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诗歌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生命、爱情、寂寞、苦恼、感动、彻悟,在这些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中,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三) 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从早期诗歌蕴含的古老民间歌谣的情态,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所以,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2. 唐诗的文学成就、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学风格,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个朝代诗人众多,诗作繁富,其辉煌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如果将历代诗歌比作艺术的百花园,那么在这座花园中,花儿开得最鲜艳,最繁盛最惹人喜爱的,就属唐诗这朵奇葩了。
代表人物:李白
他能够把人们心中想到,可是讲不出来的那种感情,或者是能讲,却讲得不太好的那种情况变得非常美丽,叫人家感觉到不仅把我的话讲出来了,而且几百倍几千倍地比我的好。所以宁肯念他的诗来表达我的感情。杜甫是与李白同时代的唐代大诗人,两个人曾经一起携手出游,吟诗唱和。比李白华少十多岁的杜甫对李白的诗文敬仰无比,他总是念念不忘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叹李白的诗文是“笔落原风雨,诗成泣鬼神”。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有这么多灿烂的明星,这么多明星簇拥着一个明月,那个明月就是李白。
李白的代表作就多了:
蜀道难 梁甫吟 将进酒 行路难三首 长相思 侠客行 关山月 长干行二首 玉阶怨 清平调词三首 春思 秋歌 秋浦歌(选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友人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山中问答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问月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望天门山 夜下征虏亭 客中行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夜泊牛渚怀古 月下独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独坐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听蜀僧浚弹琴 军行 从军行 春夜洛城闻笛 等等
我们比较熟悉的将进酒:
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
3. 如何评价《诗经》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诗复经》是华夏诗源,起源已久,制搜集了各地古风,集先秦诗歌之大成,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说法,描写生动,从中可看见数千年前的蔚然大气的诗意及先民的生活方式,最给人以无限联想,开华夏诗歌之先,一呼一吸一点一叹皆有灵意,如观画,赏长草旷野低树江影,那种淡淡的质朴。又有见识高绝之士认为诗经经儒家删减尽留些雅意而没了上世狂荡,已成了古板的儒学教材,这也算说法。(以上是在下一点见解,唯楼主纳之!)
4. 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的种类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便是诗歌形成的雏形。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是我国诗歌历史的初步形成。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又创造出一种诗歌体裁一一骚体,这是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到了汉代,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约400年间,文人诗和民歌都有很大发展。文人诗方面,先后涌现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二谢”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诗歌表现自我情怀的美学功能。同时,许多诗人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面作了创新性探索,五言诗走向兴盛,七言诗渐成主流,格律诗已具雏形,从诗歌本体上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诗歌可谓是达到鼎盛时期。其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诗歌体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国古代的诗也常用唐诗来概称。再至宋,元,明清,随着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即使这些风格体裁取得如何的辉煌成就,都没有取代诗歌的地位。到近现代,新体诗脱颖而出。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等等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现当代诗歌的主要形式。纵观历史,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供参考。
5. 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的种类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便是诗歌形成的雏形。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是我国诗歌历史的初步形成。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又创造出一种诗歌体裁--骚体,这是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到了汉代,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约400年间,文人诗和民歌都有很大发展。文人诗方面,先后涌现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二谢”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诗歌表现自我情怀的美学功能。同时,许多诗人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面作了创新性探索,五言诗走向兴盛,七言诗渐成主流,格律诗已具雏形,从诗歌本体上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诗歌可谓是达到鼎盛时期。其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诗歌体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国古代的诗也常用唐诗来概称。再至宋,元,明清,随着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即使这些风格体裁取得如何的辉煌成就,都没有取代诗歌的地位。到近现代,新体诗脱颖而出。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等等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现当代诗歌的主要形式。纵观历史,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6. 诗经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诗经在我看来,不仅是我们课本上说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巨作,是中国专文学的起源,更是古代劳动人属们和当时的民风民俗的一种真实写照。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句子可能在有些朝代会被当成低俗的文人作品,但是却可以很好的将年轻男女的情事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诗经的魅力所在。语言没有唐诗宋词的那般华丽,但是朴实无华中窥见真情,是一种语言的功底,更是对普通生活的一种文字的驾驭能力。所以诗经的地位,不仅是中国诗歌文学的鼻祖,也是一部不朽的巨作。他可以影响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中国文化的整个历史!
