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德金的个人简 历
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东北文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吉林省社内会科学院助理容研究员,参与《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创办工作,任编辑。197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1980年,《历史研究》隶属在本编辑部基础上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任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杂志主编。曾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等。研究方向是辽金史、中国社会史。
B. 程妮娜的人物经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史学科评审组专家;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分会副会长;
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 《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中华书局2011年。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获长白山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中国地方史论》(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第三届吉林省优秀图书奖二等奖;长白山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东北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获长白山优秀图书奖三等奖。
《中国地方史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获第二届吉林省图书出版精品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另外,参著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宋德金《中华文明史》第六卷等6部著作 《金初勃堇初探》,《史学集刊》1986年2期。
《试论金初路制》,《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 期,
《金代农业技术初探》,《中国农史》1989年3期。
《契丹婚制婚俗探析》,《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1期。
《论金世宗、章宗时期宰执的任用政策》,《史学集刊》1998年1期。
《金前期军政合一的统治机构元帅府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3期。
《金代监察制度探析》,《中国史研究》2000年1 期。
《东北古史分期探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2期。
《强力与绥怀:辽宋民族政策比较研究》,《文史哲》2006年3期。
《辽代乌古敌烈地区属国、属部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2期。
《女真与北宋的朝贡关系研究》,《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近现代鄂伦春社会转型中人口问题探赜》,《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期。
《汉代东北亚封贡体制初探》,《学习与探索》2010年3期。
《辽朝黑龙江流域属国、属部朝贡活动研究》,《求是学刊》2012年1期。
《唐朝渤海国朝贡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3期。
《汉唐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诸族及其朝贡活动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2期。
《羁縻与外交:中国古代王朝内外两种朝贡体系——以古代东北亚地区为中心》,《史学集刊》2014年4期。
发表学术论文、译文90余篇,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论点摘要。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2010年立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项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金史》修订主持人,2009年-2014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古代中国东北民族朝贡制度研究》, 2006-2011年。
国家“东北工程”项目《东北民族区域设置研究》2002-2003年。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隋唐中央政权的东北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2001-2003年。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唐时期东北亚册封体制研究》,2006-2010年。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句丽、渤海历史再研究》,2011-2013年
C. 原驻东京总领事史克立资料
京师范大学历史系06年考研复试办法
专业名称
方向
学科综合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教学概论 《历史教育学》金相成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各方向 考古学基础 《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学》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夏鼐主编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文献学 各方向 古代汉语 可以使用任何相关教材作参考书
专门史 社会史(含环境史) 社会史理论与方法 《中国社会史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宋德金、周积明
《中国社会史概论》冯尔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化史 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庄锡昌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卢苇
《中华民国外交史》 石源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 各方向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北师大出版社 晁福林、施建中主编
中国近现代史 各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含共和国史) 《中国近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中国现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王桧林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北师大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
