结束后,他主动交出军权。在他的主持下美国制订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在连任两届总统后主动放弃担任第三届总统的机会。由于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卓越功勋和开创的民主政治,使他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之一,被尊为美国国父。
美国南北战争
①背景(原因):南北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非常尖锐,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美国南北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关税问题:北方要求提高关税,南方要求降低关税。劳动力问题:奴隶制的扩张问题,焦点是奴隶制的废除问题。
②时间:1861年4月~1865年。领导者:林肯。
③过程:
导火线:1861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内战爆发;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转折:战争初期,北方军事上一再失利。1862年,林肯颁布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的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踊跃参军,使战争形势有利于北方。
④结果: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⑤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⑥意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⑦评价林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领导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基础。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百多年来,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怀念。但是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不是立即废除,而是希望逐步限制发展直到消除,他的犹豫不决的态度,是战争初北方失利的原因之一,这体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软弱性。
(23)法国三个等级、三级会议、《人权宣言》、雾月政变、七月革命
①法国三个等级:封建等级森严,社会成员分为三个等级,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法国的第三等级,特别是其中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②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召开原因为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欲对第三等级增加税收。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④革命纲领: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背景:1789年法国在革命后,革命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内容:人们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评价:是法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启蒙思想学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也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它又明确保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⑤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掌权,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1794年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是代表法国资产阶级高潮过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世界意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为以后各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⑦在法国大革命后的动荡年代,拿破仑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登上法国历史舞台,成为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⑧1830年的七月革命是法国人民推翻波旁复辟王朝的革命。起因是法王查理十世大力加强天主教势力,1830年7月25日公布《七月敕令》。
(24)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建城于1147年。在蒙古帝国、钦察汗国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偏安一隅,又得交通和商业之利,逐渐强盛起来,成为罗斯东北的中心和日后逐步侵吞钦察汗国各分支的主干。
⑩ 世界历史第一集的读后感,字数不用太多
纪录片《世界历史》观感
煌煌巨作《世界历史》今日终于有幸得以一观。面对洋洋回洒洒整一百集,答想要洞悉全貌无异于以蛇吞象,既耗时又耗力。对目录加以分析,开篇到第3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止,是对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的综述。而从第32集‘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开始则可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点可以从时间上得以佐证:被视为欧洲中世纪的最后堡垒的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公元1453年,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明确了这一点,则对于不甚了解世界近代史的我而言,可以完全将重心置于前31集,是为性价比最高的观看方式,虽是管中窥豹,亦期掠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