7. 古诗词在囯学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诗歌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生命、爱情、寂寞、苦恼、感动、彻悟,在这些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中,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三) 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从早期诗歌蕴含的古老民间歌谣的情态,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所以,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8. 古诗词在囯学中的地位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9. 唐诗在中国文学的成就 地位及其影响
<<唐诗鉴赏辞典>>序
程千帆
1982年11月1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
叶安史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
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
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
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
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
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
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
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
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
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
这,对於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
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
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
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
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
份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
前,后难为继。
以下,试将唐诗的流变勾画一个轮廓。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
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缘袭宫体,是其主要特徵。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
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
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诠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
在当时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审美观念逐渐恢复正常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宫体诗,
并继承了南朝诗人对於诗形的讲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 包括律化了的绝句----小
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
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
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同时,陈子昂却走着与这些人在方式上看来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四
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
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
矛盾,并且用新的语言和形像来加以表现的诗人,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
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
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公元七五
五年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
中都散发出强烈的浪漫气息。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
像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像是侠少。这,实
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於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
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
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
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
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於热中奔竞,趋炎附势者
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人是
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
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
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
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等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
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
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
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
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像。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
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
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其源出於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
作家群,虽然那时写边塞的作品还很缺少爱情成分。
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像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於认为当时诗歌
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体裁如此狭隘。否则,
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道教徒李颀笔下,而著
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
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却不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
之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於他的人和诗具有他
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
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
包含得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
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收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又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
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
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
义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跃于
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除孟浩然外,大都死于乱后。他们都经历了这场由於
统治者的昏聩荒淫而造成的地方军阀叛乱。在乱前,他们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
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却丧失过那种生活所凭依的
许多条件,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悠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
人,则乱前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
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时候也产生了希望,
使他们终於敢於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
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
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
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
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之为诗史的理由。
李诗大源出於<<楚辞>>,杜诗大源出於<<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又在不同方面
受到<<文选>>很深的影响。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
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代宗大历时期(766--779)的作者,由於生活在一个遭受了极大破坏的社会里,
物质精神两方面都未免贫乏。他们即不如杜甫那样,在困厄之中依然奋发,所以便
继承了王维,刘长卿诸人作品中适合于他们生活情调的那一部分,而着眼用力于写
日常生活。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人事的升沉离合等方面的描绘,贯串于悯乱
哀时的情绪之中,便形成大历诗歌的基调。诗人们对这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敏感,寄
以沉重的感慨,体物甚是工致,抒情颇为深刻,因而其作品富有人情味。那是一个
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诗人们具有这
样的心情,是不足为异的。钱起,朗士元,李端,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戴叔纶,
李益等的作品,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却都带有这种烙印。而韦应物之澄澹,李益
之悲慨,尤为后人所称赏。
由德宗到穆宗约计四十余年,这时,一度中衰的诗坛又逐渐重振旗鼓。其中宪
宗元和时期(806--820)最为兴盛,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虽然白居易所说“新
体”可能仅指以自己为代表的那一类诗,然而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元和新体主要
指两个诗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另一派以韩
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其源都出於杜甫。从此以后,杜甫在
祖国诗坛上的地位就变得非常突出,而且经久不衰。
白派诗人对杜甫的继承侧重在他敢於正视现实,抨击黑暗这一方面,并且进一
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为通俗流畅,生动感人。他们的乐府叙事诗,无论在题
材的广阔上,或组织的复杂上,风格的平易上都有所发展,因而容易为读者所爱好
和接受。与此相反,韩派诗人则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
而特别致力于在杜甫胸中笔下还没有来得及开拓的境界。在内容上,他们写险怪,
写幽僻,写苦涩,写冷艳,甚至写凶狠。在形式上,他们以散文句法入诗,并且大
量使用一些非前人诗中所习见的词语。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创造,迫使人们同意诗是
可以这样写的。这个愿望,到了宋朝,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获得了部分诗人的承认。
在韩派中,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显得比他家更为突出。除了这两大派之外,
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柳诗峻洁而清腴,模山范水之篇,上
承谢灵运。刘诗简练而沉着,讽刺时政之作,下启苏东坡。
文宗到宣宗(827--859)的三十余年里,是杜牧和李商隐活跃的时代。杜牧出於
杜,韩,而在风格上将清新峻拔熔为一炉方面有新的发展,这正适合于表达他诗中
较为丰富的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尤长于七律,在这种样式已经杜甫作了多方
面开拓之后,还有可喜的发展。他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发抒自
己的身世之感,宗国之哀,足以接席杜甫而无愧。虽然有时措意过深,不免晦涩难
懂,和李贺一样被人所诟病,但懂与不懂,不单是作者一方面的问题,读者也有一
个正确对待和习惯于新的表现手法的问题。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情思才力,都
比不上李,但其轻艳的作风对唐末诗人颇有影响。
懿宗即位以迄唐亡(860--906),诗人不少,成就不大。其间不少作者,追踪元
白,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问题,如杜荀鹤,罗隐,于偾,聂夷中等;还有一些人
则以凄婉轻艳的风格伤悼乱离,如司空图,吴融,韩渥,韦庄等。而皮日休和陆龟
蒙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的沉痛,有异于其他作家。但这些人
都无法和他们的前辈较量。到了北宋,五七言古今体诗才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
以上,是对唐诗流变的一个挂一漏万式的叙述,聊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