世界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北师大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北师大出版社 孔祥民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现代(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近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刘宗绪主编
《世界现代史 北师大出版 卢文璞主编《世界当代史》北师大出版社段炳鳞主编 《资本的年代》霍布斯鲍姆 江苏人民出版社
《革命的年代》霍布斯鲍姆 江苏人民出版社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D. 请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制定教材有哪些
京师范大学历史系06年考研复试办法专业名称方向学科综合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教学概论 《历史教育学》金相成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各方向 考古学基础 《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学》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夏鼐主编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文献学 各方向 古代汉语 可以使用任何相关教材作参考书
专门史 社会史(含环境史) 社会史理论与方法 《中国社会史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宋德金、周积明
《中国社会史概论》冯尔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化史 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庄锡昌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卢苇
《中华民国外交史》 石源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 各方向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北师大出版社 晁福林、施建中主编
中国近现代史 各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含共和国史) 《中国近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中国现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王桧林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北师大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
世界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北师大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北师大出版社 孔祥民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现代(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近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刘宗绪主编
《世界现代史 北师大出版 卢文璞主编《世界当代史》北师大出版社段炳鳞主编 《资本的年代》霍布斯鲍姆 江苏人民出版社
《革命的年代》霍布斯鲍姆 江苏人民出版社
E.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哪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最浓厚
新史20世纪初期新史发展基础产1949前已逐步发展起马克思主义史党政府支持1956前已历史发展主流新立60历史发翻覆变化取辉煌走曲折道路新历史发展划三阶段新立文化革命爆发十七第阶段十文革第二阶段新期第三阶段
新十七史认识史界少歧意见别甚至持基本否定意见认期左倾思想盛行者研究问题意识形态发假问题我认新立初十七历史发展非重要期取辉煌主要表现:第新立历史发展提供良术环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家指导思想历史发展指导原则极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发展史界知识思想改造运胡适代表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今看其历史认识局限性其积极作用主要马克思主义社经济形态说、阶级析毛泽东关于历史近代社矛盾说于促进史家深入系统研究历史发挥重要作用党百家争鸣政策1954—1957初及l961—1963良术研究气氛形面发挥极其重要作用两期历史发展黄金代随着家规模社主义建设始批考古遗址发现发掘极推新考古历史发展1956l961展规模民族调查工作我留数亿字民族、历史资料些取与党政府支持密第二马克思主义史主导位确立历史科体系基本形新立久创立科院设立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机构随相继创办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1952全院系调整根据苏联历史专业教计划新制订自高等校历史教计划1956重新审定高等院校历史各科教纲编写新历史教材颁发新历史教计划同始制订历史十二发展规划1961宣部教育部支持翦伯赞、郑挺组历史教材编写组组织全许著名史家高等院校师编写批高水平历史教材及参考书20世纪五六十代新实行研究制度派往苏联留家培养些高素质历史教科研才于历史业数发展由1953历史教师、研究500发展1962万余吴玉章、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胡绳等杰马克思主义史家推历史发展做突贡献创立新史研究史组织全历史家始关于奴隶社与封建社期、封建社内部期、近代史期及封建土所制形式、汉民族形、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历史物评价问题、历史主义与阶级析等重要问题争鸣极推马克思主义史发展第三期发表数量众具较高术水准史论文版批高水平历史论著新立久党政府力支持《历史研究》、《历史教》、《文史哲》、《史月刊》(原称《新史通讯》)等专业杂志相继现《光明报》、《民报》、《新建设》等报刊史工作者发表论文重要阵通史编纂面范文澜修订《通史简编》五代十前部问世翦伯赞《史纲要》基本编著完侯外庐《思想通史》编写工作完郭沫若主持编写《史稿》史编著型历史资料《近代史资料丛刊》千万字篇幅丰富资料更给新历史增添亮丽色彩近代经济史研究显著严平《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孙毓棠、汪敬虞及陈真、姚洛《近代工业史资料》彭泽益《近代手工业资料》姚贤镐《外贸易史资料》宓汝《近代铁路史资料》聂宝璋《近代航运史资料》等纷纷问世断代史研究面杨宽、杨翼骧、何兹全、王仲荦、韩磐、岑仲勉、吴枫、韩儒林、傅衣凌、郑挺等皆取巨外近现代史研究、共党史研究、世界史教研究及科建设面都新进展第四新立十七史其足集于重问题农民战争史研究讨论研究面尚较狭窄等其缺陷政治史干预特别左倾极左思潮史危害更电影《武训传》批判始历史与现实间矛盾突显露l957反右斗争扩化所谓右倾思想修主义展批判跃进厚今薄古及拔白旗、插红旗史革命严重挫伤些史家情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造严重危害于史革命现偏向吴玉章、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吴晗等著名史家都曾竭尽全力予纠打破王朝体系、忽视历史资料及片面强调劳民否定杰历史物贡献等极左做提严批评1961良社氛围历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①毛泽东强调抓阶级斗争现实政治影响l964刘节、周谷城、罗尔纲等史家批判特别姚文元、戚本禹等于告目吴晗、翦伯赞粗暴政治批判搞乱思想随导致所谓文化革命爆发
十文革期马克思主义史遭严重摧残范文澜、郭沫若处境维艰翦伯赞、吴晗、何干、邓拓、华岗、李平等历史发展做突贡献史家迫害致死吕振羽、侯外庐、周谷城、尚钺等许著名史家遭受残酷迫害《历史研究》等杂志停办停止招科院各高校历史家部戴各种各帽接受批斗劳改造1972l975周恩邓平着手整顿背景各面情况些变化些史家重新召集起继续二十四史点校工作谭其骧《历史图集》编著工作艰难重新起步央关单位召集部史工作者事俄关系史研究l975些者私始术研究工作侯外庐近代哲史、白寿彝通史、胡绳近代史、邱汉宋明理研究等都已始工作河北著名农民战争史研究专家漆侠则始浩瀚宋代历史文献研究整理于篡党夺权需要江青代表四帮集团利用手权力打着批林批孔招牌搞起影射史儒斗争通贯历史甚至世界历史达打倒周恩邓平代表党家重要领导罪恶目江青皇梦摇旗呐喊肆吹捧历史吕武则影射史与科历史着本质区别影射史歪曲历史做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白寿彝等者都曾采取迂抵制态度文化革命术危害搞乱马克思主义搞乱思想篡改马克总主义阶级斗争说l950—1960代史界左倾思潮推向极端历史引向灾难深渊
粉碎四帮特别党十届三全召历史始进入拨乱反、拓进取新代新期史界取突主要表现几面第史界拨乱反工作取巨效历史研究全面展l97811月15《光明报》发表苏双碧《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该文揭清算极左思潮序幕l9798月陈智超等撰著《历史审判——四帮影射史剖析》反思批判极左思潮史危害重要问题黎澍做巨贡献《历史研究》阵力推面研究全面展自发表文章1985版《再思集》收录面关重要著述社科院及研究院立全哲社科研究全面起步胡乔木、周扬、邓力群等做突贡献①随着全高校历史专业研究招制度恢复史重建历史科规划议召新历史研究全面复苏随着吴晗、翦伯赞、吕振羽、何干等批史家平反关论著再版研究文章、论著断问世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陆续展l950—60代探讨五朵金花研究、历史物评价问题、封建社期延续问题等再掀起讨论热潮历史理论核史理论研究逐渐展认识进步深化经拨乱反马克思主义运用面广史工作者克服种简单化、公式化毛病再热衷于摘引马恩列斯毛别词句力图运用观点探讨及世界历史实际研究者重视确处理历史与现实政治关系历史再属于某种临、局部甚至错误政治需要②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风进步发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同注重历史自身理论探讨传统史及近代史西史理论借鉴基础推进特色马克思主义史理论论建设第二历史科建设取巨效新科领域断辟发展历史辖八二级科新期都取巨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社科》(历史卷)张海鹏主编《历史30》、于沛、周荣耀主编《世界历史30》及陈其泰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理论》等论著已系统总结论述其突史理论及史史科发展思想文化史研究社史研究热潮现史理论与史史科主要于形史理论、古代史史、近现代史史、西史史基本科格局现批科发展具重要影响论著史理论面众史概论教材基础姜义华等者编著《史导论》、庞卓恒等《史概论》等作家十五规划教材广史工作者所接受陈启能、蒋椿组织者编著《史理论辞典》史史研究面白寿彝先做突贡献进入新世纪主编《史史教本》、六卷本《史史》终问世奠定科发展坚实基础何兆武、陈启能、张广智、于沛等者推西近现代史史研究做重贡献相继版《代西史理论》、《历史理论与史理论》、《二战欧美史新发展》、《现代西史》、《20世纪西史》等重要论著传统文化研究新期受重视除传统儒佛道思想文化研究外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及近代思想文化等面研究取显著绩版批论著社史研究1987异军突起冯尔康、陈旭麓、张静等著名者推社史研究论理论研究各领域各历史期实证研究面都取显著社史研究呈现蓬勃发展势据者统计仅2001见诸报刊社史论文767篇①周积明、宋德金主编《社史论》(湖北教育版社2000版)程度展示新期社史研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推社史研究做重贡献承担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古代社史卷本1990代陆续问世先版宋镇豪《夏商社史》、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史》、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史》、史卫民《元代社史》等论著外冯尔康、建华《清社》陈旭麓《近代社新陈代谢》乔志强《近代社史》蔡少卿《近代党史研究》张静、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期社变迁》魏宏运主编《二十世纪三四十代冀东农村社调查与研究》钟文典主编《近代广西社研究》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变迁》陈支平《近五百福建家族社与文化》等论著都社史研究力作李文海推近代灾荒史研究做重贡献与同仁合作先版种近代灾荒研究著作《近代灾荒纪》、《灾荒与饥馑:1840—1919》、《近代灾荒纪续编》、《荒政全书》等论著社史通史专史研究面取显著效由龚书铎任总主编曹文柱、朱汉主编8卷本《社通史》1996由山西教育版社版;谭松林主编、位者撰著7卷本200万字《秘密社》2002由福建民版社版;冯尔康主编《社结构演变》(河南民版社1994版)等等所些都程度丰富推进历史及马克思主义史发展第三家力支持新期版批术具高水平、量术论著除实现范文澜、郭沫若愿望由社科院组织专家者完《通史》外白寿彝先主持l2卷本《通史》张海鹏组织近代史所者编著10卷本《近代通史》林甘泉、吴承明等主编9卷本《经济通史》许涤新等主编《资本主义发展史》林甘泉主编《土制度史》白钢主编10卷本《政治制度通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6卷本《世界史》马克壶主编《世界文明史》葛剑雄合著6卷本《移民史》等部影响论著纷纷问世艘新历史研究面貌改观家启投资数亿元夏商周断代工程、文明起源研究、型清史编纂等工程除家社科基金每资助力度断加外教育部设置些历史型研究课题重点攻关课题总言新期历史取面论通史、专门史及世界史、历史理、文物考古等面专题研究及进步面都取显著效再论说新期历史所发展益于我改革放政策益于平建设环境较宽松术气氛益于我广史家拓进取益于党政府力支持
看绩同新期史研究现问题容忽视传统思想文化反思面历史虚主义思潮19~80代甚流行;近现代史研究面20世纪90代现告别革命思潮革命与现代化立起些问题经史界深刻反思纠新期马克思主义史主流位遇严峻挑战20世纪80代初面新立几十马克思主义史断遭受简单化教条化危害史界曾经度现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倾向些提马克思主义论喊乾嘉错误ISl号些思想新期直蔓延甚至形思潮针些错误思潮尚钺、尹达、刘、罗尔纲等史家结合自史研究论述何待马克主义理论及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要问题些问题我《新史五十》论述白寿彝、罗尔纲、漆侠等著名史家都强调史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重要性新期通史、史史、太平史、经济史研究等面取巨术说明马克思主义并妨碍术研究极促进历史研究发展冯尔康谈自社经济史研究谈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影响及20世纪五六十代史界封建社许重问题争论影响关于历史研究说:关于史理论我强调实证与理论结合实证史定要升理论能满足于般性陈述①何兹全、林甘泉等史研究面做巨贡献者唯物史观断遭受责难情况明确表示自仍坚信唯物史观些值我习
F.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
(1)司马迁坚持天命观。(1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2分) (2)前者史家关注著名人物事迹,近世史家关注全体国民;前者史家注重记事,近世史家注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前者史家为王朝服务,近世史家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4分)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历史研究》创办并得到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3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历史研究》停刊、复刊,史学研究受到严重干扰(3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及中外交流的增强,《历史研究》焕发了生机,取得了显著成绩。(3分) 《历史研究》经历了创办发展、遭遇挫折到焕发生机的过程,说明了学术领域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局势(或国情)是密切相关的。(2分)
G. 宋德金的著作目录
一、专书 1.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中国饮食史(第四卷·辽金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3.中国风俗通史(辽金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中国服饰通史(辽金部分),宁波出版社,2002年 6.中国考试通史(卷二·辽金部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8.中国历史·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宋德金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二、文章 1.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 2.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3.近三十年辽金史若干问题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4.刘祁与《归潜志》,《史学月刊》1982年第3期 5.“烧饭”琐议,《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6.《金代的诗歌创作》的史实订误与商榷,《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 7.谈桦木与东北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5年第3期 8.金史研究的新成果——评张博泉著《金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9.关于辽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85年6月16日;《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 10.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11.开拓研究领域 促进史学繁荣——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新华文摘》1987年第3期 12.金代的衣食住行,《辽金史论集》第3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3.契丹汉化礼俗述略,《辽金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金章宗简论,《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15.评近年的社会史研究,人民日报,1989年3月31日 16.女真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评王可宾著《女真国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17.正统观与金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8.谈谈史学著作的可读性,光明日报,1990年4月18日 19.金代女真的汉化、封建化与汉族士人的历史作用,《宋辽金史论丛》 第2辑,中华书局,1991年 20.纠正史学著作中的若干混乱现象,光明日报,1991年8月14日 21.《历史研究》四十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2.金上京访古,《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23.金代社会与传统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4.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5.评《金代文学学发凡》,人民日报,1995年8月3日 26.回忆陈述先生,《陈述先生纪念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 27.辽朝正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 28.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日报,1996年3月27日 29.评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1996年8月 30.金代儒学述略,《辽金史论集》第九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31.佟冬与历史学,《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1期 32.当前俄罗斯史学界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对外学术交流情况》第81期;《学术动态》第942期 33.辽朝的“因俗而治”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 34.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5.金代文学研究的新高度——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论》,《晋阳学刊》1998年第6期 36.金代的学校考试和诠选考试,《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中国考试史专题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7.卢沟桥今昔,《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 38.十年辛苦不寻常 东北史苑添新葩——评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9.辽金文人与酒,《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40.“跨鞍”“捧镜”之俗源流,《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1999年 41.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 42.读《金代政治制度研究》,《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43.说“本命年”,《学林漫录》第十五集,中华书局,2000年 44.辽金文化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 45.金中都的历史地位,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2日 46.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7.序《北京辽金史迹图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48.纪念张博泉,《辽金史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9.构建理论体系 提高研究水平——重读胡乔木致黎澍函,《东北史地》2004年第4期 50.辽金人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 51.我所知道的李泰棻,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24日 52.《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53.序《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4.善疑与求实——从华罗庚对卢纶《塞下曲》的质疑想到的,《历史学家茶座》第2辑,2005年11月 55.萧观音冤案与契汉文化冲突,光明日报,2006年2月21日 56.忆杨向奎先生,《历史学家茶座》第5辑,2006年3月 57.称谓的嬗变及尴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师傅为例,《历史学家茶座》第6辑,2006年4月 58.大金覆亡辨,《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59.读《龙龛手镜》札记,《文史知识》2008年第1期 60.金源文化的历史地位 ,《金上京文史论丛》第2集,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 61.《社会科学战线》:31年前中国学术期刊史上的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社科院专刊第3版,2009·5·26 62.东北文化三题,光明日报,2009·7·14 63.一名编辑眼中的邓广铭先生,《历史学家茶座》2009第1辑(总第15辑) 64.大辽故都行,《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65.布衣傲王侯——我的老师金景芳先生,《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 66.五国城文化琐谈,《五国城文化暨满族故里论坛》,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 67.《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局编《人民共和国是一切胜利之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5日、6月1日“期刊版”刊载详细摘要 68.海林行,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第4版“家园”副刊,2010年7月8日 69.元杂剧中的金朝和女真人,《文史知识》2010年9期 70.辽金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 71.评“征服王朝论”,《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 三、索引·资料 1.辽金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2.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四卷·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四、主编或合作主编 1.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与陈述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3.辽金史论集第五辑(与陈述等),文津出版社,1991年 4.中华文明史(辽宋夏金卷,与张希清),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历史爱好者丛书 文化系列20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军事系列18种,华夏出版社,1996年 6.辽金西夏史研究(与史金波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7.中国社会史论(与周积明、郭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H.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作者介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教科书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毕业生。 依据新大纲,中国古代史为选修课,每周2.5课时,共60课时。本书是选修课本,一共编写55课时,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为43课时,全一册,供高中三年级相关学生选学。标有★号的部分,为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与否。 本书按章节体编排,叙述的内容自先秦的远古社会起,至清朝(鸦片战争以前)止,分为六章。每章开头有一段引言,主要讲述与这一章有关的国际、国内背景及本章的基本线索和特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每章下面分若干节,有的节讲一课时,有的节讲两课时。需要两课时的课文包括:第一章第六、七节,第二章第一、二、四、七节,第三章第四节,第四章第四、五、八节,第五章第七、八节,第六章第四、七节。 课文内容分以下几个部分: 1.课文分正文部分和阅读部分。正文部分用宋体字排印,为基本要求,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用楷体字排印,为学生阅读参考内容,不做统一要求。 2.练习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除了自由选做题,其他的是学生需要完成的。 3.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课文的注释里,适当介绍一些不同的史学观点,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 4.每章设有一个“阅读与思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部分内容是供较高水平的学生选用的,不做统一要求。 5.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本书还增加了活动课。各地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活动课的实施。 本书原试验本由王宏志、史明迅主持编写工作。顾问:周一良、张传莹、苏寿桐、李纯武。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臧嵘(第一章、第六章第一节至第五节)、余桂元(第二章、第三章)、王宏志(第四章)、史明迅(第五章)、马执斌(第六章第六节至第十节)。杨云做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工作。地图清给:星球地图出版社历史地图编辑室、中国地图出版社教学中心。统稿:王宏志;马执斌协助了统稿工作。本书责任编辑:余桂元。特约审稿:曹文柱、张弓、陈梧桐(按章节先后排序)、李岩、齐吉祥等。审阅:史明迅。审订:吕达、朱明光。 本书此次修订工作主持人:马执斌。参加人员有:臧嵘(第一章、第五章第六节等、第六章第一、二节)、余桂元(第二章、第三章)、王宏志(第四章)、史明迅(第五章)、马执斌(第六章第三节至第七节)。 地图清绘:中国地图出版社教学中心。 本书责任编辑:余桂元。杨云做了部分图片资料工作。审阅:臧嵘、马执斌。审定:王宏志、朱明光。特邀审稿:林甘泉、宋德金、陈梧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室 2003年3月
I. 契丹王朝的演职员表
注:由视频信息提取,演员表按出场顺序排列。 董新林——中国社科院考版古研究权所 研究员 刘浦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邵国田——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 理事 蔡美彪——历史学家 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研究员 宋德金——中国辽金史学会 会长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所长 刘喜民——《契丹大辽王朝》作者 关树东——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 副研究员 田彦国——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 会员 王未想——原巴林左旗博物馆 馆长 王玉亭——辽上京契丹文化研究学会 副会长
J. 辽、宋、夏、金、元的婚礼习俗演变历程
一、契丹、女真等东北各族 在东北各族中,以契丹与女真最具代表性,两者的婚姻制度与习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一)契丹 辽朝建立前,契丹实行群婚与外婚(注:参看向南、杨若薇《论契丹族的婚姻制度》,载《历史研究》,1980(1); 程妮娜《契丹婚制婚俗探析》,载《社会科学战线》,1992(1)。)。《隋书》卷84 《北狄传》称:契丹“其俗淫”。所谓“淫”,换言之,即群婚。契丹“婚嫁不拘地里”(注: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并有此一说:“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注:《辽史》卷71《后妃传》,卷16《圣宗纪七》,卷4《太宗纪下》,卷25《道宗纪五 》。)婚姻对象是否在本部落不受限制,但应在本氏族外。《东斋记事》卷5 载,“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从而形成契丹八部落。传说中的这对契丹始祖,其住地相距甚远,不仅不同氏族,而且不同部落,可见契丹早已实行外婚制。辽朝建立后,辽太祖及其后继者就婚姻问题颁布过一系列法令。《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对这些法令有简要概括:“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或诸部族彼此相婚嫁,不拘此限。”其主要内容有三: (1)实行王族、后族两姓世婚制,并且不计辈分, 以致表亲联姻、辈分混乱的现象较普遍。如太祖淳钦皇后之弟萧室鲁娶淳钦皇后之女为妻,系舅舅与外甥女结为夫妻;世宗是太祖淳钦皇后之孙,其怀节皇后竟是淳钦皇后胞弟阿古只之女,系外甥与姨姨成为配偶。 (2)王族、后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由皇帝决定,不一概禁止。 圣宗在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规定王族显贵“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注:《辽史》卷71《后妃传》,卷16《圣宗纪七》,卷4 《太宗纪下》,卷25《道宗纪五》。)。辽朝推行和亲政策,和亲高丽、大食、回鹘各1起、吐蕃2起。西夏更是其主要和亲对象,多达3起。 (3)对于民间族际通婚,朝廷一般不干预。余靖《武溪集》卷 18《契丹官仪》称:“四姓杂居,旧不通婚。谋臣韩绍芳献议,乃许婚焉。”所谓“四姓”,专指契丹、奚、汉、渤海四族,泛指辽朝辖区各族。会同三年(公元940年),太宗“诏契丹授汉官者从汉仪, 听与汉人婚姻”(注:《辽史》卷71《后妃传》,卷16《圣宗纪七》,卷4 《太宗纪下》,卷25《道宗纪五》。),其实并不限于授汉官者。道宗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六月,下令“禁边民与蕃部为婚”(注:《辽史》卷71《后妃传》,卷16《圣宗纪七》,卷4《太宗纪下》,卷25《 道宗纪五》。)。 时值辽朝末年,禁令难以执行。 辽朝建立后,虽实行聘娶婚,但仍有群婚制残留,以下两种现象即是其例证。 (1)叔接嫂。哥哥死后,弟弟有权利和义务接续其嫂子为妻, 又称收继或转房。《辽史》卷65《公主表》载,道宗第二女乣里丈夫死后,夫弟讹都斡依照习俗,将收继乣里为妻。讹都斡不久因犯法被处死,此事未遂。圣宗定要耶律宗政收继其继母秦晋国王妃,宗政“辞以违卜,不即奉诏”(注:《全辽文》卷7《耶律宗政墓志铭并引》, 卷9。)。秦晋国王妃死时,仍以夫妻名义,与宗政合葬。 (2)妹续姊。群婚时代,兄弟共妻,姊妹亦共夫。 辽朝建立之初,演变为“姊亡妹续之法”,即丈夫在妻子死后必须娶妻子的未婚姊妹。《辽史》卷4《太宗本纪下》载,会同三年(公元940年)十一月,太宗“除姊亡妹续之法”。然而这一习俗并未消亡。由《萧仅墓志铭》(注:《阜新发现辽代萧仅墓志铭》,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7 (2)。)可知,他的两位夫人系亲姊妹。《萧裕鲁墓志铭》(注:《全辽文》卷7《耶律宗政墓志铭并引》,卷9。)载,他在其第二位夫人死后,娶夫人之妹为妻。当时有姊妹共夫利于生子之说,道宗将萧思坦立为皇后,又把其妹妹斡特懒纳入宫中。天祚帝的皇后萧夺里懒与元妃萧贵哥也是亲姊妹。 (二)女真 女真群婚时代的情形,现存文献缺乏记载。《金史》卷1 《世纪》载,函普来自高丽,留居完颜部。完颜部“两族交恶,哄斗不能解”。函普应邀“为部人解此怨,使两族不相杀”,因而“部众信服之,谢以青牛一,并许归六十之妇”。 (注:“六十之妇”, 《三朝北盟会编》卷18引苗耀《神麓记》作“室女年四十余”,比较接近事实。)函普“以青牛为聘礼而纳之,并得其赀产”。此后生下二男一女,遂为完颜部人,并被尊为始祖。可见当时妻从夫居,世系及财产继承均以父系计算,一夫一妻制已确立。夫妻之间有固定称谓:“夫谓妻为萨萨,妻谓夫为爱根。”(注:《金志·婚姻》。)女真实行氏族外婚制,本氏族外,同姓也可婚配。金朝建立后,才加以禁止。天辅元年(公元1117年)五月,太祖“诏自收宁江州以后,同姓为婚者,杖而离之”(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 《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四月, 太宗诏“合苏馆诸部与新附人民,其在降附之后,同姓为婚者,离之”(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 《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所谓“合苏馆诸部”,即熟女真。 这两道诏令表明此前同姓为婚相当普遍。下面四种女真婚俗,系群婚制残留,但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烙印。(注:参看宋德金《金代的生活、婚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收继婚。《金史》卷64《后妃传下》称:“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金志·婚姻》说:“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如颇刺淑在胞弟劾者死后,娶弟媳加古氏为妻;熙宗在胞弟常胜死后,将弟媳撒卯纳入宫中,并准备立为皇后;睿宗死后,贞懿皇后李氏不肯听人收继,只得削发为尼。收继婚的盛行是造成一夫多妻较普遍的因素之一。范成大《揽辔录》称:“虏宫内多宠,其最贵者有元德淑丽温恭慧明等十妃。臣下亦娶数妻,多少视官品,以先后聘为序。民惟得一妻。”这一婚俗影响到包括汉族在内的金朝辖区各族,世宗在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正月规定:“汉人、渤海兄弟之妻,以礼续婚者,听。”(注:《金史》卷2 《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 《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 (2)放偷日。《虏廷事实·放偷》载, 女真把每年正月十六日定为放偷日,“俗以为常,官亦不能禁。”那天夜里,既偷财物,又劫闺女。“室女随其家出游,或家在僻静处,为男子劫去。”一月后,男子“方告其父母,以财礼聘之”。往往并不是劫,而是自由结合,早已私订终身。《松漠记闻》卷上称:“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这虽属群婚制的遗存,但“是日人皆严备”,人们对私有财产如此重视,表明个体家庭已形成。
(3)抢掠婚。乌萨扎部美女罢敌悔被蜀束水人抢去,生二女, 取名达回、滓赛。完颜部勇、贤二石鲁率部众,攻取其赀产,并将达回、滓赛姊妹劫回,各纳其一为妾。此部落男子劫掠彼部落女子为妻,具有明显的群婚痕迹。劫掠女子与攻取赀产同时进行,抢来的女子属于一个固定的男子,并且不是做妻,而是做妾,这又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的时代烙印。 (4)隶役婚。《金志·婚姻》载,举行婚礼时, “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婿党罗拜其下,谓之男下女。”成婚以后,“婿留于妇家执仆隶役,虽行酒食皆躬亲之,三年然后以妇归。”这一习俗颇有女尊男卑的意味,分明是母权制的残留。但私有制已形成,男子在女家服役三年主要是从经济上考虑,以此补偿女家养育女儿的辛劳与花费。 金朝建立后,出于政治需要,女真统治者在婚姻方面有两大举措: (1)鼓励族际婚。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 为防备金朝境内的契丹人与西辽相呼应,起而反抗女真贵族,世宗下诏鼓励契丹人“与女真(即女真)人相为婚姻”,并把这称为“长久之计”。(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 《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 为了缓和移居中原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民的矛盾,尚书省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宁之计。”(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 《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 《西夏传赞》。 )章宗当即予以批准。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十一月,章宗下诏重申:“屯田军户与所居民为婚姻者,听。”(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 《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 (2)实行世婚制。《金史》卷64《后妃传下》称:“国朝故事, 皆徒单、唐括、蒲察、拿懒、仆散、纥石烈、乌林答、乌古论诸部部长之家,世为婚姻,娶后尚主。”《金史》卷120 《世戚传赞》也说:“金之徒单、拿懒、唐括、蒲察、裴满、纥石烈、仆散皆贵族也,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金朝“昏因有恒族”,推行世婚制度,以便“贵贱等威有别”。(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 《章宗纪一》, 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由徒单等九姓与完颜氏所组成的世婚集团,其实便是金朝的最高统治集团。 至于社会中下层,择偶及婚恋形式均较为自由。《三朝北盟会编》卷3引《女真传》载,年届婚龄的女真姑娘“行歌于途。其歌也, 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而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指腹为婚在女真人中尤其盛行,《松漠记闻》卷上称:“金国旧俗,多指腹为昏姻。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渝。” 当时居住在东北的室韦实行隶役婚:“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注:《旧唐书》卷199下《室韦传》。 )并盛行偷劫婚:“婚嫁两家相许,婿盗妇去,然后行聘礼。”其实“盗”以男女“相许”为前提,是一种自由结合的形式。其“妇人不再嫁”,并非出于贞节观念,而是因为迷信,“以为死人妻,难共居也。”(注:方凤:《夷俗考·北》。) 二、党项、吐蕃等西北各族 在西北各族中,党项与吐蕃虽然联系紧密,但其婚姻制度与习俗自有其特色。 (一)党项 党项“不婚同姓”。“同姓”即同一氏族,氏族内婚姻早已被严禁。党项有两种婚俗,值得重视。(注:参看史金波《西夏文化》,191 ~193页。) (1)收继。《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称:“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淫秽烝亵,诸夷中最为甚,然同姓不婚。”《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云:“妻其庶母、伯叔母、 兄嫂、子弟妇,惟不娶同姓。”这些记述含有汉族士大夫的偏见,其实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早期都曾实行收继婚,其用意在于防止本氏族的人口和财产外流。 (2)多妻。宋人说:“蕃戎之俗,诸母众多。 ”(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三月。)《宋史》卷485《夏国传上》载,党项首领李继迁“连娶豪族”;李德明“娶三姓”;元昊七娶。西夏王族拓跋氏与野利氏等党项豪族结为世婚集团。一夫多妻并不限于上层,《马可波罗行纪》讲到西夏旧境、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地区的情形:“其地之人娶妻致有三十。否则视其资力,娶妻之数惟意所欲。然第一妻之地位为最尊。诸妻中有不善者得出之,别娶一人。男子得娶从姊妹,或其父已纳之妇女为妻。然从不娶其生母。”(注:冯承钓译:《马可波罗行纪》,208~209页,商务印书馆,1936。)“娶从姊妹”之说有误,与党项风俗不符。 党项迁居西北特别是西夏王朝建立后,婚姻观念与习俗有所变化。西夏号称“崇尚儒术”(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 《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 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并反映在婚姻关系上。如称结婚为男娶:“此者男娶也,结婚为之谓”,认为结婚意味着女子依附于男子。基于这一观念,党项盛行买卖婚。《文海》中有“婚价”一词并解释道:“结婚取女价,向亲属、叔、舅馈物之谓。”丈夫要求妻子单方面保持贞洁,《文海》对“杂种”一词有解释:“此者妇人处他人已往而生儿子,则故杂种之谓。”(注:《文海汉文译本》19·272,7·151,67·222,见史金波等《文海研究》,421、401、49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元昊就有这种观念,其妻米母氏“生一子,以类他人。杀之”。 民族习俗毕竟具有稳定性,直到西夏建立后,党项婚姻性爱仍比较自由。《友会丛谈》卷下载,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一带的党项“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之不问。情之至者,必相挈奔于山岩掩映之处,并首而卧”。 (二)吐蕃 吐蕃民间一妻多夫,兄弟共妻。这一婚俗与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有关,并具有防止家族财产分散、避免妯娌相争、减少生育等用意。吐蕃还有两种婚俗引人注目。 (1)僧人广置妻室。吐蕃这时处于佛教后弘时期,戒律废弛。 “其人知佛而不知戒,口腹纵而晕酣不厌。 ”(注:《陇右金石录》卷3《广仁禅院碑》。)僧人骄奢淫逸,公开娶妻生子。如担任唃厮啰政权论逋即相的僧人李立僧“娶蕃部十八人为妻”(注:《宋会要辑稿》蕃夷4之7。)。(2)贵族一夫多妻。《宋史》卷492《吐蕃传》载,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有三妻。其子董毡的妻子除辽朝公主而外,另有二妻。在唃厮啰曾孙陇拶的妻子当中,有辽朝、西夏、回鹘三个政权的公主。吐蕃首领一夫多妻与其部众一妻多夫形成鲜明对照。 当时居住在西北的回鹘对于族际婚无禁忌,其通婚对象除吐蕃外,还有辽朝。《辽史》卷70《属国表》载,兴宗以公主嫁阿萨兰回鹘即高昌回鹘王。当时回鹘上层受汉族婚俗影响,实行聘娶婚,因而唃厮啰 “欲娶可汗女而无聘财”,甘州回鹘可汗“不许”。(注:《宋史》卷490《回鹘传》。)至于中下层,保持原始婚俗较多。如从妻居, 回鹘男子婚后住妻家,生孩子后,才夫妻双双落户夫家。《松漠记闻》卷上载,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一带的回鹘“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人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可见回鹘女子婚前性爱较自由,婚后则受限制。“既嫁则加毡帽”(注:《文献通考》卷347 《四裔考二十四·回纥》。),以此作为标志。
(3)抢掠婚。乌萨扎部美女罢敌悔被蜀束水人抢去,生二女, 取名达回、滓赛。完颜部勇、贤二石鲁率部众,攻取其赀产,并将达回、滓赛姊妹劫回,各纳其一为妾。此部落男子劫掠彼部落女子为妻,具有明显的群婚痕迹。劫掠女子与攻取赀产同时进行,抢来的女子属于一个固定的男子,并且不是做妻,而是做妾,这又打上了一夫一妻制的时代烙印。 (4)隶役婚。《金志·婚姻》载,举行婚礼时, “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婿党罗拜其下,谓之男下女。”成婚以后,“婿留于妇家执仆隶役,虽行酒食皆躬亲之,三年然后以妇归。”这一习俗颇有女尊男卑的意味,分明是母权制的残留。但私有制已形成,男子在女家服役三年主要是从经济上考虑,以此补偿女家养育女儿的辛劳与花费。 金朝建立后,出于政治需要,女真统治者在婚姻方面有两大举措: (1)鼓励族际婚。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 为防备金朝境内的契丹人与西辽相呼应,起而反抗女真贵族,世宗下诏鼓励契丹人“与女真(即女真)人相为婚姻”,并把这称为“长久之计”。(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 《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 为了缓和移居中原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民的矛盾,尚书省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宁之计。”(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 《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 《西夏传赞》。 )章宗当即予以批准。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十一月,章宗下诏重申:“屯田军户与所居民为婚姻者,听。”(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 《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 (2)实行世婚制。《金史》卷64《后妃传下》称:“国朝故事, 皆徒单、唐括、蒲察、拿懒、仆散、纥石烈、乌林答、乌古论诸部部长之家,世为婚姻,娶后尚主。”《金史》卷120 《世戚传赞》也说:“金之徒单、拿懒、唐括、蒲察、裴满、纥石烈、仆散皆贵族也,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金朝“昏因有恒族”,推行世婚制度,以便“贵贱等威有别”。(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 《章宗纪一》, 卷120《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由徒单等九姓与完颜氏所组成的世婚集团,其实便是金朝的最高统治集团。 至于社会中下层,择偶及婚恋形式均较为自由。《三朝北盟会编》卷3引《女真传》载,年届婚龄的女真姑娘“行歌于途。其歌也, 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而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指腹为婚在女真人中尤其盛行,《松漠记闻》卷上称:“金国旧俗,多指腹为昏姻。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渝。” 当时居住在东北的室韦实行隶役婚:“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注:《旧唐书》卷199下《室韦传》。 )并盛行偷劫婚:“婚嫁两家相许,婿盗妇去,然后行聘礼。”其实“盗”以男女“相许”为前提,是一种自由结合的形式。其“妇人不再嫁”,并非出于贞节观念,而是因为迷信,“以为死人妻,难共居也。”(注:方凤:《夷俗考·北》。) 二、党项、吐蕃等西北各族 在西北各族中,党项与吐蕃虽然联系紧密,但其婚姻制度与习俗自有其特色。 (一)党项 党项“不婚同姓”。“同姓”即同一氏族,氏族内婚姻早已被严禁。党项有两种婚俗,值得重视。(注:参看史金波《西夏文化》,191 ~193页。) (1)收继。《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称:“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淫秽烝亵,诸夷中最为甚,然同姓不婚。”《新唐书》卷221上《党项传》云:“妻其庶母、伯叔母、 兄嫂、子弟妇,惟不娶同姓。”这些记述含有汉族士大夫的偏见,其实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早期都曾实行收继婚,其用意在于防止本氏族的人口和财产外流。 (2)多妻。宋人说:“蕃戎之俗,诸母众多。 ”(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三月。)《宋史》卷485《夏国传上》载,党项首领李继迁“连娶豪族”;李德明“娶三姓”;元昊七娶。西夏王族拓跋氏与野利氏等党项豪族结为世婚集团。一夫多妻并不限于上层,《马可波罗行纪》讲到西夏旧境、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地区的情形:“其地之人娶妻致有三十。否则视其资力,娶妻之数惟意所欲。然第一妻之地位为最尊。诸妻中有不善者得出之,别娶一人。男子得娶从姊妹,或其父已纳之妇女为妻。然从不娶其生母。”(注:冯承钓译:《马可波罗行纪》,208~209页,商务印书馆,1936。)“娶从姊妹”之说有误,与党项风俗不符。 党项迁居西北特别是西夏王朝建立后,婚姻观念与习俗有所变化。西夏号称“崇尚儒术”(注:《金史》卷2《太祖纪》,卷3《太宗纪》,卷6《世宗纪上》,卷88《唐括安礼传》,卷9《章宗纪一》,卷120 《世戚传序》,卷12《章宗本纪四》,卷134《西夏传赞》。), 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并反映在婚姻关系上。如称结婚为男娶:“此者男娶也,结婚为之谓”,认为结婚意味着女子依附于男子。基于这一观念,党项盛行买卖婚。《文海》中有“婚价”一词并解释道:“结婚取女价,向亲属、叔、舅馈物之谓。”丈夫要求妻子单方面保持贞洁,《文海》对“杂种”一词有解释:“此者妇人处他人已往而生儿子,则故杂种之谓。”(注:《文海汉文译本》19·272,7·151,67·222,见史金波等《文海研究》,421、401、49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元昊就有这种观念,其妻米母氏“生一子,以类他人。杀之”。 民族习俗毕竟具有稳定性,直到西夏建立后,党项婚姻性爱仍比较自由。《友会丛谈》卷下载,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一带的党项“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之不问。情之至者,必相挈奔于山岩掩映之处,并首而卧”。 (二)吐蕃 吐蕃民间一妻多夫,兄弟共妻。这一婚俗与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有关,并具有防止家族财产分散、避免妯娌相争、减少生育等用意。吐蕃还有两种婚俗引人注目。 (1)僧人广置妻室。吐蕃这时处于佛教后弘时期,戒律废弛。 “其人知佛而不知戒,口腹纵而晕酣不厌。 ”(注:《陇右金石录》卷3《广仁禅院碑》。)僧人骄奢淫逸,公开娶妻生子。如担任唃厮啰政权论逋即相的僧人李立僧“娶蕃部十八人为妻”(注:《宋会要辑稿》蕃夷4之7。)。(2)贵族一夫多妻。《宋史》卷492《吐蕃传》载,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有三妻。其子董毡的妻子除辽朝公主而外,另有二妻。在唃厮啰曾孙陇拶的妻子当中,有辽朝、西夏、回鹘三个政权的公主。吐蕃首领一夫多妻与其部众一妻多夫形成鲜明对照。 当时居住在西北的回鹘对于族际婚无禁忌,其通婚对象除吐蕃外,还有辽朝。《辽史》卷70《属国表》载,兴宗以公主嫁阿萨兰回鹘即高昌回鹘王。当时回鹘上层受汉族婚俗影响,实行聘娶婚,因而唃厮啰 “欲娶可汗女而无聘财”,甘州回鹘可汗“不许”。(注:《宋史》卷490《回鹘传》。)至于中下层,保持原始婚俗较多。如从妻居, 回鹘男子婚后住妻家,生孩子后,才夫妻双双落户夫家。《松漠记闻》卷上载,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一带的回鹘“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人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可见回鹘女子婚前性爱较自由,婚后则受限制。“既嫁则加毡帽”(注:《文献通考》卷347 《四裔考二十四·回纥》。),以此作为标志。
与宋德金中国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发布:2021-03-15 14:26:09
浏览:23
历史故事的启发
发布:2021-03-15 14:24:30
浏览:22
邮政历史故事
发布:2021-03-15 14:21:13
浏览:579
|